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食品厂感觉到危机了。
这就好像跳集体舞,如果大家普遍划水,那混在里面混日子也无所谓。可周围的人都一板一眼地好好跳了,你的动作松懈一点,就特别明显。
食品厂到今天还因为本县的罐头生产线在酒厂而被同行嘲笑,现在再落后,他们还有脸出去混吗?
所以领导放了狠话,今年他们要出新,产能起码要翻一半。
田蓝二话不说,立刻点头答应:没问题。
反正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满足市场需求,到底谁来做这个点心,也没那么重要了。
高考一天天逼近,她和陈立恒得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呀。
摸着胸口说,之前她对高考有点可有可无的意思,毕竟她已经搞了那么多年的农学研究,真正在突破的可能性估计不大。
如果考不上,留在农村搞建设,其实也不错。是人生的新挑战。
可外挂来的猝不及防,一下子冒出这么多2021年的网课,显然是现在的小乡村难以消化的宝藏。
他们必须得去更广阔的天地,才能让外挂不至于明珠投暗处,白瞎了它这么费劲。
酒厂和食品厂的人都心满意足地走了,原料充足,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那就意味着厂里的效益好,大家拿到手的奖金多呀。
太阳一天比一天热烈,就连露天生长的黄瓜都开出了娇艳的小黄花,辣椒也长出了小小的果实。
向阳公社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们以及高考复习班的同学也迎来了他们高考的第一道门槛预考。
这是80年代高考特色产品。
因为考生太多,统考工作量太大,人手紧张,为了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所以推出了这么个初筛选方案。理论角度上,是要在考生人数多的地方先进行试点的。
按道理来说,大西北地广人稀,考生人数应当不多。
但田蓝他们的运气不好,因为他们所在的省由于种种原因还没能回城的知青不少,户籍还在本地,只能在这儿参加高考,所以报名考生总人数居然不少,也在预考筛选的范围之类。
所以5月第二个礼拜六天刚蒙蒙亮,大家就坐着各个大队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往县城去。
之所以不是昨天就过去踩点住下,是因为没地方住啊。
向阳公社的高中都不招生了,学校自然不会组织统一复考,更加不会安排住宿的地方。如果非要住的话,大家只能在考场里打地铺。
虽然现在已经5月份,但晚上气温万一下降的话,那也相当感人。
田蓝他们和唐老师商量过后,都认为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反正他们现在有拖拉机,早上6:00出发,7:30就能抵达考场,还能安安心心地去食品厂食堂吃顿早饭。
如果是一般人,食品厂肯定不会对他们开放。
但现在大家不是熟嘛,向阳公社各个大队都熬糖,食品厂糖果和糕点的原料,有1/3~1/2都依靠他们产出。
现在100来号考生上县城参加预考,食堂给他们几顿不要粮票的饭,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工农一家亲。
当然,高考完了回去要好好干活呀,夏天瓜果多,食品厂不生产罐头,这还有蜜饯呢。
食品厂为考生们专门开了窗口服务,大家看见打到碗里的手擀面时,都激动的厉害。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白面,一口咬下去,喷香!上面盖的红烧肉浇头,妈呀,真是让人垂流直下三千尺。
胡长荣感慨万千:顿顿大肉面,公产主义生活不过如此。
虽然赵家沟现在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因为小麦产量本来就不高。这时代也不是你拿着钱就能随便购买大米白面的,所以他们现在主食还是玉米、高粱和山芋。尽管顿顿能吃饱,时不时还能看到肥肉煎出来的油花,可到底还是缺了点什么。
田蓝笑着咽下了嘴里的面条,一本正经道:你等着吧,最多再过20年,大米白面是最便宜的,你现在嫌弃的玉米高粱到时候说不定你反而高攀不起。
粗粮是你想吃就能吃的吗?粗粮很贵的。
尤其是赵家沟现在种植的糯玉米,这种玉米口感极佳,但穗子小,产量低,将来要么被淘汰,要么就作为高价玉米被小面积种植。
吴秀芳一本正经:那我宁可吃最便宜的大米白面,这个才香。
食堂大师傅还高兴地招呼他们:放开肚皮吃啊,考试的时候管饱。
田蓝却不得不提醒众人:悠着点,当心考试的时候闹肚子。
结果真正上了考场,她坐的那间教室还真有几个人考了一半跑出去上厕所。
这些考生倒不是因为肚子寡得慌,偶然吃到了大鱼大肉,就放开肚皮不加节制;而是他们远道而来,随身携带的干粮已经馊了,可要是不吃,又饿的发慌,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吞下去。
结果身体扛不住了。
英子他们都心有余悸戚戚焉,感觉自己运气实在太好了。要不是兰花花和老九把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那个因为拉肚子没能考完试的考生,说不定就是他们自己。
陈立恒轻轻叹气,小声念叨了一句:现在还是不重视呀。
根本就没人管他们。
田蓝苦笑:应该管的人懒得管,想管的人有心无力。
就比方说家长吧,他们难道不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参加预考。但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工人一天不上班就没工资,社员一天不上工就没工分。留在县城陪考,吃住的开销又怎么算?
陈立恒微微皱眉:最起码的,考试组织者应该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城里的孩子有粮票,可以买东西吃。农村的小孩怎么办?他们又没粮票。天气这么热,等高考的时候更热,考场都设在城里,距离他们的家那么远,他们上哪儿吃饭?
胡长荣在旁边听了一耳朵,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认真地强调:老九,你好好考吧,将来当个好官,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陈立恒哭笑不得:行了吧你,赶紧去上厕所,别考了一半又跑出去。
预考的考试科目跟高考一样,也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不过英语不在考察范围内,但是给他们减轻了点负担。
饶是如此,大家也考的天昏地暗。
等到考试结束,众人出考场的时候,一贯镇定的田蓝都觉得头晕眼花,必须得赶紧吃颗糖压压。
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活像经历了一场战争,所有人都表情麻木。
有人出了考场就哭了,有人则干脆抓起自己的书包直接往外面扔,结果砸到了人,双方又打了一架。
陈立恒顾不上去拉架,先招呼各个大队清点人头。
不管考成什么样,大家急急整整的出来的,必须得全须全尾回去。
幸亏他们点了名,还真叫大家发现少了两位考生。同学们生怕他们想不开,赶紧四下分开找,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拉回来。
也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小伙子了,到了伤心处,哭的稀里哗啦。
田蓝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们,只能招呼大家快点上拖拉机。这样他们好歹还能趁着天黑前赶回去,路上安全些。
吴秀芳有心想和田蓝对答案,被她以一句忘掉了,实力拒绝。
陈立恒则干脆开拖拉机,完全不理会后面喊他的声音。
暮色风声四起,晚风呼呼吹着人脸,把人吹的都变形了。
胡长荣突然间冒出一句:人生就这样了,此时此刻,就是分水岭。
周围听到的人都跟着唏嘘。
田蓝觉得奇怪:人生哪时哪刻不在选择?你走的每一步都会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你人生的分水岭。
得,这个人真不配合,就不能切身处地的理解一下大家惆怅的心情吗?
好歹还是个下放知青呢,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着急。等你考不上,有你哭的日子在后面呢。
可是秀秀他们偷偷看田蓝,又怀疑如果她真考不上,一辈子留在农村,好像也不会让她崩溃。
毕竟她现在过得风生水起,如果真说生活质量的话,未必比她那些回城的同伴差。
就连上次那个县里工会的干部宋清远过来看他和老九,都说他们才是真神仙,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不像他,天天在单位瞎忙,也不晓得忙了个啥。
兰花花还劝他趁着人闲没事干,好好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又是什么呀,他们还从来没看过没摸过呢。
如果他们考上大学了,是不是就能见到神奇的计算机?
拖拉机突突往前开着,越往乡下去,道路越崎岖。然而车子颠簸的再厉害,方向也始终向前啊。
暮色渐渐浓郁,夕阳已经看不到一点影子。远远地,炊烟袅袅升起,那应该不是在熬糖,而是准备一家人的晚饭。
忽然之间,有人奇怪:为什么要烧火呀?现在又没割麦子。
按照千百年来的习惯,麦子收割干净后,田里是要放火的,这样可以把烧掉麦根,还能消灭田里的害虫,好种下一季庄稼。
众人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也表示惊奇,那亮堂堂的一片,该是起了多大的火。
田蓝抬起眼,顿时哭笑不得:那是电灯,我们的灯亮了!
大姑娘小伙子们猛然回过神,电灯啊,真的是电灯,他们以为不会在乡野间出现的电灯。
英子恍恍惚惚:是我们赵家沟吗?我们赵家沟通电了?
为了准备高考,从2月份到现在,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睁开眼就学习,困的吃不消了,就在教室里把桌子变成床,直接睡一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田蓝笑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们可不能忽视了身边的变化。要是高考写作文,能用自己身边事作为素材来反映问题,才有真情实感呢。
大家已经顾不上听她长篇大论,全都伸长了脖子。
拖拉机越开越近,等到了赵家沟村口,车斗里的人都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
天哪!是电灯,亮堂堂的电灯,家家户户都点亮的电灯。
那么明亮,那么璀璨,就好像电影队的人下乡放电影的大灯一样。黑黢黢的夜,也能清楚地看清人的脸。
吴秀芳看着一盏盏明亮的灯,突然间想到了兰花花造句的时候,笑着写下的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她想这话是对的,即便考不上大学,即便要继续留在农村,也未必黑暗一片。
农村的黑夜,也能点燃明亮的灯。
第133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预考成绩出来极快, 刚考完一个礼拜,田蓝还在新盖好的淀粉车间里跟着技术员一块安装机器,大喇叭里就响起了通知。
分数出来了, 筛选名单也上墙了,请广大考生自行前往公社中学查看。
这回不知道是不是心疼考生会遭遇大型社死现场, 反正广播里没报名单。
刚刚招揽进淀粉作坊的社员们立刻催促田蓝:快去快去,看看考得怎么样。
她自己倒无所谓,还忙着带大家工作:没关系, 陈立恒在公社呢, 他会看的。
结果大家比她还着急。
正好有拖拉机送糖去供销社, 社员们就硬是将她推上车。
知道了就快点告诉我们啊。
田蓝无语, 她怎么告诉呀?赵家沟连个电话机都没有, 难道她也对着广播吼吗?
拖拉机突突突一路开到公社,将人放在校园门口。
田蓝和拖拉机手打了招呼, 就往学校里走。
门卫大爷见了她就乐呵:兰花花, 你考上没有啊?
田蓝笑着回答:我不知道啊。我还没过去看呢。
他立刻催促她:那你还不快点?快去看!
真是比她还着急。
田蓝也不耽误了, 赶紧往前跑。
学校有个布告栏,以前是贴大字.报的地方, 现在就专门贴各种公告。今年开始,还加了期中考试的排名。
现在,新鲜出炉的校内考试排名被压住了, 贴上去的是大家的预考名次。
学校也挺狠的,完全不怕学生承受不住。不仅公布了每个人的成绩, 还直接分成红白榜。
不用说,红榜就是通过预考的人名单。白榜, 自然是名落孙山。
布告栏前, 人头攒动, 有人捂着脸呜呜地哭,有人捶着胸口,仰天大笑。人类的悲欢,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
田蓝属于来的比较晚的那一波,根本挤不进去看名单。
她只扫了一眼红白榜的数量,就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一张红榜,四张白榜,单是预考,这所乡村中学就淘汰了80%的考生。
也许,这才是乡村教育真实的状况。
她没穿越前看8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感觉就还好。在她眼中,预考跟高中会考也差不多,她都没听说过,谁高中会考会不通过。
现在亲身经历了,她才知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究竟是什么含义,真的是太残酷了。
秀秀从人群中挤出来,看到田蓝,立刻高兴地喊:你考上了,兰花花,你考了全市第二!你太厉害了!
田蓝哦了一声,半开玩笑道:怎么不是第一呀?
一圈女同学集体围过来,直接捶她。
你要不要脸?大家伙儿都在头悬梁锥刺股的集中学习时,你在哪里?你考这么好,居然还说这种话!
田蓝赶紧求饶:我开玩笑呢,能考上是我运气好。
她说的是正经话。
天道酬勤,任何事情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这一次高考预考,她基本凭借的都是老底子,都没怎么复习。说实在的,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考卷比较朴实,题目的难度系数普遍不高。在她看来,还达不到高中会考水平,所以她才能如此嚣张。
陈立恒呢?你们有没有看到他的名字?
看到了。你俩真的太过分了,老九考了全市第5名。他好像也没怎么看书。
上哪儿看书去呀,从1979年睁开眼睛到现在,陈立恒比她还忙,东奔西跑的,能挤出看书的时间都是奇迹。
得亏上辈子他是个校长,有大量时间看书学习,积累的底子比较厚。
不然,就凭他俩的学习态度,一场预考就能直接将他们刷掉。
别说这所乡下中学了,就是全省,预考的通过率也只有40%。这其中大部分还是没离开过学校的应届考生呢。
田蓝追问众人:大家考得怎么样?我们赵家沟大队有多少人通过?
原本还笑嘻嘻的考生们瞬间默然,英子伸手指指自己和另外几位考生,小声道:就我们通过了。
田蓝眼睛扫了一圈,没瞧见胡长荣,也没看到吴秀芳。
这不足为奇。
英子和秀秀参加考试前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离开的时间还短,多少有些底子。后来在高复班唐老师给他们突击一下,效果斐然。
但是胡长荣和吴秀芳这些下乡知青就惨了。
他们下放之前,学校已经停课闹革命,整个中学阶段基本等于白过。
等下乡之后,繁重的农业劳动已经占据了他们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有空闲时,谁愿意翻书本看呢?大学都不招生了,看书有什么用?
后来好不容易大学恢复招生,又是推荐上大学。名义上招表现好的知青和贫下中农子女,但实际上,普通人想要碰那个天花板无异于痴人说梦。
学习仍然派不上用场。
等到他们年纪一把,正常上大学早就毕业还工作了几年的时候,在让他们重新拿起书本去高考,容易才怪。
恋耽美
这就好像跳集体舞,如果大家普遍划水,那混在里面混日子也无所谓。可周围的人都一板一眼地好好跳了,你的动作松懈一点,就特别明显。
食品厂到今天还因为本县的罐头生产线在酒厂而被同行嘲笑,现在再落后,他们还有脸出去混吗?
所以领导放了狠话,今年他们要出新,产能起码要翻一半。
田蓝二话不说,立刻点头答应:没问题。
反正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满足市场需求,到底谁来做这个点心,也没那么重要了。
高考一天天逼近,她和陈立恒得抓紧时间好好准备呀。
摸着胸口说,之前她对高考有点可有可无的意思,毕竟她已经搞了那么多年的农学研究,真正在突破的可能性估计不大。
如果考不上,留在农村搞建设,其实也不错。是人生的新挑战。
可外挂来的猝不及防,一下子冒出这么多2021年的网课,显然是现在的小乡村难以消化的宝藏。
他们必须得去更广阔的天地,才能让外挂不至于明珠投暗处,白瞎了它这么费劲。
酒厂和食品厂的人都心满意足地走了,原料充足,生产线一刻不停地运转,那就意味着厂里的效益好,大家拿到手的奖金多呀。
太阳一天比一天热烈,就连露天生长的黄瓜都开出了娇艳的小黄花,辣椒也长出了小小的果实。
向阳公社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们以及高考复习班的同学也迎来了他们高考的第一道门槛预考。
这是80年代高考特色产品。
因为考生太多,统考工作量太大,人手紧张,为了降低组织工作的难度,所以推出了这么个初筛选方案。理论角度上,是要在考生人数多的地方先进行试点的。
按道理来说,大西北地广人稀,考生人数应当不多。
但田蓝他们的运气不好,因为他们所在的省由于种种原因还没能回城的知青不少,户籍还在本地,只能在这儿参加高考,所以报名考生总人数居然不少,也在预考筛选的范围之类。
所以5月第二个礼拜六天刚蒙蒙亮,大家就坐着各个大队的拖拉机,浩浩荡荡地往县城去。
之所以不是昨天就过去踩点住下,是因为没地方住啊。
向阳公社的高中都不招生了,学校自然不会组织统一复考,更加不会安排住宿的地方。如果非要住的话,大家只能在考场里打地铺。
虽然现在已经5月份,但晚上气温万一下降的话,那也相当感人。
田蓝他们和唐老师商量过后,都认为没必要冒这个风险。反正他们现在有拖拉机,早上6:00出发,7:30就能抵达考场,还能安安心心地去食品厂食堂吃顿早饭。
如果是一般人,食品厂肯定不会对他们开放。
但现在大家不是熟嘛,向阳公社各个大队都熬糖,食品厂糖果和糕点的原料,有1/3~1/2都依靠他们产出。
现在100来号考生上县城参加预考,食堂给他们几顿不要粮票的饭,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问题。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工农一家亲。
当然,高考完了回去要好好干活呀,夏天瓜果多,食品厂不生产罐头,这还有蜜饯呢。
食品厂为考生们专门开了窗口服务,大家看见打到碗里的手擀面时,都激动的厉害。
这可是正儿八经的白面,一口咬下去,喷香!上面盖的红烧肉浇头,妈呀,真是让人垂流直下三千尺。
胡长荣感慨万千:顿顿大肉面,公产主义生活不过如此。
虽然赵家沟现在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因为小麦产量本来就不高。这时代也不是你拿着钱就能随便购买大米白面的,所以他们现在主食还是玉米、高粱和山芋。尽管顿顿能吃饱,时不时还能看到肥肉煎出来的油花,可到底还是缺了点什么。
田蓝笑着咽下了嘴里的面条,一本正经道:你等着吧,最多再过20年,大米白面是最便宜的,你现在嫌弃的玉米高粱到时候说不定你反而高攀不起。
粗粮是你想吃就能吃的吗?粗粮很贵的。
尤其是赵家沟现在种植的糯玉米,这种玉米口感极佳,但穗子小,产量低,将来要么被淘汰,要么就作为高价玉米被小面积种植。
吴秀芳一本正经:那我宁可吃最便宜的大米白面,这个才香。
食堂大师傅还高兴地招呼他们:放开肚皮吃啊,考试的时候管饱。
田蓝却不得不提醒众人:悠着点,当心考试的时候闹肚子。
结果真正上了考场,她坐的那间教室还真有几个人考了一半跑出去上厕所。
这些考生倒不是因为肚子寡得慌,偶然吃到了大鱼大肉,就放开肚皮不加节制;而是他们远道而来,随身携带的干粮已经馊了,可要是不吃,又饿的发慌,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吞下去。
结果身体扛不住了。
英子他们都心有余悸戚戚焉,感觉自己运气实在太好了。要不是兰花花和老九把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那个因为拉肚子没能考完试的考生,说不定就是他们自己。
陈立恒轻轻叹气,小声念叨了一句:现在还是不重视呀。
根本就没人管他们。
田蓝苦笑:应该管的人懒得管,想管的人有心无力。
就比方说家长吧,他们难道不希望孩子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参加预考。但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工人一天不上班就没工资,社员一天不上工就没工分。留在县城陪考,吃住的开销又怎么算?
陈立恒微微皱眉:最起码的,考试组织者应该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城里的孩子有粮票,可以买东西吃。农村的小孩怎么办?他们又没粮票。天气这么热,等高考的时候更热,考场都设在城里,距离他们的家那么远,他们上哪儿吃饭?
胡长荣在旁边听了一耳朵,伸手拍拍他的肩膀,认真地强调:老九,你好好考吧,将来当个好官,老百姓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陈立恒哭笑不得:行了吧你,赶紧去上厕所,别考了一半又跑出去。
预考的考试科目跟高考一样,也考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和政治,不过英语不在考察范围内,但是给他们减轻了点负担。
饶是如此,大家也考的天昏地暗。
等到考试结束,众人出考场的时候,一贯镇定的田蓝都觉得头晕眼花,必须得赶紧吃颗糖压压。
其他人更不用说了,活像经历了一场战争,所有人都表情麻木。
有人出了考场就哭了,有人则干脆抓起自己的书包直接往外面扔,结果砸到了人,双方又打了一架。
陈立恒顾不上去拉架,先招呼各个大队清点人头。
不管考成什么样,大家急急整整的出来的,必须得全须全尾回去。
幸亏他们点了名,还真叫大家发现少了两位考生。同学们生怕他们想不开,赶紧四下分开找,费了好大劲才把人拉回来。
也是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小伙子了,到了伤心处,哭的稀里哗啦。
田蓝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们,只能招呼大家快点上拖拉机。这样他们好歹还能趁着天黑前赶回去,路上安全些。
吴秀芳有心想和田蓝对答案,被她以一句忘掉了,实力拒绝。
陈立恒则干脆开拖拉机,完全不理会后面喊他的声音。
暮色风声四起,晚风呼呼吹着人脸,把人吹的都变形了。
胡长荣突然间冒出一句:人生就这样了,此时此刻,就是分水岭。
周围听到的人都跟着唏嘘。
田蓝觉得奇怪:人生哪时哪刻不在选择?你走的每一步都会影响你接下来的人生。你走的每一步,都是你人生的分水岭。
得,这个人真不配合,就不能切身处地的理解一下大家惆怅的心情吗?
好歹还是个下放知青呢,怎么一点也不知道着急。等你考不上,有你哭的日子在后面呢。
可是秀秀他们偷偷看田蓝,又怀疑如果她真考不上,一辈子留在农村,好像也不会让她崩溃。
毕竟她现在过得风生水起,如果真说生活质量的话,未必比她那些回城的同伴差。
就连上次那个县里工会的干部宋清远过来看他和老九,都说他们才是真神仙,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不像他,天天在单位瞎忙,也不晓得忙了个啥。
兰花花还劝他趁着人闲没事干,好好研究计算机。
计算机又是什么呀,他们还从来没看过没摸过呢。
如果他们考上大学了,是不是就能见到神奇的计算机?
拖拉机突突往前开着,越往乡下去,道路越崎岖。然而车子颠簸的再厉害,方向也始终向前啊。
暮色渐渐浓郁,夕阳已经看不到一点影子。远远地,炊烟袅袅升起,那应该不是在熬糖,而是准备一家人的晚饭。
忽然之间,有人奇怪:为什么要烧火呀?现在又没割麦子。
按照千百年来的习惯,麦子收割干净后,田里是要放火的,这样可以把烧掉麦根,还能消灭田里的害虫,好种下一季庄稼。
众人循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也表示惊奇,那亮堂堂的一片,该是起了多大的火。
田蓝抬起眼,顿时哭笑不得:那是电灯,我们的灯亮了!
大姑娘小伙子们猛然回过神,电灯啊,真的是电灯,他们以为不会在乡野间出现的电灯。
英子恍恍惚惚:是我们赵家沟吗?我们赵家沟通电了?
为了准备高考,从2月份到现在,她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每天睁开眼就学习,困的吃不消了,就在教室里把桌子变成床,直接睡一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田蓝笑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你们可不能忽视了身边的变化。要是高考写作文,能用自己身边事作为素材来反映问题,才有真情实感呢。
大家已经顾不上听她长篇大论,全都伸长了脖子。
拖拉机越开越近,等到了赵家沟村口,车斗里的人都迫不及待地跳了下去。
天哪!是电灯,亮堂堂的电灯,家家户户都点亮的电灯。
那么明亮,那么璀璨,就好像电影队的人下乡放电影的大灯一样。黑黢黢的夜,也能清楚地看清人的脸。
吴秀芳看着一盏盏明亮的灯,突然间想到了兰花花造句的时候,笑着写下的一句话: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她想这话是对的,即便考不上大学,即便要继续留在农村,也未必黑暗一片。
农村的黑夜,也能点燃明亮的灯。
第133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预考成绩出来极快, 刚考完一个礼拜,田蓝还在新盖好的淀粉车间里跟着技术员一块安装机器,大喇叭里就响起了通知。
分数出来了, 筛选名单也上墙了,请广大考生自行前往公社中学查看。
这回不知道是不是心疼考生会遭遇大型社死现场, 反正广播里没报名单。
刚刚招揽进淀粉作坊的社员们立刻催促田蓝:快去快去,看看考得怎么样。
她自己倒无所谓,还忙着带大家工作:没关系, 陈立恒在公社呢, 他会看的。
结果大家比她还着急。
正好有拖拉机送糖去供销社, 社员们就硬是将她推上车。
知道了就快点告诉我们啊。
田蓝无语, 她怎么告诉呀?赵家沟连个电话机都没有, 难道她也对着广播吼吗?
拖拉机突突突一路开到公社,将人放在校园门口。
田蓝和拖拉机手打了招呼, 就往学校里走。
门卫大爷见了她就乐呵:兰花花, 你考上没有啊?
田蓝笑着回答:我不知道啊。我还没过去看呢。
他立刻催促她:那你还不快点?快去看!
真是比她还着急。
田蓝也不耽误了, 赶紧往前跑。
学校有个布告栏,以前是贴大字.报的地方, 现在就专门贴各种公告。今年开始,还加了期中考试的排名。
现在,新鲜出炉的校内考试排名被压住了, 贴上去的是大家的预考名次。
学校也挺狠的,完全不怕学生承受不住。不仅公布了每个人的成绩, 还直接分成红白榜。
不用说,红榜就是通过预考的人名单。白榜, 自然是名落孙山。
布告栏前, 人头攒动, 有人捂着脸呜呜地哭,有人捶着胸口,仰天大笑。人类的悲欢,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显示。
田蓝属于来的比较晚的那一波,根本挤不进去看名单。
她只扫了一眼红白榜的数量,就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一张红榜,四张白榜,单是预考,这所乡村中学就淘汰了80%的考生。
也许,这才是乡村教育真实的状况。
她没穿越前看80年代的高考录取率,感觉就还好。在她眼中,预考跟高中会考也差不多,她都没听说过,谁高中会考会不通过。
现在亲身经历了,她才知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究竟是什么含义,真的是太残酷了。
秀秀从人群中挤出来,看到田蓝,立刻高兴地喊:你考上了,兰花花,你考了全市第二!你太厉害了!
田蓝哦了一声,半开玩笑道:怎么不是第一呀?
一圈女同学集体围过来,直接捶她。
你要不要脸?大家伙儿都在头悬梁锥刺股的集中学习时,你在哪里?你考这么好,居然还说这种话!
田蓝赶紧求饶:我开玩笑呢,能考上是我运气好。
她说的是正经话。
天道酬勤,任何事情都要投入时间和精力才能有最好的结果。
这一次高考预考,她基本凭借的都是老底子,都没怎么复习。说实在的,也就是这个时代的考卷比较朴实,题目的难度系数普遍不高。在她看来,还达不到高中会考水平,所以她才能如此嚣张。
陈立恒呢?你们有没有看到他的名字?
看到了。你俩真的太过分了,老九考了全市第5名。他好像也没怎么看书。
上哪儿看书去呀,从1979年睁开眼睛到现在,陈立恒比她还忙,东奔西跑的,能挤出看书的时间都是奇迹。
得亏上辈子他是个校长,有大量时间看书学习,积累的底子比较厚。
不然,就凭他俩的学习态度,一场预考就能直接将他们刷掉。
别说这所乡下中学了,就是全省,预考的通过率也只有40%。这其中大部分还是没离开过学校的应届考生呢。
田蓝追问众人:大家考得怎么样?我们赵家沟大队有多少人通过?
原本还笑嘻嘻的考生们瞬间默然,英子伸手指指自己和另外几位考生,小声道:就我们通过了。
田蓝眼睛扫了一圈,没瞧见胡长荣,也没看到吴秀芳。
这不足为奇。
英子和秀秀参加考试前虽然已经离开学校,但离开的时间还短,多少有些底子。后来在高复班唐老师给他们突击一下,效果斐然。
但是胡长荣和吴秀芳这些下乡知青就惨了。
他们下放之前,学校已经停课闹革命,整个中学阶段基本等于白过。
等下乡之后,繁重的农业劳动已经占据了他们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有空闲时,谁愿意翻书本看呢?大学都不招生了,看书有什么用?
后来好不容易大学恢复招生,又是推荐上大学。名义上招表现好的知青和贫下中农子女,但实际上,普通人想要碰那个天花板无异于痴人说梦。
学习仍然派不上用场。
等到他们年纪一把,正常上大学早就毕业还工作了几年的时候,在让他们重新拿起书本去高考,容易才怪。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