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妖精-格格党(24)
说老太太的异想天开,称赞幺妹的勇敢果断,夸山哥儿和柳家人重情讲义。
宋秋听到柳家人为了自己的养女,而果断拒绝老太太,甚至拼命打架的时候,撇过脑袋,悄悄红了眼眶。
第31章 鸡蛋饼
这世上的亲情, 本就不止有血缘之分。
柳暄红权当没看见宋秋眸中的泪光,抱着小月儿道:小月儿, 往后你要向春芽阿姨那般勇敢晓得不?你不想做的事儿, 没人能逼迫你。
小月儿懵懵懂懂:娘,我想读书。
行!往后我们月儿读高中,考大学, 念研究生,就是读博也是可以的!我们家供得起!
柳暄红豪情壮志,然而几个哥哥却被她的这番话吓着了。
宋小果掰着手指头数着念到博士的岁数,数到高中他就咽了咽口水,数不下去了,同情的目光投向妹妹, 深情饱满。
妹妹太可怜了,他以后要对妹妹更好点, 多拉她出去玩, 不然读书读成小傻子咋办。
宋秋眼角的感动泪珠活生生被逼了回去, 他一抹脸, 平静道:娘, 您还要吃腌菜吗?我切点腌菜和面吃味道更好。
至于他们兄妹俩的养子身份,什么血缘不血缘的, 宋秋想, 他们现下还小,就不必操心那么多了。
而且他娘是真没把他们当外人!
什么研究生博士, 他压根没听过。
他不懂念书的事儿, 但是他娘的这份心意他收到了。
宋秋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的担忧略矫情。
为了掩盖过去, 他吃完饭后又抢着洗碗, 辅导俩小娃娃写作业, 领着宋小果洗澡洗衣裳,夜里灯一吹,替小孩盖好小毯子睡着了。
翌日,柳暄红一觉睡到天亮自然醒,她掰开插销,推开门板,屋里依旧没动静。
她脚步轻轻往孩子睡觉那屋探头察看,宋小果躺在中间,俩小胖手扯着哥哥们的衣角睡得深沉,响着幸福的小呼噜。
她扫了一遍,看俩大孩子没醒,笑了笑,出去洗漱做早饭。
早饭是摊的鸡蛋饼,香喷喷的鸡蛋饼在锅里温着,柳暄红打开时还冒着热气。
宋小果和小月儿洗漱好后,一人捏了张饼子慢吞吞地啃,腮帮子鼓鼓的,小家伙往屋里转了一圈,出来告状:娘,太阳晒屁股了二哥还在睡,他怎么突然变懒了?
不怨宋小果奇怪,概因宋秋自打来他家后,便没睡过一天懒觉,往往宋小果方起床,他二哥已经打水做好早饭了。
二哥不会生病了吧。小孩转念一想,又有些担忧。
柳暄红笑着摸摸他的小脑袋,放心,你二哥没事。
宋小果,你哥哥偷个懒碍着你了?宋致远淡淡瞥他一眼,这么闲,出去晒柴火吧。
灶屋里堆的柴火大部分是冬日里攒下的,在屋子里闷了几个月,都有些潮湿,得时不时抱出去晒晒。
恰好今日阳光充足,火伞高张,晒柴火正合适。
于是,俩个小家伙又一起撅着屁股在院子里捡柴晾晒了。
柳暄红摇头失笑,怕他们干活热着了,又想着去邻居家的菜园要个西瓜。
这西瓜是村人自己种的,没市面上的瓜品种多,长得也没那么好看,圆滚滚,脆生生的,听闻吃着甜得很。
种西瓜的邻居看她来了,欢喜地邀她坐下拉家常,听了一耳朵县里的百货商场,自由贸易的菜市场等等稀罕消息后,满意地送了个七八斤重的翠绿大西瓜。
这么大的一个西瓜,他们一家五口是吃不完的,柳暄红也不允他们贪吃。
等宋秋醒后,吃了鸡蛋饼,他摸了几块用盘子装着,送去隔壁宋家的小宝和妞妞。
西瓜肉质清脆凉爽,红瓤甜美,在井水里镇过后,凉丝丝的,甜味也添了几分。
柳暄红赶紧让宋秋坐下歇歇,递给他特意留下的那份西瓜。
宋秋却没吃,掰了一半给妹妹和弟弟分了,抬头道:娘,我方过去隔壁,瞧着四叔和四婶回来了,里头气氛不太好。
柳暄红轻轻拍了他一下,行了,我晓得了,吃你的瓜去,小小年纪就爱操心,当心添了皱纹老十岁。
宋秋晓得他娘是为了他好,挠挠头,便和弟弟妹妹们吃瓜玩乐去了。
柳暄红对宋秋带来的消息并不在意,三房和老宋家分了家,不管老宋家是好是坏,都和她没多大干系。
她慢悠悠地抱了一个木盆,去村边小溪洗衣裳。
没想到二嫂王绣花也在。
这时辰晚了,乡里勤快的妇人家早就洗好了衣裳,小溪处便只有她们柚子这对妯娌。
柳暄红寻了块光滑的大石板,从溪里舀上一盆水,打湿了用县里买的刷子洗刷衣裳,王绣花不甘寂寞,抱着木盆挪到她旁边来,羡慕道:老三媳妇,你这块刷子是县里哪买的,瞧着用的挺好,比用手搓衣裳干净多了,给我也来一把呗。
县里供销社买的,要一块钱。
听到需要一块钱,王绣花登时不舍得了,眼里瞅着那个刷子,嘴上道:那不要了,其实也没多好,刷的那么厉害,衣裳料子得磨坏了。
王绣花又把屁股挪回去,一边低头搓两下衣裳,一边抬头望着那刷子,模样依依不舍。
柳暄红无视着,慢条斯理地干活。
她晓得,王绣花这是做给她看呢。
若是个脸皮薄的小媳妇,经不住视线,也就借她使使,如她的意了。
可是柳暄红却是个镇定厚脸皮的。
王绣花再作,也是媚眼抛给瞎子看。
眼瞅着柳暄红不为所动,王绣花嘀咕了两声小气鬼,柳暄红皮笑肉不笑道:二嫂,我这次回来大哥家还了几十块钱,也不知你们二房这个月能还多少?
王绣花顿时不支声了。
大房还钱的事儿,二房也是晓得的,当初她还嘲笑三十块钱也值得大嫂巴巴地还,殊不知三房能不能瞧得上。
几十块钱,二房也是有的,这半年来分了地,也不光是种稻子,地里还有其他粮食收成,卖了后,宋老二又去别村盖房子打了个零工,抠抠搜搜积攒了六十块,然而王绣花舍不得,这回见三房回来,默不作声。
王绣花暗骂自己管不住嘴皮子,怎么非得招惹柳暄红,明知她早已不是当初的小媳妇,搁人身上吃了恁多亏也不悔改,这回得出血了吧。
王绣花讪笑:我回去再寻摸寻摸,定不比大房还的少,晚上再送过去。
柳暄红扬起嘴角笑了笑,算是放过她。
王绣花心里懊悔得不行,也不惦记着柳暄红的刷子了,想着早早洗完了,离她远远的,不过没多久,宋大嫂抱着木盆过来了。
柳暄红感叹,今儿她们妯娌三人倒是撞上了,难得的日子。
王绣花按捺不住好奇:大嫂,你今日怎么也这般晚了?
不怪王绣花惊讶,柳暄红也感到些许稀奇,因为宋大嫂在小宋村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在家养猪喂鸡割草打扫洗衣样样能行,把宋家打理地井井有条,按理不应当这么晚。
宋大嫂眼里闪过一丝喜色:早上五叔婆过来了,我招待她耽搁了一些时间。
五叔婆?
柳暄红还在纳闷这婆子是谁,王绣花一拍大腿,激动嚷嚷:大喜呀!五叔婆是来给谁牵线?万哥儿还是英子?
宋大嫂低眉回:是暖英。
也是,万哥儿不着急。
柳暄红琢磨过来了,这五叔婆估摸着是个媒婆。
宋大嫂家的孩子这么快,就要相亲结婚了?
柳暄红咋舌。
宋大嫂比柳暄红进门早七年,生了三个孩子。
进门就三年抱俩,生了一儿一女。大儿子叫宋万水,女儿叫宋暖英,柳暄红想着自己要没记错,万哥儿比她家老大长六岁,暖英更是比宋致远大四岁,今年不过十七。
近几年,宋大嫂又生了个小宝,和宋小果差不多大。
谈到儿女的婚事,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王绣花也有女儿,虽然妞妞如今还小,但是小孩子见风长,乡下里结婚早,王绣花感同身受。
俩人把最近乡里有哪些新人成婚,结婚习俗到宴席说了个遍,再打听到媒婆说的哪户人家,人口几个,家里干什么的,是不是老实能干的庄稼人,林林总总,为儿女操碎了心。
柳暄红便听到,原来这回叔婆给暖英介绍的是隔壁林家庄子的一户人家,据说姓王,一家四口俩兄弟,一个去打仗,一个在家务农,这回说的便是在家务农的汉子,听说以前和暖英还是初中同学,不过俩人不熟。
宋大嫂觉得挺合适的:那孩子和她爹有些缘分,他爹先前去县里找暖英时还向他问过路,长得高高壮壮的,一看就是庄稼里干活的好手。林家庄的光景比咱们小宋村好,他们村人少地多,王家虽然人口简单,但也分了二十亩地,王家小子种地能干,暖英嫁过去了,不比在咱们家日子好过多了。
可这丫头,死活不愿意,说不想那么早嫁人。
她都十七了!能一辈子待在家吗?那不成老姑娘了。
宋大嫂说着就来气。
乡里没嫁人的姑娘,要么是别人看不上,要么是娘家磋磨,不肯放人,要留姑娘在家做牛做马,不管村里人说的哪条,都是在戳宋大嫂心窝子。
王绣花劝着:许是没扭过劲儿来,这当姑娘嫁人前都害怕,你好好劝劝她就行了,先相看相看,要是人不喜欢,再相看别个,这事关乎一辈子,马虎不得。
宋大嫂点头,妯娌俩又谈了些当姑娘时的趣事和心理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柳暄红和她们在宋家大门前分开,还没踏进三房院子,被人撞住。
她抬眼一看,可不是上午老二说的四叔。
宋老四怒气冲冲,撞了她也没道歉,反而阴沉地瞪了她一眼,看的柳暄红莫名其妙。
她这刚碰见四房的人,也没招惹过老四吧。
宋小果积极地上前帮她抱木盆,宋秋压着嗓子,小声解释:娘,四叔的工作黄了,刚奶在隔壁指桑骂槐,说是咱们家搅和的,骂了一个时辰。
柳暄红纳闷了。
她回小宋村第一晚,在隔壁吃饭时,二嫂和她讲过,宋老四在城里的工作要转正,老太太高兴了好几天,对三房的态度好了许多,在村里走路都带风,见人就说自己儿子出息,吹嘘了好几天,没成想,那工作居然黄了?
还和她家有关系?
柳暄红想破脑袋也没找出这其中有啥联系,便把这事儿抛到脑后。
她还是那句话,老宋家和三房已经分家,是好是坏都与他们无关。
不过一连几天她倒没听过老太太的骂声,估摸着是被人劝住了。
柳暄红依旧优哉游哉地过着她的小日子,她回小宋村也有一段时间,估摸着再住到七月份就回县里一趟,拿下隔壁点心铺子。
然而让她没想到,就在短短的最后几日,老宋家还真发生件大事儿。
大房闺女宋暖英离家出走了!
宋大嫂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个劲儿地自责。
柳暄红和王绣花坐大房屋里安慰她。
大嫂别担心,大哥和侄子他们都出去找了,暖英很快就回来了。
宋大嫂哭嚎:她是铁了心的不想回家,都怪我逼她嫁人,我没想到,她对结婚抗拒这么大。
柳暄红便了解到,原来还是和那日谈的婚事有关。
宋大嫂当着她们的面儿说不急,可心里还是喜欢那后生,瞒着暖英就把人叫家里相看了,想着给青年人相处时光,说不定处着处着,就看对眼了。
不过暖英不乐意。
但是为了她娘,她忍了,捏着鼻子和同学处了几天后,愈发觉得俩人不合适。
回家严肃拒了,宋大嫂却没当一回事儿,天天催促着,小姑娘烦了,留信说要去县里打工,可把宋大嫂吓坏了。
急的一家子去找人。
好在柳暄红她们坐下不久,万哥儿回来说找着妹妹了,暖英没去县里,就在村里闺蜜家住着,小姑娘回来当着大家的面儿就说了她为何不愿意。
原来这同学和她当初一样,都是初中念不下去了就回乡务农,满脑子就是家里的几亩地和收成,觉得手里握着几百块安安稳稳过日子挺好。
暖英却不想这样。
第32章 桃酥
夏日屋子闷热, 一大群人挤在大房的厢房内,着实闷得慌。
柳暄红用手掌扇了扇风, 实在受不了了, 到廊下斜坐着,吹着凉爽微风,抬眼就能看到屋内的情况。
大房内, 宋大嫂听了暖英的想法,仍不赞同,捂着脸哭问:你不想这样,那你想怎样?女人都是要嫁人的。
宋暖英嘴唇嗫喏,仔细思索,也想不出自己到底想怎么干, 她脑海里闪过自家娘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身影, 她爹弯曲的脊背, 黝黑皱巴巴的脸, 全身上下刻印着庄稼人经历苦难的痕迹。
她莫名排斥, 小声嘟囔:反正我现在不想嫁他。
可是你不嫁人, 你能做什么?和你哥哥一块下地吗?王绣花皱眉,下地那么苦, 你能受得住?你没孩子, 将来挣的钱给谁花?让侄子侄女给你养老送终吗?
一声声扣人心弦的质问,戳中了小姑娘的心。
这些问题都是她从未细想过的, 她甚至有些恼怒地瞪了眼二婶。
她不过是暂时不想嫁人, 她二嫂干嘛要说这些还没发生的事儿吓唬她娘呢。
她隐约觉得, 自己不会落下这样的结局, 但是又想, 她的出路不是这样的话,又该是什么模样的呢?
宋暖英见过村里一位没嫁过人的老婆婆,阿娘说她年轻时候也是利落人,干活勤快,就是家里光景不好,一滩烂包,家里指望着她嫁人拿财礼钱贴补,可是她样貌不太好,打小干活皮肤黑糙,没多少人看得上,就是有相中的,也被她爹娘的巨额财礼吓退了。
年年岁岁过去了,她相亲的时间越来越长,越少人看中,爹娘更是把她看成救命稻草,财礼钱不降反升。
姑娘就这么耽搁了下去,成了待在家里干活的老姑娘,眼看着嫁不出去了,便和家里兄弟说好,她留家干活,将来兄弟的孩子替她养老送终。
她割草喂猪做饭洗衣下地插秧割稻样样能干,可是平日里也吃不饱,灾荒年间,家里更是直接放弃她。
她苦熬着,活过去了,当初说好的会奉养她的侄子却嫌弃她老了不能干活,把她赶了出去,晚年全靠公社和村里帮扶着。
宋暖英听着,看着,觉得那日子,过的是真的苦。
比她小时候吃的那幅加了味黄连熬的药还苦。
她摸了摸颤抖的心,觉着自己不能过那样的苦日子。
可是她绞尽脑汁地想她打小见过的,不嫁人的姑娘的下场,发现没一个好的,就是村里没媳妇的老汉,日子也是凄凄惨惨。
人的一生,好像绕不过嫁娶二字。
宋暖英怯了,便说:我以后定能找个比他好的!
宋大嫂又默默抹泪。
那孩子家里父母和善,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有二十亩地,人家也有钱,你嫁过去就是享福的命,这还不够好?王绣花瞪大眼睛,你莫不是嫌弃庄稼人?想找个吃商品粮的,可人家吃商品粮粮的小年轻,能看得上你吗?
远的不提,老宋家就有一个,宋老四可是和厂子主任的女儿结婚!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你就甭做梦了。
其实宋暖英心里模模糊糊的,对嫁人也没那么热衷,然而一听她二婶这番瞧不起她的话,她心里涌上一股气。
凭什么她不能找一个吃商品粮的呢?
柳暄红不干了,宋暖英又不是地主家或者名声坏了的孩子,她是庄稼人清清白白的女儿,和那些吃商品粮的,也没差到哪儿去,怎么就配不上了。
恋耽美
宋秋听到柳家人为了自己的养女,而果断拒绝老太太,甚至拼命打架的时候,撇过脑袋,悄悄红了眼眶。
第31章 鸡蛋饼
这世上的亲情, 本就不止有血缘之分。
柳暄红权当没看见宋秋眸中的泪光,抱着小月儿道:小月儿, 往后你要向春芽阿姨那般勇敢晓得不?你不想做的事儿, 没人能逼迫你。
小月儿懵懵懂懂:娘,我想读书。
行!往后我们月儿读高中,考大学, 念研究生,就是读博也是可以的!我们家供得起!
柳暄红豪情壮志,然而几个哥哥却被她的这番话吓着了。
宋小果掰着手指头数着念到博士的岁数,数到高中他就咽了咽口水,数不下去了,同情的目光投向妹妹, 深情饱满。
妹妹太可怜了,他以后要对妹妹更好点, 多拉她出去玩, 不然读书读成小傻子咋办。
宋秋眼角的感动泪珠活生生被逼了回去, 他一抹脸, 平静道:娘, 您还要吃腌菜吗?我切点腌菜和面吃味道更好。
至于他们兄妹俩的养子身份,什么血缘不血缘的, 宋秋想, 他们现下还小,就不必操心那么多了。
而且他娘是真没把他们当外人!
什么研究生博士, 他压根没听过。
他不懂念书的事儿, 但是他娘的这份心意他收到了。
宋秋觉得自己这段时间的担忧略矫情。
为了掩盖过去, 他吃完饭后又抢着洗碗, 辅导俩小娃娃写作业, 领着宋小果洗澡洗衣裳,夜里灯一吹,替小孩盖好小毯子睡着了。
翌日,柳暄红一觉睡到天亮自然醒,她掰开插销,推开门板,屋里依旧没动静。
她脚步轻轻往孩子睡觉那屋探头察看,宋小果躺在中间,俩小胖手扯着哥哥们的衣角睡得深沉,响着幸福的小呼噜。
她扫了一遍,看俩大孩子没醒,笑了笑,出去洗漱做早饭。
早饭是摊的鸡蛋饼,香喷喷的鸡蛋饼在锅里温着,柳暄红打开时还冒着热气。
宋小果和小月儿洗漱好后,一人捏了张饼子慢吞吞地啃,腮帮子鼓鼓的,小家伙往屋里转了一圈,出来告状:娘,太阳晒屁股了二哥还在睡,他怎么突然变懒了?
不怨宋小果奇怪,概因宋秋自打来他家后,便没睡过一天懒觉,往往宋小果方起床,他二哥已经打水做好早饭了。
二哥不会生病了吧。小孩转念一想,又有些担忧。
柳暄红笑着摸摸他的小脑袋,放心,你二哥没事。
宋小果,你哥哥偷个懒碍着你了?宋致远淡淡瞥他一眼,这么闲,出去晒柴火吧。
灶屋里堆的柴火大部分是冬日里攒下的,在屋子里闷了几个月,都有些潮湿,得时不时抱出去晒晒。
恰好今日阳光充足,火伞高张,晒柴火正合适。
于是,俩个小家伙又一起撅着屁股在院子里捡柴晾晒了。
柳暄红摇头失笑,怕他们干活热着了,又想着去邻居家的菜园要个西瓜。
这西瓜是村人自己种的,没市面上的瓜品种多,长得也没那么好看,圆滚滚,脆生生的,听闻吃着甜得很。
种西瓜的邻居看她来了,欢喜地邀她坐下拉家常,听了一耳朵县里的百货商场,自由贸易的菜市场等等稀罕消息后,满意地送了个七八斤重的翠绿大西瓜。
这么大的一个西瓜,他们一家五口是吃不完的,柳暄红也不允他们贪吃。
等宋秋醒后,吃了鸡蛋饼,他摸了几块用盘子装着,送去隔壁宋家的小宝和妞妞。
西瓜肉质清脆凉爽,红瓤甜美,在井水里镇过后,凉丝丝的,甜味也添了几分。
柳暄红赶紧让宋秋坐下歇歇,递给他特意留下的那份西瓜。
宋秋却没吃,掰了一半给妹妹和弟弟分了,抬头道:娘,我方过去隔壁,瞧着四叔和四婶回来了,里头气氛不太好。
柳暄红轻轻拍了他一下,行了,我晓得了,吃你的瓜去,小小年纪就爱操心,当心添了皱纹老十岁。
宋秋晓得他娘是为了他好,挠挠头,便和弟弟妹妹们吃瓜玩乐去了。
柳暄红对宋秋带来的消息并不在意,三房和老宋家分了家,不管老宋家是好是坏,都和她没多大干系。
她慢悠悠地抱了一个木盆,去村边小溪洗衣裳。
没想到二嫂王绣花也在。
这时辰晚了,乡里勤快的妇人家早就洗好了衣裳,小溪处便只有她们柚子这对妯娌。
柳暄红寻了块光滑的大石板,从溪里舀上一盆水,打湿了用县里买的刷子洗刷衣裳,王绣花不甘寂寞,抱着木盆挪到她旁边来,羡慕道:老三媳妇,你这块刷子是县里哪买的,瞧着用的挺好,比用手搓衣裳干净多了,给我也来一把呗。
县里供销社买的,要一块钱。
听到需要一块钱,王绣花登时不舍得了,眼里瞅着那个刷子,嘴上道:那不要了,其实也没多好,刷的那么厉害,衣裳料子得磨坏了。
王绣花又把屁股挪回去,一边低头搓两下衣裳,一边抬头望着那刷子,模样依依不舍。
柳暄红无视着,慢条斯理地干活。
她晓得,王绣花这是做给她看呢。
若是个脸皮薄的小媳妇,经不住视线,也就借她使使,如她的意了。
可是柳暄红却是个镇定厚脸皮的。
王绣花再作,也是媚眼抛给瞎子看。
眼瞅着柳暄红不为所动,王绣花嘀咕了两声小气鬼,柳暄红皮笑肉不笑道:二嫂,我这次回来大哥家还了几十块钱,也不知你们二房这个月能还多少?
王绣花顿时不支声了。
大房还钱的事儿,二房也是晓得的,当初她还嘲笑三十块钱也值得大嫂巴巴地还,殊不知三房能不能瞧得上。
几十块钱,二房也是有的,这半年来分了地,也不光是种稻子,地里还有其他粮食收成,卖了后,宋老二又去别村盖房子打了个零工,抠抠搜搜积攒了六十块,然而王绣花舍不得,这回见三房回来,默不作声。
王绣花暗骂自己管不住嘴皮子,怎么非得招惹柳暄红,明知她早已不是当初的小媳妇,搁人身上吃了恁多亏也不悔改,这回得出血了吧。
王绣花讪笑:我回去再寻摸寻摸,定不比大房还的少,晚上再送过去。
柳暄红扬起嘴角笑了笑,算是放过她。
王绣花心里懊悔得不行,也不惦记着柳暄红的刷子了,想着早早洗完了,离她远远的,不过没多久,宋大嫂抱着木盆过来了。
柳暄红感叹,今儿她们妯娌三人倒是撞上了,难得的日子。
王绣花按捺不住好奇:大嫂,你今日怎么也这般晚了?
不怪王绣花惊讶,柳暄红也感到些许稀奇,因为宋大嫂在小宋村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在家养猪喂鸡割草打扫洗衣样样能行,把宋家打理地井井有条,按理不应当这么晚。
宋大嫂眼里闪过一丝喜色:早上五叔婆过来了,我招待她耽搁了一些时间。
五叔婆?
柳暄红还在纳闷这婆子是谁,王绣花一拍大腿,激动嚷嚷:大喜呀!五叔婆是来给谁牵线?万哥儿还是英子?
宋大嫂低眉回:是暖英。
也是,万哥儿不着急。
柳暄红琢磨过来了,这五叔婆估摸着是个媒婆。
宋大嫂家的孩子这么快,就要相亲结婚了?
柳暄红咋舌。
宋大嫂比柳暄红进门早七年,生了三个孩子。
进门就三年抱俩,生了一儿一女。大儿子叫宋万水,女儿叫宋暖英,柳暄红想着自己要没记错,万哥儿比她家老大长六岁,暖英更是比宋致远大四岁,今年不过十七。
近几年,宋大嫂又生了个小宝,和宋小果差不多大。
谈到儿女的婚事,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王绣花也有女儿,虽然妞妞如今还小,但是小孩子见风长,乡下里结婚早,王绣花感同身受。
俩人把最近乡里有哪些新人成婚,结婚习俗到宴席说了个遍,再打听到媒婆说的哪户人家,人口几个,家里干什么的,是不是老实能干的庄稼人,林林总总,为儿女操碎了心。
柳暄红便听到,原来这回叔婆给暖英介绍的是隔壁林家庄子的一户人家,据说姓王,一家四口俩兄弟,一个去打仗,一个在家务农,这回说的便是在家务农的汉子,听说以前和暖英还是初中同学,不过俩人不熟。
宋大嫂觉得挺合适的:那孩子和她爹有些缘分,他爹先前去县里找暖英时还向他问过路,长得高高壮壮的,一看就是庄稼里干活的好手。林家庄的光景比咱们小宋村好,他们村人少地多,王家虽然人口简单,但也分了二十亩地,王家小子种地能干,暖英嫁过去了,不比在咱们家日子好过多了。
可这丫头,死活不愿意,说不想那么早嫁人。
她都十七了!能一辈子待在家吗?那不成老姑娘了。
宋大嫂说着就来气。
乡里没嫁人的姑娘,要么是别人看不上,要么是娘家磋磨,不肯放人,要留姑娘在家做牛做马,不管村里人说的哪条,都是在戳宋大嫂心窝子。
王绣花劝着:许是没扭过劲儿来,这当姑娘嫁人前都害怕,你好好劝劝她就行了,先相看相看,要是人不喜欢,再相看别个,这事关乎一辈子,马虎不得。
宋大嫂点头,妯娌俩又谈了些当姑娘时的趣事和心理活动,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柳暄红和她们在宋家大门前分开,还没踏进三房院子,被人撞住。
她抬眼一看,可不是上午老二说的四叔。
宋老四怒气冲冲,撞了她也没道歉,反而阴沉地瞪了她一眼,看的柳暄红莫名其妙。
她这刚碰见四房的人,也没招惹过老四吧。
宋小果积极地上前帮她抱木盆,宋秋压着嗓子,小声解释:娘,四叔的工作黄了,刚奶在隔壁指桑骂槐,说是咱们家搅和的,骂了一个时辰。
柳暄红纳闷了。
她回小宋村第一晚,在隔壁吃饭时,二嫂和她讲过,宋老四在城里的工作要转正,老太太高兴了好几天,对三房的态度好了许多,在村里走路都带风,见人就说自己儿子出息,吹嘘了好几天,没成想,那工作居然黄了?
还和她家有关系?
柳暄红想破脑袋也没找出这其中有啥联系,便把这事儿抛到脑后。
她还是那句话,老宋家和三房已经分家,是好是坏都与他们无关。
不过一连几天她倒没听过老太太的骂声,估摸着是被人劝住了。
柳暄红依旧优哉游哉地过着她的小日子,她回小宋村也有一段时间,估摸着再住到七月份就回县里一趟,拿下隔壁点心铺子。
然而让她没想到,就在短短的最后几日,老宋家还真发生件大事儿。
大房闺女宋暖英离家出走了!
宋大嫂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个劲儿地自责。
柳暄红和王绣花坐大房屋里安慰她。
大嫂别担心,大哥和侄子他们都出去找了,暖英很快就回来了。
宋大嫂哭嚎:她是铁了心的不想回家,都怪我逼她嫁人,我没想到,她对结婚抗拒这么大。
柳暄红便了解到,原来还是和那日谈的婚事有关。
宋大嫂当着她们的面儿说不急,可心里还是喜欢那后生,瞒着暖英就把人叫家里相看了,想着给青年人相处时光,说不定处着处着,就看对眼了。
不过暖英不乐意。
但是为了她娘,她忍了,捏着鼻子和同学处了几天后,愈发觉得俩人不合适。
回家严肃拒了,宋大嫂却没当一回事儿,天天催促着,小姑娘烦了,留信说要去县里打工,可把宋大嫂吓坏了。
急的一家子去找人。
好在柳暄红她们坐下不久,万哥儿回来说找着妹妹了,暖英没去县里,就在村里闺蜜家住着,小姑娘回来当着大家的面儿就说了她为何不愿意。
原来这同学和她当初一样,都是初中念不下去了就回乡务农,满脑子就是家里的几亩地和收成,觉得手里握着几百块安安稳稳过日子挺好。
暖英却不想这样。
第32章 桃酥
夏日屋子闷热, 一大群人挤在大房的厢房内,着实闷得慌。
柳暄红用手掌扇了扇风, 实在受不了了, 到廊下斜坐着,吹着凉爽微风,抬眼就能看到屋内的情况。
大房内, 宋大嫂听了暖英的想法,仍不赞同,捂着脸哭问:你不想这样,那你想怎样?女人都是要嫁人的。
宋暖英嘴唇嗫喏,仔细思索,也想不出自己到底想怎么干, 她脑海里闪过自家娘每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身影, 她爹弯曲的脊背, 黝黑皱巴巴的脸, 全身上下刻印着庄稼人经历苦难的痕迹。
她莫名排斥, 小声嘟囔:反正我现在不想嫁他。
可是你不嫁人, 你能做什么?和你哥哥一块下地吗?王绣花皱眉,下地那么苦, 你能受得住?你没孩子, 将来挣的钱给谁花?让侄子侄女给你养老送终吗?
一声声扣人心弦的质问,戳中了小姑娘的心。
这些问题都是她从未细想过的, 她甚至有些恼怒地瞪了眼二婶。
她不过是暂时不想嫁人, 她二嫂干嘛要说这些还没发生的事儿吓唬她娘呢。
她隐约觉得, 自己不会落下这样的结局, 但是又想, 她的出路不是这样的话,又该是什么模样的呢?
宋暖英见过村里一位没嫁过人的老婆婆,阿娘说她年轻时候也是利落人,干活勤快,就是家里光景不好,一滩烂包,家里指望着她嫁人拿财礼钱贴补,可是她样貌不太好,打小干活皮肤黑糙,没多少人看得上,就是有相中的,也被她爹娘的巨额财礼吓退了。
年年岁岁过去了,她相亲的时间越来越长,越少人看中,爹娘更是把她看成救命稻草,财礼钱不降反升。
姑娘就这么耽搁了下去,成了待在家里干活的老姑娘,眼看着嫁不出去了,便和家里兄弟说好,她留家干活,将来兄弟的孩子替她养老送终。
她割草喂猪做饭洗衣下地插秧割稻样样能干,可是平日里也吃不饱,灾荒年间,家里更是直接放弃她。
她苦熬着,活过去了,当初说好的会奉养她的侄子却嫌弃她老了不能干活,把她赶了出去,晚年全靠公社和村里帮扶着。
宋暖英听着,看着,觉得那日子,过的是真的苦。
比她小时候吃的那幅加了味黄连熬的药还苦。
她摸了摸颤抖的心,觉着自己不能过那样的苦日子。
可是她绞尽脑汁地想她打小见过的,不嫁人的姑娘的下场,发现没一个好的,就是村里没媳妇的老汉,日子也是凄凄惨惨。
人的一生,好像绕不过嫁娶二字。
宋暖英怯了,便说:我以后定能找个比他好的!
宋大嫂又默默抹泪。
那孩子家里父母和善,又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有二十亩地,人家也有钱,你嫁过去就是享福的命,这还不够好?王绣花瞪大眼睛,你莫不是嫌弃庄稼人?想找个吃商品粮的,可人家吃商品粮粮的小年轻,能看得上你吗?
远的不提,老宋家就有一个,宋老四可是和厂子主任的女儿结婚!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你就甭做梦了。
其实宋暖英心里模模糊糊的,对嫁人也没那么热衷,然而一听她二婶这番瞧不起她的话,她心里涌上一股气。
凭什么她不能找一个吃商品粮的呢?
柳暄红不干了,宋暖英又不是地主家或者名声坏了的孩子,她是庄稼人清清白白的女儿,和那些吃商品粮的,也没差到哪儿去,怎么就配不上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