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今日不就是和圣上一起验收成果的,当然要得意。
幽州地广人稀,朝廷规定,无主荒地任由耕种,前三年不收赋税。
占城稻耐旱耐贫,易生长,随手洒下,不用多管就能长成。
在幽州显然发挥了更大的用处。
江南繁华,经济发达,可同样地狭人稠,没有这么多空地种占城稻。
叶敛拔下一株稻穗,鼓鼓囊囊的,没有空穗,产量如何?
老农眼中都是喜意,饶是尽力压制,依旧是泄露出来,亩产三石有余。
三石有余,叶敛在心中换算成斤,也就是差不多二百斤。
亩产二百斤和后世动则千斤的超级水稻比自然是不值一提,但莫忘记大周如今的亩产。
江南富庶的肥沃水田可亩产六至七石,北方稍差,大约在五石左右。
占城稻不用精耕细作,洒在荒地上便能生长,随种随收,这多出来的粮食差不多都是白得的。
哪怕碰上旱灾,单凭占城稻便能度过难关。
钟离微等人都被这出奇的产量惊到。
这占城稻产量如此之高。
钟离微不由得简单算了一下,占城稻成熟快,七十天成熟,幽州尚且可以种植一季,更何况江南两广。
岂非可以一年两种、三种。
如此算下来贫瘠土地亩产也不比肥田低。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众人这才货真价实地感受到占城稻到底有多重要。
当然,钟离微很快冷静下来。
贫瘠的土地肯定不能一直耕作,肯定要休耕。
可即便如此,占城稻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
在场众人皆是心潮澎拜。
此情此景,竟让他们这些混迹官场多年的老人想到了初入官场的日子。
只要不是天生的乱臣贼子,谁愿意生活在乱世。
乱世身不由己,饶是他们薄有家产,在战祸面前也是一样,
寒窗苦读,入朝为官,他们当初也是有着为生民立命,开盛世太平的抱负。
现如今看到这沉甸甸的稻穗,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叶敛的心情也不错。
太平盛世,百姓的生活才好过。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就是这个意思。
叶敛继位以来,接连免除天下赋税,休养生息,大周这才缓过气来。
饶是如此,平民百姓依旧是一日两餐,省吃俭用,
可想而知,先帝时繁重的赋税、岁币,频繁的天灾下,百姓生活是何等困苦。
今日便用这占城稻做饭,朕与诸位大人好好尝一尝。叶敛欣慰道。
老农憨厚笑着称是。
和糯米和粳米不同,占城稻的稻米属于一种灿米,直链淀粉较多时,煮好的米饭米粒较硬,没有黏性,本身也缺乏香气。
后世人可能会有人喜爱硬硬的米饭,但对大周人来说,显然更加习惯于有弹性和黏性的糯米和粳米。
占城稻的口感逊色于普通稻米,注定价格会低。
不过农家不讲究,干饭已经是很好的饭食,灾荒年间啃食树皮都有,占城稻作为果腹之物已经是合格。
叶敛的口腹之欲不重,吃的时候不忘评价。
总之,大有可为。
众位大臣府中不缺粳米,自然尝出口感的差别。
但圣上都能吃下,他们又如何不能。
最终每人都吃得干干净净。
抛却口感,占城稻绝对是利民之物,可到底是从林邑取回的稻种。
知名度不够,难以推广。
叶敛敲这桌子看向诸位大臣,心中有了主意。
朕听闻诸位大才,今日也算出游,既是一品占城稻,诸位大人不妨赋诗赋词一首,结合成册,刊行大周。
有什么比这些人打广告更好用。
妥妥的软文广告。
就拿钟离微来说,钟相在大周上下的名气绝对是顶流,无数学子仰慕。
朝中大臣亲自赋诗赞颂。
他们的追随者岂能不支持,如此,占城稻不就推广了。
天下好早日实现一日三餐。
第101章 人心
转眼两年时间一闪而过。
凤仪殿,晴儿指挥着满殿的宫女太监收拾行囊。
娘娘的衣服首饰不用全带,带些轻省的便是。
这些书册账本全部带走。
大件嫁妆先留在宫里
宫女太监手脚麻利。
晴儿转头见自家小姐回来,上前几步接过东西,娘娘,福寿殿刚刚派人过来,说太后找。
钟离熙看着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凤仪殿,这便过去。
晴儿忙帮着自家小姐梳妆换衣。
娘娘今日又去了织造局?不然也不会如此打扮。
钟离熙不舍道,还是放心不下。
娘娘就是太爱操心,织造局的棉布远销海外,物美价廉,臣在宫中都知道。
晴儿如今也是有品级的女官,正五品承旨,越发有模有样,人也越发沉稳。
钟离熙笑道,你的消息灵通,自然什么都知道。
哪有?晴儿反驳。
自家小姐擅经营,背景上织造局有宫廷撑腰,技术上还有科院的支持,加之朝廷支持海贸,不光东部沿海的市舶司扩大了几倍,就连西南都开辟了海路。
天时地利人和,织造局早不可同日而语。
在林邑等西南诸国,大周的棉布丝绸可是最受欢迎不过。
如今的汴梁,小型纺织工场遍地开花,都是自家小姐潜心经营的成果。
晴儿为钟离熙簪上一支凤簪,骄傲道,娘娘不知是多少人家的主家。
两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已经足够汴梁百姓习惯女子做工,自食其力。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但知道银钱傍身,底气足。
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女织工,月钱不比男人少,甚至能够养家糊口。
朝廷在大都站住脚,汴梁的风采却不减往日。
往日漕运的水道没有被废弃,相反将汴梁打造成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
官道、直道、河运和海运,让汴梁北连大都,南接两广,西通川滇,东达松江。
迎来送往之际,盘活了汴梁。
不光男子不缺活计,女工更是供不应求。
白花花的银子就在眼前,就连往常觉得女孩是赔钱货的乡下都不自觉换了态度。
毕竟古代养孩子本就粗糙,女孩养几年,送入城里做工,日后说不定一年就赚回来了。
更不要说为了彩礼这点蝇头小利,早早将女儿许出去。
太医院联合科院研究常用药,钟离熙时常关心,知道了女子太早成婚生育对身体有损害,生下的孩子也易夭折。
织造局能带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是她在推动。
相比两年前,汴梁更多的是都城所带来的光芒,也就是所谓的政治中心城市。
如今的汴梁,纵然还是两都之一,经济中心的优势却是后来居上。
钟离熙亲眼看着汴梁蜕变成如今的模样,怎么可能舍得。
晴儿眨眨眼,小姐舍不得汴梁,就能舍得陛下?
大都的信件最近来得格外勤呢?晴儿笑。
陛下虽然没有催促,但这隔日一封信的架势,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这信件如此频繁,还要多亏了陛下广建的邮政驿站,否则这信件可不能如此及时。
钟离熙忍下羞涩,戳戳晴儿的胳膊,就你促狭,那些宫女太监若知道你是这般模样,看还愿不愿意被你管着。
晴儿不受威胁,臣这是恩威并施,和娘娘学的。
钟离熙站起身,汴梁已经不需要我指手画脚了。
陛下在信中的劝告有道理,未来的长远发展,还要她放开保护的手。
大都需要娘娘。晴儿脱口而出。
梁太后将钟离熙叫来是商量北上大都的事。
哀家年纪大了,对汴梁是故土难舍,就不去大都了。
梁太后近些年越发深入简出,颇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意思。
崇宁长公主负责抚孤院事宜,和钟离熙经常打交道。
钟离熙也知道崇宁长公主时常将女儿欢怡县主留在宫中,却不知道太后何时起了永远留在汴梁的心思。
母后不去大都,儿媳怎么能抛下您。钟离熙拧眉道。
这两年,宫中只剩她与太后。
太后懂进退,通情达理,任由她自由出入宫廷。
可以说是满分的婆母。
整个汴梁,除去太后,钟离熙是身份最尊贵的。
不用时刻注意仪态,被人关注。
钟离熙甚至想过,如果陛下有了新欢,她就留在汴梁,自由自在也不错。
谁料她现在要去大都,梁太后却不去了。
梁太后摆手,你不用陪哀家。
年纪大了,不愿意走动。你和陛下还年轻,多闯闯。
大都与汴梁相距稍远,但陛下休整官道,六七日也便到了。钟离熙劝道。
科院改进后的马车,据说是加了弹簧等结构,更加轻便不说,连颠簸感都降低了不少。
梁太后虽然说是年纪大了,但身体康健的很,想要两地走动也不困难。
与你说句实话,哀家自进宫一直是身不由己,唯有如今的日子才觉得安稳自在。梁太后说道。
崇宁和欢怡陪哀家留在汴梁,哀家高兴地很。
陛下是个有情有义的,你比哀家有福气。梁太后拍拍钟离熙的手,去吧,陛下一直等着你。
钟离熙知道梁太后已经下定了决心,却还是忍不住开口,陛下已经为太后和公主都准备了府邸。
梁太后摇摇头,玩笑道,老太婆去大都干嘛,等你和陛下有了皇子,哀家再去不迟。
等钟离熙离开,赵嬷嬷扶住太后。
小姐这又是何必,陛下和皇后都是真心邀您北上。
梁太后缓声道,是真心,所以难得。
赵嬷嬷,那您为何?
当初陛下迁都,不得已将皇后留在汴梁。可如今陛下已经二十有二,膝下空虚,一直推拒了充盈后宫的谏言。朝臣奈何不了圣上,只能求助于皇后。
梁太后露出一个笑,圣上将皇后留在汴梁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抢夺圣宠的美梦。
现在约莫是梦醒了。
陛下就是没有皇后,也不要外人入宫。
所以哀家说皇后的命好,碰上老叶家难得的痴情种。
否则帝后分居两地,皇后无子,说不得早就被陛下忘到了脑后。
哪里能像皇后这样,大半个朝堂上奏,迎皇后北上。
小姐?赵嬷嬷面露担忧。
梁太后无奈一笑,哀家早就想清楚了,先帝早就是过去的事。
时间还是太短,称不上稳妥,汴梁毕竟还是都城,不能一位镇场的人都没有。梁太后说道。
皇后不得不北上,她便留下。
赵嬷嬷一脸心疼。
梁太后轻声道,哀家也不是全无私心,陛下清明,看得到哀家的付出,日后多关照崇宁和欢怡也就是了。
父母爱,则为计深远。
她如今能护住崇宁,待她去世,恩宠就看人心了。
大都。
正值朝会,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官忽然出现。
参见陛下,陛下大喜,船队回来了!
一年多前,叶敛组建了一支新船队,意在远洋贸易。
彼时占城稻的产量已经公开,叶敛的理由也很正当。
林邑虽为小国,仍有占城稻这宝物。我大周地大物博,但也不可固步自封。远洋出海,开阔见识,取长补短,也能一扬我大周国威。
朝臣已经习惯了当今圣上爱折腾的性子,还能怎么办,只能同意。
毕竟市舶司外贸的利润不菲,府库宽裕,他们的俸禄都在上涨。
有魄力的家族,跟着陛下,朝廷吃肉,他们喝汤,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新的远洋船队就这么一致通过了。
但朝臣低估了叶敛所说的远洋。
往常船队出海,秋冬出发,夏季返航,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
然而陛下的船队九月出海,到了来年的九月依旧杳无音讯。
朝臣都猜测是不是遇到了意外,见圣上不提起,也不敢多言。
于是整个朝堂都默契地避开了新船队的事。
现在,他们都放弃的时候,船队竟然回来了?
叶敛倒是知道远洋出海超过一年也正常。
但航海本就是充满冒险,他便是自信于大周的造船技术,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此刻听到船队返航,饶是叶敛都不禁惊喜。
毕竟船还好重建,这船队上千名航海经验丰富的水手可不好找。
船队到了何处?叶敛问道。
传令官单膝跪地,正在泉州港。
既是到了泉州,北上要不了多久。
叶敛接着问,沈大人如何?
沈大人让臣告诉陛下,他路途颠簸,只是有些疲惫,一切无恙。
传令官呈上一小册子,这是沈大人托臣带给陛下的。
沈大人自然是沈溪。
当初船队出海,沈溪自告奋勇愿随之出海。
叶敛知道他心思细腻,便将寻找高产作物的任务交给了他。
传令官退下,朝会也顺势散了。
叶敛将钟离微留下。
皇后不日就要到大都,正好能赶在船队前面,看个热闹。
第102章 接人
七月初六,钟离熙一行的车队到了大都的驿站。
正值黄昏,夕阳在地平线上似坠未坠,马车的车轮和马蹄声踏在官道上,声音很有节奏。
因为临近大都,迎来送往的官员多,驿站修建的比府城的要大气。
皇后娘娘,此处距大都有五十里,天色不早,是继续赶路?
一路护卫的禁军将领卫闻拱手在马车外请示。
马上就要到大都,也不急于一时。
钟离熙下车,客气道,卫将军辛苦,一路奔波,今晚就歇下吧。
卫闻顺势应下,微臣这便下去安排。
五十里路,精兵强将莫说骑马乘车,便是步兵,日行百里也是常事。
不过钟离熙一行不是士兵,加上行装,行程并不快。
尤其皇后的安危要紧,卫闻也不敢趁夜赶路,自然是住在驿站安全。
更何况明日见圣上,皇后没准也想着养精蓄锐。
见皇后没有逞□□闻麻利的去联络驿站。
自大兴府改名大都,成了都城之后,驿站也水涨船高,连带驿丞都见识了不少大官。
卫闻一行人早就入了驿丞的眼。
先不提这浩浩荡荡的护卫,单看驾车的马匹,毛皮油光水亮,身姿矫健,就能猜到这一行人身份不凡。
驿丞心中一阵嘀咕,不知是那家的皇亲国戚进都,场面如此大。
卫闻掏出一枚令牌,将驿站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备好热水和饭菜。
驿丞看到令牌上的雕龙,手一颤。
妈呀,这还真是皇亲国戚。
好好好,大人您快进。
晴儿去拿饭,黄嬷嬷和柳嬷嬷也没闲着,尽力将驿站的房间安排的舒适些。
高裕则守在门口,防止没眼色的冲撞到贵人。
黄嬷嬷见钟离熙面露疲色,劝道,娘娘今日好好休息,明日梳妆打扮好见陛下。
赶路到底是不比宫中,不是每日都能碰上驿站旅馆。
恋耽美
幽州地广人稀,朝廷规定,无主荒地任由耕种,前三年不收赋税。
占城稻耐旱耐贫,易生长,随手洒下,不用多管就能长成。
在幽州显然发挥了更大的用处。
江南繁华,经济发达,可同样地狭人稠,没有这么多空地种占城稻。
叶敛拔下一株稻穗,鼓鼓囊囊的,没有空穗,产量如何?
老农眼中都是喜意,饶是尽力压制,依旧是泄露出来,亩产三石有余。
三石有余,叶敛在心中换算成斤,也就是差不多二百斤。
亩产二百斤和后世动则千斤的超级水稻比自然是不值一提,但莫忘记大周如今的亩产。
江南富庶的肥沃水田可亩产六至七石,北方稍差,大约在五石左右。
占城稻不用精耕细作,洒在荒地上便能生长,随种随收,这多出来的粮食差不多都是白得的。
哪怕碰上旱灾,单凭占城稻便能度过难关。
钟离微等人都被这出奇的产量惊到。
这占城稻产量如此之高。
钟离微不由得简单算了一下,占城稻成熟快,七十天成熟,幽州尚且可以种植一季,更何况江南两广。
岂非可以一年两种、三种。
如此算下来贫瘠土地亩产也不比肥田低。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众人这才货真价实地感受到占城稻到底有多重要。
当然,钟离微很快冷静下来。
贫瘠的土地肯定不能一直耕作,肯定要休耕。
可即便如此,占城稻的作用依旧不可小觑。
在场众人皆是心潮澎拜。
此情此景,竟让他们这些混迹官场多年的老人想到了初入官场的日子。
只要不是天生的乱臣贼子,谁愿意生活在乱世。
乱世身不由己,饶是他们薄有家产,在战祸面前也是一样,
寒窗苦读,入朝为官,他们当初也是有着为生民立命,开盛世太平的抱负。
现如今看到这沉甸甸的稻穗,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叶敛的心情也不错。
太平盛世,百姓的生活才好过。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就是这个意思。
叶敛继位以来,接连免除天下赋税,休养生息,大周这才缓过气来。
饶是如此,平民百姓依旧是一日两餐,省吃俭用,
可想而知,先帝时繁重的赋税、岁币,频繁的天灾下,百姓生活是何等困苦。
今日便用这占城稻做饭,朕与诸位大人好好尝一尝。叶敛欣慰道。
老农憨厚笑着称是。
和糯米和粳米不同,占城稻的稻米属于一种灿米,直链淀粉较多时,煮好的米饭米粒较硬,没有黏性,本身也缺乏香气。
后世人可能会有人喜爱硬硬的米饭,但对大周人来说,显然更加习惯于有弹性和黏性的糯米和粳米。
占城稻的口感逊色于普通稻米,注定价格会低。
不过农家不讲究,干饭已经是很好的饭食,灾荒年间啃食树皮都有,占城稻作为果腹之物已经是合格。
叶敛的口腹之欲不重,吃的时候不忘评价。
总之,大有可为。
众位大臣府中不缺粳米,自然尝出口感的差别。
但圣上都能吃下,他们又如何不能。
最终每人都吃得干干净净。
抛却口感,占城稻绝对是利民之物,可到底是从林邑取回的稻种。
知名度不够,难以推广。
叶敛敲这桌子看向诸位大臣,心中有了主意。
朕听闻诸位大才,今日也算出游,既是一品占城稻,诸位大人不妨赋诗赋词一首,结合成册,刊行大周。
有什么比这些人打广告更好用。
妥妥的软文广告。
就拿钟离微来说,钟相在大周上下的名气绝对是顶流,无数学子仰慕。
朝中大臣亲自赋诗赞颂。
他们的追随者岂能不支持,如此,占城稻不就推广了。
天下好早日实现一日三餐。
第101章 人心
转眼两年时间一闪而过。
凤仪殿,晴儿指挥着满殿的宫女太监收拾行囊。
娘娘的衣服首饰不用全带,带些轻省的便是。
这些书册账本全部带走。
大件嫁妆先留在宫里
宫女太监手脚麻利。
晴儿转头见自家小姐回来,上前几步接过东西,娘娘,福寿殿刚刚派人过来,说太后找。
钟离熙看着已经收拾得差不多的凤仪殿,这便过去。
晴儿忙帮着自家小姐梳妆换衣。
娘娘今日又去了织造局?不然也不会如此打扮。
钟离熙不舍道,还是放心不下。
娘娘就是太爱操心,织造局的棉布远销海外,物美价廉,臣在宫中都知道。
晴儿如今也是有品级的女官,正五品承旨,越发有模有样,人也越发沉稳。
钟离熙笑道,你的消息灵通,自然什么都知道。
哪有?晴儿反驳。
自家小姐擅经营,背景上织造局有宫廷撑腰,技术上还有科院的支持,加之朝廷支持海贸,不光东部沿海的市舶司扩大了几倍,就连西南都开辟了海路。
天时地利人和,织造局早不可同日而语。
在林邑等西南诸国,大周的棉布丝绸可是最受欢迎不过。
如今的汴梁,小型纺织工场遍地开花,都是自家小姐潜心经营的成果。
晴儿为钟离熙簪上一支凤簪,骄傲道,娘娘不知是多少人家的主家。
两年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已经足够汴梁百姓习惯女子做工,自食其力。
古人虽然不懂什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但知道银钱傍身,底气足。
经验丰富,手脚麻利的女织工,月钱不比男人少,甚至能够养家糊口。
朝廷在大都站住脚,汴梁的风采却不减往日。
往日漕运的水道没有被废弃,相反将汴梁打造成四通八达的中心城市。
官道、直道、河运和海运,让汴梁北连大都,南接两广,西通川滇,东达松江。
迎来送往之际,盘活了汴梁。
不光男子不缺活计,女工更是供不应求。
白花花的银子就在眼前,就连往常觉得女孩是赔钱货的乡下都不自觉换了态度。
毕竟古代养孩子本就粗糙,女孩养几年,送入城里做工,日后说不定一年就赚回来了。
更不要说为了彩礼这点蝇头小利,早早将女儿许出去。
太医院联合科院研究常用药,钟离熙时常关心,知道了女子太早成婚生育对身体有损害,生下的孩子也易夭折。
织造局能带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也是她在推动。
相比两年前,汴梁更多的是都城所带来的光芒,也就是所谓的政治中心城市。
如今的汴梁,纵然还是两都之一,经济中心的优势却是后来居上。
钟离熙亲眼看着汴梁蜕变成如今的模样,怎么可能舍得。
晴儿眨眨眼,小姐舍不得汴梁,就能舍得陛下?
大都的信件最近来得格外勤呢?晴儿笑。
陛下虽然没有催促,但这隔日一封信的架势,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
这信件如此频繁,还要多亏了陛下广建的邮政驿站,否则这信件可不能如此及时。
钟离熙忍下羞涩,戳戳晴儿的胳膊,就你促狭,那些宫女太监若知道你是这般模样,看还愿不愿意被你管着。
晴儿不受威胁,臣这是恩威并施,和娘娘学的。
钟离熙站起身,汴梁已经不需要我指手画脚了。
陛下在信中的劝告有道理,未来的长远发展,还要她放开保护的手。
大都需要娘娘。晴儿脱口而出。
梁太后将钟离熙叫来是商量北上大都的事。
哀家年纪大了,对汴梁是故土难舍,就不去大都了。
梁太后近些年越发深入简出,颇有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意思。
崇宁长公主负责抚孤院事宜,和钟离熙经常打交道。
钟离熙也知道崇宁长公主时常将女儿欢怡县主留在宫中,却不知道太后何时起了永远留在汴梁的心思。
母后不去大都,儿媳怎么能抛下您。钟离熙拧眉道。
这两年,宫中只剩她与太后。
太后懂进退,通情达理,任由她自由出入宫廷。
可以说是满分的婆母。
整个汴梁,除去太后,钟离熙是身份最尊贵的。
不用时刻注意仪态,被人关注。
钟离熙甚至想过,如果陛下有了新欢,她就留在汴梁,自由自在也不错。
谁料她现在要去大都,梁太后却不去了。
梁太后摆手,你不用陪哀家。
年纪大了,不愿意走动。你和陛下还年轻,多闯闯。
大都与汴梁相距稍远,但陛下休整官道,六七日也便到了。钟离熙劝道。
科院改进后的马车,据说是加了弹簧等结构,更加轻便不说,连颠簸感都降低了不少。
梁太后虽然说是年纪大了,但身体康健的很,想要两地走动也不困难。
与你说句实话,哀家自进宫一直是身不由己,唯有如今的日子才觉得安稳自在。梁太后说道。
崇宁和欢怡陪哀家留在汴梁,哀家高兴地很。
陛下是个有情有义的,你比哀家有福气。梁太后拍拍钟离熙的手,去吧,陛下一直等着你。
钟离熙知道梁太后已经下定了决心,却还是忍不住开口,陛下已经为太后和公主都准备了府邸。
梁太后摇摇头,玩笑道,老太婆去大都干嘛,等你和陛下有了皇子,哀家再去不迟。
等钟离熙离开,赵嬷嬷扶住太后。
小姐这又是何必,陛下和皇后都是真心邀您北上。
梁太后缓声道,是真心,所以难得。
赵嬷嬷,那您为何?
当初陛下迁都,不得已将皇后留在汴梁。可如今陛下已经二十有二,膝下空虚,一直推拒了充盈后宫的谏言。朝臣奈何不了圣上,只能求助于皇后。
梁太后露出一个笑,圣上将皇后留在汴梁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做过抢夺圣宠的美梦。
现在约莫是梦醒了。
陛下就是没有皇后,也不要外人入宫。
所以哀家说皇后的命好,碰上老叶家难得的痴情种。
否则帝后分居两地,皇后无子,说不得早就被陛下忘到了脑后。
哪里能像皇后这样,大半个朝堂上奏,迎皇后北上。
小姐?赵嬷嬷面露担忧。
梁太后无奈一笑,哀家早就想清楚了,先帝早就是过去的事。
时间还是太短,称不上稳妥,汴梁毕竟还是都城,不能一位镇场的人都没有。梁太后说道。
皇后不得不北上,她便留下。
赵嬷嬷一脸心疼。
梁太后轻声道,哀家也不是全无私心,陛下清明,看得到哀家的付出,日后多关照崇宁和欢怡也就是了。
父母爱,则为计深远。
她如今能护住崇宁,待她去世,恩宠就看人心了。
大都。
正值朝会,八百里加急的传令官忽然出现。
参见陛下,陛下大喜,船队回来了!
一年多前,叶敛组建了一支新船队,意在远洋贸易。
彼时占城稻的产量已经公开,叶敛的理由也很正当。
林邑虽为小国,仍有占城稻这宝物。我大周地大物博,但也不可固步自封。远洋出海,开阔见识,取长补短,也能一扬我大周国威。
朝臣已经习惯了当今圣上爱折腾的性子,还能怎么办,只能同意。
毕竟市舶司外贸的利润不菲,府库宽裕,他们的俸禄都在上涨。
有魄力的家族,跟着陛下,朝廷吃肉,他们喝汤,也是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新的远洋船队就这么一致通过了。
但朝臣低估了叶敛所说的远洋。
往常船队出海,秋冬出发,夏季返航,最多也不会超过一年。
然而陛下的船队九月出海,到了来年的九月依旧杳无音讯。
朝臣都猜测是不是遇到了意外,见圣上不提起,也不敢多言。
于是整个朝堂都默契地避开了新船队的事。
现在,他们都放弃的时候,船队竟然回来了?
叶敛倒是知道远洋出海超过一年也正常。
但航海本就是充满冒险,他便是自信于大周的造船技术,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此刻听到船队返航,饶是叶敛都不禁惊喜。
毕竟船还好重建,这船队上千名航海经验丰富的水手可不好找。
船队到了何处?叶敛问道。
传令官单膝跪地,正在泉州港。
既是到了泉州,北上要不了多久。
叶敛接着问,沈大人如何?
沈大人让臣告诉陛下,他路途颠簸,只是有些疲惫,一切无恙。
传令官呈上一小册子,这是沈大人托臣带给陛下的。
沈大人自然是沈溪。
当初船队出海,沈溪自告奋勇愿随之出海。
叶敛知道他心思细腻,便将寻找高产作物的任务交给了他。
传令官退下,朝会也顺势散了。
叶敛将钟离微留下。
皇后不日就要到大都,正好能赶在船队前面,看个热闹。
第102章 接人
七月初六,钟离熙一行的车队到了大都的驿站。
正值黄昏,夕阳在地平线上似坠未坠,马车的车轮和马蹄声踏在官道上,声音很有节奏。
因为临近大都,迎来送往的官员多,驿站修建的比府城的要大气。
皇后娘娘,此处距大都有五十里,天色不早,是继续赶路?
一路护卫的禁军将领卫闻拱手在马车外请示。
马上就要到大都,也不急于一时。
钟离熙下车,客气道,卫将军辛苦,一路奔波,今晚就歇下吧。
卫闻顺势应下,微臣这便下去安排。
五十里路,精兵强将莫说骑马乘车,便是步兵,日行百里也是常事。
不过钟离熙一行不是士兵,加上行装,行程并不快。
尤其皇后的安危要紧,卫闻也不敢趁夜赶路,自然是住在驿站安全。
更何况明日见圣上,皇后没准也想着养精蓄锐。
见皇后没有逞□□闻麻利的去联络驿站。
自大兴府改名大都,成了都城之后,驿站也水涨船高,连带驿丞都见识了不少大官。
卫闻一行人早就入了驿丞的眼。
先不提这浩浩荡荡的护卫,单看驾车的马匹,毛皮油光水亮,身姿矫健,就能猜到这一行人身份不凡。
驿丞心中一阵嘀咕,不知是那家的皇亲国戚进都,场面如此大。
卫闻掏出一枚令牌,将驿站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备好热水和饭菜。
驿丞看到令牌上的雕龙,手一颤。
妈呀,这还真是皇亲国戚。
好好好,大人您快进。
晴儿去拿饭,黄嬷嬷和柳嬷嬷也没闲着,尽力将驿站的房间安排的舒适些。
高裕则守在门口,防止没眼色的冲撞到贵人。
黄嬷嬷见钟离熙面露疲色,劝道,娘娘今日好好休息,明日梳妆打扮好见陛下。
赶路到底是不比宫中,不是每日都能碰上驿站旅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