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恒笑了起来:看来真是时隔三日,当刮目相看,书记也被你策反了啊。
田蓝笑着捶了他一下:去,赶紧学习去。
两人回到屋里,瞧见来娣缩着头躲在边上,都无语。
田蓝冷下脸,直接一本书丢过去:干啥?还想吃白饭?让你学习就学习。
来娣吓了一跳,支支吾吾道:他们学的我看不懂。
田蓝头痛:那你就不能看你懂的吗?中学课本你看不明白?你就看小学的呀。没有书,自己想办法借。路都已经指点你了,不要总指望别人把饭烧好了递到你嘴边吃。
秀秀和英子这会儿才反应过来,来娣啥时候也进了屋?她们还以为她回去收拾行李了。不然住在知青点,就是有现成的床,难道还要睡光床板吗?
结果这人还真是赤条条的就这么进屋缩在边上了。
英子无语。
缩着有什么用?晚上睡觉怎么办?大冬天的,没被褥,她想冻死自己吗?
不,指望别人拿给她吧。
不知道为什么,英子知道自己应该同情来娣的,可她现在却想翻白眼。
什么都指望别人替自己出头,她自己是个死人吗?
田蓝脸拉得老长,开口催促她:还愣着干什么?自己回家拿铺盖呀。要不你就睡地上冻死拉倒。我又不是你爹妈,我欠了你的。
来娣哭丧着脸,耸着肩膀不敢吭声。
其他人有些于心不忍,还替她说话:她爹妈可凶了,她回去肯定要讨打。
所以呢?田蓝直接看发话的人,要不你回家拿铺盖过来给她睡?
说话的人脸腾的红了,讪讪地低下头,不敢再吭声。
开什么玩笑啊?谁家的铺盖不是有数的,能当这个好人。
田蓝冷笑:所以呢?所以我欠了她的,我要想办法给她解决铺盖的问题,对不对?怎么这么大脸啊?
她一发脾气,众人就不敢吭声。
来娣还缩在原地,把自己抱得紧紧的,似乎希望自己原地消失一样。
田蓝可没时间跟她磨叽,直接发话:站起来,要么找大队书记,要么找妇女主任,让他们陪你回家,把你的铺盖拿过来。愣着干什么呀?要么滚蛋,要么按我的要求去做,做不到也滚蛋。
英子虽然看不上现在的来娣,到底于心不忍,主动开口道:走吧,跟我回去找我爹。你就不会用脑子想想吗?刚才我爹都发话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回去拿铺盖呢?
来娣就像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才动一下。好在她不会反抗,好歹被英子顺利带走了。
这一趟耽误的时间有点长。
英子领人回来时,脸色十分不好看,嘴里也没有:这是你的事,你不开口全指望别人开口算怎么回事?我告诉你,你要是这样下去,你就彻底完蛋了!
田蓝看来娣手上抱着的被褥又破又旧还薄的要命,也不管,只招呼她将被褥放在炕上:你自己就睡这边。
转过头,她认真地看着来娣,虽然我看不上你爹妈,但我承认他们有个优点,就是会为自己争取利益。好好学着点,你是个人,独立的人,17岁的大姑娘了,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别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来娣还是低着头,一声不吭。
田蓝看着真犯愁,转过身,直接塞了本《主席选集》给她:好好看吧,看不懂就背下来,自己有空的时候就好好琢磨。别偷懒,人的脑袋瓜子是越用越勤的。琢磨明白了,你才算真正从家里出来了。
晚上睡觉时,田蓝又跟陈立恒抱怨了一通。
真愁,看着来娣就犯愁,听到这名字就来气。
什么招弟来弟想弟念弟盼弟,弟弟弟,diss你!
陈立恒被她逗笑了,揉着她的脸道:没事没事,有咱们田政委出手,肯定手到擒来。
田蓝犯愁啊:我哪里有空?我忙都忙死了,可我又不能不管。
看着这些女孩她就心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陈立恒安慰她:你不是让她自己看书了吗?说不定看着看着就明白了。
他听田蓝叹了一回气,又说起了自己的想法:我琢磨着呀,熬糖这个事,其实也可以分派到各家去做。家家户户都有锅。
熬糖这活技术难度并不高,只要小心控制住火候,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是,糖化缸他们能放在学校里,可没那么多锅呀。转化好的糖液必须得经过熬制的过程,才能变成糖稀。
田蓝又头痛:还是算了吧,你真分下去的话,到时候能收回来一半就不错了。
陈立恒一想,还真是的。
没办法,人人都有私心。现成的便宜放在面前,让人不要沾,实在强人所难。
行吧,明天我就带人挖地锅,跟社员借锅吧。
还是直接租吧,免得话多。
他俩絮絮叨叨的,渐渐坠入梦乡。
明天还有那么多事,今晚可得好好睡。
第11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陈立恒到底没挖成地锅。
倒不是赵家沟的社员同志们认定了学校重地绝对不能随便在操场上挖坑。事实上, 大家根本不在意这些。有人家里办红白喜事,摆不开地方,还趁着学校放假的时候直接借用教室呢。
地锅计划之所以夭折, 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允许。
天冷是小事,实在风太大了。
赵家沟的冬天啊, 西北风呼呼地刮,吹掉人的耳朵是小事,吹的火苗东倒西歪, 锅都架不住才是重点。
大队书记一直关注糖坊的发展呢,这会儿看他们瞎胡闹赶紧喊停:乱来哦。这吃的东西, 卖给县里厂里的东西, 吹了灰进去怎么搞?
这是事实,熬糖的时候要不断搅拌并观察糖液的变化,才好控制火候。锅盖开了, 的确拦不住灰尘也挡不住风沙,更别说风吹落叶。
田蓝有些着急:那没办法, 我们又没那么多屋,糖在哪儿熬?
大队书记理所当然:咱们赵家沟这么多户人家呢?谁家没锅没灶?熬糖又不是个难事, 让他们学, 学会了赶紧回家做。
田蓝半点不给脸,当面吐槽:发下去的糖液,回头能上交多少糖?到时候我们就拿什么给酒厂和食品厂发货?
大队书记老脸一红, 支支吾吾道:不至于,我们赵家沟的社员还是拎得清轻重的。
田蓝的回复就两字:呵呵。
大队书记好歹也是赵家沟的一把手,关键时刻很能豁得出去, 当场打包票:我们大队部的人去盯着, 谁贪了糖, 以后都甭想再沾知青点的活。
田蓝点头,当场要保证:叔,这话是你说的。到时候糖要是不好,我们就找大队部。
大队书记拍胸口:我说的,我说话算话。
饶是这样,田蓝也没直接将糖液交给社员。她请大队干部把人聚齐了,当着人面提条件:各位叔伯婶子爷爷奶奶大哥大姐大嫂。现在咱们糖坊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生产任务急,时间紧。书记叔跟我们举荐了大家,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这样我们能尽快得到糖,大家也能多得些工钱。
一提到钱,好些人都激动了。
所谓年关难过,眼看就要过年了,处处要钱。大人忍忍就算了,一年苦到头,孩子总得想办法添件新衣裳吧。
还有就是年货。
即便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那你也得置办年货。不然大年三十祭祀祖宗,你在老祖宗面前都没脸。
除此之外就是拜年。现在虽然各家都穷,没那么多讲究。但走亲访友,你空着两只手过去,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花钱的地方多,挣钱的门路少。谁不愁呢?
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大家自然激动。
熬糖好啊。
熬糖其实简单的很,大家伙儿都围观过,不过大火烧开,小火熬制,不要把糖熬焦了就行。这事只要费心,绝对出不了差错。
立刻有人喊出声:没问题,不耽误功夫。我家人口多,推磨的活有人做,熬糖也不会耽误。
其他人跟着喊:就是,兰花花你放心,我们绝对耽误不了事儿。
田蓝点点头,话锋一转:可亲兄弟明算账,你们拿糖液回去,我也不知道大家伙儿会熬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知青点的集体财产,如果熬不好,损失算谁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敢接话。
对于农民来说,花力气没关系,费时间也没事,流血流汗都不是问题。但你要人掏钱的话,那就是大问题了。
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主动站出来当托:兰花花,你说这事咋办吧?
田蓝毫不犹豫,伸手指着教室方向: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一缸能出100斤糖液,熬50斤糖不是问题。我们就扣扣分量,只要出了45斤糖,就算合格了。
大家还搞不清楚状况,家里有学生在知青点干活的人家却已经迅速地算起了账。他们知道兰花花说的是真的,平常知青点熬糖就是这么来的。
小云的娘主动开口表示:这个成,咱先应下了,工钱咋算?
田蓝微微笑:到时候我们按7毛钱一斤回收糖稀,就是工钱。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挑一担糖水回去,熬出50斤糖,那可是35块钱!
这是要发大财了。
田蓝满脸严肃:听我说完,糖水不能免费给大家,得交押金。一担糖水押金30块,交了钱才能挑糖水走。
社员们哗然。
开玩笑哦!一开口就是三张大团结。要知道,他们赵家沟很多人到现在都没亲手摸过大团结呢。
不少人开口抱怨:兰花花,我们都是三代贫农,我们哪里拿得出30块钱?你这不是耍大家玩吗?
田蓝认真道:我忙得脚板都冒烟了,哪有空说笑话。如果没钱的话,就用生产队的工分抵扣。到时候交不出糖,我就问你们生产队要钱。怎么样?敢不敢,敢的话就过来签字画押。
大队书记下意识地想阻止她,生产队的工分哪能随便乱动。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工分吃饭呢。
会计一把摁住自己的老大哥,满脸严肃:那你说咋办?这风险谁担着?是你担还是我担?还是让知青娃娃担?谁家借钱都有抵押的。
社员们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我要了,30块钱是吧?我回去拿了桶和钱就来。
他一表态,小云的娘也紧跟其上:我家也要,三十块钱就用我工分抵吧。
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计分员赶紧开口:我马上把工分本拿过来。
有两个人打头阵,其他社员的态度终于热烈起来,三三两两的,有人上前签字画押,挑走了糖化缸里的糖水。
其他人有的议论,有的跃跃欲试。最后有27户人家接了活,回家熬糖去了。
田蓝看了一回,丝毫不意外。主动站出来的,都是自家有孩子在知青点干活的。
这很正常。
一来能供应孩子上中学的人家经济条件普遍不差,他们有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加愿意冒险挣钱。
二来他们家小孩在知青点上工,当然也就知道该如何熬糖。有手艺在身,糖熬坏掉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进一步减弱了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担糖水熬好了就能挣5块钱的好差事,他们为什么不争取呢?
看到挑走糖水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社员的心也越来越痒。
为了降低风险,好些关系亲近的人家开始合伙做生意。
一家掏30块钱艰难,可兄弟几个一块儿凑呢?那成本可大大的降低了。
后面兄弟俩一块掏钱的有,三五个邻居合伙的也有。
田蓝不管他们怎么做,只强调安全卫生。如果熬出的糖脏兮兮的,那么知青点既不会回收,也不会返还买糖水的30块。
原先要签字画押的人又开始抱怨,站在桌子前面犹犹豫豫。
让开让开。小云她爹挑了罐子过来,一抹额头上的汗,跟田蓝打招呼,兰花花,你瞧瞧,咱这熬的糖稀行吗?
熬糖这活真不费工夫,不到一上午的时间,他和婆娘就熬了两大罐子。
因为家里空罐子少,熬好的糖稀没地方放,所以他就赶紧先送过来。
田蓝看了看成色,又挑了一点尝了味道,点点头道:就这样,可以了。到这边来称重拿钱吧。
大家伙儿全都跟过去看,看两大罐子20来斤糖稀换了15块钱。崭新的大团结,就这么交到人手上了。
众人啧啧赞叹,原先犹豫不决的人瞬间眼热,立刻吆喝着要接熬糖的活。
其他人反应过来,跟在后面表态,生怕自己晚一步,放在小学教室里的糖水都被人挑光了。
赵来娣的爹妈跟着眼红,愣是挤到了田蓝面前,急赤白脸地嚷嚷:我家也要,要一担糖水。
田蓝一视同仁,伸手要钱:先拿30块押金过来。
来娣的娘眼睛珠子滴溜溜地转,当即有了主意:你拿我闺女的工钱换,就用这个抵。
田蓝看了她一眼,没说什么,点点头道:行,在这儿按个手印吧。
秀秀她们都要气死了。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爹妈。
只是大家都忙得够呛,也没空再跟这人掰扯。反正到时候她的糖要熬坏了,他们坚决不收。
一番闹腾之后,糖坊的产量果然大幅度上升。有人接手磨玉米芯,有人忙着熬糖,知青们最主要的工作就变成了做麦芽乳,更确切点儿讲,就是给大麦催芽。
幸亏有酒厂帮忙牵桥搭线,大麦的供应不成问题。
不然就现在家家点火,户户熬糖,人人推磨的架势,别说单凭一个赵家沟了,他们整个公社的大麦加在一起恐怕都够呛。
酒厂的采购员过来装货时,条件装在大桶里的糖稀又惊又喜:哎呀,怎么一下子这么多了?
旁边食品厂的采购员急了,立刻强烈:说好的,我们每天180斤糖稀坚决不能少。不能都给他们了。
田蓝赶紧解释:有有有,都有都有。
两个厂的采购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困惑。这才几天功夫,怎么这个小作坊的产能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
不过管不了,有糖稀供应上就行。现在两家工厂都拼了老命抢生产,必须得在年前冲一波呢。
只要糖稀的质量没问题,他们就懒得管这糖稀到底怎么来的。
这边采购员还在称重验货,那头中学生已经跑过来找田蓝去撑腰。
小云的妹妹小芳气呼呼的:我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天天到咱们这儿赊上30块钱的糖水,下回还是不给钱。
赊账这事儿,知青点干活的学生家里人多多少少都做过。不过人家熬好糖回来卖,就立刻把账给结清了。
只有赵来娣他们家,就没他爹妈这样的。
回回拿了糖过来卖,收了35块钱就走,坚决不结前面的账,还大言不惭,用她闺女的工钱顶着。
当来娣是8级工人呢?8级工人一个月上百的工钱也就能买三四担糖水。他们家好了,天天过来白拿糖水!
田蓝本来不想管,让来娣自己去处理。但她想想那姑娘的鹌鹑样,估计也指望不上,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这个救火队员。
恋耽美
田蓝笑着捶了他一下:去,赶紧学习去。
两人回到屋里,瞧见来娣缩着头躲在边上,都无语。
田蓝冷下脸,直接一本书丢过去:干啥?还想吃白饭?让你学习就学习。
来娣吓了一跳,支支吾吾道:他们学的我看不懂。
田蓝头痛:那你就不能看你懂的吗?中学课本你看不明白?你就看小学的呀。没有书,自己想办法借。路都已经指点你了,不要总指望别人把饭烧好了递到你嘴边吃。
秀秀和英子这会儿才反应过来,来娣啥时候也进了屋?她们还以为她回去收拾行李了。不然住在知青点,就是有现成的床,难道还要睡光床板吗?
结果这人还真是赤条条的就这么进屋缩在边上了。
英子无语。
缩着有什么用?晚上睡觉怎么办?大冬天的,没被褥,她想冻死自己吗?
不,指望别人拿给她吧。
不知道为什么,英子知道自己应该同情来娣的,可她现在却想翻白眼。
什么都指望别人替自己出头,她自己是个死人吗?
田蓝脸拉得老长,开口催促她:还愣着干什么?自己回家拿铺盖呀。要不你就睡地上冻死拉倒。我又不是你爹妈,我欠了你的。
来娣哭丧着脸,耸着肩膀不敢吭声。
其他人有些于心不忍,还替她说话:她爹妈可凶了,她回去肯定要讨打。
所以呢?田蓝直接看发话的人,要不你回家拿铺盖过来给她睡?
说话的人脸腾的红了,讪讪地低下头,不敢再吭声。
开什么玩笑啊?谁家的铺盖不是有数的,能当这个好人。
田蓝冷笑:所以呢?所以我欠了她的,我要想办法给她解决铺盖的问题,对不对?怎么这么大脸啊?
她一发脾气,众人就不敢吭声。
来娣还缩在原地,把自己抱得紧紧的,似乎希望自己原地消失一样。
田蓝可没时间跟她磨叽,直接发话:站起来,要么找大队书记,要么找妇女主任,让他们陪你回家,把你的铺盖拿过来。愣着干什么呀?要么滚蛋,要么按我的要求去做,做不到也滚蛋。
英子虽然看不上现在的来娣,到底于心不忍,主动开口道:走吧,跟我回去找我爹。你就不会用脑子想想吗?刚才我爹都发话了,你为什么不跟着回去拿铺盖呢?
来娣就像个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才动一下。好在她不会反抗,好歹被英子顺利带走了。
这一趟耽误的时间有点长。
英子领人回来时,脸色十分不好看,嘴里也没有:这是你的事,你不开口全指望别人开口算怎么回事?我告诉你,你要是这样下去,你就彻底完蛋了!
田蓝看来娣手上抱着的被褥又破又旧还薄的要命,也不管,只招呼她将被褥放在炕上:你自己就睡这边。
转过头,她认真地看着来娣,虽然我看不上你爹妈,但我承认他们有个优点,就是会为自己争取利益。好好学着点,你是个人,独立的人,17岁的大姑娘了,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别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来娣还是低着头,一声不吭。
田蓝看着真犯愁,转过身,直接塞了本《主席选集》给她:好好看吧,看不懂就背下来,自己有空的时候就好好琢磨。别偷懒,人的脑袋瓜子是越用越勤的。琢磨明白了,你才算真正从家里出来了。
晚上睡觉时,田蓝又跟陈立恒抱怨了一通。
真愁,看着来娣就犯愁,听到这名字就来气。
什么招弟来弟想弟念弟盼弟,弟弟弟,diss你!
陈立恒被她逗笑了,揉着她的脸道:没事没事,有咱们田政委出手,肯定手到擒来。
田蓝犯愁啊:我哪里有空?我忙都忙死了,可我又不能不管。
看着这些女孩她就心疼,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陈立恒安慰她:你不是让她自己看书了吗?说不定看着看着就明白了。
他听田蓝叹了一回气,又说起了自己的想法:我琢磨着呀,熬糖这个事,其实也可以分派到各家去做。家家户户都有锅。
熬糖这活技术难度并不高,只要小心控制住火候,问题不大。
最重要的是,糖化缸他们能放在学校里,可没那么多锅呀。转化好的糖液必须得经过熬制的过程,才能变成糖稀。
田蓝又头痛:还是算了吧,你真分下去的话,到时候能收回来一半就不错了。
陈立恒一想,还真是的。
没办法,人人都有私心。现成的便宜放在面前,让人不要沾,实在强人所难。
行吧,明天我就带人挖地锅,跟社员借锅吧。
还是直接租吧,免得话多。
他俩絮絮叨叨的,渐渐坠入梦乡。
明天还有那么多事,今晚可得好好睡。
第11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陈立恒到底没挖成地锅。
倒不是赵家沟的社员同志们认定了学校重地绝对不能随便在操场上挖坑。事实上, 大家根本不在意这些。有人家里办红白喜事,摆不开地方,还趁着学校放假的时候直接借用教室呢。
地锅计划之所以夭折, 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允许。
天冷是小事,实在风太大了。
赵家沟的冬天啊, 西北风呼呼地刮,吹掉人的耳朵是小事,吹的火苗东倒西歪, 锅都架不住才是重点。
大队书记一直关注糖坊的发展呢,这会儿看他们瞎胡闹赶紧喊停:乱来哦。这吃的东西, 卖给县里厂里的东西, 吹了灰进去怎么搞?
这是事实,熬糖的时候要不断搅拌并观察糖液的变化,才好控制火候。锅盖开了, 的确拦不住灰尘也挡不住风沙,更别说风吹落叶。
田蓝有些着急:那没办法, 我们又没那么多屋,糖在哪儿熬?
大队书记理所当然:咱们赵家沟这么多户人家呢?谁家没锅没灶?熬糖又不是个难事, 让他们学, 学会了赶紧回家做。
田蓝半点不给脸,当面吐槽:发下去的糖液,回头能上交多少糖?到时候我们就拿什么给酒厂和食品厂发货?
大队书记老脸一红, 支支吾吾道:不至于,我们赵家沟的社员还是拎得清轻重的。
田蓝的回复就两字:呵呵。
大队书记好歹也是赵家沟的一把手,关键时刻很能豁得出去, 当场打包票:我们大队部的人去盯着, 谁贪了糖, 以后都甭想再沾知青点的活。
田蓝点头,当场要保证:叔,这话是你说的。到时候糖要是不好,我们就找大队部。
大队书记拍胸口:我说的,我说话算话。
饶是这样,田蓝也没直接将糖液交给社员。她请大队干部把人聚齐了,当着人面提条件:各位叔伯婶子爷爷奶奶大哥大姐大嫂。现在咱们糖坊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生产任务急,时间紧。书记叔跟我们举荐了大家,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这样我们能尽快得到糖,大家也能多得些工钱。
一提到钱,好些人都激动了。
所谓年关难过,眼看就要过年了,处处要钱。大人忍忍就算了,一年苦到头,孩子总得想办法添件新衣裳吧。
还有就是年货。
即便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那你也得置办年货。不然大年三十祭祀祖宗,你在老祖宗面前都没脸。
除此之外就是拜年。现在虽然各家都穷,没那么多讲究。但走亲访友,你空着两只手过去,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花钱的地方多,挣钱的门路少。谁不愁呢?
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大家自然激动。
熬糖好啊。
熬糖其实简单的很,大家伙儿都围观过,不过大火烧开,小火熬制,不要把糖熬焦了就行。这事只要费心,绝对出不了差错。
立刻有人喊出声:没问题,不耽误功夫。我家人口多,推磨的活有人做,熬糖也不会耽误。
其他人跟着喊:就是,兰花花你放心,我们绝对耽误不了事儿。
田蓝点点头,话锋一转:可亲兄弟明算账,你们拿糖液回去,我也不知道大家伙儿会熬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知青点的集体财产,如果熬不好,损失算谁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敢接话。
对于农民来说,花力气没关系,费时间也没事,流血流汗都不是问题。但你要人掏钱的话,那就是大问题了。
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主动站出来当托:兰花花,你说这事咋办吧?
田蓝毫不犹豫,伸手指着教室方向: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一缸能出100斤糖液,熬50斤糖不是问题。我们就扣扣分量,只要出了45斤糖,就算合格了。
大家还搞不清楚状况,家里有学生在知青点干活的人家却已经迅速地算起了账。他们知道兰花花说的是真的,平常知青点熬糖就是这么来的。
小云的娘主动开口表示:这个成,咱先应下了,工钱咋算?
田蓝微微笑:到时候我们按7毛钱一斤回收糖稀,就是工钱。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挑一担糖水回去,熬出50斤糖,那可是35块钱!
这是要发大财了。
田蓝满脸严肃:听我说完,糖水不能免费给大家,得交押金。一担糖水押金30块,交了钱才能挑糖水走。
社员们哗然。
开玩笑哦!一开口就是三张大团结。要知道,他们赵家沟很多人到现在都没亲手摸过大团结呢。
不少人开口抱怨:兰花花,我们都是三代贫农,我们哪里拿得出30块钱?你这不是耍大家玩吗?
田蓝认真道:我忙得脚板都冒烟了,哪有空说笑话。如果没钱的话,就用生产队的工分抵扣。到时候交不出糖,我就问你们生产队要钱。怎么样?敢不敢,敢的话就过来签字画押。
大队书记下意识地想阻止她,生产队的工分哪能随便乱动。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工分吃饭呢。
会计一把摁住自己的老大哥,满脸严肃:那你说咋办?这风险谁担着?是你担还是我担?还是让知青娃娃担?谁家借钱都有抵押的。
社员们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我要了,30块钱是吧?我回去拿了桶和钱就来。
他一表态,小云的娘也紧跟其上:我家也要,三十块钱就用我工分抵吧。
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计分员赶紧开口:我马上把工分本拿过来。
有两个人打头阵,其他社员的态度终于热烈起来,三三两两的,有人上前签字画押,挑走了糖化缸里的糖水。
其他人有的议论,有的跃跃欲试。最后有27户人家接了活,回家熬糖去了。
田蓝看了一回,丝毫不意外。主动站出来的,都是自家有孩子在知青点干活的。
这很正常。
一来能供应孩子上中学的人家经济条件普遍不差,他们有更多承担风险的能力,自然更加愿意冒险挣钱。
二来他们家小孩在知青点上工,当然也就知道该如何熬糖。有手艺在身,糖熬坏掉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进一步减弱了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一担糖水熬好了就能挣5块钱的好差事,他们为什么不争取呢?
看到挑走糖水的人越来越多,剩下的社员的心也越来越痒。
为了降低风险,好些关系亲近的人家开始合伙做生意。
一家掏30块钱艰难,可兄弟几个一块儿凑呢?那成本可大大的降低了。
后面兄弟俩一块掏钱的有,三五个邻居合伙的也有。
田蓝不管他们怎么做,只强调安全卫生。如果熬出的糖脏兮兮的,那么知青点既不会回收,也不会返还买糖水的30块。
原先要签字画押的人又开始抱怨,站在桌子前面犹犹豫豫。
让开让开。小云她爹挑了罐子过来,一抹额头上的汗,跟田蓝打招呼,兰花花,你瞧瞧,咱这熬的糖稀行吗?
熬糖这活真不费工夫,不到一上午的时间,他和婆娘就熬了两大罐子。
因为家里空罐子少,熬好的糖稀没地方放,所以他就赶紧先送过来。
田蓝看了看成色,又挑了一点尝了味道,点点头道:就这样,可以了。到这边来称重拿钱吧。
大家伙儿全都跟过去看,看两大罐子20来斤糖稀换了15块钱。崭新的大团结,就这么交到人手上了。
众人啧啧赞叹,原先犹豫不决的人瞬间眼热,立刻吆喝着要接熬糖的活。
其他人反应过来,跟在后面表态,生怕自己晚一步,放在小学教室里的糖水都被人挑光了。
赵来娣的爹妈跟着眼红,愣是挤到了田蓝面前,急赤白脸地嚷嚷:我家也要,要一担糖水。
田蓝一视同仁,伸手要钱:先拿30块押金过来。
来娣的娘眼睛珠子滴溜溜地转,当即有了主意:你拿我闺女的工钱换,就用这个抵。
田蓝看了她一眼,没说什么,点点头道:行,在这儿按个手印吧。
秀秀她们都要气死了。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爹妈。
只是大家都忙得够呛,也没空再跟这人掰扯。反正到时候她的糖要熬坏了,他们坚决不收。
一番闹腾之后,糖坊的产量果然大幅度上升。有人接手磨玉米芯,有人忙着熬糖,知青们最主要的工作就变成了做麦芽乳,更确切点儿讲,就是给大麦催芽。
幸亏有酒厂帮忙牵桥搭线,大麦的供应不成问题。
不然就现在家家点火,户户熬糖,人人推磨的架势,别说单凭一个赵家沟了,他们整个公社的大麦加在一起恐怕都够呛。
酒厂的采购员过来装货时,条件装在大桶里的糖稀又惊又喜:哎呀,怎么一下子这么多了?
旁边食品厂的采购员急了,立刻强烈:说好的,我们每天180斤糖稀坚决不能少。不能都给他们了。
田蓝赶紧解释:有有有,都有都有。
两个厂的采购员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脸上看到了困惑。这才几天功夫,怎么这个小作坊的产能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
不过管不了,有糖稀供应上就行。现在两家工厂都拼了老命抢生产,必须得在年前冲一波呢。
只要糖稀的质量没问题,他们就懒得管这糖稀到底怎么来的。
这边采购员还在称重验货,那头中学生已经跑过来找田蓝去撑腰。
小云的妹妹小芳气呼呼的:我就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人,天天到咱们这儿赊上30块钱的糖水,下回还是不给钱。
赊账这事儿,知青点干活的学生家里人多多少少都做过。不过人家熬好糖回来卖,就立刻把账给结清了。
只有赵来娣他们家,就没他爹妈这样的。
回回拿了糖过来卖,收了35块钱就走,坚决不结前面的账,还大言不惭,用她闺女的工钱顶着。
当来娣是8级工人呢?8级工人一个月上百的工钱也就能买三四担糖水。他们家好了,天天过来白拿糖水!
田蓝本来不想管,让来娣自己去处理。但她想想那姑娘的鹌鹑样,估计也指望不上,只好硬着头皮去做这个救火队员。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