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老宅这边,跟大儿子一家交代一番,让他们自己准备自己的夕食后,陈大兴便跟田氏一块往小儿子家去。
小景刚出门便碰到了,他奶声奶气道:爷爷, 奶奶, 饭菜做好了。
陈大兴露出慈爱的笑容, 摸了摸孙子的头,好,小景真乖,咱们进去吧。
爹, 刚巧呢,在炒最后一个菜了,您跟娘上桌吧,咱们先把饭吃了。陈如松迎着二老。
桌上已经摆满了菜,听说还有菜,陈大兴不禁到:怎么又做了这样多菜,多费钱,叫小稔别炒了,这就很够吃了。
儿子太孝顺了,他们两个老的过来吃饭,总是好几个硬菜,丰盛的很。
是啊,一两道菜就很好了,没必要做这么多,你啊,多存些银钱,日后送小景接着念书才是正理。田氏也跟着说道,她如今对小儿子日后送小景去私塾这事已是认同了,开始为儿子考虑日后,儿子送小景念书,这银钱得抓紧些啊。
爹,娘,你们放心,这几道菜还能吃穷儿子不成,你们难得来一趟吃饭,我自然要煮好的给你们,况且这鸡是家里养的,鸡蛋也是,也就买了点猪肉和豆腐,其余都是没花什么银钱的,放心吃。陈如松劝解道。
怎么就把养的鸡给杀了,留着下蛋多好,小景如今正是要补的时候,便是杀鸡也是给小景吃,咱们吃了多浪费。田氏嗔道。
当初铁蛋去镇上念书时,大儿媳是给铁蛋一日两三个鸡蛋补身子的,时不时还得买些猪肉做给铁蛋吃,每月还得杀吃鸡给铁蛋吃,是以她会这样说。
陈如松无奈,娘,等会小景也吃的,他人小,便是杀了鸡,不也是只能吃几块肉就饱了,您跟爹如今才正是要补身子的时候呢,快来吃吧。
这是儿子的孝心,田氏也就不说了,笑着落座。
雷公菌很快炒好端了上来,夕食就这样开始了。
陈大兴夹起一个大鸡腿到孙子的碗里,小景来,吃个大鸡腿,长高长壮。
田氏也不甘示弱,夹了另一个鸡腿放到孙子碗里,小景吃两个,这鸡腿可是好吃的很。
一双筷子将小景碗里的鸡腿夹到了二老碗里,是陈如松,他劝说道:爹,娘,这鸡是炖着给你们吃的,鸡腿肉多,你们吃,小景吃鸡肉就是。
鸡腿是给孩子吃的,我们两个老的吃什么,吃鸡屁股就好了,小景该吃鸡腿,你真是的。陈大兴自顾自的要将鸡腿夹出来。
陈如松伸手过去拦着,爹!您这鸡腿就算给了小景我也不让他吃,你吃就是了,这么些年都是孩子吃,您跟娘吃一个又怎么了。
自媳妇说炖鸡,他就想到了,今日这鸡汤,爹娘怎么也要多吃些,鸡腿也是要给他们吃的,爹娘把自己养大不容易,他却只能回报一二。
这时小景看着他爹和爷爷的推搡,明白了是爷爷要给他吃大鸡腿,他爹不让,想要让爷爷奶奶他们吃,小景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虽有些馋大鸡腿,但也不是忍不了,于是道:爷爷,您跟奶奶吃鸡腿,小景不吃,小景吃鸡肉。
听着这话,杨稔夹了块肉多的鸡肉给儿子,对他说的话表示赞扬。
小景朝亲娘乖巧一笑,露出两个酒窝,杨稔瞬间打算明日再杀一只鸡,儿子是喜欢吃鸡腿的,只是如今能忍着说不吃,算是很懂事了,才是不满四岁的孩子呢。
经过陈如松的一番说辞,陈大兴和田氏终于不再坚持将鸡腿夹给孙子。
看着自己和老妻碗里的鸡腿,陈大兴心里熨帖,儿子所说不错,自从成亲后,他就再没吃过鸡腿了,他刚成亲那会,家里炖鸡,就留一个鸡腿,给未成亲的弟弟吃,因为成亲的大人是不用吃鸡腿的,等弟弟成亲了,家里就不留鸡腿,都是砍成块。
媳妇怀了身子,还能有鸡腿吃,他是再没吃过的。
与弟弟分家后,鸡腿给儿子吃、给有孕的儿媳吃、给孙子吃,这么几十年就过去了。
这鸡腿,陈大兴吃得很细致,骨头都嚼碎了,心满意足。
田氏是个心细的人,儿子说让她跟当家的吃鸡腿,儿媳不仅没意见,在孙子说不吃鸡腿让她和当家的吃时,还给孙子夹肉,没有半点不高兴。
儿子孝顺这没什么,可儿媳竟然没说什么,让田氏侧目。
要知道,分家后,家里首次炖鸡,这鸡腿大儿媳是抢先将两个鸡腿给定下,两个孙子一人一个,之后炖鸡更是说都没说,直接就将两个鸡腿夹到两个孙子碗里。
先前不觉得如何,毕竟哪家不是将鸡腿给孩子吃的,说不说的也就没什么可计较的,可现如今有小儿子一家作对比,田氏对大儿子大儿媳又失望了一分。
这一顿饭,并未谈论驴车的事,陈如松一直在给二老夹菜。
这桌上的大部分菜陈如松都夹到他爹娘碗里,二老直接吃到撑。
光是给我们夹菜,你自己倒是多吃点啊,我跟你娘都吃撑了,吃不下了,你快自己吃吧。陈大兴是怕了小儿子了,等会要多走走,否则晚上怕是撑得睡不着觉。
好。知道爹娘是真的吃饱了,陈如松开始专注自己。
饭后,杨稔收拾碗筷,陈如松招待二老。
在公公婆婆面前,杨稔是不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儿子还帮着儿媳洗碗这些事的。
碗筷放到厨房,杨稔就出来听买驴车的事情。
谈了一会二老告辞,商量好明日陈大兴跟着一起去看驴车。
陈如松去送,一直没回,直到杨稔烧水给儿子洗了澡,陈如松才慢步走回来。
怎么这么久?杨稔不大明白,自家离老宅没多远,要说的话也说了,聊两句就能回来了呀。
跟爹娘又聊了会,他们说打算将这个家交给大哥大嫂当了,只是爹竟然还询问我是怎么想的。陈如松难免意外,平日都是他爹说什么就是什么,今日还问了自己的意思。
这事陈如松意外,杨稔却不意外,你如今出息了,看着是个可靠的人,爹娘想问你拿主意也是正常,只是大哥大嫂这事,你也不好说什么。
大房一家子瞧着都不大靠谱的样子,陈大哥当初没分家时,瞧着也是不错的,虽然昏了头要收养罗翠儿,可公公送走后他也没犟了,她是没想到分了家,大房是过得奇奇怪怪的。
二房和自家才几亩田地,如今这日子都是过得蒸蒸日上的。
陈如松点点头,明日买驴我和爹去就是,你在家歇着,有没有什么想要的,我买回来。
好啊,刚巧我也不想走路,没什么想要的,你看着买点就是,今日才去的县城,东西都买了,家里也不缺什么。走路去镇上,也要一会儿,还有大太阳,能在家里歇着自然是好的。
第二日清晨,父子俩吃完早饭就出发。
杨稔拿着绣帕子的东西又去打听消息去了。
只买了一亩地可不够,还是得多多注意着,多买几亩田地。
午饭未到,一辆驴车进了村里,陈家村的村民都看了过去。
驴车上只有陈如松和陈大兴两人,陈如松在赶驴车,这会还是上午,没搭上驴车也没必要租一辆驴车回来,所以这应当是买的。
咦,这,是大兴叔买驴车还是如松买驴车了?一位与陈如松同辈的族人嘀咕道。
这人还在嘀咕,已有人大声问了出来,大兴叔,你买驴车了吗?
陈大兴乐呵呵道:是如松买的,日后去县城也载客的,耕地翻地也可以租借。开始替儿子招揽生意了。
一群人围了过来,打量着驴车,一个村民道:这驴子买的好,瞧着就精神,有力气。
另一个村民接道:这可是刚买的驴,能不精神吗,如松小子,你出息了,都能买得起驴车了。
陈如松谦虚着,哪里哪里,这驴车还是借钱买下的,只等着今年农忙时挣点,好早日还清借的银钱呢。
一群人围着驴车瞧了好些时候,杨稔在村民聚集时就回家了,反正等会驴车就回来了,她也不着急看。
午饭煮好,陈如松才牵着驴车进门。
院子里已经留好了关驴子的地方,驴子可以直接栓在那,下午陈如松再给它做个遮风挡雨的棚子就好。
只是菜地又缩小了一些,好在勉强够一家三口,便是暂时没有新鲜蔬菜吃,杨稔储存的野葱头、蕨菜干、竹笋干等等能吃上一些时候。
这驴车要多少银钱?瞧着挺好的,比利叔那头驴子精神多了。
十六两,刚好是利叔那头驴子的两倍。
是咱们家里最贵的一样了。杨稔摸了摸驴,笑着道。
陈如松表示赞同,这倒是,连房子也未必有它值钱。
十两不到建的房子,地皮是批的宅基地,小小的,便是买也要不了几个钱,是以驴车这会还真是家里最值钱的一样。
第43章 想法
驴车买好了, 家里又添了一个进项。
架驴车去县城,驴车上能挤着坐八个人,一人来回是两文, 便有十六文。
除了这个, 驴还能耕田,等春耕时租出去每日都有一些收入。
除了这两个,咱们还能买个石磨,帮村里的人磨米面, 村里之前就一头驴, 也没做这个,咱们磨米面都是靠自己的力气或是背去镇上, 若是家里有个石磨, 驴子磨得快,一下就好了, 村里人定然有人不想费力气而来咱们这磨的。陈如松建议道。
好呀,买来也方便咱们自家。之前磨米面都是男人去操心,是以杨稔一下并未想到这些。
应下后杨稔忍不住笑道:这驴子可真是没得歇了。
买它回来就是用的,咱们给它吃好住好就行了,不过也别让它太累了。
这是当然。花了不少积蓄买下的呢,可得珍惜些。
石磨很快就到位,驴子开始劳作。
过了些日子, 桃子成熟了, 家里地边就种了一棵, 只是种在外面的果树,每到即将成熟时,许多小孩子就会去偷偷摘了,是以真正能熟了等到杨稔过去摘时已经没几个了。
总共就七个桃子, 杨稔吃了一个,给自家男人留了一个,剩下的留给儿子吃。
再过几日,杨稔坐着自家的驴车去县城了,这是她第一次坐自家新买的驴车,感觉与从前坐别人的驴车是完全不同的,坐着自家的驴车,心里有种踏实感。
只是杨稔却没办法与自家男人诉说这些感觉,因为驴车上还有七个人,陈大嫂也在驴车上。
嗨呀,这驴车可真好,这十六两花得可真值。陈大嫂也是第一次坐这驴车,农家普通妇人是几月难去一次县城的,基本有什么缺的就在镇上买了,除非是镇上没有的,要去县城买,也要凑了好些东西要买才去县城,毕竟来回两文的车费虽不贵却也不算便宜了。
不过陈大嫂坐车自然是不收的,看着这结实宽敞的驴车,陈大嫂心里觉得,三房买这驴车的钱,怕不是有自家的份吧,哪里就那么容易分家三年多就买地又买驴车了,二十多两,哪里存下的?
三弟妹,嫂子可真羡慕你,这既是买地又是买驴车的,家当添了不老少,爹娘可没少帮忙吧。分家后,陈大嫂的大方是再也装不下去了,心里想什么也直接说,算是直来直往了。
这驴车是爹帮着选的,确实多亏了爹娘,只是这买驴车的银钱,却是我跟如松辛辛苦苦挣的,要是铁蛋之前未念私塾,大嫂怕是也能买驴车了。陈大嫂怀疑公公婆婆贴补了自家,杨稔听明白了,自家能买得起驴车,靠的可只是他们夫妻俩。
杨稔说的,陈大嫂心里可不信,不过她也不再继续说,左右人也不会承认。
车上还有六个村里的人,杨稔也不想在这与陈大嫂争论公婆到底有没有贴补自家,见陈大嫂不说话了,她也没再说话。
一路沉默到了县城,陈大嫂跳下驴车,朝陈如松叮嘱道:三弟,我去买些东西,你等着我回来再走。
语气不大好的说完,陈大嫂飞快地走入人群。
其余人也都各自交钱下驴车,夫妻俩停好驴车也往街市去。
大嫂刚刚的意思是说爹娘贴补了咱们才买了这驴车。杨稔将刚刚陈大嫂的话复述给自家男人听。
不止她这样想,大哥怕是心里也嘀咕,不管他们,他们不思进取,咱们却是要越过越好的,这会十几两她觉着爹娘拿得出来贴补咱,日后咱们去县城买房,他们总不至于还觉得是爹娘贴补的吧,爹娘也那不出那么多银钱。
自从之前,大哥在爹娘吃喝不好的时候还拎不清去送钱给罗翠儿,陈如松就对自己大哥失望了,对大嫂更是不抱什么期望。
行,我也就是跟你说一下,免得你不清楚,今日再买些果子吃吧,这会不知道寒瓜(西瓜)有卖没。在杨稔心里,吃是很重要的。
应当有了,便是今日没有卖,过几日也有了。陈如松也不想去想大哥家里那一堆奇怪的事,顺着媳妇的话去想寒瓜最开始成熟的时候。
寒瓜重,咱们先买齐需要的东西再去看吧。上次自家男人背着满满一背篓果子来来回回的,杨稔就心疼了,记在心上。
好,有阵子没来了,家里是有不少东西缺了该买。陈如松对于什么先买什么后买是无所谓的,反正都在这个范围内。
买齐东西,夫妻俩开始逛了起来,看了大半摊子,终于找到了卖寒瓜的摊子。
寒瓜汁水丰富,甜滋滋的,炎热的夏季吃着是最好不过,十分解渴,是消暑利器。
咱们买两个给爹娘吧,甭管大哥大嫂他们如何,咱们顾着爹娘就好。看着寒瓜,陈如松想起自己爹娘也是喜欢吃的,从前家里每到夏季,寒瓜是少不了的。
买吧。杨稔没意见,然后又想到娘家,再多买两个吧,我想给我爹娘送两个过去。
最后总共买了七个,老宅两个杨家自家三个。
东西买好,夫妻俩就到停驴车的地方等着村里人。
陆陆续续六个村民都来了,只有陈大嫂还未过来。
八个人在这等了半个多时辰,陈大嫂才姗姗来迟,背篓放满了东西,手里也拿满了。
哎呀,难得来一次县城,这要买的东西太多了。陈大嫂坐上驴车,催促道:还等什么,咱们这就走吧。
其余六人碍着这是车主的亲大嫂,日后还要搭着驴车,勉强忍下了这气。
大嫂买得不少啊,怎么大哥不来,这样多东西,一个人怎么好拿?陈如松关心了下。
他要干活,哪有你命好啊,有闲。
这话说的,眼看自家男人被说,杨稔忍不住怼道:大哥十几亩田地自然要比我们劳累,我们几亩田地的活,一下子就忙完了,可不得想尽办法挣些银钱过日子,哪里能和大哥比,送铁蛋去私塾念书还有闲钱帮助别的孩子。
这话说得陈大嫂脸一僵,这是她最不想听的话,分家后家里的银钱,自家男人不说抓紧点,反而拿去给那个狐狸精的女儿,自己累死累活,却便宜了自己最厌恶的人,这让陈大嫂很是气愤,恨不得那个贱人马上去死。
是以当时公婆说要重新当家,她心里是愿意的,自己男人当家,她管不到银钱,家里多的银钱全被自家男人拿去给狐狸精,公婆当家,好歹能存下来,便是自己一时管不到,日后也能收到。
可自从三房买地后,她就不这么想了,公婆是不会给外人,会存着,可他们还有两个儿子呢,二房三房又都是才几亩田地,公婆怕是心里想方设法要贴补两房吧,当初分家时就是,除了田地是按四六分,家里的各样东西都是两房占的多。
恋耽美
小景刚出门便碰到了,他奶声奶气道:爷爷, 奶奶, 饭菜做好了。
陈大兴露出慈爱的笑容, 摸了摸孙子的头,好,小景真乖,咱们进去吧。
爹, 刚巧呢,在炒最后一个菜了,您跟娘上桌吧,咱们先把饭吃了。陈如松迎着二老。
桌上已经摆满了菜,听说还有菜,陈大兴不禁到:怎么又做了这样多菜,多费钱,叫小稔别炒了,这就很够吃了。
儿子太孝顺了,他们两个老的过来吃饭,总是好几个硬菜,丰盛的很。
是啊,一两道菜就很好了,没必要做这么多,你啊,多存些银钱,日后送小景接着念书才是正理。田氏也跟着说道,她如今对小儿子日后送小景去私塾这事已是认同了,开始为儿子考虑日后,儿子送小景念书,这银钱得抓紧些啊。
爹,娘,你们放心,这几道菜还能吃穷儿子不成,你们难得来一趟吃饭,我自然要煮好的给你们,况且这鸡是家里养的,鸡蛋也是,也就买了点猪肉和豆腐,其余都是没花什么银钱的,放心吃。陈如松劝解道。
怎么就把养的鸡给杀了,留着下蛋多好,小景如今正是要补的时候,便是杀鸡也是给小景吃,咱们吃了多浪费。田氏嗔道。
当初铁蛋去镇上念书时,大儿媳是给铁蛋一日两三个鸡蛋补身子的,时不时还得买些猪肉做给铁蛋吃,每月还得杀吃鸡给铁蛋吃,是以她会这样说。
陈如松无奈,娘,等会小景也吃的,他人小,便是杀了鸡,不也是只能吃几块肉就饱了,您跟爹如今才正是要补身子的时候呢,快来吃吧。
这是儿子的孝心,田氏也就不说了,笑着落座。
雷公菌很快炒好端了上来,夕食就这样开始了。
陈大兴夹起一个大鸡腿到孙子的碗里,小景来,吃个大鸡腿,长高长壮。
田氏也不甘示弱,夹了另一个鸡腿放到孙子碗里,小景吃两个,这鸡腿可是好吃的很。
一双筷子将小景碗里的鸡腿夹到了二老碗里,是陈如松,他劝说道:爹,娘,这鸡是炖着给你们吃的,鸡腿肉多,你们吃,小景吃鸡肉就是。
鸡腿是给孩子吃的,我们两个老的吃什么,吃鸡屁股就好了,小景该吃鸡腿,你真是的。陈大兴自顾自的要将鸡腿夹出来。
陈如松伸手过去拦着,爹!您这鸡腿就算给了小景我也不让他吃,你吃就是了,这么些年都是孩子吃,您跟娘吃一个又怎么了。
自媳妇说炖鸡,他就想到了,今日这鸡汤,爹娘怎么也要多吃些,鸡腿也是要给他们吃的,爹娘把自己养大不容易,他却只能回报一二。
这时小景看着他爹和爷爷的推搡,明白了是爷爷要给他吃大鸡腿,他爹不让,想要让爷爷奶奶他们吃,小景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虽有些馋大鸡腿,但也不是忍不了,于是道:爷爷,您跟奶奶吃鸡腿,小景不吃,小景吃鸡肉。
听着这话,杨稔夹了块肉多的鸡肉给儿子,对他说的话表示赞扬。
小景朝亲娘乖巧一笑,露出两个酒窝,杨稔瞬间打算明日再杀一只鸡,儿子是喜欢吃鸡腿的,只是如今能忍着说不吃,算是很懂事了,才是不满四岁的孩子呢。
经过陈如松的一番说辞,陈大兴和田氏终于不再坚持将鸡腿夹给孙子。
看着自己和老妻碗里的鸡腿,陈大兴心里熨帖,儿子所说不错,自从成亲后,他就再没吃过鸡腿了,他刚成亲那会,家里炖鸡,就留一个鸡腿,给未成亲的弟弟吃,因为成亲的大人是不用吃鸡腿的,等弟弟成亲了,家里就不留鸡腿,都是砍成块。
媳妇怀了身子,还能有鸡腿吃,他是再没吃过的。
与弟弟分家后,鸡腿给儿子吃、给有孕的儿媳吃、给孙子吃,这么几十年就过去了。
这鸡腿,陈大兴吃得很细致,骨头都嚼碎了,心满意足。
田氏是个心细的人,儿子说让她跟当家的吃鸡腿,儿媳不仅没意见,在孙子说不吃鸡腿让她和当家的吃时,还给孙子夹肉,没有半点不高兴。
儿子孝顺这没什么,可儿媳竟然没说什么,让田氏侧目。
要知道,分家后,家里首次炖鸡,这鸡腿大儿媳是抢先将两个鸡腿给定下,两个孙子一人一个,之后炖鸡更是说都没说,直接就将两个鸡腿夹到两个孙子碗里。
先前不觉得如何,毕竟哪家不是将鸡腿给孩子吃的,说不说的也就没什么可计较的,可现如今有小儿子一家作对比,田氏对大儿子大儿媳又失望了一分。
这一顿饭,并未谈论驴车的事,陈如松一直在给二老夹菜。
这桌上的大部分菜陈如松都夹到他爹娘碗里,二老直接吃到撑。
光是给我们夹菜,你自己倒是多吃点啊,我跟你娘都吃撑了,吃不下了,你快自己吃吧。陈大兴是怕了小儿子了,等会要多走走,否则晚上怕是撑得睡不着觉。
好。知道爹娘是真的吃饱了,陈如松开始专注自己。
饭后,杨稔收拾碗筷,陈如松招待二老。
在公公婆婆面前,杨稔是不会让他们知道自己儿子还帮着儿媳洗碗这些事的。
碗筷放到厨房,杨稔就出来听买驴车的事情。
谈了一会二老告辞,商量好明日陈大兴跟着一起去看驴车。
陈如松去送,一直没回,直到杨稔烧水给儿子洗了澡,陈如松才慢步走回来。
怎么这么久?杨稔不大明白,自家离老宅没多远,要说的话也说了,聊两句就能回来了呀。
跟爹娘又聊了会,他们说打算将这个家交给大哥大嫂当了,只是爹竟然还询问我是怎么想的。陈如松难免意外,平日都是他爹说什么就是什么,今日还问了自己的意思。
这事陈如松意外,杨稔却不意外,你如今出息了,看着是个可靠的人,爹娘想问你拿主意也是正常,只是大哥大嫂这事,你也不好说什么。
大房一家子瞧着都不大靠谱的样子,陈大哥当初没分家时,瞧着也是不错的,虽然昏了头要收养罗翠儿,可公公送走后他也没犟了,她是没想到分了家,大房是过得奇奇怪怪的。
二房和自家才几亩田地,如今这日子都是过得蒸蒸日上的。
陈如松点点头,明日买驴我和爹去就是,你在家歇着,有没有什么想要的,我买回来。
好啊,刚巧我也不想走路,没什么想要的,你看着买点就是,今日才去的县城,东西都买了,家里也不缺什么。走路去镇上,也要一会儿,还有大太阳,能在家里歇着自然是好的。
第二日清晨,父子俩吃完早饭就出发。
杨稔拿着绣帕子的东西又去打听消息去了。
只买了一亩地可不够,还是得多多注意着,多买几亩田地。
午饭未到,一辆驴车进了村里,陈家村的村民都看了过去。
驴车上只有陈如松和陈大兴两人,陈如松在赶驴车,这会还是上午,没搭上驴车也没必要租一辆驴车回来,所以这应当是买的。
咦,这,是大兴叔买驴车还是如松买驴车了?一位与陈如松同辈的族人嘀咕道。
这人还在嘀咕,已有人大声问了出来,大兴叔,你买驴车了吗?
陈大兴乐呵呵道:是如松买的,日后去县城也载客的,耕地翻地也可以租借。开始替儿子招揽生意了。
一群人围了过来,打量着驴车,一个村民道:这驴子买的好,瞧着就精神,有力气。
另一个村民接道:这可是刚买的驴,能不精神吗,如松小子,你出息了,都能买得起驴车了。
陈如松谦虚着,哪里哪里,这驴车还是借钱买下的,只等着今年农忙时挣点,好早日还清借的银钱呢。
一群人围着驴车瞧了好些时候,杨稔在村民聚集时就回家了,反正等会驴车就回来了,她也不着急看。
午饭煮好,陈如松才牵着驴车进门。
院子里已经留好了关驴子的地方,驴子可以直接栓在那,下午陈如松再给它做个遮风挡雨的棚子就好。
只是菜地又缩小了一些,好在勉强够一家三口,便是暂时没有新鲜蔬菜吃,杨稔储存的野葱头、蕨菜干、竹笋干等等能吃上一些时候。
这驴车要多少银钱?瞧着挺好的,比利叔那头驴子精神多了。
十六两,刚好是利叔那头驴子的两倍。
是咱们家里最贵的一样了。杨稔摸了摸驴,笑着道。
陈如松表示赞同,这倒是,连房子也未必有它值钱。
十两不到建的房子,地皮是批的宅基地,小小的,便是买也要不了几个钱,是以驴车这会还真是家里最值钱的一样。
第43章 想法
驴车买好了, 家里又添了一个进项。
架驴车去县城,驴车上能挤着坐八个人,一人来回是两文, 便有十六文。
除了这个, 驴还能耕田,等春耕时租出去每日都有一些收入。
除了这两个,咱们还能买个石磨,帮村里的人磨米面, 村里之前就一头驴, 也没做这个,咱们磨米面都是靠自己的力气或是背去镇上, 若是家里有个石磨, 驴子磨得快,一下就好了, 村里人定然有人不想费力气而来咱们这磨的。陈如松建议道。
好呀,买来也方便咱们自家。之前磨米面都是男人去操心,是以杨稔一下并未想到这些。
应下后杨稔忍不住笑道:这驴子可真是没得歇了。
买它回来就是用的,咱们给它吃好住好就行了,不过也别让它太累了。
这是当然。花了不少积蓄买下的呢,可得珍惜些。
石磨很快就到位,驴子开始劳作。
过了些日子, 桃子成熟了, 家里地边就种了一棵, 只是种在外面的果树,每到即将成熟时,许多小孩子就会去偷偷摘了,是以真正能熟了等到杨稔过去摘时已经没几个了。
总共就七个桃子, 杨稔吃了一个,给自家男人留了一个,剩下的留给儿子吃。
再过几日,杨稔坐着自家的驴车去县城了,这是她第一次坐自家新买的驴车,感觉与从前坐别人的驴车是完全不同的,坐着自家的驴车,心里有种踏实感。
只是杨稔却没办法与自家男人诉说这些感觉,因为驴车上还有七个人,陈大嫂也在驴车上。
嗨呀,这驴车可真好,这十六两花得可真值。陈大嫂也是第一次坐这驴车,农家普通妇人是几月难去一次县城的,基本有什么缺的就在镇上买了,除非是镇上没有的,要去县城买,也要凑了好些东西要买才去县城,毕竟来回两文的车费虽不贵却也不算便宜了。
不过陈大嫂坐车自然是不收的,看着这结实宽敞的驴车,陈大嫂心里觉得,三房买这驴车的钱,怕不是有自家的份吧,哪里就那么容易分家三年多就买地又买驴车了,二十多两,哪里存下的?
三弟妹,嫂子可真羡慕你,这既是买地又是买驴车的,家当添了不老少,爹娘可没少帮忙吧。分家后,陈大嫂的大方是再也装不下去了,心里想什么也直接说,算是直来直往了。
这驴车是爹帮着选的,确实多亏了爹娘,只是这买驴车的银钱,却是我跟如松辛辛苦苦挣的,要是铁蛋之前未念私塾,大嫂怕是也能买驴车了。陈大嫂怀疑公公婆婆贴补了自家,杨稔听明白了,自家能买得起驴车,靠的可只是他们夫妻俩。
杨稔说的,陈大嫂心里可不信,不过她也不再继续说,左右人也不会承认。
车上还有六个村里的人,杨稔也不想在这与陈大嫂争论公婆到底有没有贴补自家,见陈大嫂不说话了,她也没再说话。
一路沉默到了县城,陈大嫂跳下驴车,朝陈如松叮嘱道:三弟,我去买些东西,你等着我回来再走。
语气不大好的说完,陈大嫂飞快地走入人群。
其余人也都各自交钱下驴车,夫妻俩停好驴车也往街市去。
大嫂刚刚的意思是说爹娘贴补了咱们才买了这驴车。杨稔将刚刚陈大嫂的话复述给自家男人听。
不止她这样想,大哥怕是心里也嘀咕,不管他们,他们不思进取,咱们却是要越过越好的,这会十几两她觉着爹娘拿得出来贴补咱,日后咱们去县城买房,他们总不至于还觉得是爹娘贴补的吧,爹娘也那不出那么多银钱。
自从之前,大哥在爹娘吃喝不好的时候还拎不清去送钱给罗翠儿,陈如松就对自己大哥失望了,对大嫂更是不抱什么期望。
行,我也就是跟你说一下,免得你不清楚,今日再买些果子吃吧,这会不知道寒瓜(西瓜)有卖没。在杨稔心里,吃是很重要的。
应当有了,便是今日没有卖,过几日也有了。陈如松也不想去想大哥家里那一堆奇怪的事,顺着媳妇的话去想寒瓜最开始成熟的时候。
寒瓜重,咱们先买齐需要的东西再去看吧。上次自家男人背着满满一背篓果子来来回回的,杨稔就心疼了,记在心上。
好,有阵子没来了,家里是有不少东西缺了该买。陈如松对于什么先买什么后买是无所谓的,反正都在这个范围内。
买齐东西,夫妻俩开始逛了起来,看了大半摊子,终于找到了卖寒瓜的摊子。
寒瓜汁水丰富,甜滋滋的,炎热的夏季吃着是最好不过,十分解渴,是消暑利器。
咱们买两个给爹娘吧,甭管大哥大嫂他们如何,咱们顾着爹娘就好。看着寒瓜,陈如松想起自己爹娘也是喜欢吃的,从前家里每到夏季,寒瓜是少不了的。
买吧。杨稔没意见,然后又想到娘家,再多买两个吧,我想给我爹娘送两个过去。
最后总共买了七个,老宅两个杨家自家三个。
东西买好,夫妻俩就到停驴车的地方等着村里人。
陆陆续续六个村民都来了,只有陈大嫂还未过来。
八个人在这等了半个多时辰,陈大嫂才姗姗来迟,背篓放满了东西,手里也拿满了。
哎呀,难得来一次县城,这要买的东西太多了。陈大嫂坐上驴车,催促道:还等什么,咱们这就走吧。
其余六人碍着这是车主的亲大嫂,日后还要搭着驴车,勉强忍下了这气。
大嫂买得不少啊,怎么大哥不来,这样多东西,一个人怎么好拿?陈如松关心了下。
他要干活,哪有你命好啊,有闲。
这话说的,眼看自家男人被说,杨稔忍不住怼道:大哥十几亩田地自然要比我们劳累,我们几亩田地的活,一下子就忙完了,可不得想尽办法挣些银钱过日子,哪里能和大哥比,送铁蛋去私塾念书还有闲钱帮助别的孩子。
这话说得陈大嫂脸一僵,这是她最不想听的话,分家后家里的银钱,自家男人不说抓紧点,反而拿去给那个狐狸精的女儿,自己累死累活,却便宜了自己最厌恶的人,这让陈大嫂很是气愤,恨不得那个贱人马上去死。
是以当时公婆说要重新当家,她心里是愿意的,自己男人当家,她管不到银钱,家里多的银钱全被自家男人拿去给狐狸精,公婆当家,好歹能存下来,便是自己一时管不到,日后也能收到。
可自从三房买地后,她就不这么想了,公婆是不会给外人,会存着,可他们还有两个儿子呢,二房三房又都是才几亩田地,公婆怕是心里想方设法要贴补两房吧,当初分家时就是,除了田地是按四六分,家里的各样东西都是两房占的多。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