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岚笑道,我对倒卖布料不感兴趣,我不太懂,而且也不知道去卖给谁,我想倒卖茶叶。
    对于茶,许沁更喜欢各种各种发酵茶,最喜欢的是普洱,顶级的绿茶也不对她的胃口,但不可否认,杭州龙井赫赫有名,并且爱喝的人很多。
    那很不错啊,那你干嘛不早说,咱们这次就可以捎回来一批啊!
    杨岚有些不好意思, 那我不是没有钱吗?
    这次她来杭州,和许沁一样请的都是病假,而且还一请就是七八天,虽然有医务室的证明,但估计周老师还是会怀疑,许沁家里是没有电话机的,但杨岚家有电话,而且她妈好多七绕八绕的社会关系,认识好几个大学里的老师。
    也就是说,周老师如果想,能打听出来她家的电话号码。
    她跟家里说的理由是,学校有活动,假如周老师把电话打到家里去,那很快就会知道了,她是撒谎两头都瞒着。
    临行前,她只跟哥哥要了五十块钱。
    这点钱根本不够干什么的。
    公路上没什么车,许沁开得很随意,她猛踩刹车,然后抓起自己的挎包,你自己看!
    杨岚其实知道,许沁这次去杭州,带了很多现金,每次跟厂里结账的时候,都是拿出一捆捆的钱。
    虽然从小家庭优渥,但她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现金,一开始还被惊讶到了,后来许沁进了那么多货,大把的钱都付给别人了,眼看着布包都憋了,她还以为许沁也没钱了。
    即便许沁有,她一个从小没跟人借过钱的人,也开不了这个口。
    杨岚打开布包,看到里面还有两捆整整齐齐的大团结,一捆就是一千块,那就是还有两千块。
    的确还能进到不少茶叶。
    她心里有些懊恼,但嘴上还是笑道,不用了,反正咱们都回来了,等劳动节放假,我让我哥再陪我走一趟!
    许沁没理她,猛打方向盘,吉普车发出轻微的声响,掉了个头。
    许沁,你这是干嘛?
    现在咱们才走了五十多公里,返回去还来得及。
    寂寥无人的公路上,一辆吉普车开得飞快,杨岚觉得特别刺激,但却也吓得一句话也不敢说。
    杭州城远远在望了,速度终于慢了下来。
    采购茶叶当然也要货比三家,但两个人对此都不太懂,跑了几个茶叶厂之后,觉得好像都差不多,不过,绿茶和发酵茶最大的不同就是,新茶永远比陈货好喝,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要陈货。
    销售员这下目光有些闪躲了,笑着说道,哪会有陈茶呢,现在茶叶都供不应求,去年的早卖完了,哪会陈茶呢?
    的确,去北京的国营茶叶店买茶叶,除了付钱,还需要付工业票,不过,杭州是很有名的茶叶生产地,她在开车的路上,经常会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茶园,老百姓想来不会缺茶喝,而且商场里的茶叶柜台,服务员见他们是外地人,以为会买很多,都低声悄悄说了,不要票也能买,但要一次性买五斤以上。
    许沁捻起一片茶叶,仔细看了看,这不是陈茶吗?
    售货员笑了笑,没有过多解释,而是直接把他们领到另外一个仓库,这里面的茶更好一些,不过价格也要更贵!
    刚才他给许沁杨岚看的,的确是陈茶,虽然他们厂的茶叶销路不成问题,但架不住很多商场喜欢赊货,到了季节卖不完,还要给退回来卖新货。
    许沁和杨岚按照中低高不同的档次,都进了一些货,货款一共一千九,还剩下一百块钱,购买了厂里定做的节日礼盒。
    销售员姓陈,异常心痛的说道,这礼盒真的一分价钱都没加,按照成本价给你们的!
    他说的这是实话,这礼盒是商场要求做的,他们销售科帮着联系了经常合作的包装厂,彼此业务往来很多,这批礼盒是赊的,还没给人家工厂钱呢。
    因为茶叶供给商场,已经有百分之三十的利润了,茶叶包装盒就不能再额外加利润了,这是目前这个行业的行规。
    两千块的茶叶也没多少,一共也就三四百斤,工人帮忙把茶叶和包装盒都给装到吉普车上了。
    许沁打开后面的车门,黄科长,你们也快下班了吧,为了表示感谢,我请你吃个饭吧!
    今年风调雨顺,年景算是很好,明前茶产量很高,明后茶就更多了,各个茶叶厂明明备货很足,但有三个茶叶厂直接高傲的把她们拒之门外,说对私不批发,还有一个厂子要按照零售价卖给他们,而且还很大脸的要求工业票,态度最好最主动的,就是黄科长这一家了。
    销售员吓了一跳,看了看四周赶紧钻上车说道,不要乱讲,我可不是科长,喊我老黄就行了,去哪里吃,楼外楼?
    回到北京,从火车站把两千米丝绸布料拉回来,把齐家军曾经住过的东厢房给收拾出来,许沁就把两个老师傅请到了家里。
    一个师傅姓温,今年六十多岁,以前在公私合营的裁缝店工作,另一个师傅姓马,也是六十多岁,以前也是在公私合营的裁缝店工作。
    何大姐和郭大姐小心翼翼的把一匹匹丝绸放到旁边的架子上,两位老师傅都挺激动,温师傅说道,真是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机会和丝绸打交道!
    他以前在单位是有名的大师傅,以做中山装出名,听说还给领导人做过衣服呢,但很少有人知道,温师傅最擅长的不是中山装,而是旗袍。
    马师傅小心的用手摩挲着光滑的面料,可不是的吗,说起来,这所有的衣服,还是真丝穿着最得劲儿!
    许沁笑着拿过来一沓图纸,温师傅,马师傅,这是我设计的所有款式,您二位帮着选一下款式。
    最上面几张都是旗袍,款式中规中矩,既不是很短的改良式,开叉也并不高。
    温师傅仔细看了看,点点头,不错。
    旗袍这种衣服,本身已经将女性的曲线美突出到极致了,越是普通的款式,越容易穿出彩来。
    而且还有华贵的真丝面料加持。
    马师傅看得是几张睡衣草图,也觉得不错,款式十分简介大方,但有点遗憾的是,竟然都没有男款的。
    他和温师傅都一个大师傅教出来的,他也很擅长做真丝面料的服装,唯一不同的是,温师傅早年家境贫寒,他却是大师傅的小儿子,家里条件不能说多好,但真丝的衣服是从小穿到大。
    这都多少年了,他心心念念想弄一套真丝睡衣穿。
    但北京根本没有卖的,友谊商店倒是有,得要外汇券,他没地方去弄,让别人从外地捎吧,他又总怕出事儿。
    前几年闹得凶的时候,很多人家的旗袍,真丝服装都被抢走给烧了。
    马师傅小心翼翼的问,小许同志啊,这睡衣,咋没有男款的?
    许沁一愣,笑道,是我疏忽了,前面有两款是可以男女同款的,马师傅,要不,您给出个样子?
    马师傅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绘图功夫也很不错,他点点头,成。
    别看两位师傅年龄都不小了,身体都挺好,眼不花耳不聋,就住在后海附近,每天早上都去公园练气功,干活儿手头挺快,何大姐和郭大姐不忙,时不时过来打下手。
    很快,第一批衣服做出来了,有旗袍也有睡衣,还有重磅真丝做成衬衫和连衣裙,林林总总挂满了衣架。
    这么多漂亮的衣服光是看着,就特别诱人了。
    何大姐说道,咱们这衣服,这么好的面料,还有两位老师傅的手艺,保准一挂到前门铺子里,就会被一抢而空!
    此时,许沁正在前门租下的门头房里。
    原本破破烂烂的屋子,经过一番修整,变得焕然一新了,屋顶修好了,门窗全部都换了,四面墙粉刷得雪白,原来挺糟心的黄泥地面,铺上了漂亮的瓷砖。
    这瓷砖是郑立方托人,费了两道关系才买到的。
    许沁很满意,小郑,真的是太谢谢你了,你这活儿干得质量挺高。
    郑立方被她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应该的应该的。
    许敏递给她一张纸,说道,姑,你看,郑大哥给咱们干活儿,只收了材料钱,没收工钱!
    许沁看了她一眼,忍不住翘了翘嘴角,人家都说闺女大了外向,侄女也是一样的。
    郑立方连忙说道,没有没有,我加了的,真的!
    许沁扫了一眼纸上的数目,笑道,不管什么关系,也没有干了活儿不给工钱的道理。
    她语有所指,许敏和郑立方都有点心虚。
    小敏,按照市场价给小郑结账啊。
    **********************************************
    五月中旬,许沁的服装店正式开业了。
    前门大栅栏虽然挺热闹,但除了国营的商场和供销社,没几家特别亮眼的铺子,这新开的服装店占了四间门头房,鎏铜招牌上,微风制衣四个大字闪闪发光,还系着大红的绸子,店门口也有不少高大的花篮。
    如今开业就这么大阵仗的店可不多了。
    没那么大的胆子,都是小打小闹小买卖,但也不少挣钱就是了。
    听着外面的鞭炮声,许敏有些担心的问道,姑,咱这衣服定价都这么贵,能好卖吗?
    第83章 、赚钱养娃
    许沁笑道, 当然好卖了,识货的人不会嫌贵的!
    其实在真丝服装制作的过程中,已经有不少老客和上门做衣服的顾客想买了, 包括杨岚给她介绍的那些亲戚朋友,那个时候她都没有卖,告诉他们开业会有九五折。
    适当的饥饿营销,效果必然不错。
    果不其然, 开业的鞭炮声刚结束没一会儿,一大群顾客就涌进来了, 大部分是之前约好的老客户, 也有一些好奇的路人。
    店里陈列的衣服大部分都是真丝的,除了睡衣和旗袍, 都提供试穿服务, 如果售货员只有她和许敏,那肯定是忙不过来的,还好她有先见之明,把赵玲香和吴佩兰都叫来了。
    杨岚也特别想来, 但发生了上回的事情之后, 她父母跟系里打了招呼,只要她请假, 必须跟家里通气。
    所以今天上午她没能请下假来。
    约有半个小时左右,这一破人选购了心仪的衣服走了, 许沁和许敏还好,赵玲香和吴佩兰刚才都紧张死了,不过这会儿倒也挺有成就感的。
    赵玲香说, 卖东西原来这么简单啊, 商场里那些售货员, 成天拽得二五八万的,这活儿其实谁都能干啊!
    吴佩兰赞同道,就是,经济体制惯坏了这些人,但国家不会总是这样的。她的对象是人大经济系的高材生,私下里经常探讨这些问题。
    许沁听了笑道,可不是吗,以前国家一穷二白,现在从农村到城市生产力都提高了,物质供应逐渐跟得上了,可能再过几年,就会出现供大于求了,那个时候,就是买方占主导了!
    这次回家过年,许支书还跟她专门谈了一件事儿,去年秋收过后,镇政府忽然下了个文件,要求各村实行土地改制,但文件里没说具体政策,他和附近村的几个支书都商量过了,谁也拿不准注意,去问镇上的干部,也没说出一个具体的章程来。
    许支书又去县政府问了问,人家县办的主任特别忙,对这事儿也不是很清楚,但跟他讲了,新上任的赵副县长是分管农业的,七有八成是他的主意。
    他只能又去找了县长,结果赵副县长这人咋说,人倒是挺热情的,亲自给他倒了茶,但嘴巴特别严实,不肯吐露更多消息,只让他去安徽小岗村看看。
    说如果村里没钱,还可以给他报销路费。
    许支书坐火车去了一趟安徽,回来会,立即召开了村委会议,开了一晚上的会,把河东村所有的耕地划为上中下三类,次日,以抓阄的方式,全部分给了村民。
    秋收过后,田地里一片荒凉,但实际上活儿也不少,要把所有作物的根系都清理干净,比如玉米根豆根,要翻地,要施肥,要为接下来的播种做准备。
    往年这个时候,很多人就选择不下地了,下地干活儿都是村里的壮劳力,干活儿质量倒也不能说不好,但欠缺仔细。
    现在地都是每家每户的了,干活那个积极啊,妇女儿童都跑去了,田里收拾的那叫一个干净,地翻的那叫一个好,施肥一点角落也不放过,播种的时候更是如此。
    今年河东村的麦田,麦苗史无前例的好。
    可以预计,来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农村包产到户了,粮食产量上来了,粮食供应就没那么紧张了,城里工厂的生产力也上来了,估计很快,供应票也会退出历史的舞台了。
    对于这个问题,许敏其实也有自己的看法,她年龄小,经的事儿不多,而且文化水平不高,看问题就有点极端了,她进城以后,越来越觉得现在的政策对农民不公,种地多辛苦啊,辛苦打下来的粮食,却大部分都要交公粮。
    农民需要交公粮,工人和机关干部什么都不需要交,每个月按月拿钱不说,还有粮票和粮本,说起粮本,她也很生气,只要是城市户口就可以花一点钱买不少细粮,农民却不行,既不发粮票,也不发粮本,自己种的粮食自己吃不上,简直太不公平了!
    但店里除了她之外,都是大学会说呢过,她有点怕自己说错了丢人。
    很快第二波人进店了,其中有老顾客,但更多的是路过进来的,这一波人还没走,又有人陆陆续续进来了。
    一直忙到中午十二点,进店的人才终于少了。
    帮着顾客选好连衣裙,赵玲香赶紧给自己倒了杯水,一口气全喝了,我这一上午把一个星期的话都说光了,许沁,你得请客啊!
    吴佩兰也喝了一杯水,调皮的笑了笑,玲香,你的意思,你接下来六天不说话了?
    许敏也口渴了,她倒了一杯水,先递给了许沁,再倒一杯自己喝了,问,姑,中午咱们吃什么?吃饭之前买不买冰棍吃?
    赵玲香和吴佩兰都赶紧说,要的要的,不过不要买冰棍,要冰激凌!
    其实现在天气还不算太热,还没到非吃冰棍的地步,但今年好多副食店都新进了一种冷饮叫冰激凌,用漂亮的纸盒装着,有水果味的,有奶油味的,还有巧克力味的,入口很绵软,比硬邦邦的冰棍可好吃太多了。
    价格也不算贵,一毛钱一盒。
    许沁笑了笑,好吧,小敏,你先去买几盒冰激凌,吃完咱们去全聚德吃饭。
    以前她来北京出差,经常去吃全聚德,前门的全聚德,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家店。
    赵玲香和吴佩兰都特别高兴,吴佩兰说道,我最喜欢吃他家的卤鸭舌了,特别好吃!
    赵玲香撇撇嘴,只要是好吃的,你什么不喜欢吃?
    吴佩兰冲她吐了吐舌头。
    许敏一路小跑,很快把冰激凌买回来了,几个人吃完之后,正要关门落锁去全聚德,没想到又来了一大帮顾客。
    忙完之后,陆陆续续又有人来,许沁从钱柜里拿出两张大团结,小敏,你带着你赵姑姑和吴姑姑去吃饭,我留下看店。
    冰激凌不垫饥,大家的确都饿了。
    许敏犹豫了一下说道,姑,要不,你给我买一个包子,我留下来看店吧?
    许沁笑道,不用了,你们去吧,快去快回啊!
    今天第一天开业,她担心许敏一个人应付不了,上午就差点算错账了。
    赵玲香她们去吃饭了,不过没吃全聚德,现在大栅栏最不缺的就是买吃食的,三人找了面摊,一人要了一碗炸酱面,吃完给许沁带了一份,然后就赶紧回来了。
    恋耽美

章节目录


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作者:雪上一枝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雪上一枝刀并收藏七零被迫养娃记[互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