盛华 作者:闲听落花
一年两年。宜静宜缓,积善积福也不是难事,你明天进趟宫,把这事跟太后娘娘说一说,王爷那边,我去说。”金拙言低头看着杯子里的酒,好半天,仰头喝了酒,果断道。
陆仪一个怔神,他一向对卜卦看相嗤之以鼻,这会儿可有点儿反常,有什么事他不知道?
“这话极是,皇上春秋正盛呢,就算没有这签,也是宜静宜缓。”郭胜拍椅子赞成。
陆仪慢慢转着手里的杯子,沉默了一会儿,嗯了一声。
第432章 主考
出了正月,李夏每天抄经的时间悄悄多了大半个时辰,到三月初一,一大早,李夏到大相国寺上了柱香,在悠扬的早课声中出来,悄悄回去。
三月过去了,进了四月,李夏如同沉在水底的鱼,安静的听着看着周围。
四月末,李文山回到京城,其它几路钦差也陆续回来,这个月,京城空出两处府邸。
六月初,陈江上了第二份折子。
江延世和苏烨同时拿到了这份折子,游说威胁,使尽手段。晚上往长沙王府求见金相的人,骤然多出数倍,可金相已经年迈晕花,早已不复当年。
秦王府一反近十年的态度,仿佛要激流勇退了,秦王署理兵部的事不了了之,开了春开始修起了园子。
从秦王府开始修园子起,李夏隔三岔五去一趟秦王府,仔仔细细的商量着怎么修怎么建,为了一挂帘子是用湘妃竹还是用青竹,两个人能反复斟酌商量上十天半个月。
看风赏景的一年过的很快,治平二十四过去了,治平二十五过去,秦王府的园子一直修进了治平二十六年,才接近尾声。
刚出了正月,钦天监就卜定下了秦王和李夏的婚期,定在八月里,李文岚婚期之后。
过了年,李文岚刚过二十岁。两年前,他就盖过苏烨,成了京城公认的风仪第一,这几年,他跟着郭胜和舅舅徐焕,虽说还是没能长出多少心机心计,却也学出了个眼明心亮,你来我往暗枪暗箭,九转十八弯的精巧心机,使是使不出的,却能看明白一二了,李夏十分满意,这就足够了。
一年前,李文岚定下了朱翰林的长女朱大娘子,只等今年春闱之后,希望能够喜上添喜。
从去年腊月前,李文岚就闭门读书,准备三月里的春闱,李夏则吩咐郭胜,留心京城动静。
和往年不同,这一年的春闱主考,直到出了正月,还在争论较劲中,不能定论。
治平二十三年春闱,太子一系占了上风,主考点了礼部尚书郑志远,丁泽安下场尝试,名落孙山,今年这场春闱,太子一系极力举荐努力保持了不偏不倚的工部尚书罗仲生。
苏相一系,则毫不避嫌的极力举荐二皇子的丈人,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侯明理。侯明理十几岁就以天才闻名,博闻强记,学问精深,号称问不倒,至于德行修养,京城公认不亚于,或者说仅次于唐承益,完全可以让苏相一系理直气壮的说一句举贤不避亲。
秦王难得的发表了意见,推病情已经稳定,至少这两三年没恶化的唐承益主持今年的春闱。
四位相爷,金相为国考虑,提议由唐承益为主,侯明理为辅。
魏相坚决反对,唐承益小中风至今,右手还是不能写字,什么时候听说过不能写字的主考?侯明理确实博闻强记,学问是不错,可他连秋闱都没主持过,全无经验,春闱乃国之大典,用他这样一个全无经验的人主考,太冒险了,极力举荐罗仲生,罗仲生在地方辗转多年,主持工部以来,特别是接手都水监之后,成绩斐然,学问政务德行,都极其合适。
苏广溢也不赞成唐承益压在侯明理头上做主考,侯明理学问人品闻名天下,又主持国子监多年,虽说没主持过秋闱春闱,可作为考官,参加过不只一次秋闱春闱。这主考之人,不管是谁,都有第一次,就是唐尚书,头一回主持京城秋闱之前,不也是一无经验?不照样做的让人无可挑剔?
严宽对三位相爷的意见,都十分赞同。
三位相爷各持已见,皇上就有些举棋不定,召集六部尚书及枢密院诸人议过一回,意见就更多了,皇上十分头疼。
第433章 静而动
李夏凝神听着郭胜的话,“……金相举荐唐尚书,大约是不想附和两方之一,又不想节外再生枝。罗尚书很想做这一任主考,舅舅昨天寻我,问我能不能在柏枢密面前说上几句话,替罗尚书说上几句话。罗尚书要是能主考今年春闱,于咱们有利,今年,咱们府上二爷,四爷,六爷,丁家姑爷都要下场。”
郭胜看着李夏。
李夏眼皮微垂。
从前到现在这会儿,王爷早就没了,江家早就烟消云散,太子死了快一年了,二皇子和三皇子、四皇子都没了,唐家玉因为五皇子吃了她给的一块饼,中毒死了这事,被缢死也快半年了。
这会儿,她正深得皇上恩宠,和五哥一起,开始尝试着往朝政上伸手,尝试着在朝中找一个援手……
从前唐尚书没中风,今年的春闱,是唐尚书主考,她和五哥没敢伸手,因为唐尚书不只一次的斥责五哥的不孝……
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二哥和四哥离考中还差了不少功夫,六哥有学问文章名气在那儿,不管是罗仲生还是侯明理,一个二甲总是有的,丁泽安在两可之间,他今年中不中不是大事。”
李夏收回思绪,到今年为止,从前种种,皆是过往,未来如何,她已经一无所知了。
恋耽美
一年两年。宜静宜缓,积善积福也不是难事,你明天进趟宫,把这事跟太后娘娘说一说,王爷那边,我去说。”金拙言低头看着杯子里的酒,好半天,仰头喝了酒,果断道。
陆仪一个怔神,他一向对卜卦看相嗤之以鼻,这会儿可有点儿反常,有什么事他不知道?
“这话极是,皇上春秋正盛呢,就算没有这签,也是宜静宜缓。”郭胜拍椅子赞成。
陆仪慢慢转着手里的杯子,沉默了一会儿,嗯了一声。
第432章 主考
出了正月,李夏每天抄经的时间悄悄多了大半个时辰,到三月初一,一大早,李夏到大相国寺上了柱香,在悠扬的早课声中出来,悄悄回去。
三月过去了,进了四月,李夏如同沉在水底的鱼,安静的听着看着周围。
四月末,李文山回到京城,其它几路钦差也陆续回来,这个月,京城空出两处府邸。
六月初,陈江上了第二份折子。
江延世和苏烨同时拿到了这份折子,游说威胁,使尽手段。晚上往长沙王府求见金相的人,骤然多出数倍,可金相已经年迈晕花,早已不复当年。
秦王府一反近十年的态度,仿佛要激流勇退了,秦王署理兵部的事不了了之,开了春开始修起了园子。
从秦王府开始修园子起,李夏隔三岔五去一趟秦王府,仔仔细细的商量着怎么修怎么建,为了一挂帘子是用湘妃竹还是用青竹,两个人能反复斟酌商量上十天半个月。
看风赏景的一年过的很快,治平二十四过去了,治平二十五过去,秦王府的园子一直修进了治平二十六年,才接近尾声。
刚出了正月,钦天监就卜定下了秦王和李夏的婚期,定在八月里,李文岚婚期之后。
过了年,李文岚刚过二十岁。两年前,他就盖过苏烨,成了京城公认的风仪第一,这几年,他跟着郭胜和舅舅徐焕,虽说还是没能长出多少心机心计,却也学出了个眼明心亮,你来我往暗枪暗箭,九转十八弯的精巧心机,使是使不出的,却能看明白一二了,李夏十分满意,这就足够了。
一年前,李文岚定下了朱翰林的长女朱大娘子,只等今年春闱之后,希望能够喜上添喜。
从去年腊月前,李文岚就闭门读书,准备三月里的春闱,李夏则吩咐郭胜,留心京城动静。
和往年不同,这一年的春闱主考,直到出了正月,还在争论较劲中,不能定论。
治平二十三年春闱,太子一系占了上风,主考点了礼部尚书郑志远,丁泽安下场尝试,名落孙山,今年这场春闱,太子一系极力举荐努力保持了不偏不倚的工部尚书罗仲生。
苏相一系,则毫不避嫌的极力举荐二皇子的丈人,翰林学士、国子祭酒侯明理。侯明理十几岁就以天才闻名,博闻强记,学问精深,号称问不倒,至于德行修养,京城公认不亚于,或者说仅次于唐承益,完全可以让苏相一系理直气壮的说一句举贤不避亲。
秦王难得的发表了意见,推病情已经稳定,至少这两三年没恶化的唐承益主持今年的春闱。
四位相爷,金相为国考虑,提议由唐承益为主,侯明理为辅。
魏相坚决反对,唐承益小中风至今,右手还是不能写字,什么时候听说过不能写字的主考?侯明理确实博闻强记,学问是不错,可他连秋闱都没主持过,全无经验,春闱乃国之大典,用他这样一个全无经验的人主考,太冒险了,极力举荐罗仲生,罗仲生在地方辗转多年,主持工部以来,特别是接手都水监之后,成绩斐然,学问政务德行,都极其合适。
苏广溢也不赞成唐承益压在侯明理头上做主考,侯明理学问人品闻名天下,又主持国子监多年,虽说没主持过秋闱春闱,可作为考官,参加过不只一次秋闱春闱。这主考之人,不管是谁,都有第一次,就是唐尚书,头一回主持京城秋闱之前,不也是一无经验?不照样做的让人无可挑剔?
严宽对三位相爷的意见,都十分赞同。
三位相爷各持已见,皇上就有些举棋不定,召集六部尚书及枢密院诸人议过一回,意见就更多了,皇上十分头疼。
第433章 静而动
李夏凝神听着郭胜的话,“……金相举荐唐尚书,大约是不想附和两方之一,又不想节外再生枝。罗尚书很想做这一任主考,舅舅昨天寻我,问我能不能在柏枢密面前说上几句话,替罗尚书说上几句话。罗尚书要是能主考今年春闱,于咱们有利,今年,咱们府上二爷,四爷,六爷,丁家姑爷都要下场。”
郭胜看着李夏。
李夏眼皮微垂。
从前到现在这会儿,王爷早就没了,江家早就烟消云散,太子死了快一年了,二皇子和三皇子、四皇子都没了,唐家玉因为五皇子吃了她给的一块饼,中毒死了这事,被缢死也快半年了。
这会儿,她正深得皇上恩宠,和五哥一起,开始尝试着往朝政上伸手,尝试着在朝中找一个援手……
从前唐尚书没中风,今年的春闱,是唐尚书主考,她和五哥没敢伸手,因为唐尚书不只一次的斥责五哥的不孝……
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二哥和四哥离考中还差了不少功夫,六哥有学问文章名气在那儿,不管是罗仲生还是侯明理,一个二甲总是有的,丁泽安在两可之间,他今年中不中不是大事。”
李夏收回思绪,到今年为止,从前种种,皆是过往,未来如何,她已经一无所知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