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半个小时,监考老师就会提醒次时间:抓紧了,要培养紧迫感。在考场上,千万不能在一道题目上耽误太长时间,要学会取舍。
他不说还好,一说考生更紧张。还有人发出巨大的抽气声,似乎喘不过气来一样。后来他实在吃不消了,索性站起身,在礼堂里跺起了脚。
毫无疑问,他被直接赶出了考场。
监考老师恨铁不成钢:你就是扛不住,也可以要求上厕所,怎么能扰乱考场秩序?
其他考生也觉得这人有点傻。算了,就他的脑袋瓜子还是别折腾了,直接放弃今年的高考好了,省得白遭一趟罪。
田蓝写的飞快,她从小到大都这样,只要是会做的题目,就绝不耽误时间,考完拉倒。
监考老师第3次提醒时间时,她就直接站起身,上前交卷。
搞的监考老师都忍不住看了她一眼,强调了一句:态度也很重要。
旋即他又改了口,算了,不浪费时间也好。
他抬眼看台下的学生,你们也是,这又不是高考考场。别磨叽了,会写的就写,不会写的早点交卷,我还好快点把试卷改出来。
然而没那么多勇士。
就连陈立恒,他因为习惯控制考试节奏,所以到现在都没写完,只能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奋笔疾书。
倒是考场外面传来了喊声:秀英,快点,娃娃饿了要吃奶。
礼堂里发出吃吃的笑声,好几人都抬起头看一位剪着短发的妇女。
从她的外表上来看,她就是大西北再普通不过的农妇。
但她面无表情,对着孩子的哭声也充耳不闻的态度又显出了她的不一般。
齐耳短发妇女没有动,还在拼命写试卷。
外面的人似乎已经等得不耐烦,直接抱着小孩闯进了考场。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时,她直挺挺地冲到孩子母亲面前,嘴里抱怨着:娃娃都生了,考什么呀?考去哪儿啦?一个女人,连男人和娃娃都不要了,你这是想干啥?
礼堂里的气氛瞬间凝滞起来,然后快速爆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几个人都交换眼色,还有人皱着眉毛指着那位怀抱孩子的上了年纪的女人:我们在考试,请你不要打扰考场秩序。
抱小孩的妇女暴怒,拼命将孩子往秀英手上塞:你耳朵聋了?娃娃哭成这样你都不管?赶紧给娃娃喂奶。
秀英埋头不吭声,笔尖不停,还在写试卷。
她的态度终于激怒了婆婆,后者发出一声咒骂,抓起试卷,直接揪成团,往地上狠狠地一砸:写写写,写你麻痹地写!
考场里的人惊呆了,英子气愤地站起身,愤怒地指责那女人:你怎么能这样?我们这在考试呢,考试的时候谁都不能打扰。
女人不甘示弱:这是我儿媳妇,我们家的事轮不到你们管。女人生了娃娃就得好好过日子。
英子叫气得够呛,下意识地寻找监考老师的帮助:老师!
没想到老师根本不管,只抬头看了眼闹钟,又提醒考场里的众人:还有一个半小时考试结束,请抓紧时间。
他扫了一眼秀英,正色道,没多余的试卷,交不了卷子就算0分。
秀英被婆婆拉着,强行要求给孩子喂奶。
听了老师的话,她突然间猛地推开婆婆,从地上捡起试卷摊平。
她婆婆猝不及防,差点连怀里的孩子都一并摔倒在地上。
她勃然大怒,分手又要揪卷子:我看你是不想好了。你别做梦,甭想丢下你男人和娃娃不管。
秀英突然抬起头,恶狠狠地瞪着婆婆:你再动一下我的卷子,我就下老鼠.药,大家一了百了。我好不了,你们都别想活!
她婆婆吓了一跳,怀里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自己也跟着拍大腿哭:不得了咯,我这是讨了个祖宗在家里,不让人活哦。
婆媳俩一哭一闹,考场里乱糟糟的,简直就跟菜市场一样。
然而监考老师充耳不闻,就像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一样,继续催促考生:抓紧时间,没有写作文的人,动作快点。考试的时候,不管会写不会写,作文一定不能放弃。
秀英木着一张脸,继续埋头写试卷。
她婆婆还在哭:你就是安不下心,当初是你要嫁我儿的,看中我们家三代贫农。现在你又起了外心,就是不想好好过日子。
陈立恒写完的卷子,起身去交,闻声到底还是劝了一句:高考是好事,是让国家挑选人才呢,你要跟国家政策作对吗?
上了年纪的女人又气又怒:你少拿大帽子扣。什么都是你们说了算,拿我们的贫下中农开涮呢!
一直不吭声地秀英突然间冒出了句:现在改政策了,离婚不行,要丧偶才能回城。
她这话没头没脑,却吓得她婆婆再也不敢吭声。
秀英继续往下说:你们家要是不捣乱,我父母还能再想想办法。如果你们要耍花招,那就等着瞧吧。
她婆婆被下了脸,面子挂不住,又嚷嚷着强调:我们是外人,娃娃总是你生的吧?你难道连娃娃都不管吗?
没想到秀英真狠人,表情漠然地看了眼还在哭泣的孩子,一字一句:我这辈子就只能生一个小孩吗?
天哪!这是一个当妈的能说出来的话吗?
秀英婆婆的天都要塌了。
然而做儿媳妇的人却面无表情,继续写试卷。
陈立恒看她婆婆不闹腾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交了试卷就出来找田蓝。
距离高考还有好几个月呢,如果秀英不能做自己的主,就算她成绩再好,后面能不能顺利走上考场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田蓝一直没有远离考场,这会儿才问:他们家到底怎么回事?
大概的情况她能看出来。不外乎知青下放多年,以为真的要扎根农村一辈子,所以选择了农村配偶结婚生子。结果政策一变,知青们又有了回城的机会。
这个时代城乡差距极大,况且谁离家多年在条件艰苦的异乡生活,不怀念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呢?
于是小家庭和原生家庭的矛盾就直接摆在了面前。
所以才在人前就闹成这样。
陈立恒和其他知青交往的多些,知道的情况也多点:她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当年被冲击了。她选择三代贫农结婚,也有改变自己阶级成分的意思。
谁能想到呢?当年无比光荣的三代贫农现在又不值钱了。人生的际遇还真是难说。
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田蓝不好评价女知青的选择,只能叹气:走吧,咱们去公社问问拖拉机的事。就以咱们知青点的名义买。
公社早下班了,大瓦房里黑黢黢的,连个灯都没亮,显然没人值班。
好在这时代公家的单位职工就住在单位家属区。
他们随便敲开一间院子门,就叫人领着找到了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家门。
主任家和一般的公社干部家并无二致,谈不上多宽敞,跟气派二字更无关系。
堂屋里不过摆了一张方桌和一架茶几,方桌上还放着咸菜,大酱里同样看不到多少油花。
革委会主任人挺和气的,听说他们的来意还大大夸奖了他们:是该搞拖拉机,现在要实现4个现代化,的确应该有拖拉机。
可应该和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也希望向阳公社下面的大队,个个都配备拖拉机,最好每个生产队都有一辆,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运输的需求。
但事实不允许。
因为没计划。
现在拖拉机是紧俏物资,各个地方都想要。拖拉机厂的产能又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公社可以为赵家沟大队打申请,但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买拖拉机,主任也不知道。
田蓝无语,拖拉机而已呀。他们又不是想买卡车,小轿车。
革委会主任叹气,苦笑道:没办法,优先也考虑不到我们。
他话锋一转,开始指点留守知青,其实吧,与其等计划,你们不如再额外想想办法。
田蓝和陈立恒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什么办法?
主任看这两人满脸疑惑的模样,在心里埋怨了句,怎么愣头愣脑的?
能把糖坊和酒坊盖起来,刷刷往外面卖糖酒,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脑袋瓜子活泛的人啊,咋就这么老实吗?
他不得不开口指点:找熟人啊,找关系。哪个单位计划外没指标呢?只要找到了门路,肯定还是有办法的。拖拉机厂都在城里,你们本来就是城里人,认识的城里人比我们都多。找找门路嘛,托托熟人,说不定就能弄到拖拉机了。
两人瞬间无语。
这都什么呀?买个拖拉机还要走后门。
可惜他俩又想不到什么妙招,只能谢过革委会主任的指点,赶紧告辞。
临走之前,陈立恒还从兜里掏出玉米花生糖,请主任指点:我们试着做了点,也不知道合不合咱们向阳公社社员的口味。还请主任帮忙掌掌眼。
革委会主任拼命推辞:不要不要,我可不能收你们的礼。你这有半斤糖了吧?现在每个干部也就是半斤糖票。
田蓝趁机推销:就是因为看到咱们向阳公社的领导干部还有社员总是吃不上糖,营养跟不上,我们才想办法做这个糖。可是吧,我们赵家沟地方偏,路也不太好走。社员们过去买东西不方便。我们就琢磨着,看能不能把糖摆在供销社卖,好歹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革委会主任惊呆了。
合着是他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就没打算给他送糖?
陈立恒又强调:所以我们想请主任您和您的家人都尝尝我们的糖。要是你们都觉得好,我们才有胆子和供销社提。
主任清了清嗓子,这才做出勉为其难的模样,捏了一片糖放进嘴里。
好吃吗?废话。当然好吃,又是花生又是糖,还有爆玉米花,又香又甜,能不好吃吗?
他吃了一块,忍不住又拿起一块。直接干掉三块糖之后,他才控制住自己的手,点点头道:可以,就摆在供销社卖吧,也能给广大社员多加点物资。
这时代的供销社一手供一首销。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卖的商品都是从上级供销社拿来的。但有些农副产品,比方说蔬菜之类的,供销社也代专门种菜的生产对销售。
当然现在市场放开了,社员可以直接拿菜到街上卖,又新鲜又便宜。供销社的这项职能也就渐渐淡却了。
刚好,就拿糖抵上吧。
公社范围内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一直都不用票,这回当然也用不上糖票。
革委会主任大包大揽,主动表示可以帮他们跟供销社说说。
田蓝和陈立恒都大喜过望。
其实过来考试前,他俩根本就没想到这茬。因为糖卖的好呀,他们不愁销量。
不过话赶话的说到这里,又增加了一条销售途径,他俩还是挺高兴的。
糖块卖给谁都是卖,如果能够卖给本公社的乡亲,那不是更好吗?这样可以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啊。
他俩没在革委会主任家多耽误,谈妥了事情就告辞。
临走的时候,主任还特地将他俩送到门口,又叮嘱他们:广泛发动你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已经回城的知青。大家都是插友,同一个战壕的交情,他们不帮你们,谁帮你们?说不定他们张张嘴,你们就不用跑断腿了。
田蓝在心中腹诽:凭啥我们跑断腿呀?公社干什么吃的?公社不想办法解决困难,就把责任全推给知青。啥都我们干了,要你们有啥用?
可是当着人面,她还得笑容满面地感谢领导支持工作。
也是,真支持了,好歹帮忙卖了糖。
先从向阳公社的供销社开始,后面再往更多的供销社蔓延。这就相当于产品进入了主流销售渠道。
如此一来,今后即便食品厂和酒厂以及医院都改了主意,不从他们知青点直接进糖,他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两人离开公社大院,再往前走,到了中学门口,刚好赶上大家写完考卷出来。
英子一路小跑上前,抱住田蓝的胳膊:你们怎么这么早就交卷了?好歹多写会儿嘛。
卷子太难了,她写的头都大了,到最后都没来得及写完。
唐老师心真狠啊。中途都闹成那样,他也没给我们多放一分钟时间,到了点就收卷。
田蓝诚恳地看着她,净说大实话:如果这种难度的试卷两个小时还写不完的话,那高考就悬了。
周围的知青都吓了一跳。
这年代没五三,高考资料都得想办法自己到处收集。他们甚至不知道1979年的高考试卷到底考了些什么。因为知青点购买的资料里没这项啊。
现在听田蓝一说,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完蛋了,录取的人这么少,卷子又这么难,他们肯定考不上。
众人长吁短叹,小云喃喃自语:考不上,我估计最高兴的人应该是秀英的婆婆。
她外婆家和秀英婆家在同一个大队,还算了解她家的情况。
其他人跟着点头:肯定的啦,她考不上不就老老实实留在村里,不会再回什么嘛。说实在的,她男人带着两个孩子,肯定找不到条件比秀英更好的。
当初北京来的知青嫁给向阳公社的农民可是件大事,还是那会儿的革委会主任帮忙主持的婚礼,说是移风易俗,改变了千百年来的婚姻陋习。
结果才过了几年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世界都不一样了。
田蓝冒了一句:不是世界不一样,是他们一直都不一样吧。
大家面面相觑,点头表示赞同。
的确不一样。
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一样。
就说他们吧,还是城里的知青到了赵家沟之后,他们才知道要天天刷牙,每天晚上都得洗脚。
不住在一起,社员和知青都能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可住到了一处,肯定就有矛盾啊。
知青们笑嘻嘻地围着胡长荣问东问西:你跟你老婆谁听谁的呀?
胡长荣笑骂了一句:你们管得倒宽呢,你问你们什么事儿?
废话。当然是他老婆听他的了,他老丈人一家都听他的。因为他从城里带来的生活习惯是高级的先进的健康的,哪有落后的战胜先进的道理呢?
小云摇头:那可未必,起码秀英婆家不这样。她结婚当天晚上,她丈夫就打了她。因为她让她丈夫洗干净脚再上床,不然就不准上床。她丈夫不愿意,就动手打了她。
田蓝震惊:就为这点事?
小云点头:是啊。我以前还觉得是秀英小题大做,为这点事情跟她丈夫吵什么吵呢?后来我觉得是她丈夫不对,本来就应该注重个人卫生。他做不好,别人给他指出来了,他不仅不改正,还要打人。这种人真的好落后。
秀秀皱眉:他到底在想什么呢?洗干净脚不舒服吗?
田蓝叹气: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他老婆呀,起码在个人卫生习惯上。有的人因为清楚自己糟糕,所以自卑,反而就表现的特别傲慢,不允许任何人说他不对。
英子撇嘴:她咋不离婚呢?我倒觉得她应该离婚回家,待在她婆家没意思。
她哥急了:你别张口闭口就让人离婚啊。离了婚,她孩子怎么办?
这倒是个难题。老话说的好,有了后妈就有后爸。亲妈都不疼的孩子,还指望谁疼啊?
恋耽美
他不说还好,一说考生更紧张。还有人发出巨大的抽气声,似乎喘不过气来一样。后来他实在吃不消了,索性站起身,在礼堂里跺起了脚。
毫无疑问,他被直接赶出了考场。
监考老师恨铁不成钢:你就是扛不住,也可以要求上厕所,怎么能扰乱考场秩序?
其他考生也觉得这人有点傻。算了,就他的脑袋瓜子还是别折腾了,直接放弃今年的高考好了,省得白遭一趟罪。
田蓝写的飞快,她从小到大都这样,只要是会做的题目,就绝不耽误时间,考完拉倒。
监考老师第3次提醒时间时,她就直接站起身,上前交卷。
搞的监考老师都忍不住看了她一眼,强调了一句:态度也很重要。
旋即他又改了口,算了,不浪费时间也好。
他抬眼看台下的学生,你们也是,这又不是高考考场。别磨叽了,会写的就写,不会写的早点交卷,我还好快点把试卷改出来。
然而没那么多勇士。
就连陈立恒,他因为习惯控制考试节奏,所以到现在都没写完,只能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奋笔疾书。
倒是考场外面传来了喊声:秀英,快点,娃娃饿了要吃奶。
礼堂里发出吃吃的笑声,好几人都抬起头看一位剪着短发的妇女。
从她的外表上来看,她就是大西北再普通不过的农妇。
但她面无表情,对着孩子的哭声也充耳不闻的态度又显出了她的不一般。
齐耳短发妇女没有动,还在拼命写试卷。
外面的人似乎已经等得不耐烦,直接抱着小孩闯进了考场。在大家都还没反应过来时,她直挺挺地冲到孩子母亲面前,嘴里抱怨着:娃娃都生了,考什么呀?考去哪儿啦?一个女人,连男人和娃娃都不要了,你这是想干啥?
礼堂里的气氛瞬间凝滞起来,然后快速爆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几个人都交换眼色,还有人皱着眉毛指着那位怀抱孩子的上了年纪的女人:我们在考试,请你不要打扰考场秩序。
抱小孩的妇女暴怒,拼命将孩子往秀英手上塞:你耳朵聋了?娃娃哭成这样你都不管?赶紧给娃娃喂奶。
秀英埋头不吭声,笔尖不停,还在写试卷。
她的态度终于激怒了婆婆,后者发出一声咒骂,抓起试卷,直接揪成团,往地上狠狠地一砸:写写写,写你麻痹地写!
考场里的人惊呆了,英子气愤地站起身,愤怒地指责那女人:你怎么能这样?我们这在考试呢,考试的时候谁都不能打扰。
女人不甘示弱:这是我儿媳妇,我们家的事轮不到你们管。女人生了娃娃就得好好过日子。
英子叫气得够呛,下意识地寻找监考老师的帮助:老师!
没想到老师根本不管,只抬头看了眼闹钟,又提醒考场里的众人:还有一个半小时考试结束,请抓紧时间。
他扫了一眼秀英,正色道,没多余的试卷,交不了卷子就算0分。
秀英被婆婆拉着,强行要求给孩子喂奶。
听了老师的话,她突然间猛地推开婆婆,从地上捡起试卷摊平。
她婆婆猝不及防,差点连怀里的孩子都一并摔倒在地上。
她勃然大怒,分手又要揪卷子:我看你是不想好了。你别做梦,甭想丢下你男人和娃娃不管。
秀英突然抬起头,恶狠狠地瞪着婆婆:你再动一下我的卷子,我就下老鼠.药,大家一了百了。我好不了,你们都别想活!
她婆婆吓了一跳,怀里抱着哇哇大哭的孩子,自己也跟着拍大腿哭:不得了咯,我这是讨了个祖宗在家里,不让人活哦。
婆媳俩一哭一闹,考场里乱糟糟的,简直就跟菜市场一样。
然而监考老师充耳不闻,就像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一样,继续催促考生:抓紧时间,没有写作文的人,动作快点。考试的时候,不管会写不会写,作文一定不能放弃。
秀英木着一张脸,继续埋头写试卷。
她婆婆还在哭:你就是安不下心,当初是你要嫁我儿的,看中我们家三代贫农。现在你又起了外心,就是不想好好过日子。
陈立恒写完的卷子,起身去交,闻声到底还是劝了一句:高考是好事,是让国家挑选人才呢,你要跟国家政策作对吗?
上了年纪的女人又气又怒:你少拿大帽子扣。什么都是你们说了算,拿我们的贫下中农开涮呢!
一直不吭声地秀英突然间冒出了句:现在改政策了,离婚不行,要丧偶才能回城。
她这话没头没脑,却吓得她婆婆再也不敢吭声。
秀英继续往下说:你们家要是不捣乱,我父母还能再想想办法。如果你们要耍花招,那就等着瞧吧。
她婆婆被下了脸,面子挂不住,又嚷嚷着强调:我们是外人,娃娃总是你生的吧?你难道连娃娃都不管吗?
没想到秀英真狠人,表情漠然地看了眼还在哭泣的孩子,一字一句:我这辈子就只能生一个小孩吗?
天哪!这是一个当妈的能说出来的话吗?
秀英婆婆的天都要塌了。
然而做儿媳妇的人却面无表情,继续写试卷。
陈立恒看她婆婆不闹腾了,也不好再说什么,交了试卷就出来找田蓝。
距离高考还有好几个月呢,如果秀英不能做自己的主,就算她成绩再好,后面能不能顺利走上考场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田蓝一直没有远离考场,这会儿才问:他们家到底怎么回事?
大概的情况她能看出来。不外乎知青下放多年,以为真的要扎根农村一辈子,所以选择了农村配偶结婚生子。结果政策一变,知青们又有了回城的机会。
这个时代城乡差距极大,况且谁离家多年在条件艰苦的异乡生活,不怀念自己的父母和家人呢?
于是小家庭和原生家庭的矛盾就直接摆在了面前。
所以才在人前就闹成这样。
陈立恒和其他知青交往的多些,知道的情况也多点:她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当年被冲击了。她选择三代贫农结婚,也有改变自己阶级成分的意思。
谁能想到呢?当年无比光荣的三代贫农现在又不值钱了。人生的际遇还真是难说。
莫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田蓝不好评价女知青的选择,只能叹气:走吧,咱们去公社问问拖拉机的事。就以咱们知青点的名义买。
公社早下班了,大瓦房里黑黢黢的,连个灯都没亮,显然没人值班。
好在这时代公家的单位职工就住在单位家属区。
他们随便敲开一间院子门,就叫人领着找到了公社革委会主任的家门。
主任家和一般的公社干部家并无二致,谈不上多宽敞,跟气派二字更无关系。
堂屋里不过摆了一张方桌和一架茶几,方桌上还放着咸菜,大酱里同样看不到多少油花。
革委会主任人挺和气的,听说他们的来意还大大夸奖了他们:是该搞拖拉机,现在要实现4个现代化,的确应该有拖拉机。
可应该和事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也希望向阳公社下面的大队,个个都配备拖拉机,最好每个生产队都有一辆,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运输的需求。
但事实不允许。
因为没计划。
现在拖拉机是紧俏物资,各个地方都想要。拖拉机厂的产能又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公社可以为赵家沟大队打申请,但什么时候能轮到他们买拖拉机,主任也不知道。
田蓝无语,拖拉机而已呀。他们又不是想买卡车,小轿车。
革委会主任叹气,苦笑道:没办法,优先也考虑不到我们。
他话锋一转,开始指点留守知青,其实吧,与其等计划,你们不如再额外想想办法。
田蓝和陈立恒都有些反应不过来:什么办法?
主任看这两人满脸疑惑的模样,在心里埋怨了句,怎么愣头愣脑的?
能把糖坊和酒坊盖起来,刷刷往外面卖糖酒,按道理来说应该是脑袋瓜子活泛的人啊,咋就这么老实吗?
他不得不开口指点:找熟人啊,找关系。哪个单位计划外没指标呢?只要找到了门路,肯定还是有办法的。拖拉机厂都在城里,你们本来就是城里人,认识的城里人比我们都多。找找门路嘛,托托熟人,说不定就能弄到拖拉机了。
两人瞬间无语。
这都什么呀?买个拖拉机还要走后门。
可惜他俩又想不到什么妙招,只能谢过革委会主任的指点,赶紧告辞。
临走之前,陈立恒还从兜里掏出玉米花生糖,请主任指点:我们试着做了点,也不知道合不合咱们向阳公社社员的口味。还请主任帮忙掌掌眼。
革委会主任拼命推辞:不要不要,我可不能收你们的礼。你这有半斤糖了吧?现在每个干部也就是半斤糖票。
田蓝趁机推销:就是因为看到咱们向阳公社的领导干部还有社员总是吃不上糖,营养跟不上,我们才想办法做这个糖。可是吧,我们赵家沟地方偏,路也不太好走。社员们过去买东西不方便。我们就琢磨着,看能不能把糖摆在供销社卖,好歹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革委会主任惊呆了。
合着是他自作多情了?人家根本就没打算给他送糖?
陈立恒又强调:所以我们想请主任您和您的家人都尝尝我们的糖。要是你们都觉得好,我们才有胆子和供销社提。
主任清了清嗓子,这才做出勉为其难的模样,捏了一片糖放进嘴里。
好吃吗?废话。当然好吃,又是花生又是糖,还有爆玉米花,又香又甜,能不好吃吗?
他吃了一块,忍不住又拿起一块。直接干掉三块糖之后,他才控制住自己的手,点点头道:可以,就摆在供销社卖吧,也能给广大社员多加点物资。
这时代的供销社一手供一首销。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卖的商品都是从上级供销社拿来的。但有些农副产品,比方说蔬菜之类的,供销社也代专门种菜的生产对销售。
当然现在市场放开了,社员可以直接拿菜到街上卖,又新鲜又便宜。供销社的这项职能也就渐渐淡却了。
刚好,就拿糖抵上吧。
公社范围内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一直都不用票,这回当然也用不上糖票。
革委会主任大包大揽,主动表示可以帮他们跟供销社说说。
田蓝和陈立恒都大喜过望。
其实过来考试前,他俩根本就没想到这茬。因为糖卖的好呀,他们不愁销量。
不过话赶话的说到这里,又增加了一条销售途径,他俩还是挺高兴的。
糖块卖给谁都是卖,如果能够卖给本公社的乡亲,那不是更好吗?这样可以让大家切实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啊。
他俩没在革委会主任家多耽误,谈妥了事情就告辞。
临走的时候,主任还特地将他俩送到门口,又叮嘱他们:广泛发动你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已经回城的知青。大家都是插友,同一个战壕的交情,他们不帮你们,谁帮你们?说不定他们张张嘴,你们就不用跑断腿了。
田蓝在心中腹诽:凭啥我们跑断腿呀?公社干什么吃的?公社不想办法解决困难,就把责任全推给知青。啥都我们干了,要你们有啥用?
可是当着人面,她还得笑容满面地感谢领导支持工作。
也是,真支持了,好歹帮忙卖了糖。
先从向阳公社的供销社开始,后面再往更多的供销社蔓延。这就相当于产品进入了主流销售渠道。
如此一来,今后即便食品厂和酒厂以及医院都改了主意,不从他们知青点直接进糖,他们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两人离开公社大院,再往前走,到了中学门口,刚好赶上大家写完考卷出来。
英子一路小跑上前,抱住田蓝的胳膊:你们怎么这么早就交卷了?好歹多写会儿嘛。
卷子太难了,她写的头都大了,到最后都没来得及写完。
唐老师心真狠啊。中途都闹成那样,他也没给我们多放一分钟时间,到了点就收卷。
田蓝诚恳地看着她,净说大实话:如果这种难度的试卷两个小时还写不完的话,那高考就悬了。
周围的知青都吓了一跳。
这年代没五三,高考资料都得想办法自己到处收集。他们甚至不知道1979年的高考试卷到底考了些什么。因为知青点购买的资料里没这项啊。
现在听田蓝一说,大家都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完蛋了,录取的人这么少,卷子又这么难,他们肯定考不上。
众人长吁短叹,小云喃喃自语:考不上,我估计最高兴的人应该是秀英的婆婆。
她外婆家和秀英婆家在同一个大队,还算了解她家的情况。
其他人跟着点头:肯定的啦,她考不上不就老老实实留在村里,不会再回什么嘛。说实在的,她男人带着两个孩子,肯定找不到条件比秀英更好的。
当初北京来的知青嫁给向阳公社的农民可是件大事,还是那会儿的革委会主任帮忙主持的婚礼,说是移风易俗,改变了千百年来的婚姻陋习。
结果才过了几年啊,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世界都不一样了。
田蓝冒了一句:不是世界不一样,是他们一直都不一样吧。
大家面面相觑,点头表示赞同。
的确不一样。
生活习惯各方面都不一样。
就说他们吧,还是城里的知青到了赵家沟之后,他们才知道要天天刷牙,每天晚上都得洗脚。
不住在一起,社员和知青都能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可住到了一处,肯定就有矛盾啊。
知青们笑嘻嘻地围着胡长荣问东问西:你跟你老婆谁听谁的呀?
胡长荣笑骂了一句:你们管得倒宽呢,你问你们什么事儿?
废话。当然是他老婆听他的了,他老丈人一家都听他的。因为他从城里带来的生活习惯是高级的先进的健康的,哪有落后的战胜先进的道理呢?
小云摇头:那可未必,起码秀英婆家不这样。她结婚当天晚上,她丈夫就打了她。因为她让她丈夫洗干净脚再上床,不然就不准上床。她丈夫不愿意,就动手打了她。
田蓝震惊:就为这点事?
小云点头:是啊。我以前还觉得是秀英小题大做,为这点事情跟她丈夫吵什么吵呢?后来我觉得是她丈夫不对,本来就应该注重个人卫生。他做不好,别人给他指出来了,他不仅不改正,还要打人。这种人真的好落后。
秀秀皱眉:他到底在想什么呢?洗干净脚不舒服吗?
田蓝叹气:因为他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如他老婆呀,起码在个人卫生习惯上。有的人因为清楚自己糟糕,所以自卑,反而就表现的特别傲慢,不允许任何人说他不对。
英子撇嘴:她咋不离婚呢?我倒觉得她应该离婚回家,待在她婆家没意思。
她哥急了:你别张口闭口就让人离婚啊。离了婚,她孩子怎么办?
这倒是个难题。老话说的好,有了后妈就有后爸。亲妈都不疼的孩子,还指望谁疼啊?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