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弗襄:真的,以后再也不会用了。
高悦行骄矜道:这还差不多。
李弗襄的禁足相当于被皇帝关起来养伤,高悦行也觉得禁得正好。
李弗襄领着她去看马,说:当初约好的,我们一人一匹小马,给你的那匹,我一直留着。
不是从御马司里挑的,而是郑千业后来又送进宫的小红马。
这些年过去了,小马也不小了。
它的脾气稍微烈一些,不认得高悦行,打了个鼻响,不肯正眼看她。
李弗襄:看啊,这马像你。
高悦行左看右看,看不出到底哪里像。
李弗襄:像你打我的时候。
高悦行:我什么时候打过你?
李弗襄指了指自己的脸:你扇过我巴掌。
高悦行笑:你莫不是做梦了吧。
李弗襄就那么静静地看着她。
高悦行一点儿也不心虚,但是却在心里慢慢回想。
李弗襄提醒道:边城,药店。
高悦行恍然大悟,半年前,他深入胡茶海,高悦行随军追了过去,在边城的那家药店里,被李弗襄掳到了外面的破筐里。
她至今忘不了那天逼仄的空间人,两个人身体的温度紧紧贴在一起,光从竹筐的缝隙中洒进来,那是她今生第一次见到成年后李弗襄。
惊鸿一瞥,再难以忘怀。
高悦行迷糊:我扇过你吗?
李弗襄一看就知道她在装傻,她怎么可能不记得。
高悦行觉得那怎么能叫扇巴掌呢,连响都没有呢一个,她也舍不得下手啊。
再说,这都多久之前的事情了,他竟然还要翻旧账。
高悦行泄气:别搞得你好像很委屈似的,明明是你先咬的我,我还想问你咬我干什么呢!说着,她揉上了自己的肩膀。
李弗襄:因为舍不得你,喜欢你,想把你吃了带走。
高悦行哑然失笑:跟谁学的荤话。
李弗襄指了指自己胸口,说:心里这么想,所以就这么说了。
皇帝的銮驾停在演武场外,身边是高景在作陪。
皇帝咳了一声:弗襄他回京还没进城呢,就在城外向我讨媳妇。
高景面无表情:襄王殿下年岁确实到了。
皇帝:朕可以指婚,但总归要看孩子们的意思,朕不愿意乱点鸳鸯谱,同样也不愿意棒打鸳鸯。
高景半天没说话,却叹了口气。
皇帝说:阿行毕竟年纪太小了,可两个孩子愿意啊,不妨朕先把事情定下来,待到将来阿行及笄,再大婚如何?
这相当于皇帝向臣子提亲的意思。
可高景依然没松口,他悠悠开口:陛下,臣记得,襄王殿下出京前,曾和吏部陈家的小姐有些掰扯不清,陛下不若先将那事解决了?
第52章
一提那位陈姓的姑娘, 皇帝头都大了。
这事若是追溯起来,可就说来话长了,约莫得快两年了。
李弗襄在皇帝膝下渐渐地养大, 从某些方面看,也与正常的孩子无异,皇帝不再把他拘在乾清宫里,尝试着放手让他飞一飞, 他身边有高手跟着, 便允准他出宫去玩。李弗襄喜欢在京城里四处溜达, 好玩的地方都被他钻了个遍, 那事儿也是巧,两年前, 他打马经过湖边时候, 遇吏部侍郎陈大人的爱女赏荷, 不甚失足落进了水里。
李弗襄只是出手救了个人而已。
可是陈姑娘回家之后, 当天晚上便哭天喊地,一根绳差点吊死自己,说是夏□□衫薄,浸湿了水,透出风光无限,失仪于男子面前, 贞洁不保, 无颜苟活。
实在让人甚是无奈。
本来大家都没往那想, 可她这样一招摇, 大家也都跟着想歪了。
李弗襄救人的时候, 到底有没有看见不该看见的。
管他有没有, 但人家姑娘都这么说了, 没有也是有了。
吏部侍郎拉下脸,跪求皇帝给他家女儿一个活路。
皇帝还是那句话,感情一事,得问过孩子的意见。
李弗襄当然不同意,且当陈大人的面,极其过分地说了一句:哦,那早知道我就不救了嘛。
这可还了得。
心里这么想想倒也罢了,怎么还能说出口呢。
皇帝说了他两句,他掉头就走,皇帝气死了,把他关在宫里三天没放他出门。
这件事的后续便是长达两年的掰扯,陈家小姐天天寻死觅活,名声都在京城败完了,陈家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李弗襄点头,送来当个妾也行。
皇帝这个当爹的替李弗襄又操不完的心,但是李弗襄自己完全没觉得这是件大事,依旧该吃吃该玩玩,只是把陈家上下所有面孔都记在了心里,万一遇上,老远就跑了,谁也休想逮住他。
陈家觉得他就是个混账。
李弗襄倒觉得陈家就是个无赖。
高悦行初回京城还不知道这场长达两年的沸沸扬扬的闹剧,但是,此事瞒不住,公主的百花宴在下月,京中所有未出阁的贵女都会接到邀请,高悦行既然回京了,高景就不能一直把她拘在高门大院,只要她多和同龄女伴们多走动走动,自然就知道了。
高悦行若知道这件事会怎么办呢?
皇帝和高景心里都没谱。
不远处的马场里,高悦行骑上那匹红马,在御马司的陪同下,慢慢尝试着驯马。
李弗襄牵来了自己的马,两匹一模一样的小红马交颈互蹭,依依难舍。
李弗襄之所以没提,是因为这事儿在他心里那都不叫个事儿。
他再也不肯沾着除高悦行之外的女孩,怕真的会挨打,牢记高悦行几年前的告诫。
其实在世人看来,还是李弗襄的不是多些。
左右人家姑娘已经无法嫁人了,自降身份当个妾,你李弗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就当是个物件摆在家里至少能保她一命。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纳了就是了,皆大欢喜。
更何况京城谁人不晓,五殿下李弗襄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庸才,到底谁高攀谁啊,人家姑娘不嫌弃你就烧高香了吧。
谁也不成想,李弗襄往边境走一趟,竟然成了名满天下的少年将军。
且一回京便向皇帝讨媳妇,让人心中滋味万千。
让李弗襄觉得苦恼的是,皇帝为什么不答应他呢?
明明小时候都说好了。
李弗襄回京了几天,街头巷尾津津乐道,谈论的全是这位少年有成的小将军,闺阁里的女儿虽然消息闭塞些,但是晚了几天,还是听说了当日的详情。没想到,比高悦行最先闹开的,居然是陈家小姐。
近两日,宫中有一些消息传了出来,是关于高悦行的。
高悦行远离京城四年多,早已淡出了大家的目光,直到皇帝以贤妃的名义,三天两头接她进宫玩之后,大家才渐渐注意到这位高二小姐。
宫里人说,高二小姐幼年曾当过公主的伴读,后来又在李弗襄身边呆了一段时间,她与襄王殿下,那可是正经的青梅竹马,感情打小就好,皇帝是口头许了婚约的。
消息的源头既然是宫里,必然时受到了皇帝的首肯。
高悦行收到了陈家姑娘邀她品茶的请帖,高悦行把请帖放在手边,想了半天,都没想起这位陈家姑娘是哪位。
她六岁就进宫了,不到九岁时,去往药谷。
京城里和她同龄的小姐,她多半都是不认识的,更遑论交情。
于是高悦行便去虚心请教自己的长姐。
高悦悯正在看着幼弟高明冬写字。
高明冬刚启蒙,笔还不是很能拿得稳,写字颇为吃力,总弄自己一手一脸的墨,长姐便温柔耐心地替他擦拭。
高悦行拿着请帖扑坐在长姐身边,问:陈家小姐是什么来头,长姐和我说说呗。
高悦悯捏起请柬:陈家小姐有两位,你说的是哪位?
不待高悦行回答,她自己翻开了请柬,见那梅花小楷的落款是个茹字。
高悦悯笑了:这是那位二小姐,今年才十二,和你年纪相仿。
高悦行奇怪:她请我做什么?是父亲和陈家有交?
高悦悯看了她一眼,说:陈二小姐倒没什么打紧,我见过几次,是个可交的姑娘,只是她们家那位大小姐你可要小心了。
高悦行忙问:此话怎讲?
高悦悯:陈家大小姐如今十八,早过了议亲的年龄,却迟迟不许人家,你知是为何?
高悦行问:为何?
高悦悯叹:还不是情有所衷啊。
陈家小姐的请帖,高悦行拒了,只说近日宫里召见的频繁,恐怕不得空。
李弗襄借着贤妃的名头十分好使,一开始是每三日接她一回,渐渐的,他大胆起来,变成了每日一回。
高景不曾阻拦,他冷眼看着,李弗襄闹到最后要如何收场。
高悦行今日进宫没有立即去见李弗襄,因为她半道被公主叫走了。
她幼时在公主身边做陪读的时日甚短,也攀不上多大的交情,但比起如今的宫心斗角,年少时的情真永远令人怀念。
李兰瑶的百花宴在下月,设在榴花台,春和宫的人有条不紊地预备起来,一遵照以前的规制,可李兰瑶不满意,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公主的婚事仍未定下,皇帝只这么一个女儿,贤妃后宫之位坐得稳固,驸马自然要千挑万选。
贤妃着急,物色了几位出身才学都上佳的公子,可是公主看不上。
皇帝自己以前在感情上吃过亏,不愿儿女再步自己的后尘,绝不强迫,说什么天大地大,孩子自己的意思最大,是以驸马的人选拖了两年,至今仍未定下。
高悦行刚一进宫,李兰瑶就等在宫门口截她:见你一面好难啊,五弟也太霸道了。
李兰瑶出落得越发端庄秀丽,袖手站在桥上,前后宫娥侍立两旁,衣裙在风中浮开,足下像绽开了一朵盛放的榴花,瞧上一眼,便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高悦行跳下车:公主殿下此番特意等我呢?
李兰瑶拉着她:随我去榴花台,午膳留下,我请你吃螃蟹。
高悦行:距中秋还有半月呢。
李兰瑶道:我等不得了,要先解一回馋。
高悦行:只有我们俩?
李兰瑶:我倒是想我守在这把你一截,不消一刻钟,有人就要闻着味追来了。
榴花台紧靠春和宫,高悦行既到此地,理应向一宫主位贤妃娘娘请安。
这么多年过去,贤妃娘娘依旧是后宫第一人,旁人眼里的盛宠不衰。
高悦行依礼参拜,贤妃娘娘亲切地唤她起身。
许昭仪过世之后,过了两三年,皇帝又将李弗襄寄到了贤妃的名下,当然,人依旧是由皇帝养着,在乾清宫住着。但毕竟挂了个名义,见面了,李弗襄总得唤一声母妃。
只这一声母妃,便注定了荣辱一体。
在贤妃娘娘看来,高悦行和李弗襄的婚事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郎有情妾有意,皇帝还赞许,以后必定都是一家人。
高悦行站在廊下,见贤妃院里的九曲池中依旧养着凤尾锦鲤。她不知道鱼的寿命几何,也不知道这些鱼还是不是几年前的那一群,一切好似变了,又好似没变。
高悦行又见到了守在贤妃身旁的魏姑姑。她在这几年间倒是苍老了许多,眉目依旧严厉刻薄。只是在面对高悦行时,自觉低下了头,尽守奴仆的本分,再不多一言。
公主的百花宴虽不比李弗襄的生辰灯会排场大,但也是京城一等一的盛会,只要京城七品官员以上,家中未出阁的女儿,皆可赴宴。与之同时,贤妃娘娘在自己的春和宫中,设宴招待命妇,热闹极了。
高悦行观摩了榴花台的布置,是一年比一年花团锦簇,金银珠玉像是竭力精简过了,相必是贤妃怕给自己落个奢侈铺张的名声。
花房反季精心培育的牡丹已经算好了花期,静等着下个月的盛开,给公主的百花宴,填上最绚烂繁华的一笔。
如今的榴花台上,还是缺了些花草的装饰,今天没有外人,公主得了两大筐螃蟹,就在榴花台上设宴。
果然如公主所料,高悦行刚来不久,李弗襄就自己找来了,他在乾清宫左等右等,等不到人,让人出来打听了一下,便出门直奔榴花台。
公主: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高悦行正好有事等着问他,人多却不大好开口。
李弗襄一来,皇帝下朝便也想开看看,皇帝圣驾亲临,贤妃自然亲自接驾陪同。
巧的是,郑家整编骁骑营的事务处理完毕,郑彦和郑绎两兄弟结伴进宫求见。皇帝顺手就把人扣下了,来都来了,吃完螃蟹再走。
公主刚开始只不过是在宫门口截了一个高悦行,到最后却热热闹闹地筹了一场正经的宴。
第53章
高悦行命人去取了些姜片, 回头便见李弗襄守在蒸笼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螃蟹的鲜香已经从蒸笼的缝隙中流出来了。
高悦行站定在他身后, 忽然开口:听说礼部侍郎陈大人家的长女,国色天香,柳娇花媚,不知何人有福气能抱得美人归啊。
李弗襄肩膀一抖, 偏了偏头, 愣是没敢回头看她。
高悦行气结, 深吸了口气, 觉得心口总有一口气顺不下去。
高悦行从来没设想过,如果李弗襄身边有别的女人怎么办?因为上一世, 李弗襄一生只有她一个, 高悦行在他的世界里, 一片坦途, 没有任何对手,所有的莺莺燕燕都休想近他的身。
所以,面对忽然出现的陈家小姐,高悦行鲜少的感觉到了无措。
李弗襄可能是觉得躲不过,才磨磨蹭蹭地转过来。
高悦行逼近一步,染上一层薄怒:你在心虚?
依高悦行对他的了解, 不用疑问, 他就是心虚。
李弗襄瞧了她一眼, 向后退了一小步:我不是故意去救她的。
高悦行皱眉, 这叫什么话?
李弗襄始终觉得是当初自己多管闲事出手那一捞导致的一场烂桃花。
当然, 究其根本, 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但高悦行没有被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带歪, 她心里明白,此事关键在于李弗襄到底有没有看见他不该看见的东西。
高悦行问:陈家小姐那天穿的什么衣服?
李弗襄答:绿的。
高悦行再问:款式呢?
李弗襄摇头说不知。
高悦行:你仔细想。
李弗襄仔细想了,还是不记得。
陈家小姐的绿色衣裙让他印象深刻,是因为那草绿色的裙摆蓬在水面上,像极了一朵大荷叶,李弗襄正觉得那朵荷叶不同寻常的奇怪,仔细一瞧,才发现竟然是个落水的人。
随侍在李弗襄身边的人都隐匿在暗处,李弗襄又不爱张扬,于是便亲自下水救了人。
李兰瑶走过来看螃蟹,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于是敲了敲高悦行的肩膀:那件事你知道了,我倒有几句话要说,你且听听。
高悦行跟着她走:你说罢,我听着呢。
李兰瑶道:提前说好不是我刻薄,而是事实如此据我打听,当初小五刚把人捞上来的时候,陈小姐很是感激,当即千恩万谢,并表示日后必登门拜谢,端的一副知书达礼的模样,谁料,才一个晚上,风向就变了,寻死觅活,胡搅蛮缠。
高悦行一时没大听明白,就那么呆了一会儿。
恋耽美
高悦行骄矜道:这还差不多。
李弗襄的禁足相当于被皇帝关起来养伤,高悦行也觉得禁得正好。
李弗襄领着她去看马,说:当初约好的,我们一人一匹小马,给你的那匹,我一直留着。
不是从御马司里挑的,而是郑千业后来又送进宫的小红马。
这些年过去了,小马也不小了。
它的脾气稍微烈一些,不认得高悦行,打了个鼻响,不肯正眼看她。
李弗襄:看啊,这马像你。
高悦行左看右看,看不出到底哪里像。
李弗襄:像你打我的时候。
高悦行:我什么时候打过你?
李弗襄指了指自己的脸:你扇过我巴掌。
高悦行笑:你莫不是做梦了吧。
李弗襄就那么静静地看着她。
高悦行一点儿也不心虚,但是却在心里慢慢回想。
李弗襄提醒道:边城,药店。
高悦行恍然大悟,半年前,他深入胡茶海,高悦行随军追了过去,在边城的那家药店里,被李弗襄掳到了外面的破筐里。
她至今忘不了那天逼仄的空间人,两个人身体的温度紧紧贴在一起,光从竹筐的缝隙中洒进来,那是她今生第一次见到成年后李弗襄。
惊鸿一瞥,再难以忘怀。
高悦行迷糊:我扇过你吗?
李弗襄一看就知道她在装傻,她怎么可能不记得。
高悦行觉得那怎么能叫扇巴掌呢,连响都没有呢一个,她也舍不得下手啊。
再说,这都多久之前的事情了,他竟然还要翻旧账。
高悦行泄气:别搞得你好像很委屈似的,明明是你先咬的我,我还想问你咬我干什么呢!说着,她揉上了自己的肩膀。
李弗襄:因为舍不得你,喜欢你,想把你吃了带走。
高悦行哑然失笑:跟谁学的荤话。
李弗襄指了指自己胸口,说:心里这么想,所以就这么说了。
皇帝的銮驾停在演武场外,身边是高景在作陪。
皇帝咳了一声:弗襄他回京还没进城呢,就在城外向我讨媳妇。
高景面无表情:襄王殿下年岁确实到了。
皇帝:朕可以指婚,但总归要看孩子们的意思,朕不愿意乱点鸳鸯谱,同样也不愿意棒打鸳鸯。
高景半天没说话,却叹了口气。
皇帝说:阿行毕竟年纪太小了,可两个孩子愿意啊,不妨朕先把事情定下来,待到将来阿行及笄,再大婚如何?
这相当于皇帝向臣子提亲的意思。
可高景依然没松口,他悠悠开口:陛下,臣记得,襄王殿下出京前,曾和吏部陈家的小姐有些掰扯不清,陛下不若先将那事解决了?
第52章
一提那位陈姓的姑娘, 皇帝头都大了。
这事若是追溯起来,可就说来话长了,约莫得快两年了。
李弗襄在皇帝膝下渐渐地养大, 从某些方面看,也与正常的孩子无异,皇帝不再把他拘在乾清宫里,尝试着放手让他飞一飞, 他身边有高手跟着, 便允准他出宫去玩。李弗襄喜欢在京城里四处溜达, 好玩的地方都被他钻了个遍, 那事儿也是巧,两年前, 他打马经过湖边时候, 遇吏部侍郎陈大人的爱女赏荷, 不甚失足落进了水里。
李弗襄只是出手救了个人而已。
可是陈姑娘回家之后, 当天晚上便哭天喊地,一根绳差点吊死自己,说是夏□□衫薄,浸湿了水,透出风光无限,失仪于男子面前, 贞洁不保, 无颜苟活。
实在让人甚是无奈。
本来大家都没往那想, 可她这样一招摇, 大家也都跟着想歪了。
李弗襄救人的时候, 到底有没有看见不该看见的。
管他有没有, 但人家姑娘都这么说了, 没有也是有了。
吏部侍郎拉下脸,跪求皇帝给他家女儿一个活路。
皇帝还是那句话,感情一事,得问过孩子的意见。
李弗襄当然不同意,且当陈大人的面,极其过分地说了一句:哦,那早知道我就不救了嘛。
这可还了得。
心里这么想想倒也罢了,怎么还能说出口呢。
皇帝说了他两句,他掉头就走,皇帝气死了,把他关在宫里三天没放他出门。
这件事的后续便是长达两年的掰扯,陈家小姐天天寻死觅活,名声都在京城败完了,陈家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李弗襄点头,送来当个妾也行。
皇帝这个当爹的替李弗襄又操不完的心,但是李弗襄自己完全没觉得这是件大事,依旧该吃吃该玩玩,只是把陈家上下所有面孔都记在了心里,万一遇上,老远就跑了,谁也休想逮住他。
陈家觉得他就是个混账。
李弗襄倒觉得陈家就是个无赖。
高悦行初回京城还不知道这场长达两年的沸沸扬扬的闹剧,但是,此事瞒不住,公主的百花宴在下月,京中所有未出阁的贵女都会接到邀请,高悦行既然回京了,高景就不能一直把她拘在高门大院,只要她多和同龄女伴们多走动走动,自然就知道了。
高悦行若知道这件事会怎么办呢?
皇帝和高景心里都没谱。
不远处的马场里,高悦行骑上那匹红马,在御马司的陪同下,慢慢尝试着驯马。
李弗襄牵来了自己的马,两匹一模一样的小红马交颈互蹭,依依难舍。
李弗襄之所以没提,是因为这事儿在他心里那都不叫个事儿。
他再也不肯沾着除高悦行之外的女孩,怕真的会挨打,牢记高悦行几年前的告诫。
其实在世人看来,还是李弗襄的不是多些。
左右人家姑娘已经无法嫁人了,自降身份当个妾,你李弗襄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就当是个物件摆在家里至少能保她一命。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纳了就是了,皆大欢喜。
更何况京城谁人不晓,五殿下李弗襄就是个游手好闲的庸才,到底谁高攀谁啊,人家姑娘不嫌弃你就烧高香了吧。
谁也不成想,李弗襄往边境走一趟,竟然成了名满天下的少年将军。
且一回京便向皇帝讨媳妇,让人心中滋味万千。
让李弗襄觉得苦恼的是,皇帝为什么不答应他呢?
明明小时候都说好了。
李弗襄回京了几天,街头巷尾津津乐道,谈论的全是这位少年有成的小将军,闺阁里的女儿虽然消息闭塞些,但是晚了几天,还是听说了当日的详情。没想到,比高悦行最先闹开的,居然是陈家小姐。
近两日,宫中有一些消息传了出来,是关于高悦行的。
高悦行远离京城四年多,早已淡出了大家的目光,直到皇帝以贤妃的名义,三天两头接她进宫玩之后,大家才渐渐注意到这位高二小姐。
宫里人说,高二小姐幼年曾当过公主的伴读,后来又在李弗襄身边呆了一段时间,她与襄王殿下,那可是正经的青梅竹马,感情打小就好,皇帝是口头许了婚约的。
消息的源头既然是宫里,必然时受到了皇帝的首肯。
高悦行收到了陈家姑娘邀她品茶的请帖,高悦行把请帖放在手边,想了半天,都没想起这位陈家姑娘是哪位。
她六岁就进宫了,不到九岁时,去往药谷。
京城里和她同龄的小姐,她多半都是不认识的,更遑论交情。
于是高悦行便去虚心请教自己的长姐。
高悦悯正在看着幼弟高明冬写字。
高明冬刚启蒙,笔还不是很能拿得稳,写字颇为吃力,总弄自己一手一脸的墨,长姐便温柔耐心地替他擦拭。
高悦行拿着请帖扑坐在长姐身边,问:陈家小姐是什么来头,长姐和我说说呗。
高悦悯捏起请柬:陈家小姐有两位,你说的是哪位?
不待高悦行回答,她自己翻开了请柬,见那梅花小楷的落款是个茹字。
高悦悯笑了:这是那位二小姐,今年才十二,和你年纪相仿。
高悦行奇怪:她请我做什么?是父亲和陈家有交?
高悦悯看了她一眼,说:陈二小姐倒没什么打紧,我见过几次,是个可交的姑娘,只是她们家那位大小姐你可要小心了。
高悦行忙问:此话怎讲?
高悦悯:陈家大小姐如今十八,早过了议亲的年龄,却迟迟不许人家,你知是为何?
高悦行问:为何?
高悦悯叹:还不是情有所衷啊。
陈家小姐的请帖,高悦行拒了,只说近日宫里召见的频繁,恐怕不得空。
李弗襄借着贤妃的名头十分好使,一开始是每三日接她一回,渐渐的,他大胆起来,变成了每日一回。
高景不曾阻拦,他冷眼看着,李弗襄闹到最后要如何收场。
高悦行今日进宫没有立即去见李弗襄,因为她半道被公主叫走了。
她幼时在公主身边做陪读的时日甚短,也攀不上多大的交情,但比起如今的宫心斗角,年少时的情真永远令人怀念。
李兰瑶的百花宴在下月,设在榴花台,春和宫的人有条不紊地预备起来,一遵照以前的规制,可李兰瑶不满意,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公主的婚事仍未定下,皇帝只这么一个女儿,贤妃后宫之位坐得稳固,驸马自然要千挑万选。
贤妃着急,物色了几位出身才学都上佳的公子,可是公主看不上。
皇帝自己以前在感情上吃过亏,不愿儿女再步自己的后尘,绝不强迫,说什么天大地大,孩子自己的意思最大,是以驸马的人选拖了两年,至今仍未定下。
高悦行刚一进宫,李兰瑶就等在宫门口截她:见你一面好难啊,五弟也太霸道了。
李兰瑶出落得越发端庄秀丽,袖手站在桥上,前后宫娥侍立两旁,衣裙在风中浮开,足下像绽开了一朵盛放的榴花,瞧上一眼,便说不出的赏心悦目。
高悦行跳下车:公主殿下此番特意等我呢?
李兰瑶拉着她:随我去榴花台,午膳留下,我请你吃螃蟹。
高悦行:距中秋还有半月呢。
李兰瑶道:我等不得了,要先解一回馋。
高悦行:只有我们俩?
李兰瑶:我倒是想我守在这把你一截,不消一刻钟,有人就要闻着味追来了。
榴花台紧靠春和宫,高悦行既到此地,理应向一宫主位贤妃娘娘请安。
这么多年过去,贤妃娘娘依旧是后宫第一人,旁人眼里的盛宠不衰。
高悦行依礼参拜,贤妃娘娘亲切地唤她起身。
许昭仪过世之后,过了两三年,皇帝又将李弗襄寄到了贤妃的名下,当然,人依旧是由皇帝养着,在乾清宫住着。但毕竟挂了个名义,见面了,李弗襄总得唤一声母妃。
只这一声母妃,便注定了荣辱一体。
在贤妃娘娘看来,高悦行和李弗襄的婚事是板上钉钉的事儿,郎有情妾有意,皇帝还赞许,以后必定都是一家人。
高悦行站在廊下,见贤妃院里的九曲池中依旧养着凤尾锦鲤。她不知道鱼的寿命几何,也不知道这些鱼还是不是几年前的那一群,一切好似变了,又好似没变。
高悦行又见到了守在贤妃身旁的魏姑姑。她在这几年间倒是苍老了许多,眉目依旧严厉刻薄。只是在面对高悦行时,自觉低下了头,尽守奴仆的本分,再不多一言。
公主的百花宴虽不比李弗襄的生辰灯会排场大,但也是京城一等一的盛会,只要京城七品官员以上,家中未出阁的女儿,皆可赴宴。与之同时,贤妃娘娘在自己的春和宫中,设宴招待命妇,热闹极了。
高悦行观摩了榴花台的布置,是一年比一年花团锦簇,金银珠玉像是竭力精简过了,相必是贤妃怕给自己落个奢侈铺张的名声。
花房反季精心培育的牡丹已经算好了花期,静等着下个月的盛开,给公主的百花宴,填上最绚烂繁华的一笔。
如今的榴花台上,还是缺了些花草的装饰,今天没有外人,公主得了两大筐螃蟹,就在榴花台上设宴。
果然如公主所料,高悦行刚来不久,李弗襄就自己找来了,他在乾清宫左等右等,等不到人,让人出来打听了一下,便出门直奔榴花台。
公主:你看我说什么来着。
高悦行正好有事等着问他,人多却不大好开口。
李弗襄一来,皇帝下朝便也想开看看,皇帝圣驾亲临,贤妃自然亲自接驾陪同。
巧的是,郑家整编骁骑营的事务处理完毕,郑彦和郑绎两兄弟结伴进宫求见。皇帝顺手就把人扣下了,来都来了,吃完螃蟹再走。
公主刚开始只不过是在宫门口截了一个高悦行,到最后却热热闹闹地筹了一场正经的宴。
第53章
高悦行命人去取了些姜片, 回头便见李弗襄守在蒸笼面前,目不转睛地盯着,螃蟹的鲜香已经从蒸笼的缝隙中流出来了。
高悦行站定在他身后, 忽然开口:听说礼部侍郎陈大人家的长女,国色天香,柳娇花媚,不知何人有福气能抱得美人归啊。
李弗襄肩膀一抖, 偏了偏头, 愣是没敢回头看她。
高悦行气结, 深吸了口气, 觉得心口总有一口气顺不下去。
高悦行从来没设想过,如果李弗襄身边有别的女人怎么办?因为上一世, 李弗襄一生只有她一个, 高悦行在他的世界里, 一片坦途, 没有任何对手,所有的莺莺燕燕都休想近他的身。
所以,面对忽然出现的陈家小姐,高悦行鲜少的感觉到了无措。
李弗襄可能是觉得躲不过,才磨磨蹭蹭地转过来。
高悦行逼近一步,染上一层薄怒:你在心虚?
依高悦行对他的了解, 不用疑问, 他就是心虚。
李弗襄瞧了她一眼, 向后退了一小步:我不是故意去救她的。
高悦行皱眉, 这叫什么话?
李弗襄始终觉得是当初自己多管闲事出手那一捞导致的一场烂桃花。
当然, 究其根本, 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但高悦行没有被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带歪, 她心里明白,此事关键在于李弗襄到底有没有看见他不该看见的东西。
高悦行问:陈家小姐那天穿的什么衣服?
李弗襄答:绿的。
高悦行再问:款式呢?
李弗襄摇头说不知。
高悦行:你仔细想。
李弗襄仔细想了,还是不记得。
陈家小姐的绿色衣裙让他印象深刻,是因为那草绿色的裙摆蓬在水面上,像极了一朵大荷叶,李弗襄正觉得那朵荷叶不同寻常的奇怪,仔细一瞧,才发现竟然是个落水的人。
随侍在李弗襄身边的人都隐匿在暗处,李弗襄又不爱张扬,于是便亲自下水救了人。
李兰瑶走过来看螃蟹,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于是敲了敲高悦行的肩膀:那件事你知道了,我倒有几句话要说,你且听听。
高悦行跟着她走:你说罢,我听着呢。
李兰瑶道:提前说好不是我刻薄,而是事实如此据我打听,当初小五刚把人捞上来的时候,陈小姐很是感激,当即千恩万谢,并表示日后必登门拜谢,端的一副知书达礼的模样,谁料,才一个晚上,风向就变了,寻死觅活,胡搅蛮缠。
高悦行一时没大听明白,就那么呆了一会儿。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