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没过几日,饭煮的比平时多了,杨稔没说什么,但是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的,觉得公公婆婆的心也太软了吧,这才几天,就这样。
    吃了饭,杨稔回房看儿子,现在是入冬前夕,要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所以这几天大家都去砍柴,顺便烧些炭。
    不过儿子才一个多月,她是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别人看着的,所以就在家带孩子,当然家里的家务也就全是她做的。
    不过再怎样也是比去山上砍柴好很多,时间宽裕,事情做完,趁孩子睡着还能也时间绣帕子,杨稔也攒了好几个帕子了,荷包倒是没做,荷包虽然贵些,但是绣花要复杂些铺子才收,她现在带着孩子,不想绣复杂的花样。
    绣一个帕子,再吃点零嘴,还挺惬意的,杨稔有些贪吃,所以每次陈如松去镇上时就会用他们的私房钱买些糕点之类的吃食,锁在房间的柜子里让杨稔馋的时候吃。
    吃了几块糕点,杨稔再绣了一个帕子就收了起来,再过不久家里人就回来了,她也要做饭了,秀兰和秀芳也去了砍柴,所以这几天是她做的饭菜,味道一般。
    刚刚把饭煮好,陈大哥就回来了,用木轮子的板车拖了一大车的柴。
    杨稔过去帮忙卸下来,陈大哥又拉着板车走了,陈家七个大人再加上几个孩子,基本一个上午砍的柴就能装整整三板车。
    一大家子人去山上砍了三天,这些柴火就已经够他们来年整整一年的了,今天之后应该就不用去砍柴了,再把烧的木炭运回来就好了。
    等陈大哥第二趟回来,杨稔帮忙卸下后就开始炒菜,炒好没一会儿陈家众人就回来了,出去玩的铁蛋毛蛋也回来了。
    吃完饭,罗翠儿率先收拾碗筷,秀兰和秀芳还有秀翠也跟着一起收拾,田氏心里想着,要给几个孙女分下事情,这收拾碗筷一个人就行了,哪用得着四个人。
    晚上睡觉时,田氏拉着陈大兴问,当家的,那个罗翠儿要怎么办,就这样留下了?陈大兴没甚表情,先这样吧,老大铁了心要养着。
    老二和老三都不乐意的,老大本来就有四个孩子,现在又加一个,就算是亲生的老二和老三恐怕心里都有意见,会觉得吃亏了,何况这还不是咱们家的孩子。当家的偏重老大,她没意见,可这心也不能太偏了,老二老三也是他们的孩子啊。
    陈大兴当然知道老伴说的,但是:老二没儿子,再有意见也不会很大,老三这才刚刚有个孩子,老三媳妇也是个懒的,只要不强要她去干活她就不会有意见的,也就没什么事了。
    只是这孩子不该留下,陈大兴心里补充了句。
    田氏想想也是,还是老头子想的通透,这几天她还担心着,怕两个儿子闹出来,她不好办呢。既然这样,那她对二儿媳和小儿媳也就宽容些吧,她们是吃了亏的。
    杨稔很快就感觉到婆婆的态度了,平时看她闲着婆婆虽然不会说什么但是会摆脸色给她看,但是最近都没给她脸色瞧了,杨稔认为这是她儿子的原因,哎,婆婆真是重男轻女,杨稔心里感慨着。
    第3章 日常
    快过年了,自从陈大哥成亲以后,每年的年货都是他跟陈大嫂去采买,等陈二哥成亲之后,就两房轮流,陈如松成亲之后,就是三家轮流。
    今年是轮到陈大哥和陈大嫂去镇上买年货,一大早两人就去了镇上,农家要买的年货并不多,很多东西自己有种,不过是买些糖果糕点啊对联之类的自家没有的,两个人去就行了。
    陈家村的风俗是过年前杀猪,然后请亲朋好友吃杀猪饭。
    杨稔已经去吃了两家人的杀猪饭了,今天是他们家杀猪。
    家里养了两头猪,都有一百多斤,凌晨三四点,陈家几个亲戚就过来帮忙杀猪。
    一头半已经早早的被邻村的陈屠夫订下,他们只留了七十多斤的猪肉,做成腊肉不到五十斤,过年过节还有待客都靠它。
    吃完自家的杀猪饭,还有三天就过年了,杨稔给她男人和儿子各做了一身新衣,布是她婆婆给的,对于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她是很不错的,儿媳妇她是不怎么管的。
    给两人做了新衣,杨稔当然也不会漏掉自己,她嫁妆里面还有两块布没用呢,布也不能放久了,该用就得用,对自己要好点。
    田氏不太管儿媳,杨稔怎么做她不会说。
    但这已经很不错了,村里多的是婆婆磋磨儿媳的,她婆婆这个不管的态度已经是极好的态度了,村里很多新媳妇都羡慕她有个好婆婆。
    过年是三天,二十九,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三十的晚上吃了晚饭就会直接给压岁钱给孩子,并不是有些地方需要大年初一放在孩子床头那样。
    儿子收到了十六文钱压岁钱,公公给了五文,婆婆给了五文,大房二房还有他们自己都给了两文,虽然家里的钱都在婆婆手里,但是各房的男人手里还是有点小钱的,是婆婆田氏给的,毕竟儿媳妇都有嫁妆钱,没道理儿子还手里没点钱。
    杨稔高高兴兴地存了起来,私房钱已经不少了,她出嫁聘礼是一两银子,家里没要给她了,还给了二两银子的陪嫁再加上好些家什。
    他男人也是个有主意的,自己存了快两吊钱的私房钱,嫁过来这两年她私底下绣帕子荷包再加上他男人见缝插针的存些钱,所以这两年存了一吊多钱,她现在有六两多的银钱了。
    过年是很是热闹的,初二杨稔带着婆婆准备的年礼一块腊肉和一些糕点跟丈夫孩子一起回娘家,杨母高兴地看着归来的女儿女婿还有她的外孙,快进来,别冷到我的乖外孙。
    作为杨家第一个孙辈,杨母杨父还有杨稔的弟妹们都是极为疼爱的,杨稔回到娘家,儿子就轮不到她沾手了,几个弟妹围着杨母杨父旁边看外甥。
    一直到吃午饭,孩子才到杨稔手上,去房间给孩子喂了奶,杨母又立刻接过来,你去吃饭吧,娘抱孩子,大半个月没看到了,怪想的。杨母抱着孩子轻声说道。
    杨稔无奈的笑了笑,知道其实没她娘说的那么夸张,只是想让她先吃饭而已;也不推辞了,因为她是说不过她娘的,等下吃快点好让她娘早点吃才是正理。
    吃完饭,杨稔抱着儿子和杨母聊天,大弟的婚期定在什么时候?杨母笑着说:定在今年六月,六月二十一是今年最适合的。
    杨稔眨了眨眼,那还有大半年诶,那时候大弟都满十七了吧。
    可不是嘛,你未来弟媳家跟咱家一样疼女儿,舍不得早嫁呢。杨母还暗自夸了下自己,杨稔笑着附和,疼女儿的人家素来是让女儿晚嫁的,农家也一样,爹娘疼女儿,她也是满了十七才出嫁的。
    在娘家聊了将近两个时辰,杨稔依依不舍地和杨父杨母道别,和抱着儿子的丈夫回了家,到家后,陈大哥陈大嫂和陈二哥陈二嫂都还没回来。
    陈大哥他们是兼着给田氏的娘家也就是他们的舅舅家拜年的任务的,拜两家的年,要吃了晚饭才会回来,陈二哥夫妻俩则是因为周家在隔壁村,走路要走上一刻钟,周家也是十分疼女儿的,留得也久。
    大姑子陈香儿带着丈夫和三个儿子回了娘家拜年,现在还在,杨稔打了招呼就直接进房间休息了,她素来和这个大姑子不和,才不会跟她聊呢。
    陈如松无奈地笑笑,喊了声姐后,也跟着进了房间,留下陈香儿一脸气愤。
    娘,你看她什么态度。
    田氏对小儿子的态度无奈,对儿媳的态度则有些不满,不过想着小儿媳跟女儿一直合不来,也就不强求她过来招呼了,大过年的,别影响心情。
    房间里,陈如松对着妻子问:还生姐的气呢?
    杨稔恼火地回道:你说呢?
    陈家两个儿媳性子都还不错,杨稔嫁进来的两年间跟她们小矛盾是有些,但是过后就又和好,没有什么大矛盾。
    但是这个大姑子就不行,因为陈香儿总是摆着一副长姐的模样想教训她,笑话,她杨稔在娘家是长姐,从小就是管弟弟妹妹的,还没被同辈管过呢。
    如果确实是她做错了她说两句也行,但问题根本不是这样,只不过是陈香儿想摆长姐范而已。
    而且陈香儿还喜欢贪小便宜,每次过来总喜欢顺点东西回去,上次过来的时候把陈如松给她买的补品拿走了。
    连娘家弟媳怀孕吃的补品都要抢,杨稔真的受不了了,这种人越惯就越变本加厉,她就借此闹了一场,说这东西是自己娘家拿过来给自己的,要是不给个说法就要去告诉娘家人。
    最后她公公拿了钱给她,然后跟婆婆说以后不许大女儿来娘家拿东西。
    只是她婆婆更疼女儿,所以陈香儿才能次次从家里顺走许多东西,杨稔对于陈香儿的做法是很不喜的,后续都没给陈香儿一个好脸,她可不是个好性的。
    本来想着留在娘家这么久了,这大姑姐总该走了,没想到还在,怕是又想搜刮娘家的东西了。
    开开心心的回来,一看到某人她心情就变差。
    陈如松对于这个大他一岁的姐姐也没有多少感情,小时候这个姐姐仗着是家里唯一的女儿,明里暗里没少欺负他,好在他也不是笨的,都欺负回去了。
    也因此他和陈香儿也不过是个面子情罢了,对于媳妇和姐姐相处不好他也乐见其成,反正他那个姐姐也不是好的。要是媳妇和姐姐相处融洽他才应该担心了。
    吃了晚饭,陈香儿才打道回府,杨稔一直微皱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虽然有陈香儿这个插曲,但整个年杨稔过得还算顺意,吃得好睡得好,日子也就过得十分快。
    一晃眼,就到了开春,田地播种,不管是谁都要下地干活,杨稔也推脱不得。
    只好把孩子交给大侄女秀兰,嘱咐她孩子哭了或者不舒服就去找她,才依依不舍地跟着陈家众人去了田里。
    陈大嫂见杨稔如此,安慰道:三弟妹,第一次当母亲就是这样,我当初也像你一样一步三回头,不过你也要学着放宽心才是。
    杨稔朝陈大嫂笑笑,大嫂,我知道,但是我就是有些放心不下,或许过两天就习惯了。陈如松也拍拍杨稔的肩膀,以示安慰。
    他也舍不得儿子,之前媳妇在家带着儿子他是半点不担心的,现在是大侄女带,虽然大侄女已经不小了,十岁,村里五六岁开始带弟弟妹妹的也不在少数,而且大侄女也一直帮着带底下的弟妹,但他心里一样是有些担心的。
    好不容易到了中午,杨稔脚步飞快,迅速地回了家,看见儿子安然地睡在摇床上才放心。陈如松也跟在后面,进来后盯着儿子仔细地看看,确认没什么事吃放心下来。
    陈家众人看着这两个人硬是用跑的回了家,都有些哭笑不得,这初次当爹娘就是这样,心里总是惦记着。
    周氏羡慕地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她也想有一个让她牵肠挂肚的儿子,老天爷,她从来没做过什么坏事,赐她一个儿子吧,女儿们也要有一个弟弟,不然嫁到别人家都会被看不起,会被欺负的。
    当娘的如果没生儿子,女儿说亲都是不好说的。
    周氏微皱着眉头,心里想着实在不行她要考虑一下过继的事情了,大嫂已经快三十岁了,不一定还能再生,两个侄子也都不小了,如果要过继只能指望着三弟妹再生一个儿子。
    但是看三弟妹这么疼孩子,不一定会答应过继的事。
    唉,这该这么办。
    周氏心里思绪万千。陈家众人没有察觉。
    七岁的罗翠儿眼中同样是羡慕,她羡慕这个刚出生不久的弟弟有疼他的爹娘,而她爹却不疼她,娘也不在了,只有陈叔叔对她好点。
    但是陈家的其他人都是不喜欢她的,罗翠儿的心里是有些难过的,虽然他们都没有说过她,也没有打骂过她,但是她能感觉到他们的不喜。
    第4章 分家 上
    罗翠儿的感觉是对的,陈大兴就很不喜她,觉得这个孩子有些邪乎。
    她外公外婆接回来养着一年间相继去世,她娘也是接过去养了没多久就死了,之前他还没想到这,现在越琢磨越怕,要是这孩子祸害到他们家头上,那可是倒了血霉。
    老大也不知道是不是魔怔了,自己亲生的两个女儿不去疼,偏疼个别人的。
    陈大兴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很快就将罗翠儿送去了她的舅舅家。
    罗翠儿被送走,陈大哥知道自己亲爹是动真格的,知道轻重,没去闹腾让人看笑话。
    只是一个人闷闷不乐了许久,但是没人去开解,陈大兴更是觉得大儿子中了邪,不然怎么有了媳妇还想着别的女人,连那个女人的孩子都惦记着,自己四个孩子还不够他疼吗?
    因着对大儿子不满,陈大兴平常看到他就吹毛瞪眼,使唤起来也毫不留情,本来挑水是三兄弟轮流的,但是陈大兴以罗翠儿吃了家里的粮食,大儿子占了便宜,将接下来一个月的水都交给了他。
    平日里有什么事也都是使唤他,很快,陈大哥就累得没有时间去愁眉苦脸了。
    他从早上起来到晚上睡觉,中间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几天下来整个人都瘦了,但是也想开了,知道他爹是为他好,陈大哥特地去认了错,陈家才又平静下来。
    不过很快,就又不平静了,因为陈大嫂提出要让大儿子去镇上念书。
    陈家如今虽然不穷,但是绝对称不上富有,只是田地不用租,一年下来能存上二三两银子,收成好的话能再多一些。
    但是念书的花销是很大的,普通的百姓根本就是妄想。
    光是每年给教书先生的孝敬陈家都够呛,他们只能做到将孩子送去陈家家族建的村塾学几个字,有能力就靠着族里栽培去读,没能力就种田,自己花钱去镇上的私塾,那是不能的。
    陈大兴摇了摇头,老大媳妇,你觉得我们家能供出一个读书人吗?不可能的。
    村里也不是没有人送孩子去镇上念书,但是没有成功出人头地的,最出息的还是考上了秀才,在镇上当账房先生的刘长平,一个月听说有一两多的工钱。
    但是他家当初因为他念书的事,闹了百八十次了,最后几个兄弟都成了仇人,平日都不来往,过年过节都冷冷清清的,又有什么好的。
    要是孩子有天赋,族里早就跟他说了,跟儿媳说让送镇上去,不是得了好处,就是天赋不够,族里觉得有些许可能,但不想花钱去赌,才说送去镇上,族里就不用出钱。
    要是家里不缺银钱,送也就送了,但家里哪有钱去供一个读书人,也就老大夫妻俩是个楞的。
    陈大嫂不敢跟公公对着说,她拉了拉陈大哥的衣服,使了使眼色。
    陈大哥期期艾艾地开口:爹,村里三叔伯说了,我们铁蛋读书很不错,比其他孩子聪明,合该接着念的。
    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陈大兴哼了一声,你去镇上打听打听,问问送一个孩子去镇上念书一年要花多少钱,问完了,再说这个事。
    听到这话,陈大嫂一喜,觉得让大儿子去镇上念书一事十有八九能成,公公都让打听花销了,在她心里,送去镇上念书就是要交几两银子给先生,家里当然是出的起的,她只是担心老二老三有意见罢了。
    可巧,陈大哥也是这样想的,他高兴的应了,脸上的笑容很是灿烂。
    看得陈二哥觉得刺眼,又忍不住有些丧气,大哥的儿子都念书了,要出息了,他的儿子还不知道在哪。
    晚上休息时,陈大兴躺在床上跟田氏谈大儿子的事,老大太不经事了。田氏没明白,怎么这么说?
    今天老二老三听到老大说要让铁蛋去镇上念书,那脸色可算不上好看,亏老大还当着两个弟弟的面跟他媳妇乐得不行,这样下去不行。
    那要怎么办,孩他爹,老大可得教好了,不然咱以后可不好过。田氏是个没见识的妇人,听到自家汉子这样说,不由担忧起来,以后他们两个老的可是靠着老大吃饭的,要是老大没能耐,他们也跟着不好过。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古代种田奋斗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作者:方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方瑜并收藏古代种田奋斗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