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事实上,在村子里,许多基础的东西,只需要以物易物,就能满足需求了。沈黎在村子里买不到什么,他喜欢吃加肉的麦饼,只能叫余氏做。但是这样的情况在逐渐好转,至少他的大伯说了,现在在镇子上做生意,还不如回村,因为村子似乎生意更好。
从沈家买豆腐卖出去,给许多人家添了太多进项,他们也愿意花钱买东西了,更何况还有外村的人来做生意。族长的儿子沈舟生从外面拉了一大笔订单,如今取货的人络绎不绝,曾经宁静的沈家村在冬天里热闹了起来,见有生意可做,许多村民都开始摆起小摊来,有卖包子的,有卖肉汤的,有卖饭食,米粥的。沈黎也吃到了各种新鲜的小食,余氏每天都给沈黎十文零花钱,要是叫叫村里的孩子知道了,一准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沈黎也不拉仇恨,很少花钱,除非真的想吃点什么,否则轻易不把钱拿出来。他倒是不扣,只是村子里人多眼杂,他怕扒手盯上了,钱丢了事小,受伤事大。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支持!感谢收藏!
第16章
一队人马在风雪中缓慢行进着,轿子里的半大少年穿着狐裘,拿着手炉,倚在窗口。
公子,衡山已经近在眼前,今晚恐怕有风雪,不如找家店住下吧。一个身上穿着厚厚银甲的小将,恭恭敬敬地拱手立在轿子外面。
少年用素白的手,将帘子挑开,挑个干净的客栈,明天一早就走吧。
小将不敢直视少年熠熠生光的眼睛,这双狐狸般的眼睛探照灯一样,仿佛能照见所有人心底的阴暗。他是安王的嫡子,尊贵无比,但是小的时候中过毒,身体一直孱弱,于是起大名为闻柏鹤,就是希望他可以健朗长寿。
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安王之子闻柏鹤,都摇头叹息,看着是个风流人物,结果身子骨比女子还弱,这次从长安到汴州,主要是为了给他远嫁汴京的姨母送年礼,顺便在那里修养一段时间。
长安的气温毕竟还是太低了,还是汴京舒服一些。
客栈很快找到了,闻柏鹤虽然生性.爱洁,却也不霸道,这天寒地冻的,不能因为自己方便,就把别人赶到外面去,所以他制止了属下清场,只挑了一间上房,准备休息。
银甲小将是闻柏鹤的贴身护卫,一应事宜,皆由他安排。便派了四名心腹站在门口,避免有人窥探惹怒公子。
妥当后,下了楼点了些滋补的菜色,发现不够公子平日里吃的分量,便问客栈老板道:你这里还有什么清淡的新鲜的菜?
老板知道他们身份不俗,立马恭敬又谄媚地回道:将军,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鲫鱼豆腐汤?冬日里喝这个,暖胃又鲜美。
银甲小将没听说过豆腐,既然你说好,那便上吧,若是不好,你可要仔细了。
老板拍拍胸脯:不好我就赔你十盘的钱。
银甲小将笑了,他们公子倒是不缺这个钱。
敲了门,将菜一盘盘摆好,取了公子常用的翡翠碗筷,银甲小将很快出去了。
闻柏鹤身体不好,饭量也一般,但是小将进来收拾的时候,意外发现鱼汤和豆腐几乎被吃干净了。他愣了一下,而后高兴地拿出一本册子随手记录下来:公子爱喝鲫鱼豆腐汤。
闻柏鹤其实不算很喜欢吃这道菜,只是没有吃过豆腐,觉得很新鲜。
汴京......希望汴京不要像长安一样,让他无趣。
沈黎想吃豆皮,千张,还有冻豆腐了。这些适合下火锅,但是这里的调味料数来数去就那么几种,不足以做出像现代那样各种口味的火锅底料。
所以只做了个酱料很足的底汤,勉强吃个锅子,即使大家都很满意,沈黎却并不满意。家里来往的商人很多,终于,他打听到了辣椒的下落!
沈黎小心翼翼地将几株辣椒苗苗宝贝地安置好,等辣椒可以种了,他就可以吃辣椒炒鸡蛋,醋辣椒,辣椒酱了!沈来秋纵着他,告诉来往的商人,过来交易豆腐,也可以用些不常见的,稀奇的植物,说不定儿子喜欢呢?
于是棉花也被沈黎发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棉花制品,明年冬天可以有。
第17章
不过不是沈黎见过的棉花,而是一种像树苗的东西。
那个远道而来的行商笑了:这个在我们那儿,就是用来看看的,初秋的时候,这样的树会结软绵绵的白色的花,虽然不如百合,牡丹花好看,却也算是可以观赏的品类。
沈黎呵呵一笑,观赏?那可不行,过冬的重要物资你们不好好利用,居然只用来观赏。
不过也是,据说棉树价格挺高的,而且数量不多,没钱的,需要棉花御寒的穷苦人家,见不着这样神奇的东西。而有钱的富贵人家,因为不缺御寒的衣服,就算想到了棉花可以御寒,估计也只会将棉花归于芦苇一类的御寒之物。
暴殄天物啊!
棉花树,真的算很稀奇的东西了,现代都没有棉花树,他好想看看棉树结出的棉花啊。
大叔,你可以下次多带一些树苗或者种子吗?我们家很想要这个东西。
那行商点点头:可以是可以,就是价格方面......
沈黎眨眨眼睛:大叔,我用这个换!说完搬出了一个小坛子,打开盖子,散发出一股奇异的香味。
这个是沈黎新做出来的腐乳,喜欢吃的人觉得特别好吃,不喜欢吃的则是离得越远越好。
行商尝了一小块,点点头,就是咸了点,香还是很香的。只是光是这个,恐怕......
那你再尝尝酱油干嘛,还有韭菜炒干豆腐丝。不是沈黎吹,很少有人不喜欢吃这个,家庭小炒菜里,酱油干算是领头菜了,干豆腐丝在沈黎前世的老家叫千张。
其实沈黎还打算做五香豆干,作为零食吃的,但是因为香料不够,就暂时没下手了。换棉花,用这个市面上还没有的东西最好了。他们家不亏,行商也不亏。
双方满意地做了等价交换,沈来秋只管在旁边看着,并不参与在里面。现在大家都知道,沈黎在沈家话语权很高,而且是个相当机灵的小孩。
有些商贩不怀好意想欺瞒他,用没什么价值但是样子好看的东西找他换新出的豆制品,都被他拒绝了,还表示以后这些人来进货,得加钱。
哪怕加钱,也是沈黎家的便宜些,所以他们纵然心有不甘,还是会来沈黎家买豆腐。没有人会傻到把眼前的利益让出去,沈黎非常满意现在大家都不把他孩子了,当然,余氏除外。
黎儿,快点过来,娘把你的脸擦一擦。去试一试那件新衣服,几天我们去老宅拜访你爷奶。余氏不愿意去,可是孝道不能无视,虽说他男人对老宅的人都有些失望,怎么说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族亲。
沈家村如今越来越热闹了,一块豆腐,引来了无数没有生计的穷苦人。葛根的收益如今还不能体现出来,豆腐成了主产业。像沈来秋家里的小作坊,村里,镇子上如今都有不少,这样大大小小的作坊收了不少无业人群做工,运输业也在逐渐兴起,本来做挑夫的人就那么几个,现在挑夫也多了起来,当然也有力气大的妇人,每天背着一个背篓的豆腐,去隔壁镇子卖。
看着那些瘦弱的肩膀背着重重的背篓,却没有人觉得辛酸。辛酸啥?冬天里连吃饭生火的钱没有,被冻死了草席裹尸才叫辛酸。
换句话说,只要愿意出把力气,都能赚点银钱供家用,没钱的人,也能赚点家用钱,不至于隆冬的时候,被寒风冻死。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沈黎觉得欣慰,好歹没那么苍凉了。
这样的村子,如今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村子,在这样的冬天,都是沉寂,麻木的。因此闻柏鹤路过沈家村的时候,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走反了方向,又回到长安那边的镇子上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 在家里呆得傻掉了。
第18章
闻柏鹤撩开了帘子,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四处打听这里的消息了。他可有可无地听着身边人的汇报,对沈来秋表示了一点点好奇。
一个人,到了将近三十岁都没有发迹,怎么现在突然开窍了?也是奇怪。
要属下查探一下吗?
闻柏鹤懒洋洋地放下帘子,不必了,只是个吃食,不用这么紧张。一个人的气运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一时可能显现不出来,只是,该到谁走运,谁就会走运,走吧,姨母该着急了。
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家老爹给沈家送了这份运气。
就在他放下帘子后,沈黎带着一大帮小孩去村头用豆腐换了黄豆,家里黄豆又不够用了,一群小孩你追我赶,看到这样华丽的轿子,一个个都呆住了,如今家家户户吃得好,小孩子没那么瘦,看着非常讨喜。银甲小将被一个冒出鼻涕泡的小孩逗笑了,从荷包抓出几百文,往后一撒,小孩子蜂拥而上。都是小孩子,沈黎不用担心发生踩踏事件,只是他不缺钱,实在不愿意去捡地上的类似于施舍的钱,而且,他也不是小孩子了,就在旁边看着他们捡钱,随时准备抱起跌倒的小盆友。银甲小将第一次看到这样沉稳得不像个小孩的孩子,就咦了一声。
闻柏鹤问:怎么了
银袍小将将刚才的那个古怪的孩子告诉闻柏鹤,闻柏鹤也笑了,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自尊心和心智比其他孩子都强,要么,就是心智比其他孩子都弱。
闻言,大家都笑了。他们也没功夫谈论小孩,赶路要紧。
与此同时,一个胖胖的太监走在另外一条羊肠小道上,去往沈家村的路过于颠簸,乘车并不是什么特别明智的选择。
累死咱了,要不是为了安王爷高兴,咱怎么可能来这么个鸟不拉屎的破地儿!
这个胖太监姓庞,但是身体比较肥硕,大家私底下叫他胖爷。胖爷不是安王的贴身太监,虽然在王府有些年头了,仍然比不过府上有头有脸的太监。
这次差事辛苦,不过不辛苦也轮不到他。可若是办好了,他就有机会在王爷面前露脸了。没准还能在府上多管些事儿,看那些烂了心肠的内院太监们还敢不敢把脏活累活都扔给自己干!
他骂骂咧咧抱怨着,可是一到沈家村,就变成一个满脸堆笑,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的胖太监,显得格外好说话,身边跟着一溜儿的徒弟都在感叹自家胖爷的变脸之快。
他在王府不是最得志的太监,可是身上的油水也没有比其他太监少,他会钻营,人缘广,消息灵通,也舍得砸钱买划算活干,一开始过来骂骂咧咧,还是因为他胖,不想走这样难走的路,对这里的人是没有偏见的。
他丁点瞧不起人的意思都没有,这里的人是比他穷,可一个个都是健全人啊,他现在是有钱,可惜少时没摊上个好父母,给卖到宫里当了太监,吃不饱,经常挨骂挨打。他在年少的时候,阴天或者撒尿,不可言说的地方都会痛到打滚。好在后来被安王挑中去了安王府,别的不说,饭是吃饱了。安王一直是个心软的主,最见不得他们这样的小太监挨打,因此除非真的犯错了,不然府里的下人也是很少挨打的。
从那开始,他就想做安王身边伺候的太监,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只能做做外面跑路的活。罢了,做奴才的,做啥都是为主分忧。
老丈,请问,沈家村里沈来秋家怎么走?路上他就打听到了豆腐是沈来秋教别人做的,看来王爷交代的赏赐得给第一个做出豆腐的人。
老丈给指了路,你们是要学做豆腐吗?还是来探亲戚?他家如今可算是发达了,这块的人都说沈来秋是豆腐鼻祖,要被称为祖师爷呢!
庞太监呵呵一笑,他知道豆腐是沈来秋做的,只是沈来秋还真的不算做豆腐的第一人。早在前朝,豆腐就被南边的世家做出来了,那些世家,怀揣着各种方子,就是不愿意拿出来,即使到了新朝,他们还是老样子。皇上早就想教训他们了,可惜,世家要是能被打击得落寞了,那倒不是世家了。
别的不说,光是做官的人,也是南边比北边多。难道南边人读书就比北边人好?
跟老丈道别,他就来到一个修得还算不错的农家院落外,平平整整的篱笆围着一个相当大的院子,里面热气蒸腾,还有吆喝的声音,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他带着一帮徒弟和抬着礼物的下人直接进去了。
沈黎正在喂院子角落的鸡,看到穿着绸缎衣服,长相富态,还带着一大帮人的庞太监直接进来了,连忙上前问道:伯伯你找谁?
庞太监道:这可是沈来秋家?
正是。
那便对了,你是他儿子?快去叫你爹出来,王爷有赏。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了,希望明天可以有榜吧。
第19章
真的吗?豆腐传到长安了吗?沈黎不再耽误,赶紧去找沈来秋。至于为了豆腐的方子,那也好办,看这个太监的样子,就知道不是那等凶恶之徒,只要不威胁到家人的生命,方子给了就给了,左右沈家也没打算藏着。
沈来秋没和太监打过交道,只是听说过。据说还是王府的太监,那就不能怠慢了,他赶紧叫余氏收拾出几碟子干净吃食,倒几碗豆浆,自己再请那个胖胖的太监进屋。
庞太监没想吃什么,只是闻着碗里米白色的像牛乳一样的汤发出好闻的味道,不由得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嗯,这个好!一股子香甜的味道。
这是豆浆,也是靠着豆子做出来的,我还加了蜂蜜。沈黎看着庞太监对豆浆很感兴趣的样子,简单讲了几句。
庞太监很是高兴,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就将来意说清楚了。然后,从荷包内拿出四张银票,王爷知道你们沈家仁义,可是王爷要得急,恐怕不能按照你们家的规矩来了,这不,王爷也不让你们为难,四百两银子,对于王爷来说不算多,你们收下,精心教导那些小太监做些好吃的,也就完了。
沈来秋吓得跳了起来:王爷要方子,还要给银钱!使不得使不得!方子我直接给您就是了!折煞我们家了!
庞太监摇摇头:王爷要给,你不收可不行。因为这个豆腐,王爷讨了皇上高兴,你们也算是做了贡献,这个钱拿着,好歹了了因果。
沈来秋怂怂地双手接了过去,心中狂喜和担忧参半,这可是四百两啊!得买多少地啊!黎儿爱吃羊肉,这个钱要是统统换了羊肉,恐怕沈家村都装不下吧......胡思乱想中,就把钱递给了余氏。余氏屏气着拿过去,转身回房间,觉得藏在哪里都不合适,只好塞在自己的小衣服外面缝制的口袋里。
恋耽美
从沈家买豆腐卖出去,给许多人家添了太多进项,他们也愿意花钱买东西了,更何况还有外村的人来做生意。族长的儿子沈舟生从外面拉了一大笔订单,如今取货的人络绎不绝,曾经宁静的沈家村在冬天里热闹了起来,见有生意可做,许多村民都开始摆起小摊来,有卖包子的,有卖肉汤的,有卖饭食,米粥的。沈黎也吃到了各种新鲜的小食,余氏每天都给沈黎十文零花钱,要是叫叫村里的孩子知道了,一准羡慕得眼睛都红了。
沈黎也不拉仇恨,很少花钱,除非真的想吃点什么,否则轻易不把钱拿出来。他倒是不扣,只是村子里人多眼杂,他怕扒手盯上了,钱丢了事小,受伤事大。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支持!感谢收藏!
第16章
一队人马在风雪中缓慢行进着,轿子里的半大少年穿着狐裘,拿着手炉,倚在窗口。
公子,衡山已经近在眼前,今晚恐怕有风雪,不如找家店住下吧。一个身上穿着厚厚银甲的小将,恭恭敬敬地拱手立在轿子外面。
少年用素白的手,将帘子挑开,挑个干净的客栈,明天一早就走吧。
小将不敢直视少年熠熠生光的眼睛,这双狐狸般的眼睛探照灯一样,仿佛能照见所有人心底的阴暗。他是安王的嫡子,尊贵无比,但是小的时候中过毒,身体一直孱弱,于是起大名为闻柏鹤,就是希望他可以健朗长寿。
一直以来,人们一提到安王之子闻柏鹤,都摇头叹息,看着是个风流人物,结果身子骨比女子还弱,这次从长安到汴州,主要是为了给他远嫁汴京的姨母送年礼,顺便在那里修养一段时间。
长安的气温毕竟还是太低了,还是汴京舒服一些。
客栈很快找到了,闻柏鹤虽然生性.爱洁,却也不霸道,这天寒地冻的,不能因为自己方便,就把别人赶到外面去,所以他制止了属下清场,只挑了一间上房,准备休息。
银甲小将是闻柏鹤的贴身护卫,一应事宜,皆由他安排。便派了四名心腹站在门口,避免有人窥探惹怒公子。
妥当后,下了楼点了些滋补的菜色,发现不够公子平日里吃的分量,便问客栈老板道:你这里还有什么清淡的新鲜的菜?
老板知道他们身份不俗,立马恭敬又谄媚地回道:将军,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说过鲫鱼豆腐汤?冬日里喝这个,暖胃又鲜美。
银甲小将没听说过豆腐,既然你说好,那便上吧,若是不好,你可要仔细了。
老板拍拍胸脯:不好我就赔你十盘的钱。
银甲小将笑了,他们公子倒是不缺这个钱。
敲了门,将菜一盘盘摆好,取了公子常用的翡翠碗筷,银甲小将很快出去了。
闻柏鹤身体不好,饭量也一般,但是小将进来收拾的时候,意外发现鱼汤和豆腐几乎被吃干净了。他愣了一下,而后高兴地拿出一本册子随手记录下来:公子爱喝鲫鱼豆腐汤。
闻柏鹤其实不算很喜欢吃这道菜,只是没有吃过豆腐,觉得很新鲜。
汴京......希望汴京不要像长安一样,让他无趣。
沈黎想吃豆皮,千张,还有冻豆腐了。这些适合下火锅,但是这里的调味料数来数去就那么几种,不足以做出像现代那样各种口味的火锅底料。
所以只做了个酱料很足的底汤,勉强吃个锅子,即使大家都很满意,沈黎却并不满意。家里来往的商人很多,终于,他打听到了辣椒的下落!
沈黎小心翼翼地将几株辣椒苗苗宝贝地安置好,等辣椒可以种了,他就可以吃辣椒炒鸡蛋,醋辣椒,辣椒酱了!沈来秋纵着他,告诉来往的商人,过来交易豆腐,也可以用些不常见的,稀奇的植物,说不定儿子喜欢呢?
于是棉花也被沈黎发现了。
作者有话要说: 棉花制品,明年冬天可以有。
第17章
不过不是沈黎见过的棉花,而是一种像树苗的东西。
那个远道而来的行商笑了:这个在我们那儿,就是用来看看的,初秋的时候,这样的树会结软绵绵的白色的花,虽然不如百合,牡丹花好看,却也算是可以观赏的品类。
沈黎呵呵一笑,观赏?那可不行,过冬的重要物资你们不好好利用,居然只用来观赏。
不过也是,据说棉树价格挺高的,而且数量不多,没钱的,需要棉花御寒的穷苦人家,见不着这样神奇的东西。而有钱的富贵人家,因为不缺御寒的衣服,就算想到了棉花可以御寒,估计也只会将棉花归于芦苇一类的御寒之物。
暴殄天物啊!
棉花树,真的算很稀奇的东西了,现代都没有棉花树,他好想看看棉树结出的棉花啊。
大叔,你可以下次多带一些树苗或者种子吗?我们家很想要这个东西。
那行商点点头:可以是可以,就是价格方面......
沈黎眨眨眼睛:大叔,我用这个换!说完搬出了一个小坛子,打开盖子,散发出一股奇异的香味。
这个是沈黎新做出来的腐乳,喜欢吃的人觉得特别好吃,不喜欢吃的则是离得越远越好。
行商尝了一小块,点点头,就是咸了点,香还是很香的。只是光是这个,恐怕......
那你再尝尝酱油干嘛,还有韭菜炒干豆腐丝。不是沈黎吹,很少有人不喜欢吃这个,家庭小炒菜里,酱油干算是领头菜了,干豆腐丝在沈黎前世的老家叫千张。
其实沈黎还打算做五香豆干,作为零食吃的,但是因为香料不够,就暂时没下手了。换棉花,用这个市面上还没有的东西最好了。他们家不亏,行商也不亏。
双方满意地做了等价交换,沈来秋只管在旁边看着,并不参与在里面。现在大家都知道,沈黎在沈家话语权很高,而且是个相当机灵的小孩。
有些商贩不怀好意想欺瞒他,用没什么价值但是样子好看的东西找他换新出的豆制品,都被他拒绝了,还表示以后这些人来进货,得加钱。
哪怕加钱,也是沈黎家的便宜些,所以他们纵然心有不甘,还是会来沈黎家买豆腐。没有人会傻到把眼前的利益让出去,沈黎非常满意现在大家都不把他孩子了,当然,余氏除外。
黎儿,快点过来,娘把你的脸擦一擦。去试一试那件新衣服,几天我们去老宅拜访你爷奶。余氏不愿意去,可是孝道不能无视,虽说他男人对老宅的人都有些失望,怎么说都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族亲。
沈家村如今越来越热闹了,一块豆腐,引来了无数没有生计的穷苦人。葛根的收益如今还不能体现出来,豆腐成了主产业。像沈来秋家里的小作坊,村里,镇子上如今都有不少,这样大大小小的作坊收了不少无业人群做工,运输业也在逐渐兴起,本来做挑夫的人就那么几个,现在挑夫也多了起来,当然也有力气大的妇人,每天背着一个背篓的豆腐,去隔壁镇子卖。
看着那些瘦弱的肩膀背着重重的背篓,却没有人觉得辛酸。辛酸啥?冬天里连吃饭生火的钱没有,被冻死了草席裹尸才叫辛酸。
换句话说,只要愿意出把力气,都能赚点银钱供家用,没钱的人,也能赚点家用钱,不至于隆冬的时候,被寒风冻死。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沈黎觉得欣慰,好歹没那么苍凉了。
这样的村子,如今还是比较少的,大多数村子,在这样的冬天,都是沉寂,麻木的。因此闻柏鹤路过沈家村的时候,还以为自己走错了地方,走反了方向,又回到长安那边的镇子上似的。
作者有话要说: 在家里呆得傻掉了。
第18章
闻柏鹤撩开了帘子,饶有兴趣地看了一会儿,身边已经有人开始四处打听这里的消息了。他可有可无地听着身边人的汇报,对沈来秋表示了一点点好奇。
一个人,到了将近三十岁都没有发迹,怎么现在突然开窍了?也是奇怪。
要属下查探一下吗?
闻柏鹤懒洋洋地放下帘子,不必了,只是个吃食,不用这么紧张。一个人的气运就是这样不讲道理,一时可能显现不出来,只是,该到谁走运,谁就会走运,走吧,姨母该着急了。
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家老爹给沈家送了这份运气。
就在他放下帘子后,沈黎带着一大帮小孩去村头用豆腐换了黄豆,家里黄豆又不够用了,一群小孩你追我赶,看到这样华丽的轿子,一个个都呆住了,如今家家户户吃得好,小孩子没那么瘦,看着非常讨喜。银甲小将被一个冒出鼻涕泡的小孩逗笑了,从荷包抓出几百文,往后一撒,小孩子蜂拥而上。都是小孩子,沈黎不用担心发生踩踏事件,只是他不缺钱,实在不愿意去捡地上的类似于施舍的钱,而且,他也不是小孩子了,就在旁边看着他们捡钱,随时准备抱起跌倒的小盆友。银甲小将第一次看到这样沉稳得不像个小孩的孩子,就咦了一声。
闻柏鹤问:怎么了
银袍小将将刚才的那个古怪的孩子告诉闻柏鹤,闻柏鹤也笑了,两个极端,要么就是自尊心和心智比其他孩子都强,要么,就是心智比其他孩子都弱。
闻言,大家都笑了。他们也没功夫谈论小孩,赶路要紧。
与此同时,一个胖胖的太监走在另外一条羊肠小道上,去往沈家村的路过于颠簸,乘车并不是什么特别明智的选择。
累死咱了,要不是为了安王爷高兴,咱怎么可能来这么个鸟不拉屎的破地儿!
这个胖太监姓庞,但是身体比较肥硕,大家私底下叫他胖爷。胖爷不是安王的贴身太监,虽然在王府有些年头了,仍然比不过府上有头有脸的太监。
这次差事辛苦,不过不辛苦也轮不到他。可若是办好了,他就有机会在王爷面前露脸了。没准还能在府上多管些事儿,看那些烂了心肠的内院太监们还敢不敢把脏活累活都扔给自己干!
他骂骂咧咧抱怨着,可是一到沈家村,就变成一个满脸堆笑,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缝的胖太监,显得格外好说话,身边跟着一溜儿的徒弟都在感叹自家胖爷的变脸之快。
他在王府不是最得志的太监,可是身上的油水也没有比其他太监少,他会钻营,人缘广,消息灵通,也舍得砸钱买划算活干,一开始过来骂骂咧咧,还是因为他胖,不想走这样难走的路,对这里的人是没有偏见的。
他丁点瞧不起人的意思都没有,这里的人是比他穷,可一个个都是健全人啊,他现在是有钱,可惜少时没摊上个好父母,给卖到宫里当了太监,吃不饱,经常挨骂挨打。他在年少的时候,阴天或者撒尿,不可言说的地方都会痛到打滚。好在后来被安王挑中去了安王府,别的不说,饭是吃饱了。安王一直是个心软的主,最见不得他们这样的小太监挨打,因此除非真的犯错了,不然府里的下人也是很少挨打的。
从那开始,他就想做安王身边伺候的太监,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只能做做外面跑路的活。罢了,做奴才的,做啥都是为主分忧。
老丈,请问,沈家村里沈来秋家怎么走?路上他就打听到了豆腐是沈来秋教别人做的,看来王爷交代的赏赐得给第一个做出豆腐的人。
老丈给指了路,你们是要学做豆腐吗?还是来探亲戚?他家如今可算是发达了,这块的人都说沈来秋是豆腐鼻祖,要被称为祖师爷呢!
庞太监呵呵一笑,他知道豆腐是沈来秋做的,只是沈来秋还真的不算做豆腐的第一人。早在前朝,豆腐就被南边的世家做出来了,那些世家,怀揣着各种方子,就是不愿意拿出来,即使到了新朝,他们还是老样子。皇上早就想教训他们了,可惜,世家要是能被打击得落寞了,那倒不是世家了。
别的不说,光是做官的人,也是南边比北边多。难道南边人读书就比北边人好?
跟老丈道别,他就来到一个修得还算不错的农家院落外,平平整整的篱笆围着一个相当大的院子,里面热气蒸腾,还有吆喝的声音,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他带着一帮徒弟和抬着礼物的下人直接进去了。
沈黎正在喂院子角落的鸡,看到穿着绸缎衣服,长相富态,还带着一大帮人的庞太监直接进来了,连忙上前问道:伯伯你找谁?
庞太监道:这可是沈来秋家?
正是。
那便对了,你是他儿子?快去叫你爹出来,王爷有赏。
作者有话要说: 更新了,希望明天可以有榜吧。
第19章
真的吗?豆腐传到长安了吗?沈黎不再耽误,赶紧去找沈来秋。至于为了豆腐的方子,那也好办,看这个太监的样子,就知道不是那等凶恶之徒,只要不威胁到家人的生命,方子给了就给了,左右沈家也没打算藏着。
沈来秋没和太监打过交道,只是听说过。据说还是王府的太监,那就不能怠慢了,他赶紧叫余氏收拾出几碟子干净吃食,倒几碗豆浆,自己再请那个胖胖的太监进屋。
庞太监没想吃什么,只是闻着碗里米白色的像牛乳一样的汤发出好闻的味道,不由得端起茶碗喝了一口,嗯,这个好!一股子香甜的味道。
这是豆浆,也是靠着豆子做出来的,我还加了蜂蜜。沈黎看着庞太监对豆浆很感兴趣的样子,简单讲了几句。
庞太监很是高兴,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就将来意说清楚了。然后,从荷包内拿出四张银票,王爷知道你们沈家仁义,可是王爷要得急,恐怕不能按照你们家的规矩来了,这不,王爷也不让你们为难,四百两银子,对于王爷来说不算多,你们收下,精心教导那些小太监做些好吃的,也就完了。
沈来秋吓得跳了起来:王爷要方子,还要给银钱!使不得使不得!方子我直接给您就是了!折煞我们家了!
庞太监摇摇头:王爷要给,你不收可不行。因为这个豆腐,王爷讨了皇上高兴,你们也算是做了贡献,这个钱拿着,好歹了了因果。
沈来秋怂怂地双手接了过去,心中狂喜和担忧参半,这可是四百两啊!得买多少地啊!黎儿爱吃羊肉,这个钱要是统统换了羊肉,恐怕沈家村都装不下吧......胡思乱想中,就把钱递给了余氏。余氏屏气着拿过去,转身回房间,觉得藏在哪里都不合适,只好塞在自己的小衣服外面缝制的口袋里。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