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蓝收了一口袋红彤彤的山桐子,仍然不满足。山桐子雌雄异株,自然繁殖能力极弱,野生植株分布稀少。她得多弄些种子,等到处理过后再催芽种植,提高成活率。
薛秀琴好奇得不行:你摘这个干什么?插花吗?
红彤彤的,像珊瑚珠一样,倒是挺好看。
田蓝随口回应:它可以榨油。
薛秀琴愈发好奇:这个比油葵油还多吗?
田蓝头都没抬,直接作答:这样一棵树进入盛果期之后,一年能产五六十斤油,一亩林地差不多种十棵树,那就是五六百斤油,而且可以连着收获五六十年。
天啦,这么多油啊。它还叫什么山桐子,它应该改名叫油树。
薛秀琴直接喊出了声:那种上这个,咱们就不用年年种油葵了。
他们一亩油葵种上两季也才两三百斤油,这已经算是高产了。
田蓝这会儿才意识到说话的不是三江农场的人。因为本地种植油葵少,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和黄豆。
她一抬头,瞧见小伙伴熟悉的面庞,顿时惊喜若狂:啊,你怎么来了?你什么时候来的?什么都不告诉我。
薛秀琴笑道:我也是临时接到通知,连拍电报的时间都没有。
宁甘农场西大滩的小拱棚种植业经过记者的宣传,引起了好几家军垦农场的兴趣。现在吃菜难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大家都希望也能用上小拱棚和地膜来改善自家没菜吃的现状。
我们还考试了呢,成绩优秀的才可以出来当技术培训员。薛秀琴一边说一边笑,徐文秀考得最好,她跟郝建设一块儿去边疆农场,讲怎么搞半地下室大棚。那边也有好多戈壁滩。戴金霞他们去了东北,也是说大棚。我考得不好,就过来讲小拱棚。他们都气死了,说早知如此,还不如考差点,还能过来看你。
薛秀琴越说越乐呵,三江农场到底怎么想的呀?放着你这个现成的技术员不用,居然还舍近求远,从宁甘喊人。
田蓝想到自己刚来农场时,接她的干部煞有其事地强调,她是被当成农业技术人才引进的。
果然都是套路。
薛秀琴笑了半天,才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你真没在三江农场弄小拱棚种菜呀?我跟你说,现在我们的小拱棚不仅种瓜种草,就连蔬菜都是一大片呢。
田蓝笑道:这边人多地少,气候温暖湿润,露天种植的菜就不少。我本来想的是等天再冷点儿,开始搞地膜加小拱棚种菜。现在你来了,这事就归你管了。
薛秀琴还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样:你真没弄啊?那你干嘛了?
这可真不符合田蓝的个性,在宁甘农场的时候,他们可是一分钟都没闲着,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搞建设呢。
高卫东在旁边听的老大不痛快,立刻插话:什么叫干嘛了?我们也没闲着呀。我们做的事情可多了,我们足足改造了上千亩冷浸田呢。
这个数字有点虚,其中包含了他们在桃源村指点的300亩田。
可惜宁甘军垦农场过来的客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薛秀琴茫然地睁着一双大眼睛,啥叫冷浸田,水本来就是凉的呀。又没人烧成开水,当然是冷的。
高卫东差点没被这姑娘气晕过去。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他们宁甘缺水,所以他们听到水都以为是宝贝了。真是不晓得好赖。
奈何冷浸田不像盐碱地一样,但凡是个人听着都觉得后者有问题。偏偏他们站的位置周围又没有冷浸田。现在叫他拿出现成的例子做说明,还挺为难。
高卫东的手指了半天,终于落在旁边的金莲湖上。他顿时眉开眼笑,指着河面飘荡的碧色道:看见没有?这就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件事,水面种庄稼。
现在水稻已经收割,碧色连波的是刚刚冒出的小麦芽以及大片的空心菜。
其实这个季节三江农场人早就不吃空心菜了,因为到了八月份空心菜就老了,吃腻了的三江人会改种其他鲜嫩的蔬菜。
可他们种的水面空心菜待遇却大不同。因为水分足,菜鲜嫩,口感好,所以到现在割了一茬又一茬,依然受欢迎。
他们计划等到这一茬吃完之后,再改种水芹菜和豆瓣菜,这样也好冬天给大家换换口味。
芦苇床和竹竿床在碧波上微微荡漾。三江平原10月下旬的阳光给它们镀了一层金色,晃得人眼睛都发花。新冒出来的麦苗毛茸茸的,因为铺了一层微微的黄,所以瞧着居然有点儿像刚孵出来的小鸡。一样的柔软鲜嫩,一样的生机勃勃。
薛秀琴立刻奔到湖边,双眼放光地看着湖面:这个,湖里面养了很多鱼吧?
高卫东虽然感觉这姑娘似乎关注错了重点,她难道不应该惊讶水上还能种菜吗?
不过,他还是直接抓住了骄傲的底色,故作漫不经心的模样:唉,我们三江平原别的不多,就是水多湖泊多,没办法,只能问湖要田,所以才把水当成田来用。种着种着就出了点成果,现在不仅农场在推广,周围不少生产队也过来要学习。我估计到时候增加两三万亩的水面种植面积不成问题。哎,不过你们也别沮丧,情况不同,你们那儿缺水,没办法用这招。
哼,他们鱼米之乡的名头是吹的吗?就是大片的水也能下面鱼上面米。
结果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薛秀琴居然丝毫不配合,完全没有沮丧的模样,只懊恼地跺脚:哎呀,我们早就该想到的。司徒磊他们用水缸养鱼,菜篮子种菜,就是一个小型的水塘。我们也可以在宁甘农场这样搞的。哎呀,耽误了一季,损失了好多粮食。
高卫东跟不上她的节奏。
等等,小姑娘,你在说什么稀奇古怪的话。谁不知道宁甘缺水缺的水都成油了,田蓝到今天想的都是如何节水。
你们还想水上种菜种庄稼?开玩笑哦。你们哪儿来的湖泊?哪儿来的池塘?
薛秀琴立刻用看傻子的眼神看着面前的这位男青年。
这人真的是大学生吗?现在大学生的质量委实堪忧。她看着郝建设还以为大学没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很实用。瞧见这位高卫东,她就明白为什么伟大的领袖一定要搞文化运动了。
脑袋瓜子完全读僵了,根本不接地气嘛。
他们宁甘农场的高台鱼塘这么出名,他居然说他们没有池塘可以种菜?
怕不是个傻子吧。
高卫东一时瞠目结舌,居然找不出话来反驳。对,宁甘农场的高台鱼塘他是知道的。他们改造冷浸田,做出垄沟时,大家还说这就是一个微型的高台鱼塘。
可可可,田蓝都天天说宁甘缺水,谁能想到在宁甘利用水塘啊。
好在大学生有急智,高卫东立刻想起来宁甘农场的鱼塘不是一般的鱼塘。那是冲洗盐碱地后渗透出来的水。里面的水又苦又咸,还怎么种庄稼?
薛秀琴愣住了,这事她还真不敢打包票。
她下意识地转头看田蓝,希冀可以从对方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
田蓝无语,不得不敦敦善诱:咱们鱼塘里有没有水草?有没有浮萍?它们能活,自然也有菜和庄稼能活。很多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只要含盐量不是太高就行。尤其是雨季,有降水的补充,水会变淡的。
薛秀琴高兴起来,兴奋地大喊:对呀,夏天我们也可以长水稻了。夏天的雨也不少呢,我们不缺水!
田蓝有些担忧:就是没竹子,做浮床可能有些麻烦。
看样子,她还得再找找看,看有没有适合宁甘农场生长的竹子。
薛秀琴蹲在水边,眼睛盯着芦苇床,完全不嫌弃:我看这个就很好啊。对了,你们是怎么做芦苇床的?
她一回头,竟然瞧见高卫东不声不响地走了。
嗐,这人好奇怪。哪有他这样做主人的?一点儿待客礼节都没有。
田蓝却猜测到了高卫东的悲愤。三江农场本是鱼米之乡,结果被他们挤兑的,好像什么都拿不出手来了一样。
让他这个新三江人脸往哪儿搁?
薛秀琴可不惯着他,哼,别以为他不说,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芦苇床。他们宁甘农场那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他们那儿也长了好多芦苇,他们自己也能做出最好的芦苇床。
哈!等明年看吧,明年他们还能无中生有地多长出几万亩稻子来。
薛秀琴说话的时候双手叉腰,头还高高地昂起,好像宁甘农场的阳光都跟着她一块儿跑过来了。那么灿烂,那么生机勃勃。
这就是一棵大西北的小白杨啊。
田蓝忍不住笑着问:你们还好吗?
薛秀琴伸手抱她的胳膊,声音带着爱娇:好,我们都很好。杜忠江要去农具厂了,是农具厂的师傅点名要的他。
田蓝大喜过望:真的?那太好了!
薛秀琴跟着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是啊,我们都高兴死了!杜忠江可以一心一意地在厂里做农具了。
这个时代工人是光荣的代名词。他们军垦兵被选去当工人,就是农场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做了什么,农场都看在眼里呢!
田蓝高兴的内容更丰富。
一个是从停课闹革.命到现在,学校运行处于事实上的瘫痪状态,杜老师入职中学教书的事情自然也停摆了。
中学老师和普通农场职工的工资可不是一个水平,后者勉强养活自己可以,但要想置办下家业那就不容易了。杜家两个小孩以后都要成家立业,你不能结婚了还住集体大通铺吧,总得有自己的房子。况且,人的心态也难平和。
现在,杜家出了位正式工人,常人看她们的目光都不一样的。
另一个就是杜忠江的出身,以他黑.五类的家庭背景还能被选上当工人,那说明农场目前的政.治气候尚可,不是唯血统论挂帅。这对于维持知青队伍的士气至关重要。
谁也不想自己累死累活的,明明什么坏事都没做,还天天被当成二等公民挨白眼。
田蓝心念微动,追问了句:陶军长从京城回来了?
薛秀琴茫然,上层领导的变动她可搞不清楚,她也不关心。
还是陈立恒主动作答:回来了,八月底回来主持工作的。
结果他一出声,田蓝就吓了一跳,瞪大眼睛捂住胸口:你怎么在这里?
说起这事还真有些乌龙。
陈立恒站在山桐子树阴影下,他脸叫戈壁滩上的太阳晒得黝黑,身上穿的又是这个时代罕见的迷彩服,他还一声不吭的,谁知道树下杵着个人啊。
陈立恒默默地看了眼田蓝,感觉十分憋屈。田蓝一直跟薛秀琴说话,没搭理自己,他以为是女生矜持。结果人家根本没看见他,他存在感为零!
田蓝一瞧对方的眼神就知道这娃的自尊心受损了,赶紧解释:你这迷彩服的迷惑效果太好了,一打眼根本就瞧不出来。要是脸上再抹上油彩,往丛林里一趴,谁能找到人啊。
陈立恒眼睛一亮,惊喜不已:真的?
田蓝狂点头:真的真的,当然是真的。对了,你怎么也过来了?你也教种菜吗?
陈立恒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言简意赅了两个字:学习。
学啥?跟谁学?在哪学?学多久?他一个字都没说。
田蓝也不问,保密原则,她才不起这个好奇心。说不定就跟他这身迷彩服有关系。我国军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配迷彩服的。
薛秀琴可不耐烦听他们扯有的没的,赶紧催促:快快快,陈立恒,你把吃的拿出来。
田蓝都不好意思了:你们别老给我吃的了。这边待遇不差,粗细粮搭着吃,细粮多粗粮少。
薛秀琴立刻不服气:等明年咱们也种水上稻,我就不信了,凭咱们宁甘的日照条件,种出来的大米会比这里差?不可能。
田蓝下意识地想捂这姑娘的嘴,虽然谁不说俺家乡好,但你站在三江平原说这话,你当鱼米之乡没脾气?
好在陈立恒已经翻出了千里迢迢带过来的美食,顺利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田蓝看着递到自己面前的竹筒,十分疑惑:这是什么?竹筒饭吗?
薛秀琴激动得不行,一个劲儿催促:你打开看看,你瞧见了就知道了。
田蓝疑惑,拿着竹筒转了一圈,发现上层盖子是用蜡封着的。她开了盖,瞧见里面连枝带叶的水果时,整个人都傻了。
葡萄!
这都10月下旬了,他们给自己带了葡萄,新鲜的葡萄,不是葡萄干。
薛秀琴急得直接伸出手,抓起葡萄就往田蓝嘴里塞:你尝尝嘛,我们宁甘10月份的葡萄最好吃!
田蓝猝不及防,酸酸甜甜汁水就溢满了口腔。妈呀,真的是葡萄。从穿越后到现在,她第一次吃到的新鲜葡萄。
此事听上去挺不可思议,毕竟葡萄不是什么稀罕水果,况且宁甘的葡萄干也是大大的有名。
但这个时代,街上没什么水果卖。
田蓝下放去农场之前,能吃到哪种水果,全凭运气。葡萄这种水果不方便保存,外面没的卖就是没的卖。
即便到了盛产葡萄的宁甘农场,因为所有的农作物都是规划成片种植,他们团部没有葡萄园,也不容易吃上。因为后勤宁可拖哈密瓜西瓜过来分给职工吃,起码瓜还能放两天。
现在吃到酸酸甜甜的葡萄,田蓝激动得眼泪都要落下来了。天啦,怎么这么甜这么好吃。
薛秀琴得意洋洋,手都叉腰了:怎么样?我们宁甘的瓜果是不是甲天下?
田蓝狂点头,竖起大拇指夸奖:必须的,我宣布,毫无疑问,宁甘的葡萄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葡萄。
薛秀琴也毫不谦虚,双手叉腰狂笑:那是必须的呜呜我不吃,我在宁甘有的吃。
田蓝笑着将葡萄塞进她嘴里,又招呼陈立恒:吃,一块儿吃。
陈立恒下意识地想躲,结果没躲掉,也叫塞了一颗甜蜜蜜的葡萄。
真甜啊,那甜味从舌尖到心尖。宁甘的葡萄果然是天底下最甜的葡萄。
田蓝看着他们的笑容,满足极了,又给他们塞葡萄:吃,咱们不吃谁吃啊?
薛秀琴感觉有道理。
本来他们还打算请田蓝在这边的伙伴一块儿吃,但瞧瞧那个男知青小鼻子小眼睛的样子,还是算了吧。谁还讨好他不成?
她热情洋溢地招呼陈立恒:快快快,一块儿都拿出来,我们还有好多好吃的呢。
她可没吹牛。竹筒里装着的有沙枣,有野生猕猴桃,还有一大把油莎豆。
看得田蓝眼睛一热。
好东西呀,都是宝贝。尤其是这个油莎豆,她从运种子去空间站开始,就心心念念指望空间可以提供给她油莎豆。最好能够顺利突变,一颗油莎豆哪怕是长成大拇指大小,也有利于推广啊。
结果空间是个楞头青,完全不知道变通。让她上太空站,就回回都是太空站,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让她去,美味佳肴都没有,更别说给她种子了。
要不是被逼得没办法,她也不至于疯狂地满世界找种子。
薛秀琴看她双眼放光的盯着油莎豆,顿时感觉自己超明智。
我们只收了一点儿,就是带过来让你尝尝味道。好吃的,又香又甜。我觉得就是不榨油,不做成点心,光是拿它当果子吃也行。我感觉像核桃,你尝尝看呗。
田蓝可舍不得尝,她笑着收起油莎豆:这可是咱们种出来的宝贝,我要好好珍藏。来,把籽儿都吐到我手上。
恋耽美
薛秀琴好奇得不行:你摘这个干什么?插花吗?
红彤彤的,像珊瑚珠一样,倒是挺好看。
田蓝随口回应:它可以榨油。
薛秀琴愈发好奇:这个比油葵油还多吗?
田蓝头都没抬,直接作答:这样一棵树进入盛果期之后,一年能产五六十斤油,一亩林地差不多种十棵树,那就是五六百斤油,而且可以连着收获五六十年。
天啦,这么多油啊。它还叫什么山桐子,它应该改名叫油树。
薛秀琴直接喊出了声:那种上这个,咱们就不用年年种油葵了。
他们一亩油葵种上两季也才两三百斤油,这已经算是高产了。
田蓝这会儿才意识到说话的不是三江农场的人。因为本地种植油葵少,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和黄豆。
她一抬头,瞧见小伙伴熟悉的面庞,顿时惊喜若狂:啊,你怎么来了?你什么时候来的?什么都不告诉我。
薛秀琴笑道:我也是临时接到通知,连拍电报的时间都没有。
宁甘农场西大滩的小拱棚种植业经过记者的宣传,引起了好几家军垦农场的兴趣。现在吃菜难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大家都希望也能用上小拱棚和地膜来改善自家没菜吃的现状。
我们还考试了呢,成绩优秀的才可以出来当技术培训员。薛秀琴一边说一边笑,徐文秀考得最好,她跟郝建设一块儿去边疆农场,讲怎么搞半地下室大棚。那边也有好多戈壁滩。戴金霞他们去了东北,也是说大棚。我考得不好,就过来讲小拱棚。他们都气死了,说早知如此,还不如考差点,还能过来看你。
薛秀琴越说越乐呵,三江农场到底怎么想的呀?放着你这个现成的技术员不用,居然还舍近求远,从宁甘喊人。
田蓝想到自己刚来农场时,接她的干部煞有其事地强调,她是被当成农业技术人才引进的。
果然都是套路。
薛秀琴笑了半天,才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你真没在三江农场弄小拱棚种菜呀?我跟你说,现在我们的小拱棚不仅种瓜种草,就连蔬菜都是一大片呢。
田蓝笑道:这边人多地少,气候温暖湿润,露天种植的菜就不少。我本来想的是等天再冷点儿,开始搞地膜加小拱棚种菜。现在你来了,这事就归你管了。
薛秀琴还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样:你真没弄啊?那你干嘛了?
这可真不符合田蓝的个性,在宁甘农场的时候,他们可是一分钟都没闲着,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搞建设呢。
高卫东在旁边听的老大不痛快,立刻插话:什么叫干嘛了?我们也没闲着呀。我们做的事情可多了,我们足足改造了上千亩冷浸田呢。
这个数字有点虚,其中包含了他们在桃源村指点的300亩田。
可惜宁甘军垦农场过来的客人有眼不识金镶玉,薛秀琴茫然地睁着一双大眼睛,啥叫冷浸田,水本来就是凉的呀。又没人烧成开水,当然是冷的。
高卫东差点没被这姑娘气晕过去。这都什么跟什么呀!他们宁甘缺水,所以他们听到水都以为是宝贝了。真是不晓得好赖。
奈何冷浸田不像盐碱地一样,但凡是个人听着都觉得后者有问题。偏偏他们站的位置周围又没有冷浸田。现在叫他拿出现成的例子做说明,还挺为难。
高卫东的手指了半天,终于落在旁边的金莲湖上。他顿时眉开眼笑,指着河面飘荡的碧色道:看见没有?这就是我们做的另外一件事,水面种庄稼。
现在水稻已经收割,碧色连波的是刚刚冒出的小麦芽以及大片的空心菜。
其实这个季节三江农场人早就不吃空心菜了,因为到了八月份空心菜就老了,吃腻了的三江人会改种其他鲜嫩的蔬菜。
可他们种的水面空心菜待遇却大不同。因为水分足,菜鲜嫩,口感好,所以到现在割了一茬又一茬,依然受欢迎。
他们计划等到这一茬吃完之后,再改种水芹菜和豆瓣菜,这样也好冬天给大家换换口味。
芦苇床和竹竿床在碧波上微微荡漾。三江平原10月下旬的阳光给它们镀了一层金色,晃得人眼睛都发花。新冒出来的麦苗毛茸茸的,因为铺了一层微微的黄,所以瞧着居然有点儿像刚孵出来的小鸡。一样的柔软鲜嫩,一样的生机勃勃。
薛秀琴立刻奔到湖边,双眼放光地看着湖面:这个,湖里面养了很多鱼吧?
高卫东虽然感觉这姑娘似乎关注错了重点,她难道不应该惊讶水上还能种菜吗?
不过,他还是直接抓住了骄傲的底色,故作漫不经心的模样:唉,我们三江平原别的不多,就是水多湖泊多,没办法,只能问湖要田,所以才把水当成田来用。种着种着就出了点成果,现在不仅农场在推广,周围不少生产队也过来要学习。我估计到时候增加两三万亩的水面种植面积不成问题。哎,不过你们也别沮丧,情况不同,你们那儿缺水,没办法用这招。
哼,他们鱼米之乡的名头是吹的吗?就是大片的水也能下面鱼上面米。
结果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薛秀琴居然丝毫不配合,完全没有沮丧的模样,只懊恼地跺脚:哎呀,我们早就该想到的。司徒磊他们用水缸养鱼,菜篮子种菜,就是一个小型的水塘。我们也可以在宁甘农场这样搞的。哎呀,耽误了一季,损失了好多粮食。
高卫东跟不上她的节奏。
等等,小姑娘,你在说什么稀奇古怪的话。谁不知道宁甘缺水缺的水都成油了,田蓝到今天想的都是如何节水。
你们还想水上种菜种庄稼?开玩笑哦。你们哪儿来的湖泊?哪儿来的池塘?
薛秀琴立刻用看傻子的眼神看着面前的这位男青年。
这人真的是大学生吗?现在大学生的质量委实堪忧。她看着郝建设还以为大学没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很实用。瞧见这位高卫东,她就明白为什么伟大的领袖一定要搞文化运动了。
脑袋瓜子完全读僵了,根本不接地气嘛。
他们宁甘农场的高台鱼塘这么出名,他居然说他们没有池塘可以种菜?
怕不是个傻子吧。
高卫东一时瞠目结舌,居然找不出话来反驳。对,宁甘农场的高台鱼塘他是知道的。他们改造冷浸田,做出垄沟时,大家还说这就是一个微型的高台鱼塘。
可可可,田蓝都天天说宁甘缺水,谁能想到在宁甘利用水塘啊。
好在大学生有急智,高卫东立刻想起来宁甘农场的鱼塘不是一般的鱼塘。那是冲洗盐碱地后渗透出来的水。里面的水又苦又咸,还怎么种庄稼?
薛秀琴愣住了,这事她还真不敢打包票。
她下意识地转头看田蓝,希冀可以从对方口中得到肯定的答案。
田蓝无语,不得不敦敦善诱:咱们鱼塘里有没有水草?有没有浮萍?它们能活,自然也有菜和庄稼能活。很多农作物都有一定的耐盐碱性,只要含盐量不是太高就行。尤其是雨季,有降水的补充,水会变淡的。
薛秀琴高兴起来,兴奋地大喊:对呀,夏天我们也可以长水稻了。夏天的雨也不少呢,我们不缺水!
田蓝有些担忧:就是没竹子,做浮床可能有些麻烦。
看样子,她还得再找找看,看有没有适合宁甘农场生长的竹子。
薛秀琴蹲在水边,眼睛盯着芦苇床,完全不嫌弃:我看这个就很好啊。对了,你们是怎么做芦苇床的?
她一回头,竟然瞧见高卫东不声不响地走了。
嗐,这人好奇怪。哪有他这样做主人的?一点儿待客礼节都没有。
田蓝却猜测到了高卫东的悲愤。三江农场本是鱼米之乡,结果被他们挤兑的,好像什么都拿不出手来了一样。
让他这个新三江人脸往哪儿搁?
薛秀琴可不惯着他,哼,别以为他不说,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芦苇床。他们宁甘农场那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他们那儿也长了好多芦苇,他们自己也能做出最好的芦苇床。
哈!等明年看吧,明年他们还能无中生有地多长出几万亩稻子来。
薛秀琴说话的时候双手叉腰,头还高高地昂起,好像宁甘农场的阳光都跟着她一块儿跑过来了。那么灿烂,那么生机勃勃。
这就是一棵大西北的小白杨啊。
田蓝忍不住笑着问:你们还好吗?
薛秀琴伸手抱她的胳膊,声音带着爱娇:好,我们都很好。杜忠江要去农具厂了,是农具厂的师傅点名要的他。
田蓝大喜过望:真的?那太好了!
薛秀琴跟着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是啊,我们都高兴死了!杜忠江可以一心一意地在厂里做农具了。
这个时代工人是光荣的代名词。他们军垦兵被选去当工人,就是农场对他们的肯定。他们做了什么,农场都看在眼里呢!
田蓝高兴的内容更丰富。
一个是从停课闹革.命到现在,学校运行处于事实上的瘫痪状态,杜老师入职中学教书的事情自然也停摆了。
中学老师和普通农场职工的工资可不是一个水平,后者勉强养活自己可以,但要想置办下家业那就不容易了。杜家两个小孩以后都要成家立业,你不能结婚了还住集体大通铺吧,总得有自己的房子。况且,人的心态也难平和。
现在,杜家出了位正式工人,常人看她们的目光都不一样的。
另一个就是杜忠江的出身,以他黑.五类的家庭背景还能被选上当工人,那说明农场目前的政.治气候尚可,不是唯血统论挂帅。这对于维持知青队伍的士气至关重要。
谁也不想自己累死累活的,明明什么坏事都没做,还天天被当成二等公民挨白眼。
田蓝心念微动,追问了句:陶军长从京城回来了?
薛秀琴茫然,上层领导的变动她可搞不清楚,她也不关心。
还是陈立恒主动作答:回来了,八月底回来主持工作的。
结果他一出声,田蓝就吓了一跳,瞪大眼睛捂住胸口:你怎么在这里?
说起这事还真有些乌龙。
陈立恒站在山桐子树阴影下,他脸叫戈壁滩上的太阳晒得黝黑,身上穿的又是这个时代罕见的迷彩服,他还一声不吭的,谁知道树下杵着个人啊。
陈立恒默默地看了眼田蓝,感觉十分憋屈。田蓝一直跟薛秀琴说话,没搭理自己,他以为是女生矜持。结果人家根本没看见他,他存在感为零!
田蓝一瞧对方的眼神就知道这娃的自尊心受损了,赶紧解释:你这迷彩服的迷惑效果太好了,一打眼根本就瞧不出来。要是脸上再抹上油彩,往丛林里一趴,谁能找到人啊。
陈立恒眼睛一亮,惊喜不已:真的?
田蓝狂点头:真的真的,当然是真的。对了,你怎么也过来了?你也教种菜吗?
陈立恒果然被转移了注意力,言简意赅了两个字:学习。
学啥?跟谁学?在哪学?学多久?他一个字都没说。
田蓝也不问,保密原则,她才不起这个好奇心。说不定就跟他这身迷彩服有关系。我国军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配迷彩服的。
薛秀琴可不耐烦听他们扯有的没的,赶紧催促:快快快,陈立恒,你把吃的拿出来。
田蓝都不好意思了:你们别老给我吃的了。这边待遇不差,粗细粮搭着吃,细粮多粗粮少。
薛秀琴立刻不服气:等明年咱们也种水上稻,我就不信了,凭咱们宁甘的日照条件,种出来的大米会比这里差?不可能。
田蓝下意识地想捂这姑娘的嘴,虽然谁不说俺家乡好,但你站在三江平原说这话,你当鱼米之乡没脾气?
好在陈立恒已经翻出了千里迢迢带过来的美食,顺利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
田蓝看着递到自己面前的竹筒,十分疑惑:这是什么?竹筒饭吗?
薛秀琴激动得不行,一个劲儿催促:你打开看看,你瞧见了就知道了。
田蓝疑惑,拿着竹筒转了一圈,发现上层盖子是用蜡封着的。她开了盖,瞧见里面连枝带叶的水果时,整个人都傻了。
葡萄!
这都10月下旬了,他们给自己带了葡萄,新鲜的葡萄,不是葡萄干。
薛秀琴急得直接伸出手,抓起葡萄就往田蓝嘴里塞:你尝尝嘛,我们宁甘10月份的葡萄最好吃!
田蓝猝不及防,酸酸甜甜汁水就溢满了口腔。妈呀,真的是葡萄。从穿越后到现在,她第一次吃到的新鲜葡萄。
此事听上去挺不可思议,毕竟葡萄不是什么稀罕水果,况且宁甘的葡萄干也是大大的有名。
但这个时代,街上没什么水果卖。
田蓝下放去农场之前,能吃到哪种水果,全凭运气。葡萄这种水果不方便保存,外面没的卖就是没的卖。
即便到了盛产葡萄的宁甘农场,因为所有的农作物都是规划成片种植,他们团部没有葡萄园,也不容易吃上。因为后勤宁可拖哈密瓜西瓜过来分给职工吃,起码瓜还能放两天。
现在吃到酸酸甜甜的葡萄,田蓝激动得眼泪都要落下来了。天啦,怎么这么甜这么好吃。
薛秀琴得意洋洋,手都叉腰了:怎么样?我们宁甘的瓜果是不是甲天下?
田蓝狂点头,竖起大拇指夸奖:必须的,我宣布,毫无疑问,宁甘的葡萄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葡萄。
薛秀琴也毫不谦虚,双手叉腰狂笑:那是必须的呜呜我不吃,我在宁甘有的吃。
田蓝笑着将葡萄塞进她嘴里,又招呼陈立恒:吃,一块儿吃。
陈立恒下意识地想躲,结果没躲掉,也叫塞了一颗甜蜜蜜的葡萄。
真甜啊,那甜味从舌尖到心尖。宁甘的葡萄果然是天底下最甜的葡萄。
田蓝看着他们的笑容,满足极了,又给他们塞葡萄:吃,咱们不吃谁吃啊?
薛秀琴感觉有道理。
本来他们还打算请田蓝在这边的伙伴一块儿吃,但瞧瞧那个男知青小鼻子小眼睛的样子,还是算了吧。谁还讨好他不成?
她热情洋溢地招呼陈立恒:快快快,一块儿都拿出来,我们还有好多好吃的呢。
她可没吹牛。竹筒里装着的有沙枣,有野生猕猴桃,还有一大把油莎豆。
看得田蓝眼睛一热。
好东西呀,都是宝贝。尤其是这个油莎豆,她从运种子去空间站开始,就心心念念指望空间可以提供给她油莎豆。最好能够顺利突变,一颗油莎豆哪怕是长成大拇指大小,也有利于推广啊。
结果空间是个楞头青,完全不知道变通。让她上太空站,就回回都是太空站,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让她去,美味佳肴都没有,更别说给她种子了。
要不是被逼得没办法,她也不至于疯狂地满世界找种子。
薛秀琴看她双眼放光的盯着油莎豆,顿时感觉自己超明智。
我们只收了一点儿,就是带过来让你尝尝味道。好吃的,又香又甜。我觉得就是不榨油,不做成点心,光是拿它当果子吃也行。我感觉像核桃,你尝尝看呗。
田蓝可舍不得尝,她笑着收起油莎豆:这可是咱们种出来的宝贝,我要好好珍藏。来,把籽儿都吐到我手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