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金雀真的有问题?
可她一直都忽略了。
高悦行几乎瞬间起了一层薄汗,浸透了里衣,随即感觉到冷。
高小姐,高小姐!
不知何时面前站了一位禁军侍卫,将她笼在阴影下,唤了好几声,才将她喊回了神。
高悦行:怎怎么。
侍卫:高小姐回演武场看看吧,小殿下骑马回来,不见您的踪影,似乎不大开心。
高悦行一合掌,方想起来,她走的时候急,李弗襄又跑马去了不见踪影,她都没来得及交代一声。高悦行又匆匆跟着侍卫往回赶。
才走了没几步,高悦行陡然记起了一件琐碎。
有关骑马。
上一世,李弗襄第二次远走西境的时候,高悦行闲来无事被召进乾清宫,陪皇帝下棋。
高悦行的棋艺还算不错,也不打算让着皇上,连赢了几局后,皇帝有些不爽地给她讲了个故事。
李弗襄幼年时,第一次上马是一位姑娘带他去的。李弗襄第一次跑马原本很开心,可是回到原地之后,他却发现一直陪她的姑娘不见了。于是,此后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弗襄再也不肯骑马,因为他潜意识里已形成了一个认知只要他一上马,她就会消失。
高悦行几乎是第一时间想起那方海棠帕子的主人。
李弗襄从不在她面前提起有关那个女孩的任何事,她只能通过旁人的只言片语,去尝试着勾勒那个未曾谋面的女孩那人应该是陪着李弗襄长大的,好一个青梅竹马,郎情妾意。
她让皇上输棋,皇上就让她难受。
简直坏透了。
见高悦行在桥上忽然停下不走,侍卫焦急地催促:高小姐?
高悦行心头蒙上一层酸涩:哦,来了。
原来根本不干李弗襄的事,她才是忘却了一切的那个人。
是她先背离他们曾经所有的感情和约定。
回到演武场。
李弗襄果然静静地坐在朱红栏杆上,周围倒是围了一圈人,可他谁也不理,郑千业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极有耐心地半蹲下身子逗他开心,可他的表情依然一片惶然迷茫。
高悦行小跑过去拥住他,低声在他耳边蹭:对不起,我来了。
果然,郑千业想要再带他上马,他说什么都不肯了。
他什么也不说。
除了高悦行,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高悦行只好主动跑去牵马。
她个子还没有马腿高,马儿稍稍一暴躁,她就得滚到马蹄子下面,这可吓坏了一行人,郑千业一挥手,他儿子郑云戟三步并两步朝她赶过来。
前后就差半步。
郑云戟没能撵上这个小姑娘。
高悦行众目睽睽之下,用胳膊一缠缰绳,抓着马鞍,利落地爬上了马背。
红马打着鼻响,原地转了半圈。
已经驯好的马,在接收到熟悉的指令时,是不会使性子的。
在场人多没想到高悦行一个六岁的女娃娃上马竟如此熟练,郑云戟停在她面前,一牵马缰,当场竖起大拇指厉害啊!
郑千业也望过来,面带期许道:马术不错,可我记得你父亲高景是文官?
高悦行:没有人规定武官才能骑马,马上功夫不分文武,更不分男女。
郑千业不知有多少年没见过这样不俗的女子了,感慨万千。
但高悦行的马上功夫确实不是传承自父亲高景,而是她的丈夫,李弗襄。
宿命中的轮回开了个奇妙的玩笑,红马踱到李弗襄面前,高悦行朝他伸出手。
李弗襄仰着小脸看她,似乎还在犹疑,郑千业已双手举着他的腰,不由分说把他送到了高悦行的马上。
有两个孩子在,郑千业不敢放任他们胡来,由郑云戟牵着马,慢慢地绕着演武场散步。
高悦行向后贴在李弗襄的胸前,拉着他的手比划:我不会再离开你了,我发誓。
李弗襄只是将脸埋在她的颈边,并没有任何回应。
高悦行心头的愁绪又裹了上来,轻叹了口气。
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她心想。
皇上派出去寻找哑姑的人回宫,带来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
他们去哑姑的老家寻人,可哑姑幼年失怙,又离家多年,家中早没什么人了,听说,哑姑出宫后,压根就没回过家乡。
皇上叹气,只能命他们继续多方打听。
高景办案效率不差,将金雀带回大理寺扣押后,马不停蹄,立马再回宫,拜访了许昭仪。
正如高悦行所说,许昭仪身上牵着的线索颇多,可是,许昭仪自己并不知道,他只能花点时间一点一点的捋顺。
堂堂大理寺卿,在办案上的老练,当然比高悦行那半桶水强多了。
当天下午,皇帝迎来了惊喜。
高景给他带来了哑姑的下落。
两年前,哑姑到了出宫的年纪,贤妃把人从小南阁放出来,并做主放她归家,那时候,许昭仪早已盯上小南阁了,而且几次三番送东西关照,哑姑出宫后,一时不知作何打算,正是许昭仪给了些银钱关照,让她在皇城脚下安顿了下来,谋了个营生。
哑姑就在京中盘了个铺子,卖点心,并常常托人往宫中带一些,先送进许昭仪的宫里,再由许昭仪暗中递给小南阁里的李弗襄。
曾经五皇子递给高悦行的糖瓜,便是出自哑姑的手艺。
皇帝不顾天色将晚,即刻派人出宫,拜访哑姑的铺子,将人接回了宫。
晚间,郑千业将玩到尽兴的两个孩子护送回乾清宫,李弗襄刚一进门,便见一熟悉的身影立在内室,向他跪下叩拜。
李弗襄一愣。
他鲜少有情感外露,可这回许是难以克制,他上前扯了扯哑姑的衣袖,然后狠狠的一头扎进了她怀里。
对于李弗襄来说,她抚养了他七年,在他尚未完全长成之时,又被迫离开了他,分别两年。他们不仅是主仆,更是小南阁里相依为命的情分。
哑姑换掉了一直以来的粗布麻衣,皇帝给足了她时间打理自己,她梳起鬓发,换上了绛色圆领的宫袍,和高悦行记忆中的夫人无甚差别。
李弗襄指了指高悦行,偎在哑姑腿边,高兴地比划道:她是我娘子!
高悦行的脸上一阵发热,仿佛隐秘的心思被人戳破摆了出来。
可哑姑只是抬头诧异地看了她一眼,随即,又非常慈和地笑了。
李弗襄和哑姑之间旁若无人的亲密,令高悦行看着有些眼酸,她很懂事地忍了。
可眼酸的人不止她一个,另一人可忍不了。
皇上看似手里拿着书,可眼神总不自觉的往这边瞄。
看李弗襄像一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哑姑身后转啊转,他手里的书都被攥烂了一页。
高悦行一点都不可怜皇上,甚至还隐隐有些幸灾乐祸。
活该,谁叫你不安好心。
女人翻起旧账来,很是要命。
高悦行心中对皇上的那些不忿,一股脑地涌上了心头。
修葺东宫时,小南阁被扩成了海棠堤,皇帝亲自带着她去监工,指着那一片荒芜的岸边,说要全部栽上海棠,还故意问她,知不知道襄王在京郊有一处海棠行宫,花开时,堪称奇景,刀刀往高悦行的痛处戳。
高悦行为皇帝的万寿节准备贺礼时,献上了一幅苏绣的河清海晏图,高悦行的绣工后来承自母亲,无可挑剔,但皇帝偏偏要挑一笔,说什么襄王殿下从小性子怪,审美上出了点问题,并不能欣赏漂亮的绣工,引得她想起那帕子上歪歪扭扭的海棠,又差点气到呕血三升。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都数不尽,高悦行后来常年郁郁寡欢,绝对有皇帝的一份功劳在其中。
往事浮上心头,高悦行越行越气,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晚上入睡时,李弗襄也不肯安安分分自己睡了,哑姑为了方便照顾,在暖阁外间置了一张小榻,李弗襄自己躺了一会儿,便起身抱着枕头,挤到了哑姑的榻上。
高悦行没睡,她听到动静,悄悄起来趴在门边,看到了这一幕。
皇上也没睡,几乎与她同一时间出现在了门外。
他对高悦行比了个噤声的手势,二人一大一小,在外面静默地对视了一会儿,皇帝掀帘进去,把李弗襄抱了出来。
皇上的动作很小心,没有惊醒李弗襄。
可他得手之后,并没有把李弗襄还回去,而是当着高悦行和哑姑的面,把人抱回了自己的龙床上!
一点都不意外,高悦行猜测他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
高悦行皱了皱鼻子,正打算回去睡觉,哑姑却对她招了招手,示意她过去。高悦行原地一犹豫,还是走了过去。
哑姑一把抱起她,放在小榻上,可能是怕她冷,又用薄毯把她裹得严严实实。
高悦行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圆圆的眼睛里黑仁极大,又黑白分明,看上去,平白填了几分天真。
没有人会不喜欢漂亮安静又听话的小姑娘。
她们静悄悄的互相比划。
哑姑:你会哑语?
高悦行:会一点。
哑姑:小殿下误把你当做了他的娘子,是我教的不好,如有冒犯,奴婢向您赔罪了。
高悦行觉得她话中有意思,问:您是怎么教他的?
哑姑:他更年幼的时候,我给他讲了凤求凰的故事,他很喜欢那个故事,听进了心里,也想要一个娘子,便天天缠着我问啊问。我被他缠烦了,便骗他,让他消停的等着,老天爷若是见他乖巧听话,自认会赐下一个漂亮的女娃娃给他当娘子。
还真巧了。
高悦行哭笑不得,没料到,还有这么一桩前戏。
哑姑也根本不知道,不是李弗襄有意冒犯,而是当时高悦行强行凑上去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他的娘子。
单纯如李弗襄,竟然一开始就将她当成了上天赐给他的娘子?
高悦行之后在床上辗转反侧,了无睡意,翻来覆去的琢磨,最终喟叹一声。
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的缘分早早就注定了。
次日,李弗襄依旧睡到了日上三竿,皇帝散朝后,回来摇醒了他,李弗襄看了看身下的床,一脸迷茫,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睡梦中挪了窝。
哑姑接收到皇上的眼神,上前替他穿衣。
李弗襄将醒未醒,自然而然地将手臂环在了哑姑身上,整个人都快挂了上去,那是个极其亲昵的姿势。
高悦行还没怎么呢,皇上又眼红了。
他挥退了哑姑,把李弗襄接到自己的手中,李弗襄瞬间清醒,一动也不动地坐在榻上,像个精致木偶一般任他摆布。
皇上心里难掩失望。
高悦行憋着笑,直至用完早膳,才带着李弗襄出门,抱着文华殿前的柱子,窃笑了半天,才畅快了。
因为李弗襄的贪睡,他们来的晚了,正在讲学的柳太傅瞥了他们一眼,不恼不怒,继续讲学,高悦行给太傅行了个礼,忙拉着李弗襄坐下。
猜到李弗襄或许听不懂。
高悦行把书摊开在他面前。
她今日带的书本,正是柳太傅不日前送她的那一套,书页上,还有柳太傅亲自做的注解。高悦行仔细注意着李弗襄的行为,发现他真的有在看书,顿时格外惊喜。
同样在观察李弗襄的,还有柳太傅。
李弗襄看书看得很慢,但逐字逐句,很仔细。高悦行给他递了纸笔,他便在纸上画着那些复杂难解的词句。
柳太傅一看他的字,皱起了眉。
这是很失望的意思。
但是没有任何人苛求他。
皇帝对他的态度很明显,不求成才,平安喜乐一生便可,他是皇帝,正当盛年,权势近些年也渐渐全部笼到了自己手中,他自信能护得住他。
在所有人眼中,一个十岁未开蒙,且还不会说话的皇子,简直等同于废物。
只有高悦行执著地守在他身边,掰着手指,一天一天地盼着他长大,等着他给她带来惊喜。
高悦行!
柳太傅拎着戒尺站在了高悦行身前。
高悦行心道糟了。
她的不专心引起了柳太傅的不满,她乖巧地认错认罚,把掌心摊在了书上,柳太傅到底还是念她年纪小,轻轻地三下戒尺,动静不小,力道却很轻,只留下了一道酥酥麻麻的痕迹。
高悦行:太傅,学生知错了。
柳太傅板着脸,从她身边走过。
高悦行搓搓自己的小手,抬头捉到了李弗襄关切的目光,一直在盯着她的手看。高悦行刚想安慰他没事,可转念一想,觉得应该让他有个正确的认知读书不好是要挨罚的。
于是冷下心肠,装作很痛的样子,直起身子盯着自己面前的书本,再不看他一眼。
李弗襄离开了小南阁那一方天地,对外面最直观的印象,都来自于他的一双眼。
他在默不作声地观察着身边的人,无论身份高贵或低微,在他看来都是新鲜的,这些新鲜的东西一揽子倒进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认知。
见高悦行端正看书。
他自己琢磨了一会儿,也笨拙地模仿她,把注意力放在书上。
高悦行眼睛盯着书,神识却又跑远了。
如果他真的有在模仿身边的人。
那他为什么从来不尝试着开口说话呢?
与牙牙学语的孩童不同,今年十岁的李弗襄,不仅不曾开口说话,甚至连声音都不肯出。
不是不会,而是不肯。
若不是听过他喘疾发作时的咳嗽,高悦行甚至怀疑他哑了。
高悦行细寻思,觉得实在反常。
于是,下学后,她又跑去找了哑姑,问出自己的疑惑。
正在小厨房制点心的哑姑动作一顿,流露出了伤感的表情,她依然不慌不忙地把点心模子放进小蒸笼里,调好火候,盖上竹奁,才带着高悦行去了干净的院中。
他一开始,其实会出声的。
第24章
前些年, 大约在李弗襄六七岁的时候,他的活泼性子显露无疑,即使囚禁, 也压不住他每天在院子里傻玩。
哑姑无法教他说话,但是他听见院子里清脆的鸟鸣,会惟妙惟肖地跟着学。
每隔几日会有人来给哑姑送饭,那些来往的宫女和内侍们简单的交谈, 李弗襄挺久了, 也会学几句, 咬字不甚清晰, 却也很像回事。
哑姑比划的慢。
高悦行耐心静静的等着,问:那他后来为何不肯出声了呢?
哑姑回想着往事, 蒙上一层复杂的神色:有一次, 他半夜翻墙头玩, 回来的时候, 学了一句话。
高悦行:什么?
哑姑用极复杂的手势,但却非常清晰地表达出那句话:郑家军十日后启程,粮草先行,尔回禀国主,铁水崖埋伏劫杀。
高悦行听了这话,先是疑惑, 然而她何等机敏, 立刻联想起一件事情。
景乐九年初, 西境又起纷争, 狐胡不安分掠过了境。郑千业在京中安稳了数年, 又连夜奔赴沙场, 但那次征战出了点小意外, 先行的粮草被劫于铁水崖,差点误了大军的征程。
有惊无险的一次意外,郑千业凭借自己的谨慎和老辣,使得战局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粮草兵分三路,一路被劫,另两路安全无虞送达前线。
高悦行知道此事。
因为这一役,后来被当做郑老将军的功绩,写进了史传里。
李弗襄翻墙怎会学得这么一句话?
高悦行越想越心惊。
郑家军十日后启程,粮草先行,尔回禀国主,铁水崖埋伏劫杀。
这句话出自谁口?
与之对话的另一人又是谁?
郑家军何日启程,途径何处,属军事机密,绝对不可轻易外泄。
恋耽美
可她一直都忽略了。
高悦行几乎瞬间起了一层薄汗,浸透了里衣,随即感觉到冷。
高小姐,高小姐!
不知何时面前站了一位禁军侍卫,将她笼在阴影下,唤了好几声,才将她喊回了神。
高悦行:怎怎么。
侍卫:高小姐回演武场看看吧,小殿下骑马回来,不见您的踪影,似乎不大开心。
高悦行一合掌,方想起来,她走的时候急,李弗襄又跑马去了不见踪影,她都没来得及交代一声。高悦行又匆匆跟着侍卫往回赶。
才走了没几步,高悦行陡然记起了一件琐碎。
有关骑马。
上一世,李弗襄第二次远走西境的时候,高悦行闲来无事被召进乾清宫,陪皇帝下棋。
高悦行的棋艺还算不错,也不打算让着皇上,连赢了几局后,皇帝有些不爽地给她讲了个故事。
李弗襄幼年时,第一次上马是一位姑娘带他去的。李弗襄第一次跑马原本很开心,可是回到原地之后,他却发现一直陪她的姑娘不见了。于是,此后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弗襄再也不肯骑马,因为他潜意识里已形成了一个认知只要他一上马,她就会消失。
高悦行几乎是第一时间想起那方海棠帕子的主人。
李弗襄从不在她面前提起有关那个女孩的任何事,她只能通过旁人的只言片语,去尝试着勾勒那个未曾谋面的女孩那人应该是陪着李弗襄长大的,好一个青梅竹马,郎情妾意。
她让皇上输棋,皇上就让她难受。
简直坏透了。
见高悦行在桥上忽然停下不走,侍卫焦急地催促:高小姐?
高悦行心头蒙上一层酸涩:哦,来了。
原来根本不干李弗襄的事,她才是忘却了一切的那个人。
是她先背离他们曾经所有的感情和约定。
回到演武场。
李弗襄果然静静地坐在朱红栏杆上,周围倒是围了一圈人,可他谁也不理,郑千业德高望重的老将军,极有耐心地半蹲下身子逗他开心,可他的表情依然一片惶然迷茫。
高悦行小跑过去拥住他,低声在他耳边蹭:对不起,我来了。
果然,郑千业想要再带他上马,他说什么都不肯了。
他什么也不说。
除了高悦行,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高悦行只好主动跑去牵马。
她个子还没有马腿高,马儿稍稍一暴躁,她就得滚到马蹄子下面,这可吓坏了一行人,郑千业一挥手,他儿子郑云戟三步并两步朝她赶过来。
前后就差半步。
郑云戟没能撵上这个小姑娘。
高悦行众目睽睽之下,用胳膊一缠缰绳,抓着马鞍,利落地爬上了马背。
红马打着鼻响,原地转了半圈。
已经驯好的马,在接收到熟悉的指令时,是不会使性子的。
在场人多没想到高悦行一个六岁的女娃娃上马竟如此熟练,郑云戟停在她面前,一牵马缰,当场竖起大拇指厉害啊!
郑千业也望过来,面带期许道:马术不错,可我记得你父亲高景是文官?
高悦行:没有人规定武官才能骑马,马上功夫不分文武,更不分男女。
郑千业不知有多少年没见过这样不俗的女子了,感慨万千。
但高悦行的马上功夫确实不是传承自父亲高景,而是她的丈夫,李弗襄。
宿命中的轮回开了个奇妙的玩笑,红马踱到李弗襄面前,高悦行朝他伸出手。
李弗襄仰着小脸看她,似乎还在犹疑,郑千业已双手举着他的腰,不由分说把他送到了高悦行的马上。
有两个孩子在,郑千业不敢放任他们胡来,由郑云戟牵着马,慢慢地绕着演武场散步。
高悦行向后贴在李弗襄的胸前,拉着他的手比划:我不会再离开你了,我发誓。
李弗襄只是将脸埋在她的颈边,并没有任何回应。
高悦行心头的愁绪又裹了上来,轻叹了口气。
你什么时候能长大呀?
她心想。
皇上派出去寻找哑姑的人回宫,带来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
他们去哑姑的老家寻人,可哑姑幼年失怙,又离家多年,家中早没什么人了,听说,哑姑出宫后,压根就没回过家乡。
皇上叹气,只能命他们继续多方打听。
高景办案效率不差,将金雀带回大理寺扣押后,马不停蹄,立马再回宫,拜访了许昭仪。
正如高悦行所说,许昭仪身上牵着的线索颇多,可是,许昭仪自己并不知道,他只能花点时间一点一点的捋顺。
堂堂大理寺卿,在办案上的老练,当然比高悦行那半桶水强多了。
当天下午,皇帝迎来了惊喜。
高景给他带来了哑姑的下落。
两年前,哑姑到了出宫的年纪,贤妃把人从小南阁放出来,并做主放她归家,那时候,许昭仪早已盯上小南阁了,而且几次三番送东西关照,哑姑出宫后,一时不知作何打算,正是许昭仪给了些银钱关照,让她在皇城脚下安顿了下来,谋了个营生。
哑姑就在京中盘了个铺子,卖点心,并常常托人往宫中带一些,先送进许昭仪的宫里,再由许昭仪暗中递给小南阁里的李弗襄。
曾经五皇子递给高悦行的糖瓜,便是出自哑姑的手艺。
皇帝不顾天色将晚,即刻派人出宫,拜访哑姑的铺子,将人接回了宫。
晚间,郑千业将玩到尽兴的两个孩子护送回乾清宫,李弗襄刚一进门,便见一熟悉的身影立在内室,向他跪下叩拜。
李弗襄一愣。
他鲜少有情感外露,可这回许是难以克制,他上前扯了扯哑姑的衣袖,然后狠狠的一头扎进了她怀里。
对于李弗襄来说,她抚养了他七年,在他尚未完全长成之时,又被迫离开了他,分别两年。他们不仅是主仆,更是小南阁里相依为命的情分。
哑姑换掉了一直以来的粗布麻衣,皇帝给足了她时间打理自己,她梳起鬓发,换上了绛色圆领的宫袍,和高悦行记忆中的夫人无甚差别。
李弗襄指了指高悦行,偎在哑姑腿边,高兴地比划道:她是我娘子!
高悦行的脸上一阵发热,仿佛隐秘的心思被人戳破摆了出来。
可哑姑只是抬头诧异地看了她一眼,随即,又非常慈和地笑了。
李弗襄和哑姑之间旁若无人的亲密,令高悦行看着有些眼酸,她很懂事地忍了。
可眼酸的人不止她一个,另一人可忍不了。
皇上看似手里拿着书,可眼神总不自觉的往这边瞄。
看李弗襄像一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哑姑身后转啊转,他手里的书都被攥烂了一页。
高悦行一点都不可怜皇上,甚至还隐隐有些幸灾乐祸。
活该,谁叫你不安好心。
女人翻起旧账来,很是要命。
高悦行心中对皇上的那些不忿,一股脑地涌上了心头。
修葺东宫时,小南阁被扩成了海棠堤,皇帝亲自带着她去监工,指着那一片荒芜的岸边,说要全部栽上海棠,还故意问她,知不知道襄王在京郊有一处海棠行宫,花开时,堪称奇景,刀刀往高悦行的痛处戳。
高悦行为皇帝的万寿节准备贺礼时,献上了一幅苏绣的河清海晏图,高悦行的绣工后来承自母亲,无可挑剔,但皇帝偏偏要挑一笔,说什么襄王殿下从小性子怪,审美上出了点问题,并不能欣赏漂亮的绣工,引得她想起那帕子上歪歪扭扭的海棠,又差点气到呕血三升。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都数不尽,高悦行后来常年郁郁寡欢,绝对有皇帝的一份功劳在其中。
往事浮上心头,高悦行越行越气,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晚上入睡时,李弗襄也不肯安安分分自己睡了,哑姑为了方便照顾,在暖阁外间置了一张小榻,李弗襄自己躺了一会儿,便起身抱着枕头,挤到了哑姑的榻上。
高悦行没睡,她听到动静,悄悄起来趴在门边,看到了这一幕。
皇上也没睡,几乎与她同一时间出现在了门外。
他对高悦行比了个噤声的手势,二人一大一小,在外面静默地对视了一会儿,皇帝掀帘进去,把李弗襄抱了出来。
皇上的动作很小心,没有惊醒李弗襄。
可他得手之后,并没有把李弗襄还回去,而是当着高悦行和哑姑的面,把人抱回了自己的龙床上!
一点都不意外,高悦行猜测他可能早就想这么干了。
高悦行皱了皱鼻子,正打算回去睡觉,哑姑却对她招了招手,示意她过去。高悦行原地一犹豫,还是走了过去。
哑姑一把抱起她,放在小榻上,可能是怕她冷,又用薄毯把她裹得严严实实。
高悦行只露出一个小脑袋,圆圆的眼睛里黑仁极大,又黑白分明,看上去,平白填了几分天真。
没有人会不喜欢漂亮安静又听话的小姑娘。
她们静悄悄的互相比划。
哑姑:你会哑语?
高悦行:会一点。
哑姑:小殿下误把你当做了他的娘子,是我教的不好,如有冒犯,奴婢向您赔罪了。
高悦行觉得她话中有意思,问:您是怎么教他的?
哑姑:他更年幼的时候,我给他讲了凤求凰的故事,他很喜欢那个故事,听进了心里,也想要一个娘子,便天天缠着我问啊问。我被他缠烦了,便骗他,让他消停的等着,老天爷若是见他乖巧听话,自认会赐下一个漂亮的女娃娃给他当娘子。
还真巧了。
高悦行哭笑不得,没料到,还有这么一桩前戏。
哑姑也根本不知道,不是李弗襄有意冒犯,而是当时高悦行强行凑上去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他的娘子。
单纯如李弗襄,竟然一开始就将她当成了上天赐给他的娘子?
高悦行之后在床上辗转反侧,了无睡意,翻来覆去的琢磨,最终喟叹一声。
简直是天时地利人和,他们的缘分早早就注定了。
次日,李弗襄依旧睡到了日上三竿,皇帝散朝后,回来摇醒了他,李弗襄看了看身下的床,一脸迷茫,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睡梦中挪了窝。
哑姑接收到皇上的眼神,上前替他穿衣。
李弗襄将醒未醒,自然而然地将手臂环在了哑姑身上,整个人都快挂了上去,那是个极其亲昵的姿势。
高悦行还没怎么呢,皇上又眼红了。
他挥退了哑姑,把李弗襄接到自己的手中,李弗襄瞬间清醒,一动也不动地坐在榻上,像个精致木偶一般任他摆布。
皇上心里难掩失望。
高悦行憋着笑,直至用完早膳,才带着李弗襄出门,抱着文华殿前的柱子,窃笑了半天,才畅快了。
因为李弗襄的贪睡,他们来的晚了,正在讲学的柳太傅瞥了他们一眼,不恼不怒,继续讲学,高悦行给太傅行了个礼,忙拉着李弗襄坐下。
猜到李弗襄或许听不懂。
高悦行把书摊开在他面前。
她今日带的书本,正是柳太傅不日前送她的那一套,书页上,还有柳太傅亲自做的注解。高悦行仔细注意着李弗襄的行为,发现他真的有在看书,顿时格外惊喜。
同样在观察李弗襄的,还有柳太傅。
李弗襄看书看得很慢,但逐字逐句,很仔细。高悦行给他递了纸笔,他便在纸上画着那些复杂难解的词句。
柳太傅一看他的字,皱起了眉。
这是很失望的意思。
但是没有任何人苛求他。
皇帝对他的态度很明显,不求成才,平安喜乐一生便可,他是皇帝,正当盛年,权势近些年也渐渐全部笼到了自己手中,他自信能护得住他。
在所有人眼中,一个十岁未开蒙,且还不会说话的皇子,简直等同于废物。
只有高悦行执著地守在他身边,掰着手指,一天一天地盼着他长大,等着他给她带来惊喜。
高悦行!
柳太傅拎着戒尺站在了高悦行身前。
高悦行心道糟了。
她的不专心引起了柳太傅的不满,她乖巧地认错认罚,把掌心摊在了书上,柳太傅到底还是念她年纪小,轻轻地三下戒尺,动静不小,力道却很轻,只留下了一道酥酥麻麻的痕迹。
高悦行:太傅,学生知错了。
柳太傅板着脸,从她身边走过。
高悦行搓搓自己的小手,抬头捉到了李弗襄关切的目光,一直在盯着她的手看。高悦行刚想安慰他没事,可转念一想,觉得应该让他有个正确的认知读书不好是要挨罚的。
于是冷下心肠,装作很痛的样子,直起身子盯着自己面前的书本,再不看他一眼。
李弗襄离开了小南阁那一方天地,对外面最直观的印象,都来自于他的一双眼。
他在默不作声地观察着身边的人,无论身份高贵或低微,在他看来都是新鲜的,这些新鲜的东西一揽子倒进他的脑海里,自然会形成属于他自己的认知。
见高悦行端正看书。
他自己琢磨了一会儿,也笨拙地模仿她,把注意力放在书上。
高悦行眼睛盯着书,神识却又跑远了。
如果他真的有在模仿身边的人。
那他为什么从来不尝试着开口说话呢?
与牙牙学语的孩童不同,今年十岁的李弗襄,不仅不曾开口说话,甚至连声音都不肯出。
不是不会,而是不肯。
若不是听过他喘疾发作时的咳嗽,高悦行甚至怀疑他哑了。
高悦行细寻思,觉得实在反常。
于是,下学后,她又跑去找了哑姑,问出自己的疑惑。
正在小厨房制点心的哑姑动作一顿,流露出了伤感的表情,她依然不慌不忙地把点心模子放进小蒸笼里,调好火候,盖上竹奁,才带着高悦行去了干净的院中。
他一开始,其实会出声的。
第24章
前些年, 大约在李弗襄六七岁的时候,他的活泼性子显露无疑,即使囚禁, 也压不住他每天在院子里傻玩。
哑姑无法教他说话,但是他听见院子里清脆的鸟鸣,会惟妙惟肖地跟着学。
每隔几日会有人来给哑姑送饭,那些来往的宫女和内侍们简单的交谈, 李弗襄挺久了, 也会学几句, 咬字不甚清晰, 却也很像回事。
哑姑比划的慢。
高悦行耐心静静的等着,问:那他后来为何不肯出声了呢?
哑姑回想着往事, 蒙上一层复杂的神色:有一次, 他半夜翻墙头玩, 回来的时候, 学了一句话。
高悦行:什么?
哑姑用极复杂的手势,但却非常清晰地表达出那句话:郑家军十日后启程,粮草先行,尔回禀国主,铁水崖埋伏劫杀。
高悦行听了这话,先是疑惑, 然而她何等机敏, 立刻联想起一件事情。
景乐九年初, 西境又起纷争, 狐胡不安分掠过了境。郑千业在京中安稳了数年, 又连夜奔赴沙场, 但那次征战出了点小意外, 先行的粮草被劫于铁水崖,差点误了大军的征程。
有惊无险的一次意外,郑千业凭借自己的谨慎和老辣,使得战局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粮草兵分三路,一路被劫,另两路安全无虞送达前线。
高悦行知道此事。
因为这一役,后来被当做郑老将军的功绩,写进了史传里。
李弗襄翻墙怎会学得这么一句话?
高悦行越想越心惊。
郑家军十日后启程,粮草先行,尔回禀国主,铁水崖埋伏劫杀。
这句话出自谁口?
与之对话的另一人又是谁?
郑家军何日启程,途径何处,属军事机密,绝对不可轻易外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