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大时代 作者:焚猪坑儒

    第 566 章

    对于林小勇的讲话,众人都没有打搅,不止是技术人员,连项目部其他成员,都很好奇的望着林小勇,想知道冻土的解决办法。

    “在现有的高原冻土解决方法里面,有三种比较通用的方法,可以解决高原冻土问题,而这三种解决高原冻土问题的方法,分别是根据冻土冻结的深度和严重性来划分的。”林小勇继续道:“对于一般的冻土层,冻土厚度不是特别深,冻土表面也没有水和沼泽,这样的冻土层,我们称之为第一种冻土,也属于轻微冻土。”

    第一种冻土,就是冻结深度不太严重,这种冻土因为含水量稍微少一些,冬天和夏天对它的体积影响较小,但依然有影响,只是隆起和下沉量不是特别多而已。

    即便这样,也得考虑地基下沉因素,毕竟天路线可以说是百年大计,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极其重视。

    哪怕下沉一公分,又隆起一公分,造成铁路出现一个个三角坑,火车都可能倾翻。

    因此,任何人都不敢大意。

    “第二种,算是中度冻土,就是冻结的深度,比第一种要严重,冻结的深度更深,随着气温的变化,土壤上升和下降较为严重。”林小勇又道。

    对于第二种冻土,就是在第一种冻土上,冻结的深一些。

    从昆仑山到唐古拉山这段距离内,昆仑山地界开始,越往唐古拉山,冻土的厚度,会随之变化,呈现阶梯型。

    而昆仑山开始地段,冻土并不是很严重,继续往唐古拉山地段,冻土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最后更是有永久冷冻层。

    “最后一种,也是最复杂的冻土,也可以称之为重度冻土。这部分冻土,一般位于沼泽地带,而且冻土深度多的达几百米,在下面是永冻层,如何在这种冻土上建铁路,最为困难。”林小勇继续道:“因为随着温度的变化,沼泽就像泥潭,冻土板结,可以过车,夏天就深陷,对地基的影响及其严重!”

    一直以来,如何在冻土沼泽上修建铁路,才是铁路科研人员最为关注的事情,在这方面的研究,长达半个多世纪。

    为何将冻土分成三种,又使用三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主要原因,还是考虑到预算投资等事情。

    区分完三种冻土之后,林小勇继续道:“对于解决冻土的办法,设计院给出的答案是:尽量不扰动原有地层,通过某种办法,让冻土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范围内。让冻土不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出现隆起和下沉情况,如此一来,保证线路的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

    说白了,就是控制冻土的温度,一旦冻土的温度控制在某个很小的范围内,不会受外界气温的影响,就不会有下沉和隆起情况出现。

    这种办法,就是以‘冷却路基’为手段的积极的保护冻土原则。

    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才是关键所在。

    像青藏公路等工程的建设,也存在冻土区域,前期施工地段,却不是这样考虑的。

    当时修建青藏公路的时候,遇到冻土区段,常用的办法都是增加热阻力为手段,来保护冻土原则。

    这种办法,就是采取不开挖,多填路基的原则,可当温度变化较大时,冻结和融化厚度不一致时,依然会出现下沉剧烈等情况,最终导致路面破坏严重。

    “对于第一种轻微冻土,设计院给出的办法叫片石砌冷路基,也叫抛石路基,抛石路基又分为两种,一种叫抛石护坡路基,另外一种叫抛石气冷路基。”林小勇介绍道。

    其实在提出这种抛石路基之前,科研工作者们先做了另外一个试验,还有另外一种办法,也能解决高原冻土问题。

    这种办法,叫着通风管路基。

    通风管路基,顾名思义,就是在路基下面,并排着埋设一根根混凝土管,就像我们见过的,从路下面埋设一根水管一样,只是通风管路基,是埋设一大排的管道。

    冬天的时候,空气有较大密度,在自重和风的作用下产生对流,带走管内的温度,并不断的将周围土体的热量带走,降低基底地温,达到保护冻土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到了冬天的时候,冷空气从管子里穿过,带走管子里和周围土壤的温度,冻土的温度便不会因为在上面铺设了路基,而导致热量传输不出去的情况出现。

    但是,通风管路基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管径、风向、管内积雪、积沙等因素影响。

    比如管径不够大,夏季的时候,管内的温度对流时没法将热量带出去,对冻土就会产生影响。

    还有风向,高原上,风的方向不可能正好和你的路基通风管一致,风正好可以从通风管穿过,一旦风没法从通风管通过,里面的热量便带不走,对冻土也有影响。

    另外,管内积雪、积沙就更加不用说,空气对流不通,热量就没法带出去。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最为关键的原因,通风管路基,造价太高,如果天路线都使用这种形态的路基,天路线的预算,搞不好要多好几成。

    因为通风管路基的局限性,让铁路科研工作者们沉思,是否有其他办法,来代替通风管呢?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铁路方面的领军人物,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他们发现,在堆积石头的地面,这块土地周围的温度,普遍较低,于是便对石头,展开了研究。

    经过研究发现,石头堆积在一起,在没有其他杂物的情况下,具有二极管热传导作用。

    也就是说,堆积在一起的石头,可以产生空气的对流,从而带走土壤中的温度,降低土壤的温度。

    “抛石护坡路基,就是在路基斜坡上,增设抛石层;抛石气冷路基,就是在路基垫层之上,设置一定厚度和孔隙度的抛石层。由于抛石层的孔隙性大,空气可以在里面自由的流通。当夏季表面受热后,热空气上升,抛石中气体处于热传导状态,带走热量,且仍能维持较低温度,防止热量往下传播。”林小勇道。

    在舒城看来,抛石路基,目的就是一个,夏天,通过空气对流,带走土壤中是温度,同时,抛石还能遮挡阳光,阻止温度传入冻土层,让冻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不至于融化下沉。

    冬天,冷空气可以通过抛石下渗,抛石中的抛石依旧处于热对流状态,较多的冷空气传入地基,冻土更加板结,稳定路基。

    这种‘冷却路基’的办法,也是天路线,使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办法,加上这种路基的造价并不是很高,利于推广应用。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对抛石的粒径大小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定,还有就是抛石之间,不能有杂物,以防影响空气对流效果。

    当林小勇介绍完第一种高原冻土解决办法,便开始为大家介绍第二种解决办法。

    第四零八章 趋之若鹜的原因

    对于一些稍微严重的冻土地段,用抛石路基的方法来建设铁路,却不太适用,因为抛石的空气对流,未必能将冻土中的热量带走。

    介绍完第一种办法之后,林小勇继续开口道:“对于第二种冻土层,依然是采用路基的方式来建设,称之为热棒路基!”

    “所谓热棒路基,就是将一根热棒插入冻土中,其中热棒的上部,装有散热片(放热段),热棒的下部直接埋入冻土中(吸热段),热棒中间为绝热段,热棒里面,装有液态氨,这就是热棒的组成。”林小勇说到这,顿了顿,继续解释道:“液态氨,它的特性是在吸热会转化成气体,遇冷会再次变成液体。”

    “由于在天路线高原地区,一年中,相当长的时间内,周围环境温度低于热棒吸热段周围冻土层温度,热棒中的液态氨吸收周围土壤中热量,蒸发成气体;蒸汽在管内压差的驱动下,沿热棒中心通道向上流动至热棒上部,遇到较冷的管壁后,冷凝成液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管壁流到吸热段继续蒸发,如此反复,在寒冷的时候,就将土壤中的热量通过热棒,带出去了,从而保证土壤中的温度不会升高。”林小勇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周围环境温度降到很低的时候,其实土壤中的热量也及其的低,冻土便更加板结,不会出现变形等情况。

    如此一来,就达到了热量传输的作用,不至于让土壤中的温度过高,导致冻土不稳。

    林小勇继续道:“对于夏天,因为热棒是单向传导,不会将大气中的热量通过热棒传到冻土中,加上冬天冻土层中,储存了大量的冷量,在夏季不至于使冻土融化,形成了人为的永冻层,从而保证了路基的稳定性。”

    第 566 章

    恋耽美

章节目录


铁路大时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焚猪坑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焚猪坑儒并收藏铁路大时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