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来了? 童四哥又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面对自己的恩人,他们却连一杯茶也不能款待。
张知鱼脱了鞋子踩在席子上走过去,伸手给他把脉,问:我来看看你,你好些了吗?
童四郎昨儿神智还不甚清楚,灌了两包药后现在已经能说话了,闻言很感动地说:我、我已经能感觉到疼了。
有时候能喊疼也是好事。
张知鱼先给他看了看伤口,发现没有发炎才松了口气,只是童四郎身体已经被摧残坏了,内脏十分脆弱,就算活下来也得三天两头喝药。
童四郎还是不习惯这么大一个小女娘给自己看病,他总觉得自己会吓坏人。
张知鱼浑然不觉,又摸摸他的头,开心地说:没有发热,童四哥,你一定能好起来的。
童四郎腼腆地弯弯眼睛,用包成拳头的手拍拍床边,让她坐上来说话。
张知鱼见他今天有些精神,长舒了一口气道:童四哥,今天我除了想给你看病之外,还想问你一些问题。
鱼姐儿昨日那番话,对童四郎而言不亚于佛音,如果没有听到那番话,自己还有没有力气继续苟活他都不知道,所以他连想都没想就说:小张大夫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只要是我知道的都会告诉你。
张知鱼回头看了看守在门口的昊老娘才回头问:童四哥,你还记不得当时怎么去做盐工的?
童四郎愣了一下,担忧地说:小张大夫,这不是你该问的,你应该好好的学医救更多的人。而不是参与到像他这样烂泥一样的人生中。
头顶传来耗子悉悉索索的响动,一丝光从有些破的瓦片上照进来,张知鱼握住童四郎的手说:这是我帮想要救人的官儿问的。
童四郎很信任鱼姐儿,闻言心头大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不信任官儿,但知道鱼姐儿不是自己要去干什么就放心了,权当讲故事哄小孩儿。
那天的情景童四郎记得清清楚楚,就算是挑海水晒盐的时候,他脑子里也没有一刻不想着那天发生的事。
来南水县的男性流民并不是个个都做了隐户,其实更多的是在房子被雨水冲垮的时候就去做了小厮,还有在码头做苦力的。
正经的差事轮不上他们,但卖力气的苦活儿怎么也能分到一些,又有叶知县帮他们说和,所以很快大家就找到了归宿。
只有找不到活干的妇孺才会老老实实地留在大周乡想要自己开荒种田,但凡有任何活路,大家都不会去开荒,开三年荒才能种上米吃,人早饿得死绝了。
昊老娘她们如今也都是一起合伙先开一块田,平时还得给别人种地囤积过冬的钱,可以说未来三年她们都不会有一分余财,直到种上米的第一个秋收。
所以男人们一起出门讨生活的那天,童四郎也跟着一起去了。
说到这里,童四郎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色,但说话却没打一个磕巴,我记得那天一起出门的有五十四个人,里头有四十个都找到了做活的地方,只剩下我和蔡六哥这样身体弱些还没养好的人没事干,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别人一看身形就不要我们。
大家又渴又累,茫然地站在大街上不知道该去哪里,直到有个衙役拦住了他们。
衙役说,说有大户人家在招工,就要秋收,老爷们的家丁和佃户忙不过来。
大家在河南道也种地,这种短工是做惯了的,来人又穿着官服,拿着大刀大摇大摆地走在南水县的街上,所以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骗局。
张知鱼问:你记得他腰刀的样子吗?
童四郎摇摇头:我们太高兴了,都争着按手印,没顾得上看。
庄稼人并不是没有心眼,他们也怕签了卖身契,还特意找了旁边路过的书生,让他帮忙念字。
童四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书生的念字的样子,他说:这就是普通的短工契约,签了这个老爷们不发工钱大家也能上衙门告他。
所以他们都开心地按了手印,很快衙役就把他们带到一家饭馆,点了一桌菜上来。
如果都是大鱼大肉,童四郎或许还会警觉,但衙役点的是一桌普通的家常菜,里头只有一道荤的,也是普通的猪头肉。
大家太久没有吃过肉了,一片肉得用三口饭去咽它,不知不觉就吃了很多。等上了做工的马车,人一个一个地倒在车上时,童四郎这才觉得不对劲。
醒来后他就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湖,童四郎道:他们说那个叫海,海里的水可以晒成盐来卖。
大家不想干,说了是种地,谁要来晒水。
很快就来了一群人把他们团团围住,里头就有给他们念书的书生,书生笑着告诉他们:你们签的不是什么短工契,而是卖身契,从此,你们就是老爷们的盐工了。
童四郎说到这里双眼几乎快要滴血,从那天起,大家就再也没过过一天人过的日子。
那地方没有鸡也没有更夫,大家只能看天色来判断时辰,不停地在晒盐。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知道多久,忽然有一天,衙役又进来选人带着盐往外走。
张知鱼问:海边只有你们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有一些跟我们住在一起,但大部分人都在另一头,住在另一头的人不跟我们说话。
童四郎觉得那些人是老爷们的家生子,他们的饭菜里有肉,每天休息的时间也比他们多,监工不许两边接触。
做了这么多盐巴,就没人来收吗?他们是怎么穿的?张知鱼换了个问法。
童四郎顺着鱼姐儿的思路去想,毕竟他才从里边出来没多久,那些细节很快就在他脑子里清晰起来:只有他们那边有人来。他说。
每隔十五天,每隔十五天就有人来。童四郎能记得这个是因为隔壁的人背着盐往外走后,很快就能回来,但蔡六郎他们出去后却再没有了踪影。
那些人都是衙役打扮,腰上也有刀。
刀有多长,到膝盖了吗?还是到大腿?是黑色还是红色?
童四郎这回能说个一二三了,伸手从腰比到大腿说:是红色的,大概就这么长,有一回他们走近过我们这边,那个人跟我差不多高。
张知鱼从怀里掏出裹好的刀,在童四郎身上一比,长短竟然刚好。
而且大周朝的官刀刀柄正是红色。
童四郎吓了一跳,见着断成两截的刀声音都抖了,他摸着刀身,带着哭音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这把刀似乎是一个开关,电光火石间他又想起一连串的东西:我还记得刀柄有个凸起来的花纹,画得很好看,所以我有印象。
说完他用两只馒头手捧着刀去看,见到上头也有一个凸起后,流着泪说:就是这个花!
张知鱼把刀重新裹好放在怀里,在心底叹了口气。
这把刀的刀柄上刻的根本不是什么花纹,而是大周朝的周字。
所以是真的衙役,穿的是真官服,拿的也是真腰刀。难怪他们有这样的底气毫不掩饰地走在南水县的街上他们根本不怕被查。
叶知县没有从南水县找到人,只有一个原因这些衙役是其他县过来的。
问完了话,等童四郎恢复了情绪,鱼姐儿就把从家里带过来的干净膏药和布条给他放在床上,让昊老娘给他换着洗,随后就便上了马车,让长生驾着马车往成家去。
张知鱼探头看向帘子外,张大郎远远地站着,笑着对闺女挥手。
顾慈见状奇怪地也撩开帘子却什么也没看到。
成昭早在狗洞等得不耐烦,脖子伸出来半天了才见着人影子。
张知鱼跳下车,靠墙坐在地上,很快就把问童四郎的话说了个一干二净。
几个小孩沉默地皱着脸,他们不是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是官,为什么要抓人做盐呢?大周本来就有盐工制度。
张知鱼拍拍手笑:不知道也不要紧,我听人说过,所有的暴利生意都能从一本书上找到。
话到此处,顾慈扭头就喊:长生哥哥,帮我把书抱过来好不好?
长生应下,很快就搬过来一本比顾慈脑袋还厚的书。
赵聪见那么厚脸都白了,捂着胸口道:周律!
顾慈得意一笑,翻开这两天折好的纸说:答案肯定都在这里喽。
几颗毛脑袋凑在一处看鱼姐儿慢慢翻。
东西都是顾慈先整理好的,所以大家很快就翻到了想要看的。
私匿盐工,盗窃国财者,腰斩于市。
几个孩子盯着这行字脑子不停地转。
大家都念书,都知道盐是重税要用来养兵,历朝历代都把盐看得很紧,一包盐的制作成本可能只有十文,各种税收下来就能直接涨到一百五十文。
私盐只要绕过税,不说赚十五倍,就算赚十倍也是盆满钵满。所以现在的海滩朝廷都派了专门的人看管,也有专门的盐户。
这条律法说的就是,如果管理的人监守自盗,把盐户弄成隐户,这样晒出来的盐就不用交给朝廷而成了他们用来谋取私利的私盐,这样的官儿不管倒了多少盐被抓到都要在菜市口腰斩示众。
夕阳的余晖长久地印在大家的脸上,周围小贩的叫卖声也逐渐远去。
咸水县有贪官!
几个孩子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
苏州治下的县靠海的,只有咸水县,更远的别说一日达,坐三五天船都未必能到南水县。
得出这个结论后,大家都被震住了。
张家、顾家、赵家、成家说到底其实都不过是普通百姓而已,最多其他三家有钱了点,但也连南水县首富也还称不上,甚至家里连个出仕的子弟都没有,根基浅得风一吹就倒了,又怎么能参与进这样的事呢?
但大家并不害怕,脸上甚至露出了发现真相的喜悦。
贪官总比豪强容易对付些,在江南,那都是流水的官儿铁打的族,江南大族说一句土皇帝也不为过。
贪官就容易多了找一个不贪的大官告死他。
但哪里去找一个不贪的大官呢?
顾慈转转眼珠说:隔壁知县有死对头吗?
他看大家完全不必去找什么清高的大官,顾老爹说了,最想帮你的一定是敌人的敌人。
大官没有,对头总多得是吧?不是说官场如战场吗?
几个孩子嘀嘀咕咕一番,已经决定想办法把这个消息送到敌人的敌人手上去。
大家还不知道谁是敌人也还不知道谁是敌人的敌人,但事情也总算弄清楚了一大半,于是都心满意足地回家大吃一顿,倒床睡得天昏地暗。
作者有话说:
等会儿可能会修一下,先放出来。
张春生和李兰娘确实不会再生了,内心的挣扎啥的我不太想写,这就是一个决定。张家人做决定的时候不会反复想很多,所以后头也不再重复说这件事。
感谢在20220510 18:31:59~20220511 09:19: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春日野穹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看文要开心 30瓶;lilycheng 6瓶;28805578、helen0408123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8章 、异常来人
张大郎自那日得了信儿, 一连两三日都早出晚归,鱼姐儿有心想跟爹说两句话看看他心头究竟有几个数都找不找人,只得忧心忡忡地出门看病。
唉, 做为张家二房的背后当家人,张知鱼早就暗自决定要好好守护这个家, 如今看来这活儿也不是这么好干的呢。
是以小小一个张家,冥冥之中竟然有了三个当家的。
挂件儿当家人张大郎, 主要职责管好他自己。实际当家人张阿公, 管牛哥儿和大桃。暗中操作手张家小鱼,管夏姐儿。
这日恰逢三个当家的都在,就难免在一块儿嘀咕几句。
只童四郎一事,张阿公一知半解, 忧心几日后就觉着自个儿年老体衰,又有儿子在前头, 这事儿且轮不着他操心, 轮到他操心的时候,也就是收拾抱负一家子回乡奔命罢了。
所以现在对这事儿的态度,张阿公是这样的,他说:我要管钱。
张知鱼差点一口水喷出来,转头就要喊娘和阿婆。
小猢狲又要告黑状。张阿公紧张地拉住她,为自个儿分辨道:我也不贪多,就管你和你爹的就成!
虽然这话里囊括了张大郎,但祖孙两个显然都没把这挂件儿当回事, 谁不知道他如今身上连三十文都没了,夏姐儿都有一吊钱错在她大姐那呢。
张知鱼当然不想给阿公, 但看在阿公为这个家殚精竭虑, 这几日晚饭都只吃了半碗的面子上, 只好分出五十两银子给他保管。
张知公捧着沉甸甸的铜板声音都木了。
这是全部?
马马虎虎五分之一吧。
张知鱼不瞒家里自己有多少钱,她还老盼着有人问,可惜她娘从来不给她显摆的机会。
哦,才二百五十两银子,也、也不多。
张阿公捧起盒子往外走,没走两步就叽咕一声倒在椅子上。
他老人家知道孙女儿还有许多银子,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
张知鱼和爹看着小老头儿捂着心口坐在椅子上,舌头都要吐出来了,跟要发羊癫疯似的,吓得跳起来就要往他嘴里塞木头。
这么多银子,不想你竟是个金童子下凡。张阿公拍开两只手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捧着银子不撒手了,哆哆嗦嗦地抱着回房,一会儿又拿出来数一回,生平第一次觉得不肖子有身硬功夫也挺不错,起码家里不会遭贼惦记。
父女两个见哄得小老头儿再不去想童四郎的事儿,心头都松了一口气,这小老头儿胆小如鼠视财如命还老爱操心,这还不曾把童四郎的后话跟他说呢,就已经瘦了三斤,晓得完了还得了。
是以父女两个在家对这事都一声不吭,好似从没发生过。
白日张大郎趁着巡逻的功夫悄悄的去看街上有没有陌生的衙役,鱼姐儿和慈姑几个则干完义诊的活儿就去成家狗洞口儿看成昭。
几个孩子每日总要叽咕一会子谁是狗官,谁跟谁的对头,只是几人再有心气,也没离开过南水县这巴掌大的地方。
就说行过最远的路的慈姑吧,这煨灶猫在姑苏也甚少出门,这辈子见到的大半风景也都是南水县的景儿。
隔壁的官场八卦,别说他几个小孩儿,就是家中长辈晓得的也少得很。
几人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救人如救己,再拖不定能出什么事儿,便琢磨着找个懂官儿的问问究竟是谁管盐。
只是一晚上过去都没什么进展,张家唯一的无品官儿张大郎昨儿都不知几时回来的,反正张知鱼早起时她娘说她爹的被子都凉了。
这日正是五月十九,义诊已经进行了四日,大夫们看着剩下的药材,估摸着再有个两日就能宣布结束。
来看病的人心里对这事儿也有数,所以这几日排队的人格外多,连久不见踪影的何县丞都过来了一趟,准备亲自验一下药材看看到底还能使几天。
五月的南水县风光正好,义诊不远处就是一片湖泊,周围长了许多芦苇,虽然没有秋日芦花开时的萧瑟之美,也让人看着心情舒展。
义诊的大夫们许多都带了席子或铺在树下或铺在湖边过午。
张阿公都特意带了席子给他们铺在地上,保和堂的马车就停在旁边,还有长生看着几个孩子,他便跟几个大夫一起在看得见几个孩子的地方另摆了饭食。
恋耽美
张知鱼脱了鞋子踩在席子上走过去,伸手给他把脉,问:我来看看你,你好些了吗?
童四郎昨儿神智还不甚清楚,灌了两包药后现在已经能说话了,闻言很感动地说:我、我已经能感觉到疼了。
有时候能喊疼也是好事。
张知鱼先给他看了看伤口,发现没有发炎才松了口气,只是童四郎身体已经被摧残坏了,内脏十分脆弱,就算活下来也得三天两头喝药。
童四郎还是不习惯这么大一个小女娘给自己看病,他总觉得自己会吓坏人。
张知鱼浑然不觉,又摸摸他的头,开心地说:没有发热,童四哥,你一定能好起来的。
童四郎腼腆地弯弯眼睛,用包成拳头的手拍拍床边,让她坐上来说话。
张知鱼见他今天有些精神,长舒了一口气道:童四哥,今天我除了想给你看病之外,还想问你一些问题。
鱼姐儿昨日那番话,对童四郎而言不亚于佛音,如果没有听到那番话,自己还有没有力气继续苟活他都不知道,所以他连想都没想就说:小张大夫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只要是我知道的都会告诉你。
张知鱼回头看了看守在门口的昊老娘才回头问:童四哥,你还记不得当时怎么去做盐工的?
童四郎愣了一下,担忧地说:小张大夫,这不是你该问的,你应该好好的学医救更多的人。而不是参与到像他这样烂泥一样的人生中。
头顶传来耗子悉悉索索的响动,一丝光从有些破的瓦片上照进来,张知鱼握住童四郎的手说:这是我帮想要救人的官儿问的。
童四郎很信任鱼姐儿,闻言心头大松了一口气,虽然他不信任官儿,但知道鱼姐儿不是自己要去干什么就放心了,权当讲故事哄小孩儿。
那天的情景童四郎记得清清楚楚,就算是挑海水晒盐的时候,他脑子里也没有一刻不想着那天发生的事。
来南水县的男性流民并不是个个都做了隐户,其实更多的是在房子被雨水冲垮的时候就去做了小厮,还有在码头做苦力的。
正经的差事轮不上他们,但卖力气的苦活儿怎么也能分到一些,又有叶知县帮他们说和,所以很快大家就找到了归宿。
只有找不到活干的妇孺才会老老实实地留在大周乡想要自己开荒种田,但凡有任何活路,大家都不会去开荒,开三年荒才能种上米吃,人早饿得死绝了。
昊老娘她们如今也都是一起合伙先开一块田,平时还得给别人种地囤积过冬的钱,可以说未来三年她们都不会有一分余财,直到种上米的第一个秋收。
所以男人们一起出门讨生活的那天,童四郎也跟着一起去了。
说到这里,童四郎的脸上露出回忆的神色,但说话却没打一个磕巴,我记得那天一起出门的有五十四个人,里头有四十个都找到了做活的地方,只剩下我和蔡六哥这样身体弱些还没养好的人没事干,我们跑了很多地方,别人一看身形就不要我们。
大家又渴又累,茫然地站在大街上不知道该去哪里,直到有个衙役拦住了他们。
衙役说,说有大户人家在招工,就要秋收,老爷们的家丁和佃户忙不过来。
大家在河南道也种地,这种短工是做惯了的,来人又穿着官服,拿着大刀大摇大摆地走在南水县的街上,所以他们都没有想到这是骗局。
张知鱼问:你记得他腰刀的样子吗?
童四郎摇摇头:我们太高兴了,都争着按手印,没顾得上看。
庄稼人并不是没有心眼,他们也怕签了卖身契,还特意找了旁边路过的书生,让他帮忙念字。
童四郎永远也忘不了那个书生的念字的样子,他说:这就是普通的短工契约,签了这个老爷们不发工钱大家也能上衙门告他。
所以他们都开心地按了手印,很快衙役就把他们带到一家饭馆,点了一桌菜上来。
如果都是大鱼大肉,童四郎或许还会警觉,但衙役点的是一桌普通的家常菜,里头只有一道荤的,也是普通的猪头肉。
大家太久没有吃过肉了,一片肉得用三口饭去咽它,不知不觉就吃了很多。等上了做工的马车,人一个一个地倒在车上时,童四郎这才觉得不对劲。
醒来后他就看到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湖,童四郎道:他们说那个叫海,海里的水可以晒成盐来卖。
大家不想干,说了是种地,谁要来晒水。
很快就来了一群人把他们团团围住,里头就有给他们念书的书生,书生笑着告诉他们:你们签的不是什么短工契,而是卖身契,从此,你们就是老爷们的盐工了。
童四郎说到这里双眼几乎快要滴血,从那天起,大家就再也没过过一天人过的日子。
那地方没有鸡也没有更夫,大家只能看天色来判断时辰,不停地在晒盐。这样的日子过了不知道多久,忽然有一天,衙役又进来选人带着盐往外走。
张知鱼问:海边只有你们吗?
不是,还有很多人,有一些跟我们住在一起,但大部分人都在另一头,住在另一头的人不跟我们说话。
童四郎觉得那些人是老爷们的家生子,他们的饭菜里有肉,每天休息的时间也比他们多,监工不许两边接触。
做了这么多盐巴,就没人来收吗?他们是怎么穿的?张知鱼换了个问法。
童四郎顺着鱼姐儿的思路去想,毕竟他才从里边出来没多久,那些细节很快就在他脑子里清晰起来:只有他们那边有人来。他说。
每隔十五天,每隔十五天就有人来。童四郎能记得这个是因为隔壁的人背着盐往外走后,很快就能回来,但蔡六郎他们出去后却再没有了踪影。
那些人都是衙役打扮,腰上也有刀。
刀有多长,到膝盖了吗?还是到大腿?是黑色还是红色?
童四郎这回能说个一二三了,伸手从腰比到大腿说:是红色的,大概就这么长,有一回他们走近过我们这边,那个人跟我差不多高。
张知鱼从怀里掏出裹好的刀,在童四郎身上一比,长短竟然刚好。
而且大周朝的官刀刀柄正是红色。
童四郎吓了一跳,见着断成两截的刀声音都抖了,他摸着刀身,带着哭音说:就是这个,就是这个!
这把刀似乎是一个开关,电光火石间他又想起一连串的东西:我还记得刀柄有个凸起来的花纹,画得很好看,所以我有印象。
说完他用两只馒头手捧着刀去看,见到上头也有一个凸起后,流着泪说:就是这个花!
张知鱼把刀重新裹好放在怀里,在心底叹了口气。
这把刀的刀柄上刻的根本不是什么花纹,而是大周朝的周字。
所以是真的衙役,穿的是真官服,拿的也是真腰刀。难怪他们有这样的底气毫不掩饰地走在南水县的街上他们根本不怕被查。
叶知县没有从南水县找到人,只有一个原因这些衙役是其他县过来的。
问完了话,等童四郎恢复了情绪,鱼姐儿就把从家里带过来的干净膏药和布条给他放在床上,让昊老娘给他换着洗,随后就便上了马车,让长生驾着马车往成家去。
张知鱼探头看向帘子外,张大郎远远地站着,笑着对闺女挥手。
顾慈见状奇怪地也撩开帘子却什么也没看到。
成昭早在狗洞等得不耐烦,脖子伸出来半天了才见着人影子。
张知鱼跳下车,靠墙坐在地上,很快就把问童四郎的话说了个一干二净。
几个小孩沉默地皱着脸,他们不是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如果是官,为什么要抓人做盐呢?大周本来就有盐工制度。
张知鱼拍拍手笑:不知道也不要紧,我听人说过,所有的暴利生意都能从一本书上找到。
话到此处,顾慈扭头就喊:长生哥哥,帮我把书抱过来好不好?
长生应下,很快就搬过来一本比顾慈脑袋还厚的书。
赵聪见那么厚脸都白了,捂着胸口道:周律!
顾慈得意一笑,翻开这两天折好的纸说:答案肯定都在这里喽。
几颗毛脑袋凑在一处看鱼姐儿慢慢翻。
东西都是顾慈先整理好的,所以大家很快就翻到了想要看的。
私匿盐工,盗窃国财者,腰斩于市。
几个孩子盯着这行字脑子不停地转。
大家都念书,都知道盐是重税要用来养兵,历朝历代都把盐看得很紧,一包盐的制作成本可能只有十文,各种税收下来就能直接涨到一百五十文。
私盐只要绕过税,不说赚十五倍,就算赚十倍也是盆满钵满。所以现在的海滩朝廷都派了专门的人看管,也有专门的盐户。
这条律法说的就是,如果管理的人监守自盗,把盐户弄成隐户,这样晒出来的盐就不用交给朝廷而成了他们用来谋取私利的私盐,这样的官儿不管倒了多少盐被抓到都要在菜市口腰斩示众。
夕阳的余晖长久地印在大家的脸上,周围小贩的叫卖声也逐渐远去。
咸水县有贪官!
几个孩子对视一眼,异口同声地说。
苏州治下的县靠海的,只有咸水县,更远的别说一日达,坐三五天船都未必能到南水县。
得出这个结论后,大家都被震住了。
张家、顾家、赵家、成家说到底其实都不过是普通百姓而已,最多其他三家有钱了点,但也连南水县首富也还称不上,甚至家里连个出仕的子弟都没有,根基浅得风一吹就倒了,又怎么能参与进这样的事呢?
但大家并不害怕,脸上甚至露出了发现真相的喜悦。
贪官总比豪强容易对付些,在江南,那都是流水的官儿铁打的族,江南大族说一句土皇帝也不为过。
贪官就容易多了找一个不贪的大官告死他。
但哪里去找一个不贪的大官呢?
顾慈转转眼珠说:隔壁知县有死对头吗?
他看大家完全不必去找什么清高的大官,顾老爹说了,最想帮你的一定是敌人的敌人。
大官没有,对头总多得是吧?不是说官场如战场吗?
几个孩子嘀嘀咕咕一番,已经决定想办法把这个消息送到敌人的敌人手上去。
大家还不知道谁是敌人也还不知道谁是敌人的敌人,但事情也总算弄清楚了一大半,于是都心满意足地回家大吃一顿,倒床睡得天昏地暗。
作者有话说:
等会儿可能会修一下,先放出来。
张春生和李兰娘确实不会再生了,内心的挣扎啥的我不太想写,这就是一个决定。张家人做决定的时候不会反复想很多,所以后头也不再重复说这件事。
感谢在20220510 18:31:59~20220511 09:19:55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春日野穹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看文要开心 30瓶;lilycheng 6瓶;28805578、helen0408123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98章 、异常来人
张大郎自那日得了信儿, 一连两三日都早出晚归,鱼姐儿有心想跟爹说两句话看看他心头究竟有几个数都找不找人,只得忧心忡忡地出门看病。
唉, 做为张家二房的背后当家人,张知鱼早就暗自决定要好好守护这个家, 如今看来这活儿也不是这么好干的呢。
是以小小一个张家,冥冥之中竟然有了三个当家的。
挂件儿当家人张大郎, 主要职责管好他自己。实际当家人张阿公, 管牛哥儿和大桃。暗中操作手张家小鱼,管夏姐儿。
这日恰逢三个当家的都在,就难免在一块儿嘀咕几句。
只童四郎一事,张阿公一知半解, 忧心几日后就觉着自个儿年老体衰,又有儿子在前头, 这事儿且轮不着他操心, 轮到他操心的时候,也就是收拾抱负一家子回乡奔命罢了。
所以现在对这事儿的态度,张阿公是这样的,他说:我要管钱。
张知鱼差点一口水喷出来,转头就要喊娘和阿婆。
小猢狲又要告黑状。张阿公紧张地拉住她,为自个儿分辨道:我也不贪多,就管你和你爹的就成!
虽然这话里囊括了张大郎,但祖孙两个显然都没把这挂件儿当回事, 谁不知道他如今身上连三十文都没了,夏姐儿都有一吊钱错在她大姐那呢。
张知鱼当然不想给阿公, 但看在阿公为这个家殚精竭虑, 这几日晚饭都只吃了半碗的面子上, 只好分出五十两银子给他保管。
张知公捧着沉甸甸的铜板声音都木了。
这是全部?
马马虎虎五分之一吧。
张知鱼不瞒家里自己有多少钱,她还老盼着有人问,可惜她娘从来不给她显摆的机会。
哦,才二百五十两银子,也、也不多。
张阿公捧起盒子往外走,没走两步就叽咕一声倒在椅子上。
他老人家知道孙女儿还有许多银子,但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
张知鱼和爹看着小老头儿捂着心口坐在椅子上,舌头都要吐出来了,跟要发羊癫疯似的,吓得跳起来就要往他嘴里塞木头。
这么多银子,不想你竟是个金童子下凡。张阿公拍开两只手喘着粗气断断续续地说,捧着银子不撒手了,哆哆嗦嗦地抱着回房,一会儿又拿出来数一回,生平第一次觉得不肖子有身硬功夫也挺不错,起码家里不会遭贼惦记。
父女两个见哄得小老头儿再不去想童四郎的事儿,心头都松了一口气,这小老头儿胆小如鼠视财如命还老爱操心,这还不曾把童四郎的后话跟他说呢,就已经瘦了三斤,晓得完了还得了。
是以父女两个在家对这事都一声不吭,好似从没发生过。
白日张大郎趁着巡逻的功夫悄悄的去看街上有没有陌生的衙役,鱼姐儿和慈姑几个则干完义诊的活儿就去成家狗洞口儿看成昭。
几个孩子每日总要叽咕一会子谁是狗官,谁跟谁的对头,只是几人再有心气,也没离开过南水县这巴掌大的地方。
就说行过最远的路的慈姑吧,这煨灶猫在姑苏也甚少出门,这辈子见到的大半风景也都是南水县的景儿。
隔壁的官场八卦,别说他几个小孩儿,就是家中长辈晓得的也少得很。
几人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救人如救己,再拖不定能出什么事儿,便琢磨着找个懂官儿的问问究竟是谁管盐。
只是一晚上过去都没什么进展,张家唯一的无品官儿张大郎昨儿都不知几时回来的,反正张知鱼早起时她娘说她爹的被子都凉了。
这日正是五月十九,义诊已经进行了四日,大夫们看着剩下的药材,估摸着再有个两日就能宣布结束。
来看病的人心里对这事儿也有数,所以这几日排队的人格外多,连久不见踪影的何县丞都过来了一趟,准备亲自验一下药材看看到底还能使几天。
五月的南水县风光正好,义诊不远处就是一片湖泊,周围长了许多芦苇,虽然没有秋日芦花开时的萧瑟之美,也让人看着心情舒展。
义诊的大夫们许多都带了席子或铺在树下或铺在湖边过午。
张阿公都特意带了席子给他们铺在地上,保和堂的马车就停在旁边,还有长生看着几个孩子,他便跟几个大夫一起在看得见几个孩子的地方另摆了饭食。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