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他爹,你说这个豆腐,得卖多少钱?余氏看着软软的,洁白如玉的豆腐,心里一阵激动。
    沈来秋也没想到,经过几次失败,就能做出看着好看,吃着也好吃的豆腐。这个定价,不能贵了,毕竟原料不值钱,假如卖得贵了,那不是坑人嘛。
    咱俩先尝尝黎儿说的那道咸豆腐脑看看味道怎么样。
    余氏依言尝了一口。
    一瞬间,绵软可口的豆腐脑那滑滑的口感征服了她,她半勺豆腐脑,半勺咸萝卜地吃,爽滑的感觉充斥着她的味蕾,不一会儿,她就把整碗都吃完了。
    沈来秋也吃完了一碗,这也太好吃了!早上吃一碗豆腐脑,比喝粥还舒服!可惜不算很管饱。
    余氏道:他爹,中午咱们做小葱拌豆腐,再做豆腐鱼汤喝。
    沈来秋点点头,好,你在家做,我去县里接黎儿家来,顺便带些豆腐送给先生。
    从村里到省城坐驴车需要三个小时,而且路面颠簸,第一天沈黎坐驴车到了目的地后,他觉得屁股似乎都不是自己的了。好在他们家在镇子上还有房子,离县里不远,只需半个时辰不到就能到私塾。他年纪还小,私塾里不要求去得很早,每日巳时(九点)到就可以了。他早上五六点起不来,于是这几天他和娘都住在镇子上,单独留着他爹在村子里捣鼓豆腐。他一般在私塾吃中饭,晚上还回镇上的房子,不用和别人挤宿舍的通铺。不过今天沈黎休假,所以他娘提前回家了,沈黎得等放学他爹来接他回去。
    墩子的娘特地在镇子上租了两间屋子,离私塾也不远,走路只要二十来分钟。墩子如今非常粘沈黎,沈黎觉得自己的后面仿佛永远跟着这个腼腆小尾巴,一开始不习惯,后来这个小孩总是在家里拿吃的带给他,沈黎也就心软了,跟就跟吧,就当多了个弟弟。
    私塾的先生叫林文远,是个秀才出生的读书人。如今科考不是纯粹靠成绩,家室,钱财,样样都都不能少。他发现自己科考无望,做官也做不了,就彻底放弃科考,只在这个县城当一个教书先生。
    沈黎是他见过的最有灵气的孩子,千字文学得极快,别人一天都学不完的东西,他一个时辰就学完了。书写也比别的孩子好,甚至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只是他年纪尚小,还看不出什么。思维清晰,说话做事都一板一眼,简直不像个小孩子。最重要的是,沈黎很小,却懂得了知识的可贵,在学堂念书比大他一轮的孩子都认真。唉,要不是出生农家,恐怕以后也是个人物。
    先生,我爹来接我了,还给你带了些自家做的吃食。您可以放葱凉拌或者炒着吃,用油煎炸至两面金黄再刷上一层酱油或者撒上胡椒粉也特别好吃。哦,这个东西叫豆腐,外面暂时还买不到呢!
    林文远道了声谢,等沈黎走了以后,他打开粗瓷坛子,闻了闻,没闻出来什么名堂,就按照沈黎说的,炸了几块,裹上调味料......不知不觉,他将炸的豆腐都吃完了。他擦了擦嘴,开始给他的开封好友写信。
    首先,自然是要炫耀一下自己新收的学生是多么有灵气,虽然暂时还看不出来能走多远,但是可以预计要比自己强。然后剩下的篇幅全部都是对豆腐这个食物的赞美,举一反三扯了豆腐的108种可能非常美味的吃法,虽然这些吃法都离不开酱和胡椒。最后,委婉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
    他心满意足地将信寄出,然后继续想着培养一个优等生的大计划。
    沈黎回到家中,没做别的事,就是光吃东西了。什么炸豆腐果子,喝豆腐脑,喝豆浆,还有不算太成功的豆干,沈黎认真给出他的评价和改良方式,沈来秋也随着他折腾。
    沈黎见他爹脸上带了些疲累,建议道:不如爹你将做豆腐的技艺传给村人吧,叫村里人给你做豆腐,免费做三个月,然后将技艺传给他们。我们只管卖就好了。
    沈来秋迟疑道:咱们村的人,如今不缺钱,可能不太愿意。
    沈黎道:那就去外村,甚至镇子招人。
    沈来秋点点头,也好。
    作者有话要说:  啦啦啦,感谢支持!写评论,发红包哦!
    第13章
    消息放出去之后,鲜少有人来造访。沈黎也不担心,因为他们家在镇子里做了卖豆腐脑的生意,顺便也卖小葱拌豆腐。许多人都过来尝鲜,短短两天就卖了两吊钱的豆腐,除去成本,赚了一吊又六百文钱。直到三天的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来了一个比乞丐体面不了多少的络腮胡子大汉,说要学这门手艺。
    沈来秋打算前几天将家里的重活给他做,后面稍微有些技术性的内容,看他的表现。直到满了三个月,就把卤水的制作方式给他。要是做得好,也可以教他用石膏做豆腐,还有豆干,臭豆腐的做法,告诉他也没什么。
    族长沈昌寿是村子里除了沈来秋的爹娘外,第一个吃到豆腐的长辈。他年纪渐渐大了,牙口不好,平日里他的儿媳妇们烧什么,都要炖得烂烂的,但是这样的菜,口味不会太好。这次沈来秋送来的豆腐,叫他烧鱼吃,他不愿意辜负小一辈的孝心,就照做了。一尝,便一发不可收拾。
    鱼汤里的豆腐,洁白如玉,柔软似云,绵绵的口感,还充分吸收了鱼汤的鲜美。总之,比任何炖菜都好吃!沈昌寿笑道:沈大满倒是有福气,养了这样一个好儿子,命里该发财的是来秋吧,哪里是沈高氏说的宝冬?
    他的大儿子沈舟生,吃了半碗豆腐,然后慢吞吞道:爹,我那天,在镇子上的赌坊,看到沈宝冬了。
    沈昌寿气得把碗重重一放:你去那地方做什么?你媳妇都怀孕了,你还去那地方作死吗?
    沈舟生依然慢吞吞的,丝毫不担心他爹暴起打他:我去给赌坊送酒,赚点钱花。爹,我娶了姚氏之后,真的没有再去玩过了,她家四个兄弟,我可不敢做什么对不起家里的事情。
    沈昌寿一噎:那怎么不叫宝冬回来?
    沈舟生道:他都赌疯了,我怕他找我借钱。我自己的钱都是靠着脑袋和力气赚来的,他凭啥借我的钱。
    沈昌寿叹了口气,盯着豆腐看了几眼:罢了,下午我去一趟他们家,跟他爹说说。
    沈舟生无奈道:爹,你都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管东管西。哦,对了,爹,我想和沈三哥做豆腐。我二儿子马上就要出生了,我还想给他念书呢,总不能老是纯靠着庄稼,送货过活。
    沈昌寿沉吟半晌:也好,多少是门手艺。只是豆腐若是没什么市场,你也不必担心,左右我们家田产不算少,你如今收入还算不错。我丑话说在前头,你要是吃不了苦,学不到做豆腐的方子,我可不会偏袒你,到时候来秋怎么在人前说你的不好,我都不会替你出头。
    沈舟生笑了:爹才不会。
    沈昌寿哼了一声,别过头去。这都要当第二个孩子的爹了,还用这样娇娇语气说话,好像他这个老人家还吃这套一样。罢了,他还得找一下来秋,让他好歹不要让这个说话做事都呆滞的孩子在人前失了面子,私底下多教训也就罢了。
    沈来秋没想到他这个堂弟愿意来跟他学做豆腐,更没有想到这个堂弟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哥,我既要学做豆腐,也要给你卖豆腐。
    卖?我们家店里也能卖。
    沈舟生道:我认识几个塞外的人,他们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愿意高价收购。他以前没做正经事的时候,也杂七杂八认识不少人,如今正好用得上。
    沈来秋点点头:卖吧,我还是按照定价给你,剩下的钱,你自己留着。
    沈舟生忙道:这怎么能行?
    你没本钱?
    ......没。他钱都在媳妇那。
    那就按照你定的价格卖,卖出多少,把本钱给我,然后卖不出的豆腐还我就行了。如今天气不热,豆腐不容易坏。拿回来,还能放在店里卖。
    沈舟生感动了,沈三哥可真是厚道人。
    作者有话要说:  啦啦啦,看到这里真的不收藏一下吗?感谢支持!
    第14章
    沈黎的书塾分为四个班级,甲字班,乙字班,丙字班和丁字班。他在丁字班,相当于在上古代的小学一到三年级。如今他们一个班里有十个孩子,属于小班教学,他知道在一群小孩子里他算是鹤立鸡群,但是先生也不必这样盯着他吧!每天别的学生只要完成两张大字,他需要些三章,上课遇到的疑难问题,先生必然找他回答。
    班里的小萝卜头一脸同情地看着沈黎,沈黎,你太惨了。居然被林先生盯上了,要写那么多课业。
    不但如此,先生还私底下给沈黎开小灶,跟他讲一些简单的古文经义。沈黎觉得,听就听吧,反正都是要学的,早点学,以后偷偷懒也是一样的。
    林文远暗暗心惊,有些内容深刻的文章,沈黎居然也能理解大概,他再次可惜沈黎不是世家子,前途有限,若是世家得到这样的好孩子,不得倾一族之力培养他吗?但是害怕沈黎骄傲自满,每每在表扬完之后还会寻个错处敲打一下。后来他又放弃这个做法了,因为他发现沈黎并不在乎他是否夸奖他或者批评他。一个大人都做不到心如止水,宠辱皆宜,孩童却做到了,林文远表示敬佩和赞叹。
    他如今也有三十岁了,蹉跎半身,还不如一个孩子看的开,心里却不由得升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希望。身世不如人家又如何,他就是应该不在意这些,努力科考。当年开国皇帝文庆帝那么力排众议,就为了朝中不只有世家的声音,就是为了民间能通过他们这样的寒门发出的声音,他为何如此辜负年华呢?
    于是除了和友人写信,教导学生之外,他重新拾起了友人寄给他的课业。
    沈黎知道家里的豆腐卖得极好,自从族长的儿子过来学习做豆腐的工艺后,村中也有不少年轻人动心了。古代的气候兴许真的不一样,在现代,农历十一月份可能还没有下雪的长江以北地带,这会子已经开始下雪了。当然,清河县也一样。
    冬天什么菜都好卖,因为已经很少有新鲜蔬菜了,所以豆腐的价格一下子上涨了许多,而且,豆腐确实好吃又营养,小商贩来沈家村购买豆腐,然后卖出去,挑夫还有专门拉货的牛车都比寻常时候要多。
    先前来这里学做豆腐的络腮胡子如今已经将做豆腐的手艺练得很熟练了,一般的活,都不需要沈来秋动手,他就能上手做好。只差一个卤水的配方,他就能离开这里。不过沈来秋觉得他一定知道卤水怎么做了,只是不愿意背信弃义罢了。
    沈黎觉得他身上有胡人的血统,只是自小在中原长大罢了。一问,还真的是,他的父亲在特别远的北方草原,似乎还是个小统领,后来北方局势过于纷乱,他的父亲就把孩子老婆都带到中原来。由于各种意外,那个小统领的那些老婆孩子最终快死完了,只剩下这个络腮胡子。不过,他的父亲说不定也死了。
    那时候我八岁,我的父亲,把我送到这里。可是我的铃铛和我的朋友们都还在那片草原,我想回去看看,带着这些他们没吃过的豆腐。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的更新放在零点
    我太难受了,开文的时候不知道还有双周榜,提前开新,不得不压数字等双周榜过去,再申请榜单。但是我字数有些超了,所以只能委屈一下你们了,等榜单结束,日更三千。
    第15章
    沈黎觉得这个长相粗犷,却异常温柔的汉子一定非常想念他童年待过的地方。铃铛是他养过的一只雕。
    冬天的路途格外难走,为什么不选择开春走呢?
    等过了三个月,他说,就是草原最难熬的时候了,狼群成群结队,粮食也快要吃完了,把豆腐的做法带回去,说不定我的朋友们就不会被饿死。
    沈来秋道:我一直觉得让人免费做三个月的工,有些苛刻了,还是两个月吧。也好早点让这个小伙子回到草原,到时候真的能救几个人,那也是给他的娃娃积德。
    沈黎也是随口一说三个月,事实上,几个月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可是方子,在这个时代,会做醋,或者酱油,就可以养活一个氏族世世代代。
    在他家做工的人,都可以用特别便宜的价格将豆腐买走,再用另外一种价格转卖出去,沈黎家是不会亏本的,而卖豆腐的人虽然多,可是需要豆腐的村落,城镇也多。距离沈家村越远,豆腐越能卖得上价格。而且,几个月后,就能白得一个方子,这个消息透露出去,只会让人觉得沈家仁义。
    事实上,豆腐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着。在这个没什么新鲜物什出现的时代,一切新生是东西都会让人感兴趣,包括皇帝。太和三年冬天,大昭第二个皇帝闻宣吃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口豆腐,他一般不会去专门询问一个普通的吃食如何做的,只是连日的荤腥过后,这一口阳春白雪(小葱拌豆腐)叫他神清气爽。
    沈家村?用豆子做出来这样白的东西?
    他身边年过半百的大太监道:是啊,没想到民间居然还能做出如此的东西来,方子,也是他们孝敬的吗?
    高太监自然不会说是买的,直管捡着皇帝喜欢的话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若不是如此,也没有功夫想到这些精巧吃食上。方子倒是没有,但是王爷觉得稀奇的东西,总会送来给您瞧一瞧。
    宣帝点点头,豆子,倒也不费什么,有方子,就不必在外面买了。
    高太监点点头,笑着说:王爷早就让人准备去了。
    宣帝也摇头失笑:我这个弟弟啊,真是个爱吃爱玩的。
    高太监腹诽,是啊,不是个爱吃爱玩的,就跟他几个哥哥一样,早在平定内乱的时候,就死了。宣帝如今年纪渐大,待人愈发宽和,王爷闻安以前没有得罪过他,还有腿疾,皇帝自然给足昭朝唯一的王爷面子。
    王爷是个厚道人,不怕买方子的时候出现什么问题。
    沈黎还不知道,在他休寒假的时候,还能见到活的太监。自从休假以后,他一直在家里帮忙,不过他也写字,大伯娘和二伯娘将他们家的孩子送过来,美名其曰和沈黎一起读书,其实就是蹭饭吃,顺便看看豆腐的行情。堂兄们意外的耿直,把来意都跟他们三叔说了个干净。沈来秋也不介意,这些半大小子,来了也能帮忙做豆腐,如今院子搭了许多棚子,人都在棚子底下搭了灶台做豆腐,像个小型食品加工厂。
    沈黎就更不在意了,他家如今挺有钱的,一文钱五方豆腐,一方豆腐有一个巴掌大,饶是这么便宜的价格,还是能赚不少钱,因为豆子本身不值钱,而且买豆腐的人极多。不过,许多人家更愿意用豆子直接换豆腐,他们其实不太舍得花钱。沈来秋来着不拒,他做豆腐也是需要豆子的嘛,这样还不用出去买。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古代发家实录(穿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梨花树下梨花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梨花树下梨花酒并收藏古代发家实录(穿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