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时间长,吃饭就慢。
知青们回来时,饭桌还没收。
大家看着桌上的辣椒炒猪肝,都羡慕的吸鼻子。这个好吃呀,关键是兰花花炒菜特别舍得放油,都能看到油花呢。
田蓝挺无语的,她其实也就是拿猪皮在锅里擦了几下,哪有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这回他们穿越根本就没带包过来,毫无作弊器可用,还不是跟大家一样凑合着过嘛。
陈立恒收拾碗筷,田蓝就负责挑选学生工。
年纪太小,块头太弱的不要,人都没灶台高,怎么干活呀?
上学玩的太嗨,文化层次太低的也不行。教技术太累,现在实在没空有教无类。
一番筛选之后,四人落榜,剩下的34位新加入的同学,明天一块儿过来上班。
晚上回去以后,好好收拾自己,衣服可以破,可以打补丁,但一定要干净。还有手上的指甲,不要留太长,尽量剪掉。我们做的是吃的喝的,你的手伸出去,脏兮兮的,让顾客怎么想?
中学生们面面相觑,感觉城里的知青要求好严。
谁在意呀?糖掉在地上难道就不吃了吗?当然捡起来继续吃。
田蓝板着脸,强调纪律:我现在是告诉你们规章制度,你们如果不遵守的话,那请另谋高就,酒坊和糖坊是我们花费心血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她上辈子好歹也是带研究生的教授,真拉下脸来,那威严的气势还是很能唬人的。
大家吓得立刻不敢吱声了,还是小云反应快,赶紧替他们应下:好的,回去我们都好好洗洗,换上干净衣服。
田蓝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给他们打鸡血: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年底分工钱绝对不少。对了,要和你们说一下,因为我们创业的目的就是自筹高考费用。所以分钱的时候,首先高考的开销是会拿出来的,剩下的钱才能给你们算工分。能接受吗?
新来的寒假工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胡长荣不耐烦道:这你们还听不懂吗?厂里的临时工和正式工能是一个工资吗?
众人恍然大悟,哦,的确如此。
田蓝和陈立恒都哭笑不得,不过,胡长荣说的还真挺贴切。
明年不参加高考的中学生现在留下来也没事做,都抬脚告辞准备各回各家好好洗洗刷刷。
门一开,外面就站了两个人,大家彼此都吓了一跳。
风声太大了,田蓝和陈立恒都没留心外面来了人。
等看到人,陈立恒才喊出声:哟,老宋你想开了,真回乡支援农村建设了?
宋清远冻得要死,哆哆嗦嗦道:呸呸呸,狗日的老九,就你废话多。快,介绍一下,这位县食品厂采购科的冯科长。
冯科长约摸30岁上下,身上穿着件军大衣,戴着雷锋帽。这可是70年代的时髦打扮,没一定的家底都置办不起。
屋里众人茫然,还是田蓝和陈立恒反应迅速,赶紧把人请进屋:这可是稀客,来来来,冯科长你坐,喝口糖水吧。吃饭了没有?我给你们打两个糖水蛋。
宋清远老实不客气,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打打打,有啥好车都给我们端上来。老九你个家伙,跑那么快干什么?追死我们了。你个老小子坐的是拖拉机,我们骑的是自行车!我们都要冻死累死了。
两人轮流骑一辆自行车带对方,大冬天的,西北风呼呼地吹。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着故地重游的了。
陈立恒好笑:干啥?我又不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还让你们紧追不舍。
田蓝已经隐约猜出了对方的来意,却装作不知道:就是啊,大冷的天,你白带着冯科长受罪。
冬天水冷的快,冯科长喝了两口糖开水,捧着充当水杯的罐头瓶子在手上暖手,可算是缓过气来了,开门见山地问:这用的就是你们的糖稀?
田蓝点点头,拿装了螃蟹的罐头瓶子给他看:这就是我们自己做的糖,货真价实,又香又甜,口感一流。
冯科长拧开盖子,闻了闻味道,开门见山地问:要是批发的话,你们能给多少优惠?
原先准备走,但是因为来了客人,所以起了好奇心,留在边上看的中学生们个个都眼前一亮。
乖乖,真没说谎呢。原来不仅仅是县城的顾客会自己过来买糖,连食品厂的科长都要登门。他们食品厂什么糕点饼干糖果都有啊,还要下乡来买糖吗?
陈立恒也有些惊讶,食品厂别的年货没有,吃的肯定最多。糖稀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不稀奇,没想到食品厂居然也找上门。
难不成是?
田蓝笑着问:那就不知道你们要多少了。
你们现在产量有多少?
每天可以生产150斤糖稀。
冯科长毫不犹豫:全要了,给我包圆。打个8折吧。
田蓝也毫不犹豫:不打折,我们这都供不应求呢,都卖给你们,我们的社员吃什么?
冯科长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田蓝,然后又皱眉看宋清远。
宋清远也头疼啊,开始责问陈立恒:老九,你们家谁做主啊?不是你说让我给你们找主顾的吗?现在大顾客上门了,你们还不卖了?
其实他也就是在办公室里一说,刚好食品厂的人过来办事,立刻就抓住他不放了。
年底嘛!过年大家都要准备糕点和糖果,不然还叫什么过年?生产线忙碌不停,原材料就成问题了。现在厂里干半天歇半天,先瞅着这个月的生产指标就完成不了,从厂长到职工,个个都头大如斗。
领导担心挨批评,职工害怕没奖金,谁能不愁呢?
所以,食品厂秉着没鱼虾也行的心态,采购科科长都亲自上阵了。
陈立恒多能撑得住啊,一本正经道:我说的是听说县城里的工人同志们过年没糖吃,我们既然在乡下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就该想办法支援县城,可也没说让包圆啊。实不相瞒,我们这里的糖真是供不应求。
宋清远差点儿没被他气死。
田蓝笑着问冯科长:你们食品厂平常进糖稀什么价,就给我们什么价呗。咱们还距离近,省了你们好多运输费呢。就是同样的价钱,你们也划算。再说了,到年底了,到处物资紧缺,我们又不要你们去找指标,多好啊。
双方你来我往,扯了半天,田蓝硬是咬牙坚持7毛钱一斤的糖稀,一分钱都不能少。
冯科长企图诱惑她:这位女同志,你要好好想想,我们不是一榔头的买卖。我们食品厂每年可是要进很多糖稀的。
田蓝点头:我知道啊,你们有固定的供货商,这次不过是对方的货不够而已,所以才临时找外援。等到过了这一阵,用糖不紧张了,他们自然也就能供上货,你们也不需要再出来找了。
冯科长被堵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人家门儿清,根本不把吊在面前的胡萝卜当回事。
他又没办法保证过完年之后还要找这个小作坊拿糖稀,就只能捏捏鼻子勉强点头:好吧,7毛钱就7毛钱。
他们食品厂从榨糖厂拿糖稀,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可人家是国营大厂啊,现在到了小作坊还要一个价。他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此一时彼一时,形势比人强,况且人家还不要生产指标呢。
冯科长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现场敲定:行吧,明天就把货备上,我们有车子过来拖。
一百五十斤糖稀真不算多,只能说勉强凑合着生产缺口。
你们还有多少糖?明天一并都给我。
田蓝摊手,告诉他残酷的现实:没有,都卖光了。今天不用来太早,早到也得等着。糖化需要时间,我们也不能替它变成糖。
科长有点晕,临走的时候都不忘强调一句:明天熬的糖都归我啊,一点也不能卖给别人。
他当然不会住在村里,倒不是嫌弃村里条件差,而是村里没电话机呀。他起码得去公社,好打电话回厂里,明天找车子过来拖糖稀。
冯科长要走。
宋清远本来还想在知青点回望青春呢。结果一瞧各间屋子都变成了车间,根本没他睡觉的地方。他也气呼呼地跟着走了。
太不像话了,还说想念他,鼓动他回想一块儿搞新农村建设。
糊弄谁呢?根本就没给他留位置。
两人又骑着自行车走了。
剩下知青和中学生们面面相觑,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中。
开玩笑啊。县食品厂,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厂,居然到他们这里来买糖稀了,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田蓝宠辱不惊:有啥好奇怪的?买方卖方,甲方求乙方,谁有求对方谁就得主动。这是他们动作快,迟一步还买不上呢?
英子惦记着要给自己姥姥家买糖稀,她姥姥总共4个儿子,7个闺女,几乎生了一辈子的孩子,家家都要糖稀呢。
现在,全卖给食品厂了,她拿什么给姥姥交差?
其他人也从惊喜中反应过来。对呀,都包圆了,找上门来的客人怎么办?
陈立恒一本正经:所以要扩大生产规模呀,不然招你们这么多人来干什么?记住了啊,明天吃过早饭就赶紧过来,多的是活让你们干呢。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惊讶,难不成他早就和食品厂说好了,要给食品厂供货呀。不然为什么白天兰花花就招揽大家?
唉!到底是城里来的知青,跑去食品厂,找干部推销都不发慌。
胡长荣也心情复杂。同样是下放知青,自己就泯然众人矣,现在谁瞧见他不当他是个普通农民?刚才宋清远在的时候,他甚至没好意思上前跟人说话。
原先大家都是知青啊,现在各自奔天涯,际遇也天差地别。
众人都热闹着呢,谁还顾得上他这点小情绪。
小云的妹妹认真地问:那咱们这儿收不收玉米芯啊?我们家有不少呢。
其他人反应过来:对对对,各家都有玉米芯,不用去粮站拖了,这么远,多浪费功夫。
其实大家各有心思。原本玉米芯子都是拿来喂猪的,现在还能卖笔钱,多好啊,相当于天上下钞票了。
田蓝和陈立恒交换了个眼神,都点点头:行,没问题,高梁壳子玉米芯子我们都收,就按照从粮站买的价格。
田蓝还补充了一句,你们也不早说,我们还以为你们留着自家喂猪呢。
知青和中学生们哄笑:我们才不要呢,我们就等着酒糟和糖渣喂猪。
那么香那么甜,他们闻着都觉得晕乎乎的,何况是猪呢。一个个吃的可香了。
田蓝笑道:行啊,多吃点养足了肉,大家都过个肥年。
第115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 紧跟着食品厂过来的不是县里各家工厂的工会来买年货,而是县里的酒厂。
酒厂的干部郑重其事,绝无一辆自行车摸黑而来的道理, 他们郑重其事地拿着介绍信先去公社拜访,然后坐着拖拉机, 一路突突突进的赵家沟。
大队书记听说公社干部陪着县里的人来知青点时,第一反应就是眼前一黑。
完蛋了,李逵找上李鬼的门了。
酒作为要消耗粮食的副食品, 严格来说,除了酒厂之外, 就连供销社的酒坊都不应该投产, 根本就没销售资格。
但法理之外有人情。
县领导也清楚,单凭酒厂的产量根本没办法满足全县老百姓的需求。因为酒厂的产品主要外销啊,能在本县销售的还不到一半呢。
所以, 各家公社供销社自备酒坊酿酒卖酒的事,上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凡事都有度, 已经下放到公社一层了,估计人家酒厂早就忍得够呛。现在你大队都开始酿酒, 你不是成心砸人饭碗吗?以后大家都酿酒, 那酒厂还开不开?大家还吃不吃饭?
大队书记一个劲儿在心里打鼓,没见到贵客,先自己的腿发软。
听到外面的脚步声, 他又陡然挺直了背,没等跟人握手打招呼,就脱口而出一句话:我们大队没用粮食, 用的都是喂猪的饲料, 人不能吃的!
他在心里拼命地补充, 要是县里的人责问玉米芯子和山芋粉渣都能吃,当年饿肚子的时候连玉米外面包着的皮都抢着吃,那他就带人去猪圈,直接回怼对方:有种你捞出来吃!
没想到公社办公室主任满头雾水:老赵你说啥呢?
大队书记还绷着脸,眼睛瞪得跟牛似的,说话硬邦邦:我说我们没有违反以粮为纲,我们没有浪费一粒粮食。
办公室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们大队今年公余粮没交上?
谁说没交的,我们一两粮食都没少。
那你给我叨叨这干啥?
大队书记不敢放松:那你们来干啥?也没说要检查工作,还从县里来人。
检查个屁!也不看看啥月份,谁不忙啊?公社主任指着旁边穿着大皮袄的中年人道,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县酒厂的王科长,过来可是有大事呢。
大队书记就苦着一张脸,要给人递烟。
过滤嘴的香烟他自己可舍不得抽,他都是抽旱烟,好不容易攒下的几根香烟都为了招待领导。
他可怜巴巴道:王科长,你瞅瞅,我们大队能酿多少酒?从早忙到晚,也不超过50斤,都是我们社员自己喝了,也不往外面卖呀。
反正他要咬死一件事,这都是自产自销,跟大队的豆腐房粉房一个道理,属于农副产品,没搞投机倒把,也没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跟在王科长身后的年轻人笑了,替领导解释:大爹你误会了,我们来不是为了买酒而是为了买糖。
大队书记这才松了口气。他也听儿女回家叨叨过知青点的事,晓得陈立恒去县里找关系,准备把酒和糖作为年货推销给各家工厂。
嘿!看来宋清远那小子还挺够意思的。
当初自己没白投票推荐他去当工农兵大学生。人虽然没回来,可还当赵家沟是自己的地盘,愿意为村里出份力,就很上路子了。
大队书记立刻换上了笑脸,赶紧积极推销:买糖啊,好,我带你们去糖坊看看,要订哪种糖,玉米糖还是山芋糖?照说。
没想到王科长却皱起了眉毛,追着问了句:你们做糖用的不是粮食而是猪饲料?
大队书记点头:没错,一个是玉米芯子,一个是山芋粉渣,人吃不了,只能拿来喂猪,我们真没占粮食指标。
王科长立刻大摇其头,十分遗憾:那怎么行?我们的酒都是要卖到大城市里去的,要是让人知道我们的原料是猪饲料,还有谁买我们的酒啊?
大队书记急了,立刻嚷嚷出声:咋就不能吃?你尝尝看,我们造出来的糖又香又甜,干干净净的。玉米芯子山芋粉渣搁在20年前都是救命的口粮。全国老百姓有几个没吃过呀?谁吃出毛病了?这是两天好日子一过全都烧的不行了,还嫌弃起来了?
他从橱柜里拿出一罐子糖浆,愣是让大家都尝尝:你们吃吃看,你们说这糖不香不甜吗?我看供销社卖的冰糖都比不上这味儿。
众人抿着嘴巴细细品尝味道,公社主任头一个竖起大拇指叫好:不错,真不错,比白砂糖还甜。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只那位王科长皱着眉毛,半晌没出声。
大队书记恨不得扒住他的脑袋用力晃一晃,你倒给句话呀。
恋耽美
知青们回来时,饭桌还没收。
大家看着桌上的辣椒炒猪肝,都羡慕的吸鼻子。这个好吃呀,关键是兰花花炒菜特别舍得放油,都能看到油花呢。
田蓝挺无语的,她其实也就是拿猪皮在锅里擦了几下,哪有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这回他们穿越根本就没带包过来,毫无作弊器可用,还不是跟大家一样凑合着过嘛。
陈立恒收拾碗筷,田蓝就负责挑选学生工。
年纪太小,块头太弱的不要,人都没灶台高,怎么干活呀?
上学玩的太嗨,文化层次太低的也不行。教技术太累,现在实在没空有教无类。
一番筛选之后,四人落榜,剩下的34位新加入的同学,明天一块儿过来上班。
晚上回去以后,好好收拾自己,衣服可以破,可以打补丁,但一定要干净。还有手上的指甲,不要留太长,尽量剪掉。我们做的是吃的喝的,你的手伸出去,脏兮兮的,让顾客怎么想?
中学生们面面相觑,感觉城里的知青要求好严。
谁在意呀?糖掉在地上难道就不吃了吗?当然捡起来继续吃。
田蓝板着脸,强调纪律:我现在是告诉你们规章制度,你们如果不遵守的话,那请另谋高就,酒坊和糖坊是我们花费心血建立起来的,我们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她上辈子好歹也是带研究生的教授,真拉下脸来,那威严的气势还是很能唬人的。
大家吓得立刻不敢吱声了,还是小云反应快,赶紧替他们应下:好的,回去我们都好好洗洗,换上干净衣服。
田蓝这才满意地点点头,给他们打鸡血:只要大家好好干,我保证,年底分工钱绝对不少。对了,要和你们说一下,因为我们创业的目的就是自筹高考费用。所以分钱的时候,首先高考的开销是会拿出来的,剩下的钱才能给你们算工分。能接受吗?
新来的寒假工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了。
胡长荣不耐烦道:这你们还听不懂吗?厂里的临时工和正式工能是一个工资吗?
众人恍然大悟,哦,的确如此。
田蓝和陈立恒都哭笑不得,不过,胡长荣说的还真挺贴切。
明年不参加高考的中学生现在留下来也没事做,都抬脚告辞准备各回各家好好洗洗刷刷。
门一开,外面就站了两个人,大家彼此都吓了一跳。
风声太大了,田蓝和陈立恒都没留心外面来了人。
等看到人,陈立恒才喊出声:哟,老宋你想开了,真回乡支援农村建设了?
宋清远冻得要死,哆哆嗦嗦道:呸呸呸,狗日的老九,就你废话多。快,介绍一下,这位县食品厂采购科的冯科长。
冯科长约摸30岁上下,身上穿着件军大衣,戴着雷锋帽。这可是70年代的时髦打扮,没一定的家底都置办不起。
屋里众人茫然,还是田蓝和陈立恒反应迅速,赶紧把人请进屋:这可是稀客,来来来,冯科长你坐,喝口糖水吧。吃饭了没有?我给你们打两个糖水蛋。
宋清远老实不客气,完全不拿自己当外人:打打打,有啥好车都给我们端上来。老九你个家伙,跑那么快干什么?追死我们了。你个老小子坐的是拖拉机,我们骑的是自行车!我们都要冻死累死了。
两人轮流骑一辆自行车带对方,大冬天的,西北风呼呼地吹。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着故地重游的了。
陈立恒好笑:干啥?我又不是九天仙女下凡尘,还让你们紧追不舍。
田蓝已经隐约猜出了对方的来意,却装作不知道:就是啊,大冷的天,你白带着冯科长受罪。
冬天水冷的快,冯科长喝了两口糖开水,捧着充当水杯的罐头瓶子在手上暖手,可算是缓过气来了,开门见山地问:这用的就是你们的糖稀?
田蓝点点头,拿装了螃蟹的罐头瓶子给他看:这就是我们自己做的糖,货真价实,又香又甜,口感一流。
冯科长拧开盖子,闻了闻味道,开门见山地问:要是批发的话,你们能给多少优惠?
原先准备走,但是因为来了客人,所以起了好奇心,留在边上看的中学生们个个都眼前一亮。
乖乖,真没说谎呢。原来不仅仅是县城的顾客会自己过来买糖,连食品厂的科长都要登门。他们食品厂什么糕点饼干糖果都有啊,还要下乡来买糖吗?
陈立恒也有些惊讶,食品厂别的年货没有,吃的肯定最多。糖稀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不稀奇,没想到食品厂居然也找上门。
难不成是?
田蓝笑着问:那就不知道你们要多少了。
你们现在产量有多少?
每天可以生产150斤糖稀。
冯科长毫不犹豫:全要了,给我包圆。打个8折吧。
田蓝也毫不犹豫:不打折,我们这都供不应求呢,都卖给你们,我们的社员吃什么?
冯科长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地看着田蓝,然后又皱眉看宋清远。
宋清远也头疼啊,开始责问陈立恒:老九,你们家谁做主啊?不是你说让我给你们找主顾的吗?现在大顾客上门了,你们还不卖了?
其实他也就是在办公室里一说,刚好食品厂的人过来办事,立刻就抓住他不放了。
年底嘛!过年大家都要准备糕点和糖果,不然还叫什么过年?生产线忙碌不停,原材料就成问题了。现在厂里干半天歇半天,先瞅着这个月的生产指标就完成不了,从厂长到职工,个个都头大如斗。
领导担心挨批评,职工害怕没奖金,谁能不愁呢?
所以,食品厂秉着没鱼虾也行的心态,采购科科长都亲自上阵了。
陈立恒多能撑得住啊,一本正经道:我说的是听说县城里的工人同志们过年没糖吃,我们既然在乡下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就该想办法支援县城,可也没说让包圆啊。实不相瞒,我们这里的糖真是供不应求。
宋清远差点儿没被他气死。
田蓝笑着问冯科长:你们食品厂平常进糖稀什么价,就给我们什么价呗。咱们还距离近,省了你们好多运输费呢。就是同样的价钱,你们也划算。再说了,到年底了,到处物资紧缺,我们又不要你们去找指标,多好啊。
双方你来我往,扯了半天,田蓝硬是咬牙坚持7毛钱一斤的糖稀,一分钱都不能少。
冯科长企图诱惑她:这位女同志,你要好好想想,我们不是一榔头的买卖。我们食品厂每年可是要进很多糖稀的。
田蓝点头:我知道啊,你们有固定的供货商,这次不过是对方的货不够而已,所以才临时找外援。等到过了这一阵,用糖不紧张了,他们自然也就能供上货,你们也不需要再出来找了。
冯科长被堵的说不出话来,因为人家门儿清,根本不把吊在面前的胡萝卜当回事。
他又没办法保证过完年之后还要找这个小作坊拿糖稀,就只能捏捏鼻子勉强点头:好吧,7毛钱就7毛钱。
他们食品厂从榨糖厂拿糖稀,差不多也是这个价。可人家是国营大厂啊,现在到了小作坊还要一个价。他也就只能安慰自己,此一时彼一时,形势比人强,况且人家还不要生产指标呢。
冯科长也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现场敲定:行吧,明天就把货备上,我们有车子过来拖。
一百五十斤糖稀真不算多,只能说勉强凑合着生产缺口。
你们还有多少糖?明天一并都给我。
田蓝摊手,告诉他残酷的现实:没有,都卖光了。今天不用来太早,早到也得等着。糖化需要时间,我们也不能替它变成糖。
科长有点晕,临走的时候都不忘强调一句:明天熬的糖都归我啊,一点也不能卖给别人。
他当然不会住在村里,倒不是嫌弃村里条件差,而是村里没电话机呀。他起码得去公社,好打电话回厂里,明天找车子过来拖糖稀。
冯科长要走。
宋清远本来还想在知青点回望青春呢。结果一瞧各间屋子都变成了车间,根本没他睡觉的地方。他也气呼呼地跟着走了。
太不像话了,还说想念他,鼓动他回想一块儿搞新农村建设。
糊弄谁呢?根本就没给他留位置。
两人又骑着自行车走了。
剩下知青和中学生们面面相觑,还沉浸在巨大的震惊中。
开玩笑啊。县食品厂,那可是正儿八经的国营厂,居然到他们这里来买糖稀了,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田蓝宠辱不惊:有啥好奇怪的?买方卖方,甲方求乙方,谁有求对方谁就得主动。这是他们动作快,迟一步还买不上呢?
英子惦记着要给自己姥姥家买糖稀,她姥姥总共4个儿子,7个闺女,几乎生了一辈子的孩子,家家都要糖稀呢。
现在,全卖给食品厂了,她拿什么给姥姥交差?
其他人也从惊喜中反应过来。对呀,都包圆了,找上门来的客人怎么办?
陈立恒一本正经:所以要扩大生产规模呀,不然招你们这么多人来干什么?记住了啊,明天吃过早饭就赶紧过来,多的是活让你们干呢。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惊讶,难不成他早就和食品厂说好了,要给食品厂供货呀。不然为什么白天兰花花就招揽大家?
唉!到底是城里来的知青,跑去食品厂,找干部推销都不发慌。
胡长荣也心情复杂。同样是下放知青,自己就泯然众人矣,现在谁瞧见他不当他是个普通农民?刚才宋清远在的时候,他甚至没好意思上前跟人说话。
原先大家都是知青啊,现在各自奔天涯,际遇也天差地别。
众人都热闹着呢,谁还顾得上他这点小情绪。
小云的妹妹认真地问:那咱们这儿收不收玉米芯啊?我们家有不少呢。
其他人反应过来:对对对,各家都有玉米芯,不用去粮站拖了,这么远,多浪费功夫。
其实大家各有心思。原本玉米芯子都是拿来喂猪的,现在还能卖笔钱,多好啊,相当于天上下钞票了。
田蓝和陈立恒交换了个眼神,都点点头:行,没问题,高梁壳子玉米芯子我们都收,就按照从粮站买的价格。
田蓝还补充了一句,你们也不早说,我们还以为你们留着自家喂猪呢。
知青和中学生们哄笑:我们才不要呢,我们就等着酒糟和糖渣喂猪。
那么香那么甜,他们闻着都觉得晕乎乎的,何况是猪呢。一个个吃的可香了。
田蓝笑道:行啊,多吃点养足了肉,大家都过个肥年。
第115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让大家万万没想到的是, 紧跟着食品厂过来的不是县里各家工厂的工会来买年货,而是县里的酒厂。
酒厂的干部郑重其事,绝无一辆自行车摸黑而来的道理, 他们郑重其事地拿着介绍信先去公社拜访,然后坐着拖拉机, 一路突突突进的赵家沟。
大队书记听说公社干部陪着县里的人来知青点时,第一反应就是眼前一黑。
完蛋了,李逵找上李鬼的门了。
酒作为要消耗粮食的副食品, 严格来说,除了酒厂之外, 就连供销社的酒坊都不应该投产, 根本就没销售资格。
但法理之外有人情。
县领导也清楚,单凭酒厂的产量根本没办法满足全县老百姓的需求。因为酒厂的产品主要外销啊,能在本县销售的还不到一半呢。
所以, 各家公社供销社自备酒坊酿酒卖酒的事,上面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凡事都有度, 已经下放到公社一层了,估计人家酒厂早就忍得够呛。现在你大队都开始酿酒, 你不是成心砸人饭碗吗?以后大家都酿酒, 那酒厂还开不开?大家还吃不吃饭?
大队书记一个劲儿在心里打鼓,没见到贵客,先自己的腿发软。
听到外面的脚步声, 他又陡然挺直了背,没等跟人握手打招呼,就脱口而出一句话:我们大队没用粮食, 用的都是喂猪的饲料, 人不能吃的!
他在心里拼命地补充, 要是县里的人责问玉米芯子和山芋粉渣都能吃,当年饿肚子的时候连玉米外面包着的皮都抢着吃,那他就带人去猪圈,直接回怼对方:有种你捞出来吃!
没想到公社办公室主任满头雾水:老赵你说啥呢?
大队书记还绷着脸,眼睛瞪得跟牛似的,说话硬邦邦:我说我们没有违反以粮为纲,我们没有浪费一粒粮食。
办公室主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们大队今年公余粮没交上?
谁说没交的,我们一两粮食都没少。
那你给我叨叨这干啥?
大队书记不敢放松:那你们来干啥?也没说要检查工作,还从县里来人。
检查个屁!也不看看啥月份,谁不忙啊?公社主任指着旁边穿着大皮袄的中年人道,给你介绍一下,这是县酒厂的王科长,过来可是有大事呢。
大队书记就苦着一张脸,要给人递烟。
过滤嘴的香烟他自己可舍不得抽,他都是抽旱烟,好不容易攒下的几根香烟都为了招待领导。
他可怜巴巴道:王科长,你瞅瞅,我们大队能酿多少酒?从早忙到晚,也不超过50斤,都是我们社员自己喝了,也不往外面卖呀。
反正他要咬死一件事,这都是自产自销,跟大队的豆腐房粉房一个道理,属于农副产品,没搞投机倒把,也没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跟在王科长身后的年轻人笑了,替领导解释:大爹你误会了,我们来不是为了买酒而是为了买糖。
大队书记这才松了口气。他也听儿女回家叨叨过知青点的事,晓得陈立恒去县里找关系,准备把酒和糖作为年货推销给各家工厂。
嘿!看来宋清远那小子还挺够意思的。
当初自己没白投票推荐他去当工农兵大学生。人虽然没回来,可还当赵家沟是自己的地盘,愿意为村里出份力,就很上路子了。
大队书记立刻换上了笑脸,赶紧积极推销:买糖啊,好,我带你们去糖坊看看,要订哪种糖,玉米糖还是山芋糖?照说。
没想到王科长却皱起了眉毛,追着问了句:你们做糖用的不是粮食而是猪饲料?
大队书记点头:没错,一个是玉米芯子,一个是山芋粉渣,人吃不了,只能拿来喂猪,我们真没占粮食指标。
王科长立刻大摇其头,十分遗憾:那怎么行?我们的酒都是要卖到大城市里去的,要是让人知道我们的原料是猪饲料,还有谁买我们的酒啊?
大队书记急了,立刻嚷嚷出声:咋就不能吃?你尝尝看,我们造出来的糖又香又甜,干干净净的。玉米芯子山芋粉渣搁在20年前都是救命的口粮。全国老百姓有几个没吃过呀?谁吃出毛病了?这是两天好日子一过全都烧的不行了,还嫌弃起来了?
他从橱柜里拿出一罐子糖浆,愣是让大家都尝尝:你们吃吃看,你们说这糖不香不甜吗?我看供销社卖的冰糖都比不上这味儿。
众人抿着嘴巴细细品尝味道,公社主任头一个竖起大拇指叫好:不错,真不错,比白砂糖还甜。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只那位王科长皱着眉毛,半晌没出声。
大队书记恨不得扒住他的脑袋用力晃一晃,你倒给句话呀。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