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兴沉默了很久,在田氏快要睡着的时候说了句,分家吧。
    直把田氏给吓得精神了,她激动得做了起来,孩他爹,你说什么呢,咱还这么能干,着啥急啊。
    不怪田氏反应这么大,村里分家的,要么是家里老人去世了,要么就是老人不能干活了,像她和孩他爹这样干活还是很得力的,哪有分家的。
    不分家,老大总以为家里富得流油,想着想那的。
    陈大兴说的是大儿子前段时间领了罗翠儿回来吃白饭,今天又提出要让铁蛋念书,说不得过段时日就又有什么幺蛾子出来了。
    家里的田地都是一代代人的积累,才有如今的吃饱穿暖,老大是长子,不努力赚也就罢了,怎么还一个劲地想着花出去。
    也不能就因为这就分家了呀。田氏喃喃道。
    不用再说了,这个时候分家也好,到时候老大翻了跟头,咱们身子骨硬朗,还能帮衬着,要真等到动不了了再分,三个儿子谁没立起来,咱们也帮不了了,你看年初老叔过世,他们家才分,过得都不成样子,老叔也帮衬不到了,咱们几个儿子可不能成那样,早点分也好。
    陈大兴越说越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也下定决心这些日子就把家分了,几个儿子各过各的,也好早点立起来。
    就是老二没儿子,不能住远了,不然容易被欺负。
    老三的儿子才几个月大,也得顾着才行。
    田氏知道,孩他爹决定了的事,她是改变不了的,只好顺着他道:你决定就好。
    被这个消息弄得一晚上没睡好,田氏少有的起晚了,不过当了十几年婆婆的她,不用操心早饭,起晚了也没事。
    陈大哥和陈大嫂因为儿子即将要去镇上念书的事激动不已,并没有注意到两位老人的不同,陈二哥和陈如松倒是注意到了,但是都以为是因为铁蛋念书的事情。
    所以在午饭后,爹娘提出要分家时,两房的惊讶不比陈大哥陈大嫂少。
    爹,娘,这是为什么呀?陈大哥慌乱地问道,是不是因为铁蛋念书的事,那铁蛋不念了,我们不分家。在他心里,他们都应该一直一起过日子才是。
    对于大儿子的表态,陈大兴表示满意,老大还是有点良心的。
    分家,当然不止是因为这个,我想好了,我跟你们的娘现在还能干活,你们分了家,有什么事能帮衬到,你们三个也能早点立起来,要是等到我们两个老的动不了了再分家,也不好。
    陈大兴是陈家的当家人,向来说一不二,三个儿子极力劝阻,却没有成效,田氏已经去叫村长了。
    几个儿子垂头丧气,儿媳们却不同,即使是没有儿子的周氏也浑身散发着兴奋的气息。
    能自己当家,肯定比跟公公婆婆住一起轻松,就算是辛苦些也没关系。
    晚饭做的很早,也很丰盛,鱼肉猪肉都有,因为请了村长来。
    分家,只要找村长过来登记一下田地分到谁的名下,然后交给里长就可以了。
    村长也姓陈,跟陈大兴家有着一丝的亲戚关系,得知陈大兴要分家,陈村长非常惊讶,一进门,就问道,大兴,你怎么要分家了?是不是儿子儿媳不孝顺?
    当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大力家三个儿子都是老实人,几个儿媳也安分,他说这话也就是随口说的,目的是问清分家的具体原因。
    叔,没有这回事,是我的主意,我想着,我和孩他娘还算硬朗,把家分了,还能帮着三个儿子立起来。对着村长,陈大兴的态度很诚恳。
    既然你决定了,我也就不多说什么了。陈村长点点头。
    是是,叔,咱们先吃,吃完再谈。陈大兴笑着招呼。
    因为还有事,大人吃饭都有些赶,田氏带着儿媳把主桌收拾干净,几个男人开始洽谈家产的分割。
    这一带的人都兴长子为尊,所以分家,长子得六成家产,剩余的其他儿子均分,以后养老就只由长子负责,其他儿子只是尽孝道逢年过节带些东西来看老人就行。
    所以对于分家能分多少东西,杨稔心里已经有了底,只要不少很多,她并不计较,她和丈夫两个成年人怎么也能过下去。
    陈大兴是长子,当时分家是分了六成的家产的,所以他家的田地才有这么多,这一次分家,陈大兴也是按照当初他爹的分法,田地的六成分给大儿子,另外两个儿子各两成,银子因为这偌大的五间砖瓦房都归了老大,所以就由两个儿子拿大头,粮食按人口分,家什均分。
    最后,陈如松分到了三亩水田,三亩多一点的旱地,外加十二两银子和一些粮食家什。
    第一次拿到这么多钱,陈如松眼睛都在发光。
    第5章 分家 下
    送走了村长,陈大兴就给儿子训话,分了家,你们也还是亲兄弟,兄弟之间该帮的一定要帮,不要生疏了。
    爹,您放心,我们肯定会的。陈大哥分得了六成的家产,对于两个弟弟只分到了一点点,他心里有些愧疚,所以一听他爹这样说,连忙表态。
    陈二哥默默点头,却没有说话,显然,对于分得的田地这样少,心里还是在意的。
    陈如松很知足,反正这分得的田地能够他一家三口的口粮就满足了,又分得了这么多银子,他的心情相当不错,爹,你别担心,我们肯定会好好过的。
    陈大兴轻缓地点了头,分了家,就好好过日子,老二老三,你们分的田地少,一定要侍奉好了,以后攒了钱多买些田地。
    我们老祖宗也不是开始就有几十亩的田地,都是靠着几代人的积累,当初我分得的也没有这么多,也是分家后又买了的,你们大哥之所以能分到六成家产,不仅是因为要养我们两个老的,也是要把我们陈家这一脉传承下去,而你们只要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了。
    见两个儿子都应声,陈大兴的注意转到了大儿子身上。
    老大,你也别以为自己分到这么多田地就高枕无忧了,我当初分到的是十一亩水田,十三亩的旱地,这些年除了养你们四个孩子,还添了四亩水田,六亩旱地,虽是当初有族里补贴,可也不是易事。
    老大,你最少要把分出去的田地补上来,然后还要添,因为你有两个儿子,到时候再一分,这田地就越来越少,所以你啊,得看远些,别总想着花钱,要想想怎么攒钱和赚钱。
    最后这一句话,陈大兴的口气已经不怎么好了,显然是对大儿子前面干的那两件事表示不满。
    陈大哥不太明白亲爹怎么越说越气,但也一概应下。
    或许是刚分了家,心里不舒服吧。
    训完话,陈大兴让儿子们都回屋休息。
    陈如松揣着十二两的银子,脚步轻快地进了房间,媳妇就坐在床边,儿子已经安稳地在床上睡着,陈如松笑着把银子拿出来。
    分家得的银子!杨稔立刻接了过来,数了数,十二两,怎么这么多呀?
    不怪她这样说,实在是她的印象中,陈家除了田地比村里一部分人多,平常也是跟大家的生活一样,最多就是可以吃饱喝暖,她还以为家里没多少存银呢。
    你以为咱们家很穷吗,爹把家里存的银子大半都分给我和二哥了,房子以后是大哥的,我们总要搬出去的。
    那也没事,我们先建一个三间的砖瓦房我们住一间,儿子大了住一间,以后有女儿了也单独住一间,外加两间泥瓦房放粮食和杂物,这样还能剩一半存着。杨稔开心地给银子做了计划。
    好,都听你的。陈如松看着媳妇把钱收好,伸手揽住她的腰,一夜无梦。
    一大早,杨稔就被屋外的争吵声吵醒了,看了看儿子,嗯,睡得还很香,陈如松已经起床了,杨稔小心地从床上起来,穿好衣服走出去。
    院子里,是陈大嫂和陈二嫂正吵着,杨稔没管,自顾自的打水洗漱,洗漱好,陈大嫂和陈二嫂也消停了。
    杨稔也得知她们吵架的原因了,昨天分家的东西,只是把田地,粮食和大件的家具分了,那些更小的东西都还没分。
    而早上两个人争吵,就是为着家里灶房的那些调料,实际就是油盐,农家基本就是这两样调料。
    早上已经是分开吃的了,油盐这些小东西还没来得及分,所以还是共用的,早上陈大嫂想着分了家,早上该吃点好的,就加了几滴油进锅。
    刚巧被过来做早饭的陈二嫂看见了,她觉得陈大嫂是在占便宜,又想着大房已经分了这么多东西了,连油也想多要,有些忿忿不平。
    陈二嫂在娘家是娇宠着长大的,出嫁虽然因为没儿子脾气收敛了,可这一分家,日后能自己当家做主,这底气也上来了,说话的语气就阴阳怪气的,而陈大嫂也不是受气的性子,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
    杨稔摇了摇头,才分家第一天就吵架了,以后肯定不会多太平,看来房子要尽快建了。
    分了家,早饭就只用做两个人的,儿子才三个多月,还在吃奶。
    这时候的事情不算多,水稻才刚刚育苗,花生玉米也还没到种的时候,所以还算清闲,刚好请人来盖房。
    农家请人盖房,亲戚之间是不用给钱的,包两餐就行,以后再帮回来。
    陈氏家族人多,基本盖房都是叫同族的人,花销都在盖房子的材料和粮食上。
    杨稔边琢磨着盖房的事情,边做早饭。
    陈大兴领着陈如松跟陈二哥两个儿子回来,杨稔喊住丈夫,如松,你去哪了?
    我跟爹和二哥去了村长那,划宅基地。陈如松笑着说。
    那我们的宅基地有多大呀?杨稔对这个很感兴趣。
    有三分大。
    那不小,不仅能种菜,还能在院子里种几棵果树呢。(这里一亩地是六百六十六平,三分就是大概两百平的面积。)
    在哪里?离这远不远?杨稔又问。
    就前面拐弯的地方,二哥的也在旁边,爹想着我们相互有个照顾。
    那挺好,二哥二嫂平时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因为没有儿子,总是有些郁郁不得志,分了家,没有来自公公婆婆的压力,应该会好一点。
    吃完了早餐,开始细分家产了。
    因为在田地上大房占了六成,所以这些小东西,陈大兴基本多分了给另外两个儿子。
    也是担心,两个儿子心里因为田地的事有疙瘩,虽然大家都是这样分的,但是轮到自己心里总是不好受的。
    他当初分家,只有一个弟弟,就因为只分了四成的家产,小弟嫌少,逢年过节都不来看一下爹娘,幸好爹娘的心宽,不然得气出病来。
    要是自己两个儿子也这样,他可受不了。
    所以除了家族规定,田地如果长子无大错,那么必须分得六成,家里其他东西的分配,他都是偏向老二和老三的。
    十只鸡,老二老三各四只,老大两只;
    两头刚抓来不久的小猪仔,老二老三各一只。
    锅碗瓢盆油盐农具均分,不好分的,就由老二老三均分。
    听到两头猪自己都没份,陈大嫂心都凉了,亏她这么精心地照料了小半月。
    可是她也不敢提出意见,公公婆婆心里最满意的就是她大方,爽朗,有大嫂风范,她不能斤斤计较的,何况他们大房分了六成的田地还有老宅这五间气派的砖瓦房,是分的最多的,但是,真的好心痛啊。
    好了,东西都分好了,散了吧,老二老三,你们的宅基地划好了,趁着这时候田地还不忙,你们去叫人盖房吧。
    既然分了家,就尽快搬出去吧,刚刚的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吵架的事陈大兴已经听孩他娘说了,分家后,老二家的也硬气起来了,他是满意的,但是得搬出去了,不然总是吵也不好,希望在外面也能这么硬气。
    把分到的东西放好,陈如松与陈二哥出门请人,杨稔回房照顾儿子,刚刚分东西的时候,儿子就醒了,不过他还挺乖巧的,喂了奶后,由着陈家大孙女陈秀兰抱着,不哭也不闹。
    秀兰,辛苦你了,东西分好了,你去帮你娘收拾吧。杨稔笑着接过儿子,双手轻摇,咿呀咿,我们小石头看看娘呀。满月之后,杨稔给儿子取了小名,叫石头,大名是留给公公取的。
    石头被逗得笑出了声,可爱的婴儿声,将杨稔的心软成了一团。
    陈秀兰羡慕地看了眼弟弟,抿了抿唇,默默地走了。
    盖房先要打地基,趁着这时,陈如松去镇上定了青砖和瓦片,挑的都是质量好的,价钱上面要高一些。
    等地基打好,青砖也已经烧好送过来了,杨稔将儿子交给婆婆带着,也跟着一起忙活,不过她做的都是些轻省的活,重活轮不到她来干。
    每日的午饭和晚饭才是她的主要任务,有些人节省,人家过来帮忙盖房,菜色不好还吃不饱,午饭还没有,大多数人家是一日两顿,可那是自己吃,若是别人来帮忙,自然是得提供午饭的。
    当然,不准备午饭或者让人吃不饱,结果就是房子也盖得歪歪扭扭的,要问为什么盖不好,人家就说,饭都没吃饱,哪有力气给你好好做。
    所以,村里的房子盖的整齐与否,基本就看主家做饭做得怎么样了。
    为了自己的房子整齐美观,杨稔在每日的午饭和晚饭上,可是下足了功夫的,不仅顿顿有肉,主食管饱,还时不时有糖水或者绿豆汤喝,其实糖水就加了一点点红糖,有一丝甜味,绿豆汤也只有绿豆,但是大家都不是难伺候的人,都说好。
    陈家族人不少,光是过来帮忙盖房的人就有二十多人,所以盖房子的速度很快,不过半月,已经完工,连院子都围好了,猪栏和鸡笼都有了,只等着搬进去住了。
    当然粮食也吃了大半,杨稔怕熬不到今年收获,只好拿钱去村里粮食有多余的人家那买了一些,去粮店里买要贵些,村里买既便宜又近。
    第6章 新家
    新房子总共花了九两多,之前原本打算只盖三间,只是想着现在手里既然有钱,索性跟老宅一样,盖个五间,以后也就不用再改了,虽然耗费不少,但看着这五间明亮的砖瓦房,还是很值得。
    杨稔手里分家得来的只有二两多了,加上自己存的一两多的私房钱和二两嫁妆,陈如松的一两多私房钱,公公婆婆私底下塞的五两银子,总共差不多是十二两的样子,跟分家得的银子一样,看来她跟十二还挺有缘的。
    陈二哥开工的日期和他们是一样的,不过他们因为只建三间房,所以完工的时间更快,现在已经搬进去住了。
    现在陈家老宅就只有陈大兴和田氏还有大房和三房了。
    因为老宅现在已经是属于大房的,所以杨稔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虽然陈大嫂没说什么,甚至还表示让他们不用着急,多住一段时间,她还是感觉不自在。
    所以新房晾了几天之后,杨稔就让陈如松准备搬东西进去。
    陈大兴得知后,一整天都没有好脸色,虽然分家是他做的决定,但是他还是很舍不得两个儿子搬走的,田氏也是。
    搬家时,陈如松又得到他亲娘给他的一两银子,田氏是趁着陈大嫂和陈大哥都有事出去了才偷偷拿给小儿子的,昨晚当家的心疼了,让她从两人的棺材本里拿二两银子给两个儿子。
    其实在她看来,两个儿子都没必要这么快就搬出去,老二没儿子,老三儿子才几个月大,根本不是搬出去的好时候,但是当家的说已经分了家,不分开住容易吵架。
    田氏知道,那天早上两个儿媳的事,让当家的在意了。
    搬进新家,杨稔的感受很新奇,好像突然解放了。
    恋耽美

章节目录


古代种田奋斗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肉屋只为原作者作者:方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作者:方瑜并收藏古代种田奋斗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