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妖精-格格党(17)
卤味店逐渐走向大家的视野,第二天踏进店里的顾客比昨日还多。
当天晚上柳暄红数钱的时候,竟挣了四百块。
几个孩子吵着明天不要上学了,留在家里帮娘挣钱。
宋小果振振有词:娘,我就是念完初中在厂里打工,几年也挣不来咱家一天的钱呀。
柳暄红笑着捏他的小肉脸:怎么可能,夸张了呀小朋友。
宋小果没躲,反而抬脸蹭了蹭,让他娘捏的更舒服些:四叔叔不就这样,一月十五块工资,还得奶奶替他娶媳妇。
柳暄红挑眉:那你算算,小叔叔一月十五块,得挣几年才到四百。
撒娇卖萌突然变考教数学题了。
学渣宋小果懵了懵,小家伙上月在家补作业还在做个位数的加减呢,哪里会算百位数的,立时扭头远离他娘的怀抱,挠挠头笑嘻嘻道:娘,妹妹找我玩了,我先找她去了呀。
就你算数都不会,还想留下帮忙看店?柳暄红不客气嗤他一声,小家伙红了脸,又若无其事地拉着小月儿的手手去玩玻璃弹珠了。
连最会撒娇耍赖的宋小果都败北了,俩大的一声不吭,第二天乖乖背着饭袋书包上学去。
第三天,卤味店的生意依旧红火,把一条街上的国营铺子的经理服务员羡慕地牙酸。
虽说国营铺子属于公家的,盈利多少都属于公家,和他们这些拿公粮的铁饭碗无关,但是他们这些接手管饭店铺子的,哪个不希望自家铺子红红火火呢。
柳记卤味店就凭着三天的打折促销,成功在县里的人家心里留了个一席之地。
往后家里要加菜,可以不用往眼睛看头顶,鼻孔朝天的国营饭店去了。
柳记卤味店也可以!
东西好吃!老板和员工笑脸盈盈,顾客买东西爽快。
不大的小县城里多了间儿红火的卤味店,还是私人经营的。
一连几天,柳暄红的卤味店就挂在人们的嘴巴上,但凡在县里路过的都要问一嘴儿:你去那家新店尝过了吗?
尝没尝过的,看钱包儿,但作为去过县里的人儿,定要去瞧一眼的。
周艳艳也是如此。
尤其是她原先卖串串香失败了,把她这几年存的全副身家都亏进去了,她也晓得餐饮行业不好做,一个小摊都能亏地人肉疼,大张旗鼓地搁这时候开店能成?
不过听人家说,这店,还真开的挺红火的。
周艳艳略带不甘地去观摩,结果一瞧,躲着她许久不见的柳暄红自信大方地招呼着客人,那老嫂子称她为老板!
好嘛,那店是柳暄红的!
周艳艳酸的跟泡醋坛子似的,白净俏生的脸一连阴了好几天。
柳暄红曾经是大队里人人蔑视的懦弱小媳妇儿,前段时间还唯唯诺诺得跟着她讨生活,这一转眼儿,她也开了铺子,能被人称一声老板了?
周艳艳的心跟冬天里的老炭绵绵不绝的炆着似的,心烧得慌。
在周艳艳的心里,她和村人一样,是万分瞧不起柳暄红的。
自打重生回来后,她也没把柳暄红放在眼里。
柳暄红是宋渊的妻子,但她周艳艳长得漂亮,和宋渊是青梅竹马,还订过婚儿,要不是她年轻那会儿不懂事儿,把宋渊弄丢了,能让柳暄红这个女人捡大便宜?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儿,小时候就是爹娘嫌弃的贱命,长大后走了狗屎运嫁给宋渊,婆家万事不管,宋渊的津贴由着她花儿,这样的好命,都是柳暄红从她手底下捡漏的。
尤其是后来宋渊发达了,柳暄红这个糟糠妻不光没被抛弃,还跟着吃香的喝辣的,四十岁的老女人保养的跟三十岁的大姑娘似的,坐着豪车,手里挎着的不是乡下的菜篮子,而是几十万的包包,当时她呢?
一个被人抛弃,皮肤粗糙,最后沦落到饭也吃不起,不得已在一家饭店找了份保洁工作。
周艳艳一想起上辈子俩人的天差地别,她心里就跟吃了黄连似的,嘴巴泛苦,恨不得把上辈子的记忆全抛掉。
还好现在她回来了,她周艳艳依旧青春靓丽,以后她的日子会过得比上辈子更好
柳暄红上辈子凭什么能坐豪车挎包包,还不是因为嫁了个好老公。
而她现在凭什么在县里开铺子当老板,不也因为宋渊的钱?
周艳艳的脑子里没想起柳暄红卖串串香的能干模样,她一想到软弱可欺眼睛不敢抬头看人的小媳妇柳暄红也能当老板,走在她的前头,她就嫉妒不已。
明明她才是那个见识过新时代,新社会的女人呀!
怎么柳暄红就什么都压着她呢?
开店也比她顺畅!
周艳艳气地跺了跺脚。
不行,她不能让柳暄红过得恁舒畅。
她过得越幸福,就越不想离婚,到时候她怎么办?
周艳艳上辈子靠男人吃饭靠习惯了,她重活一世一开始是想抓着脾气好,未来能发达的宋渊。
但是前段时间她也想,她重活一世是老天爷给她的福气,不能这么浪费,她有那么多的记忆!她也想自己扑腾一下。
不过这事业还没开始,就扑腾地飞不起来了,亏得她心肝肉疼。
周艳艳立马过放弃靠自己吃饭的主意儿。
她吃不得自己创业的苦,还是走老路子舒畅。
而宋渊,是她见过的,人品最能放心,绝对不会抛弃她的人了。
柳暄红这个原配,就是她未来享福的最大阻碍!
她必须得把她踢开。
周艳艳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个主意。
隔天,宋老太太就听闻大队里的人说,她那个分家出去的三儿媳妇一转眼在县里定了居,还开了家店儿,名字就叫柳记卤味店!
柳记!
老太太一听这名儿就蹦跶起来了。
三房虽然分了家,但是宋渊还是她儿子,她宋家的儿子儿媳开的店铺,居然姓柳!
老三媳妇是想干什么?
老太太气咻咻地找到老头和儿子们吵着要去县城把柳暄红揪回来:她一个光着身儿嫁到我们家的小媳妇儿,哪来的本事儿开店!还不是用的我们家老三的钱!
宋老大和宋老二听了也不高兴。
在这个年头,虽然上头说男女平等了,然而在他们乡里,女人嫁到男人家,那就是婆家的人了。
她无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婆家做事儿。
老三媳妇开店,合该叫宋记,而不是柳记!
毕竟她以后的店铺也是要传给儿子女儿,那些儿女也是姓宋的人。
如今叫柳记,那不是拿她宋家的钱去为柳家开铺子,为柳家扬名!
尤其是柳暄红的开店钱,说不准还是上回他们还的。
宋老大和宋老二心里憋屈地慌。
老三媳妇这回实在太过了,她这么干,让别人怎么看老三。宋老头吧嗒抽了口水烟儿,下了结论:这事儿,必须把她喊回来说说。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铺子是柳家人贴钱开的呢。
他们必须管!
宋家人纷纷点头。
松山县里,柳暄红很快收到了宋家的消息。
对于宋家人让她回去认错,必须改掉铺子招牌的说法,她嗤之以鼻。
卤味店叫柳记,是她特意想的。
她是现代柳家的柳暄红,打小学的就是柳家历代男女流传下来的秘方菜谱,身负柳家传承。
这卤味店的秘方,也是她从柳家菜谱里学习的,不光有她的功劳,还有她曾叔爷爷的秘方,历代先祖的想法。
这间铺子,是她纪念现代柳家传承的铺子。
所以它叫柳记,而不是什么其他店名儿。
宋家想让她改,是异想天开了。
这态度传回小宋村,又是惹得宋家人一阵气恼。
但是他们却没有法子奈何她。
柳暄红,不是曾经的柳暄红了。
不过这让宋家人气恼的消息,在柳家村的周氏听了,登时心情大好!
女儿开的铺子叫柳记,这不就是为她们柳家开的铺子吗?
还为了这个名字和宋家抵抗。
可想而知,女儿心里是想着家里的。
周氏喜气洋洋地回家说:老头,暄红在县城给我们开了铺子!老宋家的人想抢呢,咱赶紧去让闺女把铺子转给山哥儿。
作者有话说:
我设置的玄学!竟然被抽到12点了
第23章 饺子
在周氏和柳老头看来, 柳暄红开的卤味店取名柳记,就是为柳家开的。
然而她们再挠心挠肺地想要去县城看看, 也必须得等到春耕后。
在耙田育苗插秧后, 一晃眼儿,时间快进入五月了。
这时候松山县也不止一家私人铺子了。
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小卖部和服装店开了起来, 卤味店混在其中也不显得突兀。
如今的松山县人早上起来,也不用去国营饭店挤着买早餐了,家门口就有担着豆浆和油条包子卖的小摊贩,悠长的吆喝声在巷口街角回荡,筒子楼里扔下个筐子,朝小摊贩喊一声, 就能收获绵香的豆浆和热腾腾的包子。
娘,我想吃菜包子, 煎饺子。
肉馒头。
隔壁响起宋小果的呼喊声, 旁边的小月儿跟着嘟囔。
柳暄红不耐烦地捂住耳朵:宋致远!
二楼传来叮叮当当的起床声, 窗户哒地打开, 一个大大的藤篮坠下。
柳暄红耳边响起宋致远压低的少年音:七个菜包, 八个馒头,五杯豆浆。
好嘞!
小摊贩的应答声憨厚又欢快。
柳暄红和四个孩子搬到县里的小院儿不久, 没了老宋家人一大早的阴阳怪气和吵闹, 柳暄红彻底放飞自我,白天睡到自然醒。
早饭自然是不可能做的。
所以一家人的早饭几乎就靠每天早上过来晃荡的小摊贩。
有时是包子油条儿, 有时是鲜嫩的馄饨儿, 有时, 是咸辣的酱香饼。
几个小孩儿每天都为早上吃什么而苦恼。
不一会儿, 宋秋先起床洗漱了。
小院子是两层的小洋楼, 和隔壁筒子楼隔着条小巷挨在一起,一面阴冷,一面阳光灿烂。
楼上楼下四间房,一个房间是柳暄红和小月儿住,另一个是客房,三个男孩子住楼上一间大房,隔壁的空房间则因为柳暄红的隐秘心思,被她弄成了书房,对此四个小孩各个表示很迷惑。
因为柳暄红不像是爱读书的人,而他们几个平时上学就够呛,哪里特别需要书房念书。
宋小果非常怨念,一个劲儿地唠叨着要把书房变他和小月儿的房间。
然而柳暄红不为所动,慢慢地,书房就成了几个小孩子写作业的地方。
流水哗啦啦,宋秋抹了把脸,进了厨房。
由于职业原因,新家的厨房特别大,里面摆着柳暄红搜罗的各种厨具和餐具。
宋秋仔仔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后,开始淘米煮粥。
这时,宋致远拎着宋小果的脖子下来了。
他也不进厨房,朝老二微微颔首,便揪着小孩去院子打水洗漱。
伴随着柴火噼里啪啦声的,是宋小果哼哼唧唧不肯洗漱的耍赖声。
小果哥哥!
一楼的窗户吧嗒打开,露出小月儿红扑扑的脸蛋,一双葡萄般的眼睛亮晶晶。
小姑娘晃了晃自己的小脑袋:看!娘给我扎的鱼骨辫!
方还在耍赖皮的宋小果一点也不折腾了,一本正经地抢过毛巾自己擦脸,瞥了眼妹妹的头发,夸道:娘,你给妹妹梳的真好看。
一句话,把俩人都夸了。
小月儿高兴地歪倒在柳暄红的怀里。
月儿,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呀?柳暄红扶正小姑娘在床上坐好,打开衣柜露出花花绿绿的小衣裳供她挑选。
今天下午,小月儿要去幼儿园面试了。
柳暄红一到县里就开始打听各大小学和幼儿园。
然而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是厂子开的,属于职工福利。
而附近唯一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又嫌弃小月儿的农村户口。
柳暄红寻摸了好久,终于有一家幼儿园不看户口,放宽条件肯收小月儿,不过要收钱。
钱什么的,柳暄红还是有的。
小姑娘歪了歪脑袋,白嫩的小指头捏了捏一条新买的红蓝格子裙。
白色的小衬衫,配上一条红蓝格子裙,梳着鱼骨辫的小月儿一出门就是这条街最靓的崽儿。
哥哥们咬着包子一手拿着豆浆,一手拎着书包去上学了。
小月儿站在台阶上笑呵呵地打招呼送他们。
隔壁筒子楼里的小女孩羡慕地看向小月儿的鱼骨辫:月儿,你梳的是什么辫子,好漂亮!
鱼骨辫儿!我娘梳的!小月儿扬起小脑袋,高声回答,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们哪里抵得过复杂的鱼尾辫儿的诱惑,有些好奇地凑上来轻轻地摸摸,有些回楼大喊:娘!月儿今天扎了鱼尾辫儿!可好看了!我也要扎!
什么辫儿?
筒子楼里的窗户噼里啪啦齐齐打开,女人们探出头,微笑着看了看小姑娘的头发,转而夸赞起来。
梳的真好看呀。
小柳同志手真巧。
自打柳暄红他们一家搬到小院子来,筒子楼里的人家几乎每日不得消停。
柳暄红每天都会给小月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她有钱,也宠小孩儿,小月儿长的可爱乖巧,小孩儿见了就想学,一段时间下来,小月儿几乎成了巷子里人家小姑娘的穿衣打扮风向标。
月儿,走,咱们去店里。
柳暄红穿着同款白衬衫,扎进高腰的阔腿牛仔裤里,头发高高扎起,飒爽靓丽。
小月儿乖乖牵上她的手,柳暄红将她抱上自行车,自己刚骑上去,碰上隔壁邻居牵着个小姑娘急忙跑出来喊:先别走呀!让我瞧瞧她的脑袋。
柳暄红皱眉。
小月儿揪了下她的衣裳,轻轻道:娘,是小云姐姐,我们等等她吧。
柳暄红点头:好。
女人追了上来,讪笑道:月儿她娘,今天这么早呀,都怪我那丫头,一大早就说月儿梳了新头,吵着让我给她扎,不然就不上学了。
女人边说着,手上不停掰着小月儿的脑袋,还扯了扯辫子,小月儿委屈道:婶婶,您要弄坏我的辫子了。
柳暄红冷下脸:我们赶时间,先走了。
不等女人反应过来,她刷地骑车出了巷子。
铃铛声叮铃铃,俩人听到后面女人不满地嚷嚷:什么人儿,突然就走了。
转头又凶闺女: 扎什么辫子呀没看人家看不起你娘吗?不扎,给我滚去上学。
风声呼呼,带走了女人的骂咧声,小月儿揪紧了柳暄红的衣角,低头难过道:娘,我让小云姐姐挨骂了。
你小云姐有哪天不挨骂?
小月儿想了想,摇了摇头。
新邻居是个急性子脾气爆的,每天都在摔摔打打,小月儿甚至瞧见女人有次因为小云姐姐左脚踏进门而被骂了,隔天又因为右脚踏进门被打。
小月儿叹了口气,把愧疚埋在心底。
到店里,柳暄红停下车,揉了揉她的小脑袋,抱她下车。
杜婶子已经来了,正在扫地,柳暄红让小月儿自己坐好,她去准备开店事宜。
铺子开了几个月,慢慢地,她摸索出一些规律,铺子的规矩也从一开始的早上八点开门,逐渐挪到中午十一点,晚上九点关门。
爱吃卤味的人家一般都是买回去加菜,下午开始生意会很好,晚上更是热闹。
因此店开门后,柳暄红也不着急,先教小月儿认字儿,两点后,问小月儿和杜婶子:今天想吃什么?
恋耽美
当天晚上柳暄红数钱的时候,竟挣了四百块。
几个孩子吵着明天不要上学了,留在家里帮娘挣钱。
宋小果振振有词:娘,我就是念完初中在厂里打工,几年也挣不来咱家一天的钱呀。
柳暄红笑着捏他的小肉脸:怎么可能,夸张了呀小朋友。
宋小果没躲,反而抬脸蹭了蹭,让他娘捏的更舒服些:四叔叔不就这样,一月十五块工资,还得奶奶替他娶媳妇。
柳暄红挑眉:那你算算,小叔叔一月十五块,得挣几年才到四百。
撒娇卖萌突然变考教数学题了。
学渣宋小果懵了懵,小家伙上月在家补作业还在做个位数的加减呢,哪里会算百位数的,立时扭头远离他娘的怀抱,挠挠头笑嘻嘻道:娘,妹妹找我玩了,我先找她去了呀。
就你算数都不会,还想留下帮忙看店?柳暄红不客气嗤他一声,小家伙红了脸,又若无其事地拉着小月儿的手手去玩玻璃弹珠了。
连最会撒娇耍赖的宋小果都败北了,俩大的一声不吭,第二天乖乖背着饭袋书包上学去。
第三天,卤味店的生意依旧红火,把一条街上的国营铺子的经理服务员羡慕地牙酸。
虽说国营铺子属于公家的,盈利多少都属于公家,和他们这些拿公粮的铁饭碗无关,但是他们这些接手管饭店铺子的,哪个不希望自家铺子红红火火呢。
柳记卤味店就凭着三天的打折促销,成功在县里的人家心里留了个一席之地。
往后家里要加菜,可以不用往眼睛看头顶,鼻孔朝天的国营饭店去了。
柳记卤味店也可以!
东西好吃!老板和员工笑脸盈盈,顾客买东西爽快。
不大的小县城里多了间儿红火的卤味店,还是私人经营的。
一连几天,柳暄红的卤味店就挂在人们的嘴巴上,但凡在县里路过的都要问一嘴儿:你去那家新店尝过了吗?
尝没尝过的,看钱包儿,但作为去过县里的人儿,定要去瞧一眼的。
周艳艳也是如此。
尤其是她原先卖串串香失败了,把她这几年存的全副身家都亏进去了,她也晓得餐饮行业不好做,一个小摊都能亏地人肉疼,大张旗鼓地搁这时候开店能成?
不过听人家说,这店,还真开的挺红火的。
周艳艳略带不甘地去观摩,结果一瞧,躲着她许久不见的柳暄红自信大方地招呼着客人,那老嫂子称她为老板!
好嘛,那店是柳暄红的!
周艳艳酸的跟泡醋坛子似的,白净俏生的脸一连阴了好几天。
柳暄红曾经是大队里人人蔑视的懦弱小媳妇儿,前段时间还唯唯诺诺得跟着她讨生活,这一转眼儿,她也开了铺子,能被人称一声老板了?
周艳艳的心跟冬天里的老炭绵绵不绝的炆着似的,心烧得慌。
在周艳艳的心里,她和村人一样,是万分瞧不起柳暄红的。
自打重生回来后,她也没把柳暄红放在眼里。
柳暄红是宋渊的妻子,但她周艳艳长得漂亮,和宋渊是青梅竹马,还订过婚儿,要不是她年轻那会儿不懂事儿,把宋渊弄丢了,能让柳暄红这个女人捡大便宜?
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妇儿,小时候就是爹娘嫌弃的贱命,长大后走了狗屎运嫁给宋渊,婆家万事不管,宋渊的津贴由着她花儿,这样的好命,都是柳暄红从她手底下捡漏的。
尤其是后来宋渊发达了,柳暄红这个糟糠妻不光没被抛弃,还跟着吃香的喝辣的,四十岁的老女人保养的跟三十岁的大姑娘似的,坐着豪车,手里挎着的不是乡下的菜篮子,而是几十万的包包,当时她呢?
一个被人抛弃,皮肤粗糙,最后沦落到饭也吃不起,不得已在一家饭店找了份保洁工作。
周艳艳一想起上辈子俩人的天差地别,她心里就跟吃了黄连似的,嘴巴泛苦,恨不得把上辈子的记忆全抛掉。
还好现在她回来了,她周艳艳依旧青春靓丽,以后她的日子会过得比上辈子更好
柳暄红上辈子凭什么能坐豪车挎包包,还不是因为嫁了个好老公。
而她现在凭什么在县里开铺子当老板,不也因为宋渊的钱?
周艳艳的脑子里没想起柳暄红卖串串香的能干模样,她一想到软弱可欺眼睛不敢抬头看人的小媳妇柳暄红也能当老板,走在她的前头,她就嫉妒不已。
明明她才是那个见识过新时代,新社会的女人呀!
怎么柳暄红就什么都压着她呢?
开店也比她顺畅!
周艳艳气地跺了跺脚。
不行,她不能让柳暄红过得恁舒畅。
她过得越幸福,就越不想离婚,到时候她怎么办?
周艳艳上辈子靠男人吃饭靠习惯了,她重活一世一开始是想抓着脾气好,未来能发达的宋渊。
但是前段时间她也想,她重活一世是老天爷给她的福气,不能这么浪费,她有那么多的记忆!她也想自己扑腾一下。
不过这事业还没开始,就扑腾地飞不起来了,亏得她心肝肉疼。
周艳艳立马过放弃靠自己吃饭的主意儿。
她吃不得自己创业的苦,还是走老路子舒畅。
而宋渊,是她见过的,人品最能放心,绝对不会抛弃她的人了。
柳暄红这个原配,就是她未来享福的最大阻碍!
她必须得把她踢开。
周艳艳眼珠子一转,想出了个主意。
隔天,宋老太太就听闻大队里的人说,她那个分家出去的三儿媳妇一转眼在县里定了居,还开了家店儿,名字就叫柳记卤味店!
柳记!
老太太一听这名儿就蹦跶起来了。
三房虽然分了家,但是宋渊还是她儿子,她宋家的儿子儿媳开的店铺,居然姓柳!
老三媳妇是想干什么?
老太太气咻咻地找到老头和儿子们吵着要去县城把柳暄红揪回来:她一个光着身儿嫁到我们家的小媳妇儿,哪来的本事儿开店!还不是用的我们家老三的钱!
宋老大和宋老二听了也不高兴。
在这个年头,虽然上头说男女平等了,然而在他们乡里,女人嫁到男人家,那就是婆家的人了。
她无论做什么事儿,都是为婆家做事儿。
老三媳妇开店,合该叫宋记,而不是柳记!
毕竟她以后的店铺也是要传给儿子女儿,那些儿女也是姓宋的人。
如今叫柳记,那不是拿她宋家的钱去为柳家开铺子,为柳家扬名!
尤其是柳暄红的开店钱,说不准还是上回他们还的。
宋老大和宋老二心里憋屈地慌。
老三媳妇这回实在太过了,她这么干,让别人怎么看老三。宋老头吧嗒抽了口水烟儿,下了结论:这事儿,必须把她喊回来说说。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铺子是柳家人贴钱开的呢。
他们必须管!
宋家人纷纷点头。
松山县里,柳暄红很快收到了宋家的消息。
对于宋家人让她回去认错,必须改掉铺子招牌的说法,她嗤之以鼻。
卤味店叫柳记,是她特意想的。
她是现代柳家的柳暄红,打小学的就是柳家历代男女流传下来的秘方菜谱,身负柳家传承。
这卤味店的秘方,也是她从柳家菜谱里学习的,不光有她的功劳,还有她曾叔爷爷的秘方,历代先祖的想法。
这间铺子,是她纪念现代柳家传承的铺子。
所以它叫柳记,而不是什么其他店名儿。
宋家想让她改,是异想天开了。
这态度传回小宋村,又是惹得宋家人一阵气恼。
但是他们却没有法子奈何她。
柳暄红,不是曾经的柳暄红了。
不过这让宋家人气恼的消息,在柳家村的周氏听了,登时心情大好!
女儿开的铺子叫柳记,这不就是为她们柳家开的铺子吗?
还为了这个名字和宋家抵抗。
可想而知,女儿心里是想着家里的。
周氏喜气洋洋地回家说:老头,暄红在县城给我们开了铺子!老宋家的人想抢呢,咱赶紧去让闺女把铺子转给山哥儿。
作者有话说:
我设置的玄学!竟然被抽到12点了
第23章 饺子
在周氏和柳老头看来, 柳暄红开的卤味店取名柳记,就是为柳家开的。
然而她们再挠心挠肺地想要去县城看看, 也必须得等到春耕后。
在耙田育苗插秧后, 一晃眼儿,时间快进入五月了。
这时候松山县也不止一家私人铺子了。
大大小小的理发店,小卖部和服装店开了起来, 卤味店混在其中也不显得突兀。
如今的松山县人早上起来,也不用去国营饭店挤着买早餐了,家门口就有担着豆浆和油条包子卖的小摊贩,悠长的吆喝声在巷口街角回荡,筒子楼里扔下个筐子,朝小摊贩喊一声, 就能收获绵香的豆浆和热腾腾的包子。
娘,我想吃菜包子, 煎饺子。
肉馒头。
隔壁响起宋小果的呼喊声, 旁边的小月儿跟着嘟囔。
柳暄红不耐烦地捂住耳朵:宋致远!
二楼传来叮叮当当的起床声, 窗户哒地打开, 一个大大的藤篮坠下。
柳暄红耳边响起宋致远压低的少年音:七个菜包, 八个馒头,五杯豆浆。
好嘞!
小摊贩的应答声憨厚又欢快。
柳暄红和四个孩子搬到县里的小院儿不久, 没了老宋家人一大早的阴阳怪气和吵闹, 柳暄红彻底放飞自我,白天睡到自然醒。
早饭自然是不可能做的。
所以一家人的早饭几乎就靠每天早上过来晃荡的小摊贩。
有时是包子油条儿, 有时是鲜嫩的馄饨儿, 有时, 是咸辣的酱香饼。
几个小孩儿每天都为早上吃什么而苦恼。
不一会儿, 宋秋先起床洗漱了。
小院子是两层的小洋楼, 和隔壁筒子楼隔着条小巷挨在一起,一面阴冷,一面阳光灿烂。
楼上楼下四间房,一个房间是柳暄红和小月儿住,另一个是客房,三个男孩子住楼上一间大房,隔壁的空房间则因为柳暄红的隐秘心思,被她弄成了书房,对此四个小孩各个表示很迷惑。
因为柳暄红不像是爱读书的人,而他们几个平时上学就够呛,哪里特别需要书房念书。
宋小果非常怨念,一个劲儿地唠叨着要把书房变他和小月儿的房间。
然而柳暄红不为所动,慢慢地,书房就成了几个小孩子写作业的地方。
流水哗啦啦,宋秋抹了把脸,进了厨房。
由于职业原因,新家的厨房特别大,里面摆着柳暄红搜罗的各种厨具和餐具。
宋秋仔仔细细地擦拭了一遍后,开始淘米煮粥。
这时,宋致远拎着宋小果的脖子下来了。
他也不进厨房,朝老二微微颔首,便揪着小孩去院子打水洗漱。
伴随着柴火噼里啪啦声的,是宋小果哼哼唧唧不肯洗漱的耍赖声。
小果哥哥!
一楼的窗户吧嗒打开,露出小月儿红扑扑的脸蛋,一双葡萄般的眼睛亮晶晶。
小姑娘晃了晃自己的小脑袋:看!娘给我扎的鱼骨辫!
方还在耍赖皮的宋小果一点也不折腾了,一本正经地抢过毛巾自己擦脸,瞥了眼妹妹的头发,夸道:娘,你给妹妹梳的真好看。
一句话,把俩人都夸了。
小月儿高兴地歪倒在柳暄红的怀里。
月儿,今天想穿什么衣服呀?柳暄红扶正小姑娘在床上坐好,打开衣柜露出花花绿绿的小衣裳供她挑选。
今天下午,小月儿要去幼儿园面试了。
柳暄红一到县里就开始打听各大小学和幼儿园。
然而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是厂子开的,属于职工福利。
而附近唯一的一家公立幼儿园又嫌弃小月儿的农村户口。
柳暄红寻摸了好久,终于有一家幼儿园不看户口,放宽条件肯收小月儿,不过要收钱。
钱什么的,柳暄红还是有的。
小姑娘歪了歪脑袋,白嫩的小指头捏了捏一条新买的红蓝格子裙。
白色的小衬衫,配上一条红蓝格子裙,梳着鱼骨辫的小月儿一出门就是这条街最靓的崽儿。
哥哥们咬着包子一手拿着豆浆,一手拎着书包去上学了。
小月儿站在台阶上笑呵呵地打招呼送他们。
隔壁筒子楼里的小女孩羡慕地看向小月儿的鱼骨辫:月儿,你梳的是什么辫子,好漂亮!
鱼骨辫儿!我娘梳的!小月儿扬起小脑袋,高声回答,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扎着双马尾的小姑娘们哪里抵得过复杂的鱼尾辫儿的诱惑,有些好奇地凑上来轻轻地摸摸,有些回楼大喊:娘!月儿今天扎了鱼尾辫儿!可好看了!我也要扎!
什么辫儿?
筒子楼里的窗户噼里啪啦齐齐打开,女人们探出头,微笑着看了看小姑娘的头发,转而夸赞起来。
梳的真好看呀。
小柳同志手真巧。
自打柳暄红他们一家搬到小院子来,筒子楼里的人家几乎每日不得消停。
柳暄红每天都会给小月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她有钱,也宠小孩儿,小月儿长的可爱乖巧,小孩儿见了就想学,一段时间下来,小月儿几乎成了巷子里人家小姑娘的穿衣打扮风向标。
月儿,走,咱们去店里。
柳暄红穿着同款白衬衫,扎进高腰的阔腿牛仔裤里,头发高高扎起,飒爽靓丽。
小月儿乖乖牵上她的手,柳暄红将她抱上自行车,自己刚骑上去,碰上隔壁邻居牵着个小姑娘急忙跑出来喊:先别走呀!让我瞧瞧她的脑袋。
柳暄红皱眉。
小月儿揪了下她的衣裳,轻轻道:娘,是小云姐姐,我们等等她吧。
柳暄红点头:好。
女人追了上来,讪笑道:月儿她娘,今天这么早呀,都怪我那丫头,一大早就说月儿梳了新头,吵着让我给她扎,不然就不上学了。
女人边说着,手上不停掰着小月儿的脑袋,还扯了扯辫子,小月儿委屈道:婶婶,您要弄坏我的辫子了。
柳暄红冷下脸:我们赶时间,先走了。
不等女人反应过来,她刷地骑车出了巷子。
铃铛声叮铃铃,俩人听到后面女人不满地嚷嚷:什么人儿,突然就走了。
转头又凶闺女: 扎什么辫子呀没看人家看不起你娘吗?不扎,给我滚去上学。
风声呼呼,带走了女人的骂咧声,小月儿揪紧了柳暄红的衣角,低头难过道:娘,我让小云姐姐挨骂了。
你小云姐有哪天不挨骂?
小月儿想了想,摇了摇头。
新邻居是个急性子脾气爆的,每天都在摔摔打打,小月儿甚至瞧见女人有次因为小云姐姐左脚踏进门而被骂了,隔天又因为右脚踏进门被打。
小月儿叹了口气,把愧疚埋在心底。
到店里,柳暄红停下车,揉了揉她的小脑袋,抱她下车。
杜婶子已经来了,正在扫地,柳暄红让小月儿自己坐好,她去准备开店事宜。
铺子开了几个月,慢慢地,她摸索出一些规律,铺子的规矩也从一开始的早上八点开门,逐渐挪到中午十一点,晚上九点关门。
爱吃卤味的人家一般都是买回去加菜,下午开始生意会很好,晚上更是热闹。
因此店开门后,柳暄红也不着急,先教小月儿认字儿,两点后,问小月儿和杜婶子:今天想吃什么?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