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朔州一州的城防和修北境十三州的城防能一样吗?孙尚书火气上头,脸涨得通红:增兵的花费和培养斥候的花费能一样吗?你们的折子提出增兵五万,五万啊!若真招五万新兵,营房、军饷、军需、武器、训练,哪一项不是大笔支出?而且增兵是一年的事吗?这是要求户部以后年年额外承担五万军队的消耗啊!你上个折子容易,怎么不想想户部的难处!每年上缴的库银就这么多,你让我上哪去给你腾挪五万人的军需粮草!
    有没有银子,上哪腾挪银子,那是你户部尚书的事!但北境形势,你户部尚书说了可不算,守北境的穆氏一族说了才作准!周尚书冷笑一声:我只知道,北境十三州的城防要修,兵也得增。穆经略的奏疏里说得清楚,戎狄这些年兵强马壮,几个部落隐隐有联合之势,必须防着他们大举来犯。
    北境边关形势分明十分安稳,孙尚书气得直跳脚:你少给我无理取闹!你要是觉得我这个家当的不好,那这个户部堂官我不做了,给你做,你来当这个家!你愿意增兵,自去掏腾军费银子,问我要我就是没有!
    周尚书和孙尚书在朝堂上吵得热闹,一点也不稀奇。近些日子为了北境的事,朝堂上天天吵,今天是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吵,前两天是忠武将军和中奉大夫吵,皇上像是看惯了似的,不言不语,坐在御座上听着孙尚书和周尚书争辩。
    皇上心里清楚,穆承芳上的奏疏需要重视,但突然增兵,对于户部的压力也的确很大,增兵不是一年之事,这两年风调雨顺,国库充盈,增兵的压力似乎还能够承担,但明年的年景还会不会这样好,谁都说不清。
    若是再遇到前两年北旱南涝,四处需要赈灾免税的情势,这五万新增的军队,无疑会成为巨大的负累。
    国防重要,老百姓穿衣吃饭也重要,他这个坐在御座上的君上,做任何一个决定都需要慎之又慎。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周尚书和孙尚书吵了半天也没吵明白,安国公为首的军武一派自然是支持增兵,帮着周尚书说话,而朝中大部分的文官则支持孙尚书,觉得贸然增兵实在负担太大。
    皇上眼神微微一偏,看到他的三位宰相还有端明殿大学士顾正则倒还都算是镇定,四个当朝一品安安静静站在原地,冷眼旁观朝臣们争论,并没有随意开口。
    呵皇上望着一脸肃穆的林宰相,还有垂着眼皮表情淡漠的李左相,心中哂笑。若不是有这两位在背后支持,兵部和户部的两位堂官,底气能那么足嘛
    几位相爷怎么不发话?还有顾大人,朕想听听你们的想法。皇上微笑着望向站在朝臣前列的几人。
    林首辅和李相的态度皇上早就预料,而顾学士也如皇上所料,几句发言都很谨慎,让人出乎意料的是谢相。
    谢相一开口,不仅吓了皇上一跳,甚至连分成两组热闹争辩的朝臣们也是一愣,大家一个个张大嘴盯着谢相,深深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毛病。
    尤其是正挽着袖子帮着户部孙尚书吵架的工部尚书王秀木,更是张大嘴愣愣地盯着谢相,唇边的一缕胡子飘到嘴里了他都没发现。
    不是主管工部的谢相为什么会为安国公说话啊?王尚书忍不住掏了掏自己的耳朵,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什么叫做由工部调拨民夫物料帮助北境十三州修缮城防?眼看已经九月了,南方的疏浚工程还没完工,宫里崇德殿、凤仪宫的修缮刚刚完成,工程银子还没结呢,他这个工部尚书上哪去挪腾民夫物料去北境修城墙啊?
    第40章 朝堂
    谢丞相为什么会帮着安国公?除了心里有数的安国公,其他人,包括皇上在内其实都有点懵。尤其是正积极帮着户部孙尚书吵架的工部王尚书,他可不仅仅是懵,简直是天降一锅!
    安国公不论是要求增兵还是要求修城防,那都是花钱的事,花钱去找户部要就好了嘛!关他们工部什么事?让他调拨民夫物料,那他们工部的事还做不做了?都九月了,河道还没修完,他们工部剩下的银子还得留着继续修河工呢,得赶在年前完工啊!
    北境修城防是大事没错,但南方疏浚也是大事啊!不能因为今年风调雨顺,水患不严重,就不通河道、不修堤坝了吧?
    今年过完还有明年呢!南方几条大江大河的堤坝年年都需要检查加固,河道年年都需要清淤,今年不把堤坝修结实,万一明年水患严重决了堤,这个责任谁来负?
    不从南方调物料,难道从京里调?可眼下已经九月初,京中工程已经完工,银子都花没了,物料都用出去了,他这个工部尚书能从哪里调拨民夫物料去北境?难不成调拨些修崇德殿剩下的金粉金漆去北境刷墙吗?
    这谢相到底怎么想的啊王尚书一头雾水地看了看谢丞相。这是打算把他工部家底掏光?但是不行啊!还有四个月才过年,工部的家底掏光了,万一有个事都没法应急。
    王尚书反应倒是快,谢相怎么想的他眼下也没法仔细琢磨,但谢相主管工部和刑部,王尚书知道,这种情况下,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跳出来反对谢相。
    不过呢让他这个工部尚书来掏家底干兵部的事,他肯定也是不能同意的,他工部自己钱都不够花,凭什么去填兵部的口子。
    因此王尚书果断脚跟一转,直接站到了兵部周尚书身旁,开始跟周尚书一起伸手:孙尚书,安国公的奏疏事关重大,不可轻慢,然而我们工部的家底就算是掏光,也修不起北境十三州一州的城防,户部可不能看着不管啊!
    谢相跑偏了,工部尚书跟着跑偏,一直站着半天不吭声的刑部尚书和礼部尚书对视一眼,一齐站到了兵部周尚书身旁,眼下也就是吏部尚书还在帮着户部孙尚书据理力争。
    六部尚书二对四,三位宰相二对一,就算林相是首辅,眼下也不得不拿出个明确的态度来了。
    林相看了一眼出言谨慎不肯随意站队的顾大学士,又看了看态度明确的谢相和李相,很快做了决定。
    他同意先由户部拨款,先加固燕州、朔州和幽州的城防。
    林相的话说得挺有技术,他同意现在拨款,修三座州府的城防,其一是因为北境十三州里,这三座州府在相对前线的位置,其二,是因为朔州和燕州都是穆家人坐镇,穆四将军的朔北将军府在朔州,而穆经略使则驻守在燕州,而穆三将军驻守在幽州相邻的镇北军大营,这一建议,颇有几分安抚安国公的意思。
    此外,林相特意说明了,他读过安国公和穆经略的奏疏之后,认为穆经略对于北境形势分析得当,增兵的要求合理,只是他认为,今年风调雨顺也是事实,戎狄就算进犯,也不至于在今明两年,因此增兵并不是刻不容缓,可以暂缓。
    林相提出,眼下已经是秋日,各地都在秋收,此时发募兵诏书怕是民心不安,他提出北境增兵暂缓,至少过了年再说。
    林相提出的第三条建议,是北境十三州的平州、宁州等其余十州的城防加固暂缓,等下一年的税收入库之后,再由兵部报预算,户部统一核算。
    他很恳切地向皇上陈述了户部的难处,对于其余十州的城防款,他表达得也很微妙,只说下一年兵部报预算,户部核算,并未说拨款的事,为户部留了余地。
    林相同时也说明,他认为朔州、燕州和幽州三州大修城防,这三州由北境威名赫赫的穆氏将军镇守,对于戎狄已经可达到震慑作用,使他们不可轻易来犯。
    林相这几条奏议,考虑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听起来也颇为切实可行,话说出去,谁也找不出毛病。户部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来是事实,但人家也没说反对增兵,人家也没说不修城防,因此一时之间,连安国公为首的军方一派也没法挑理。
    坐在御座上的皇上想了想也觉得林相的建议颇为合理,询问了满朝文武的意见之后,很快决定,就依照林相的奏议,由户部拨款,先加固燕州、朔州和幽州的城防,其余的明年再说。
    对于这个结果,安国公虽然失望,但也清楚,皇上已经下了旨意,无论是增兵,还是北境其余十州的城防,过年前都没戏了,不过好在燕州、朔州和幽州立刻就可以开始加固城防工事,也不算全无收获。
    安国公想了想,觉得这个结果也不是不能接受。暂时先将三州城防修起来,其他的过完年继续努力。说起来此事还是幸好谢相和李相肯支持,掌管兵部的李相倒是罢了,北境不安稳,兵部脱不了干系,尤其是管着工部的谢相,没想到他倒是肯妥协。
    下朝时,安国公如往常一样独自离开,并没有与其他朝臣同行,但他离开崇德殿时,特意在大殿门口等了等,看到李相和谢相出来时,朝他们拱了拱手,以示感谢。
    落在最后的顾大学士看到了朝李相和谢相拱手致意的安国公,垂下眼皮一声不吭,直接出宫坐上小轿回家了。
    顾正则回家之后,直接进了后宅,顾夫人倒有些奇怪。顾正则一般不会这样早回家,就算是哪日皇上不需要学士随侍御书房,顾正则得了空早归,也不会就直接这样进内宅。
    一般顾正则若是得空早早回回家,会在外书房换了便服传膳,接着或者迎客,或者与门客们在书房议事,很少这样早进内宅。
    今日倒是奇了啊顾夫人看着一脸严肃用膳的老头子,默默地想。这是有事?看起来心情不大好啊
    第41章 生辰
    老爷,今日回来得倒是早,顾夫人思忖片刻,并没有随意开口问自家老头子的心情,反倒像是没注意到似的,微笑地说着些家常闲话:妾身还以为老爷至少要未时末刻才能出宫,还特意嘱咐了厨房,今日汤羹午时再上火炖上。
    嗯,顾正则的脸色倒是没多大变化,还是一脸严肃的模样,端起茶杯来轻呷一口:今日圣上召了林相和谢相进御书房。
    只有他们两人?顾夫人眉头微挑:倒是少见。
    皇上今日不会有新的旨意下来,顾正则眼皮都不抬,一副认真喝茶的模样:要紧的几桩都当朝议定了,已经在散朝前便命我拟了旨,上了御印。没什么大事,皇上就让我和李相先回来了。至于林相和谢相大约是关于北境的事,皇上还有事要问。
    哦,顾夫人点点头,恍然的模样:妾身虽身在内宅,但北境的事也听说了,据说因为安国公的奏疏,这几日朝堂上很不消停,武将文臣争执不休。
    已经议定了,顾正则语气平淡地答道:圣旨已下,至少年前不会有变。
    这样快?顾夫人这下倒有些吃惊:前几日赴宴,碰到孙尚书夫人了,听孙夫人说,孙大人这些日子烦得很,武将们的奏疏一道又一道,都是逼着户部拿银子,孙大人天天愁上头,日日往林相府里跑。妾身还以为
    原本不会这样快议定,顾正则轻轻叹了口气:增兵五万确实是狮子大开口,若真按安国公的奏疏办,户部的压力也的确太大,所以林相一直顶着呢。今日朝上,孙尚书和周尚书又吵起来了,皇上问了我和几位相爷的意见,谢相谢相支持了安国公,所以林相只好妥协,同意先修北境三州的城防,其余的年后再说。
    什么?顾夫人似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谢相?怎么可能若是李相还说得通,北境出事,兵部也算脱不了干系。可谢相
    是啊顾正则的眉头蹙起:我也是想不通,谢相怎会突然改了立场。
    顾夫人沉默了片刻才开口问道:老爷,旁人的事咱们也管不了。眼下妾身就想问问,今日在朝上,这谢相是出人意料,与安国公站到一处了,林相和李相自然也不用问,各有立场,皇上询问的时候,那您又是怎么答的?
    我还能怎样,顾正则一声苦笑:我自然不愿意得罪安国公,可他的两道奏疏确实是难为户部了,我自然也没法明着支持他,林相盯着呢。我可不是谢相,背后站着五皇子,就算得罪了林相,他也能在右相位置上站稳。
    老爷为难了。顾夫人了然点头:其实朝中人人都知道老爷谨慎,今日这事确实有些出人意料,谁能想到谢相突然改了立场。
    眼下说这些也晚了,顾正则自嘲似的笑了一声:谢相倒是站队站得痛快,头一日还像我一样,对于北境之事不发一语,甚至还暗中支持林相和户部,谁想到转身就变了。这下子倒显得我是个世故小人似的。但这个哑巴亏我也只能吃下,又不能找安国公去解释,只盼着他不要计较才好。
    老爷顾夫人想了想之后问道:您说是不是谢相也发现了林相暗中派家人回乡置产的事?
    官员回乡置产也不稀奇。顾正则沉吟片刻之后答道:这也不是什么需要瞒着的事。林相将林五爷的次女订给了宋城赵家,也不是什么秘密,有心人稍一打听就能知道,这其中关窍,也不只我们一家能想到。林相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就算是起了乞骸骨的心思也是正常。
    如此,顾夫人点点头:九月二十三礼亲王生辰,咱们府里的礼要送的讲究些。
    嗯!顾正则点点头:府里也别去太多人,咱们带着六姐儿和九姐儿去。
    这不好吧?顾夫人问道:中秋宫宴时皇后娘娘特意说过,礼亲王生辰皇上要赏个园子。皇上有赏赐,这次礼亲王生辰一定是大办,家家都是合家赴宴,我们府上就去我们老两口加两个孙女,儿媳们也就罢了,儿子孙子一个都不到,恐怕不太好吧?
    无妨,顾正则摇摇头:皇上打算赏含碧庄园给礼亲王,这事儿我知道。皇上这礼也不是送给礼亲王的,而是送给安国公府看的,人人都知道,礼亲王能有今日,还不是因为他有安国公这个深受圣上宠信的女婿。因此这次礼亲王生辰,皇上肯定要做足了面子,一定会在生辰当天,派人去礼亲王府宣旨封赏。礼亲王虽然是宗室旁支,但眼下名义上是皇上的王叔,皇上又有意给礼亲王脸面,我想,应当是五皇子或六皇子亲自去宣旨拜寿。
    这不是好事嘛,顾夫人答道:那我们府里,更该阖府赴宴。
    不。顾正则语气十分坚定:男孩子们都不去,就带六姐儿和九姐儿去。皇家和安国公府的事,我们不掺和,眼下也不宜与皇子们多往来。六姐儿和九姐儿你也嘱咐好了,离皇子公主们远着些,行事有些分寸。尤其是五皇子,谢相可是五皇子的外家,咱们府里与他交往,更要多注意。
    知道了。顾夫人点点头:我们家里男孩子不去,便是皇子来了,也不需相陪。我会嘱咐好六姐儿和九姐儿,让她们跟各家去拜寿的小姐们呆在一处,别乱走。
    嗯!顾正则点点头:几位公主也不知会不会赴宴,若是公主们也赴宴了,让孩子们别往跟前凑。
    老爷放心,顾夫人露出微笑:礼亲王生辰大宴宾客,我想安国公夫妻大概也会带着儿女出席,到时我让六姐儿和九姐儿陪着穆大小姐玩。
    恋耽美

章节目录


慕红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作者:旺财是只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旺财是只喵并收藏慕红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