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指望他能成才,先生们对他都是独一份的宽厚。
京城里。
别的孩子五更晨起读书,他随着性子能睡到日上三竿才起。
自己的表兄,郑彦、郑绎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淬炼一身的筋骨,只有他,冬天捧着暖炉,夏天嗑着冰块,在廊下等着赏春花秋月。
他能有今天,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
包括皇帝。
李弗襄是要回皇宫里去的。
高悦行本以为车子会将自己送回高府,可没想到,前后左右有禁军护卫,他们已经过了高府的大门,依旧没有停下的迹象。
高悦行忍不住掀车帘看。
谁料,李弗襄就守在车窗一侧,见她终于肯露脸,弯下身来,问:怎么不准我上车?
高悦行白了他一眼。
李弗襄悻悻道:行吧。
高悦行:别和我装傻,你分明知道。
李弗襄:我知道,你年纪不到,我还得再等等。他的马放缓了速度,停了一停,李弗襄又弯下身和她说:我以前在京中见人嫁娶,新娘坐轿,新郎骑马,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高悦行想到了什么,神情变得柔和,她摇了摇头,说:那是寻常人家,我们不一样的。
李弗襄不解:我们不一样?
高悦行一手撩着车帘,微微抬眼,望着他的脸。
他从未经历过。
但她是知道的。
她正经嫁给李弗襄,十里红妆,铺到了皇城门口,李弗襄身着衮冕,仪仗从宫里出,于太阳将落未落,黄昏之时,前来迎娶她。
那一日,街上可没多少凑热闹的人。
高悦行至今仍将那日的规矩记得清清楚楚,说实话,并无欣喜,繁冗的规矩悬在头顶,令她喘气都觉得困难。
曾经的她想一辈子都不想在经历那样的折磨了。
可现在
高悦行望着李弗襄,如果是他,勉强可以期待,多来几次都行。
高悦行放下帘子,扣上窗户。
李弗襄伸手敲了敲窗户,想再叫她出来,高悦行合上眼睛不理。
尽管上一世已有夫妻之实,但是此时身为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她的姿态应该放的娇羞一些。
李弗襄敲了几次窗,见她始终没有回应,只能架马到了前边去。
丁文甫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油纸包,塞进李弗襄手里,是在城门口买的热腾腾的马蹄糕。
李弗襄以前偏爱这口,这么多年了,习惯还是未曾变。他掰了一块塞嘴里,口中甜了,表情依然郁郁寡欢。
丁文甫:殿下,好事多磨,要沉的下心啊。
李弗襄垂着眼睛:我们已经阔别了很久很久可再见时却不如小时候那般亲昵了。
丁文甫道:人长大了,终归是不同的。
李弗襄问:你娶着你的小宫女了吗?
丁文甫不防备他忽然发问,言语间一梗,说:她还有两年才到年纪出宫,还早着呢。
李弗襄:你怎么忍住不与她相见的。
丁文甫笑了笑:想想以后,她总归会成为我的人,自然没什么不能忍的。他说:殿下心性非同一般的坚忍,不会想不通这个道理吧。
李弗襄在马上回头,望着马车的目光忽然之间变得缱绻难舍,喃喃道:可是,我总觉得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
第66章
丁文甫惊诧道:可您急什么呢?您今年才十十六岁啊。
真正的李弗襄应是十七岁, 这虚低的一岁,是已故的许昭仪和李弗宥舍给他的。
李弗襄:是么?
丁文甫:是啊,我不理解, 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您的将来,包括活着的,也包括那些已经故去的
他们根本不求李弗襄有大富大贵的乘龙之命, 所有人的初衷都是希望他平安喜乐, 哪怕当个纨绔也没有关系。
皇帝不介意自己的儿子是个胸无大志的闲王。
高悦行也不在乎自己的夫君明珠蒙尘终生不得见光。
只有李弗襄自己, 随着年岁的渐长, 那些为他而逝去的性命,那些曾经毫无谋求算计地捧到他面前的真心回护, 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脊梁上, 日复一日。他不能允许自己白担了那许多人的期待, 浪费掉一生的好时光。
经过华阳街。
高悦行再次悄悄推开窗, 见到了几乎完工的襄王府。
说是几乎,是因为还差一点。
据说最后花园里缺一块黄山石,于是,才迟迟不毕工。可是,襄王的府邸,若不是皇帝默许, 他们哪有胆子拖。
皇帝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 平白传出了许多揣测。
但也有很多人明白。
荒唐的是, 那些不明白的人, 嘴巴一张一合, 到处散步谣言, 说得跟真的似的, 而几个心里明白的人,反倒成了锯嘴葫芦,装作糊涂模样。
高悦行当然属于明白的那一挂。
李弗襄封王的旨意已下,一旦王府完工,他便要移宫了。
无非别的,皇帝舍不得,想要在宫中多留他一段时日而已。
李弗襄进了皇城,前去乾清宫的路上,见着了信王李弗迁。
高悦行跟在李弗襄的身后,虽不怎么言语,但也注意到了。
李弗襄拱手对兄长行礼。
兄弟俩鲜少见面,所以一直不怎么亲,见面颇有几分尴尬。
李弗迁在廊下停住脚步,问了一句:听说你刚经历了一场凶险,可有伤着?
李弗襄说没有,又道:多谢兄长关怀。他似是又想到了什么,说:听闻兄长喜事将近?
他总是对别家谁要娶亲上心得很。
李弗迁年纪不小了,出宫立府也几年,他的婚事,皇上让他自己选个喜欢的女子,他选了翰林寺编修的妹妹,家底并不富贵殷实,女方出身寒门,父母早逝,兄长是今年榜眼。
皇帝思虑了几天,最终允了。
李弗迁对自己的未婚妻显然是真心喜欢,提到她,脸上展了些笑容,说:礼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估摸能赶在明年之前,话说回来,五弟年岁也到了吧。
李弗襄毫不避讳地回头看了一眼高悦行,说:我不行,我还得再等等。
李弗迁瞧见了高悦行。
高悦行也瞧见了他,信王脸上仍旧是遮不住的憔悴,他过于忧思了,高悦行猜不准,是因为婚期将近,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李弗迁说:快去吧,父皇等你等得很心焦,你出城了大半天,父皇连口水都咽不下。
兄弟俩错身而过。
李弗襄刻意停住脚步,等着高悦行慢吞吞地跟上来,说:我兄长要娶亲了,等到了那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高悦行目不斜视:你能去,我可不能去,我和那位姑娘,一非家族世交,二非闺阁手帕交,回头送份贺礼便罢算是周全了。
李弗襄说:我去求贤娘娘给你们家发请帖。
高悦行:我们家不会去的。
李弗襄:为何?
高悦行瞧了他一眼,叹气,他对于政局还是缺了一份敏感。高景身居要位,深受皇帝的倚重,且高氏家风严谨,高景一身清白,最不愿涉及党争。
襄王和信王隐隐已成对垒之势。
若非高悦行和李弗襄自幼便掰扯不清,难舍难分,高景是绝不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入皇室的。
到了乾清殿门口,李弗襄没有机会再追问了,皇帝身边的高内侍躬身迎了出来,道:小殿下可算回来了,陛下正等着呢,吩咐了见您不必通传,您也别急着去见陛下,里头准备了汤泉和几碟清粥小菜,您先沐浴填填肚子,再说别的不迟。
紧接着,他瞥见了高悦行,一张脸笑得更是和善:高小姐奔波了一天也甚是辛苦,女儿家毕竟要仔细些,奴才传辇送高小姐去春和宫梳妆罢,公主也正等着您呢。
高悦行拒了轿辇,她向来善于分寸感的拿捏,在宫人的引领下,到春和宫冲洗梳妆,打理干净自己。
还是女孩最懂女孩。
李兰瑶的妆案上,用匣子装了一朵牡丹绒花,是专门为她准备的,栩栩如生,还有金枝明珠点缀。李兰瑶亲手替高悦行簪在发间,双手扶着她的肩,与她在镜中对望,说:我记得小时候你有这么一只,前些日子我命人打理库房,偶然又寻着这么一只相似的,特意留给你。
高悦行小时候那只留在了宫里,早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她笑了,仰头说:谢谢。
李兰瑶道:我母妃本来想留你用膳来着,但是陛下那边传了话,要接你过去,我这里蒸了些螃蟹,你一并带过去吧,我就不过去了。
高悦行奇了:怎么又吃螃蟹?
李兰瑶说:父皇的心肝喜欢,母妃便时常送一些过去。她说这些话,倒是听不出有多大的怨气,高悦行犹记得小的时候,皇帝对那李弗逑的盛宠,不知害得李兰瑶背地里哭过多少回。
高悦行忍不住问:我离宫的这几年,你过得可好?
李兰瑶一笑,说:很好。我小的时候想不开,也看不清,所以总给自己找不痛快,直到年岁长了些,才意识到父皇对我的疼爱,其实不亚于对他的任何一个儿子。
她是皇帝膝下唯一的女儿,是大旭朝唯一的公主。
只是幼是,母亲战战兢兢的固宠,让她一度对皇帝心存误会。
李兰瑶说:以前,父皇最喜欢和母妃聊天,因为母妃是跟在他身边最久,最通情达理的妃子,后来,我长大了,父皇反倒和我聊得比较多。
这不难理解。
贤妃再通情达理,也是侍妾出身,未曾读过几本书,心思和眼界都很是局限。
公主则不同。
自幼在柳太傅座下听学,日积月累,自然教得如风清月明一般。
李兰瑶对高悦行说:皇帝近日准备将你和襄弟的婚事定下了。
高悦行搁下梳子:什么?怎这么快?
李兰瑶一挥手,宫人们都自觉退了出去,李兰瑶道:襄弟的心总不安,皇上虽然不说,但却一直看在眼里。
高悦行对镜的眸子沉了下来,微不可闻的叹气:他到底在担心什么。
李兰瑶温声道:一个人太有主见,另一个人就会不安,这很正常,你上次离开得那么决然,谁能保证有没有下一次。
那一年的李弗襄还是孩子。
但是那一年的高悦行,是历劫而归。
李兰瑶:他无非就是想要一个名正言顺,有了那个名正言顺,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无论你走到哪里,他可以追,也可以留,不必再困在京城里,远远的望着,连说句话都是逾矩。
高悦行还是觉得有些意外:皇上竟然肯
李兰瑶:父皇当然肯。
高悦行听出她话中有话,探究地望着她。
李兰瑶说:襄弟的身份摆在那里,日后免不了的腥风血雨,父皇希望他的王妃能有护得住他的气魄,放眼京中的所有贵女,有这种智计的,也只有你了。
高悦行不禁感叹,难为父母心啊。
日暮时分。
李兰瑶吩咐宫人们捧着一蒸笼的螃蟹,护送高悦行前去乾清宫,离别时还嘱咐,如果今晚不方便出宫,照旧到春和宫来找她。
高悦行离开的时候,经过榴花台,上面真是布置的差不多了,公主的百花宴就在三日后。高悦行带着新蒸的螃蟹回到乾清宫,李弗襄刚睡眼惺忪地爬起来。
他这半日在乾清宫竟是一点正事未谈,先睡了一觉。
高悦行坐下窗下矮榻上,屋里点上了灯,乌木小几上摆着三层蒸笼,鲜香的味道安静的发散着。
李弗襄身上月白的寝衣松松垮垮地挂着,他挪到矮榻上,又作势要躺,并且毫不见外地把头枕在了高悦行的膝上。
高悦行垂眼望着他,眸子里的情绪淡淡的,辨不出悲喜。
李弗襄和她对视了片刻,忽然叫她的这种眼神看得慌,又自己支起身体,略小心地唤了一声:阿行?
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患得患失才最让高悦行感到揪心。
高悦行一手捧住他的脸,无比深刻的说道:我不会再离开你了。
灯下看人,月下看花,总要多填几分暧昧和动人。
李弗襄:谁和你说什么了?怎忽然说起这一茬?
高悦行轻轻摇了摇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将自己的面颊贴了上去,无比亲昵地蹭着。
脚步声传来,也没能影响他们。
是哑姑进来了。
哑姑一件此等情景,于是站得远了些,等到高悦行朝她望过来,才笑着示意自己手里的铜盆。
皇帝等着见他们呢,该伺候李弗襄洗漱了。
李弗襄早前沐浴过,只是小睡了片刻,形容并不失礼,只草草地一擦脸,便带着高悦行往前边去。
鲜香四溢的螃蟹也一并带走。
皇帝面前正放着李弗襄从清凉寺带回来的佛珠。
李弗襄一到,命人将蒸笼往皇帝的案上一搁,竟生生把佛珠挤到了边缘处。
皇帝失笑,连声道:好好好,先吃,先吃。
第67章
即将入秋应季的螃蟹, 李弗襄贪食,但皇帝不许多给他。
于是贤妃娘娘隔三差五经常少送一些,这样, 既能哄得李弗襄开心,皇帝那里也不难交代。这宫里,论周全,还是得贤妃娘娘。
皇帝的案上收拾干净, 那串佛珠重新摆回面前, 皇上对李弗襄道:这是你拿回来的东西, 你可知其中关窍?
佛珠用材是最朴素的木料, 已经很旧了,有些珠子表面已隐隐裂开了纹路。
李弗襄只伸出一根手指, 在其中一颗佛珠上, 用力一按, 佛珠当即四碎裂开, 里面空心出藏着一只纸团。
原来如此。
李弗襄用眼神向皇帝示意。
皇帝将那纸团挑出来,很是仔细的展平,在灯下细瞧,上面记着一个名字。
李弗襄将一百零八颗佛珠一一碾碎,并不是没颗珠子里都藏了名字,他们一共筛选出了十二张纸条, 拼凑起来, 正好严丝缝合的一封信。
十二位官员。
李弗襄的目光一一滑过他们的名字, 有些名震朝堂, 有些是无名之辈。
高悦行叼着一条蟹腿, 心想:我在这到底是干嘛的?
名单上的那些朝臣, 连李弗襄都未必能认全, 更何况她。
听人论政,如同听天书。
李弗襄问:都是温亲王的同党?
皇帝一笑:他倒也没那么大的能耐,同党或许有几个,但这里头,估计多半是曾经暗地里给他行过方便的。
然而这已经犯了皇帝的忌讳了。
朕的同胞兄弟一共五个。皇帝怅然提及往事,说:朕,其实并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个,论治世之才,不及大哥,论律己之德,不及三弟,论杀伐决断,不及四弟四弟,也就是已经被朕处决的温亲王。但是父皇去的实在太突然了,突然到我们兄弟几个还是一团和气,皇权倾轧下的温情还未来得及完全粉碎,朕就匆忙登基了。
皇上其余的几个兄弟,不是不想争,而是措手不及根本毫无准备。
李弗襄听的出神。
恋耽美
京城里。
别的孩子五更晨起读书,他随着性子能睡到日上三竿才起。
自己的表兄,郑彦、郑绎习武,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淬炼一身的筋骨,只有他,冬天捧着暖炉,夏天嗑着冰块,在廊下等着赏春花秋月。
他能有今天,谁也想不到,谁也不敢想。
包括皇帝。
李弗襄是要回皇宫里去的。
高悦行本以为车子会将自己送回高府,可没想到,前后左右有禁军护卫,他们已经过了高府的大门,依旧没有停下的迹象。
高悦行忍不住掀车帘看。
谁料,李弗襄就守在车窗一侧,见她终于肯露脸,弯下身来,问:怎么不准我上车?
高悦行白了他一眼。
李弗襄悻悻道:行吧。
高悦行:别和我装傻,你分明知道。
李弗襄:我知道,你年纪不到,我还得再等等。他的马放缓了速度,停了一停,李弗襄又弯下身和她说:我以前在京中见人嫁娶,新娘坐轿,新郎骑马,就像我们现在这样。
高悦行想到了什么,神情变得柔和,她摇了摇头,说:那是寻常人家,我们不一样的。
李弗襄不解:我们不一样?
高悦行一手撩着车帘,微微抬眼,望着他的脸。
他从未经历过。
但她是知道的。
她正经嫁给李弗襄,十里红妆,铺到了皇城门口,李弗襄身着衮冕,仪仗从宫里出,于太阳将落未落,黄昏之时,前来迎娶她。
那一日,街上可没多少凑热闹的人。
高悦行至今仍将那日的规矩记得清清楚楚,说实话,并无欣喜,繁冗的规矩悬在头顶,令她喘气都觉得困难。
曾经的她想一辈子都不想在经历那样的折磨了。
可现在
高悦行望着李弗襄,如果是他,勉强可以期待,多来几次都行。
高悦行放下帘子,扣上窗户。
李弗襄伸手敲了敲窗户,想再叫她出来,高悦行合上眼睛不理。
尽管上一世已有夫妻之实,但是此时身为一个未出阁的女儿,她的姿态应该放的娇羞一些。
李弗襄敲了几次窗,见她始终没有回应,只能架马到了前边去。
丁文甫从怀中掏出了一个油纸包,塞进李弗襄手里,是在城门口买的热腾腾的马蹄糕。
李弗襄以前偏爱这口,这么多年了,习惯还是未曾变。他掰了一块塞嘴里,口中甜了,表情依然郁郁寡欢。
丁文甫:殿下,好事多磨,要沉的下心啊。
李弗襄垂着眼睛:我们已经阔别了很久很久可再见时却不如小时候那般亲昵了。
丁文甫道:人长大了,终归是不同的。
李弗襄问:你娶着你的小宫女了吗?
丁文甫不防备他忽然发问,言语间一梗,说:她还有两年才到年纪出宫,还早着呢。
李弗襄:你怎么忍住不与她相见的。
丁文甫笑了笑:想想以后,她总归会成为我的人,自然没什么不能忍的。他说:殿下心性非同一般的坚忍,不会想不通这个道理吧。
李弗襄在马上回头,望着马车的目光忽然之间变得缱绻难舍,喃喃道:可是,我总觉得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等
第66章
丁文甫惊诧道:可您急什么呢?您今年才十十六岁啊。
真正的李弗襄应是十七岁, 这虚低的一岁,是已故的许昭仪和李弗宥舍给他的。
李弗襄:是么?
丁文甫:是啊,我不理解, 您怎么会有这种想法,所有人都在期待着您的将来,包括活着的,也包括那些已经故去的
他们根本不求李弗襄有大富大贵的乘龙之命, 所有人的初衷都是希望他平安喜乐, 哪怕当个纨绔也没有关系。
皇帝不介意自己的儿子是个胸无大志的闲王。
高悦行也不在乎自己的夫君明珠蒙尘终生不得见光。
只有李弗襄自己, 随着年岁的渐长, 那些为他而逝去的性命,那些曾经毫无谋求算计地捧到他面前的真心回护, 沉甸甸地压在他的脊梁上, 日复一日。他不能允许自己白担了那许多人的期待, 浪费掉一生的好时光。
经过华阳街。
高悦行再次悄悄推开窗, 见到了几乎完工的襄王府。
说是几乎,是因为还差一点。
据说最后花园里缺一块黄山石,于是,才迟迟不毕工。可是,襄王的府邸,若不是皇帝默许, 他们哪有胆子拖。
皇帝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 平白传出了许多揣测。
但也有很多人明白。
荒唐的是, 那些不明白的人, 嘴巴一张一合, 到处散步谣言, 说得跟真的似的, 而几个心里明白的人,反倒成了锯嘴葫芦,装作糊涂模样。
高悦行当然属于明白的那一挂。
李弗襄封王的旨意已下,一旦王府完工,他便要移宫了。
无非别的,皇帝舍不得,想要在宫中多留他一段时日而已。
李弗襄进了皇城,前去乾清宫的路上,见着了信王李弗迁。
高悦行跟在李弗襄的身后,虽不怎么言语,但也注意到了。
李弗襄拱手对兄长行礼。
兄弟俩鲜少见面,所以一直不怎么亲,见面颇有几分尴尬。
李弗迁在廊下停住脚步,问了一句:听说你刚经历了一场凶险,可有伤着?
李弗襄说没有,又道:多谢兄长关怀。他似是又想到了什么,说:听闻兄长喜事将近?
他总是对别家谁要娶亲上心得很。
李弗迁年纪不小了,出宫立府也几年,他的婚事,皇上让他自己选个喜欢的女子,他选了翰林寺编修的妹妹,家底并不富贵殷实,女方出身寒门,父母早逝,兄长是今年榜眼。
皇帝思虑了几天,最终允了。
李弗迁对自己的未婚妻显然是真心喜欢,提到她,脸上展了些笑容,说:礼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估摸能赶在明年之前,话说回来,五弟年岁也到了吧。
李弗襄毫不避讳地回头看了一眼高悦行,说:我不行,我还得再等等。
李弗迁瞧见了高悦行。
高悦行也瞧见了他,信王脸上仍旧是遮不住的憔悴,他过于忧思了,高悦行猜不准,是因为婚期将近,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李弗迁说:快去吧,父皇等你等得很心焦,你出城了大半天,父皇连口水都咽不下。
兄弟俩错身而过。
李弗襄刻意停住脚步,等着高悦行慢吞吞地跟上来,说:我兄长要娶亲了,等到了那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高悦行目不斜视:你能去,我可不能去,我和那位姑娘,一非家族世交,二非闺阁手帕交,回头送份贺礼便罢算是周全了。
李弗襄说:我去求贤娘娘给你们家发请帖。
高悦行:我们家不会去的。
李弗襄:为何?
高悦行瞧了他一眼,叹气,他对于政局还是缺了一份敏感。高景身居要位,深受皇帝的倚重,且高氏家风严谨,高景一身清白,最不愿涉及党争。
襄王和信王隐隐已成对垒之势。
若非高悦行和李弗襄自幼便掰扯不清,难舍难分,高景是绝不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入皇室的。
到了乾清殿门口,李弗襄没有机会再追问了,皇帝身边的高内侍躬身迎了出来,道:小殿下可算回来了,陛下正等着呢,吩咐了见您不必通传,您也别急着去见陛下,里头准备了汤泉和几碟清粥小菜,您先沐浴填填肚子,再说别的不迟。
紧接着,他瞥见了高悦行,一张脸笑得更是和善:高小姐奔波了一天也甚是辛苦,女儿家毕竟要仔细些,奴才传辇送高小姐去春和宫梳妆罢,公主也正等着您呢。
高悦行拒了轿辇,她向来善于分寸感的拿捏,在宫人的引领下,到春和宫冲洗梳妆,打理干净自己。
还是女孩最懂女孩。
李兰瑶的妆案上,用匣子装了一朵牡丹绒花,是专门为她准备的,栩栩如生,还有金枝明珠点缀。李兰瑶亲手替高悦行簪在发间,双手扶着她的肩,与她在镜中对望,说:我记得小时候你有这么一只,前些日子我命人打理库房,偶然又寻着这么一只相似的,特意留给你。
高悦行小时候那只留在了宫里,早不知道丢哪里去了。
她笑了,仰头说:谢谢。
李兰瑶道:我母妃本来想留你用膳来着,但是陛下那边传了话,要接你过去,我这里蒸了些螃蟹,你一并带过去吧,我就不过去了。
高悦行奇了:怎么又吃螃蟹?
李兰瑶说:父皇的心肝喜欢,母妃便时常送一些过去。她说这些话,倒是听不出有多大的怨气,高悦行犹记得小的时候,皇帝对那李弗逑的盛宠,不知害得李兰瑶背地里哭过多少回。
高悦行忍不住问:我离宫的这几年,你过得可好?
李兰瑶一笑,说:很好。我小的时候想不开,也看不清,所以总给自己找不痛快,直到年岁长了些,才意识到父皇对我的疼爱,其实不亚于对他的任何一个儿子。
她是皇帝膝下唯一的女儿,是大旭朝唯一的公主。
只是幼是,母亲战战兢兢的固宠,让她一度对皇帝心存误会。
李兰瑶说:以前,父皇最喜欢和母妃聊天,因为母妃是跟在他身边最久,最通情达理的妃子,后来,我长大了,父皇反倒和我聊得比较多。
这不难理解。
贤妃再通情达理,也是侍妾出身,未曾读过几本书,心思和眼界都很是局限。
公主则不同。
自幼在柳太傅座下听学,日积月累,自然教得如风清月明一般。
李兰瑶对高悦行说:皇帝近日准备将你和襄弟的婚事定下了。
高悦行搁下梳子:什么?怎这么快?
李兰瑶一挥手,宫人们都自觉退了出去,李兰瑶道:襄弟的心总不安,皇上虽然不说,但却一直看在眼里。
高悦行对镜的眸子沉了下来,微不可闻的叹气:他到底在担心什么。
李兰瑶温声道:一个人太有主见,另一个人就会不安,这很正常,你上次离开得那么决然,谁能保证有没有下一次。
那一年的李弗襄还是孩子。
但是那一年的高悦行,是历劫而归。
李兰瑶:他无非就是想要一个名正言顺,有了那个名正言顺,无论以后发生什么,无论你走到哪里,他可以追,也可以留,不必再困在京城里,远远的望着,连说句话都是逾矩。
高悦行还是觉得有些意外:皇上竟然肯
李兰瑶:父皇当然肯。
高悦行听出她话中有话,探究地望着她。
李兰瑶说:襄弟的身份摆在那里,日后免不了的腥风血雨,父皇希望他的王妃能有护得住他的气魄,放眼京中的所有贵女,有这种智计的,也只有你了。
高悦行不禁感叹,难为父母心啊。
日暮时分。
李兰瑶吩咐宫人们捧着一蒸笼的螃蟹,护送高悦行前去乾清宫,离别时还嘱咐,如果今晚不方便出宫,照旧到春和宫来找她。
高悦行离开的时候,经过榴花台,上面真是布置的差不多了,公主的百花宴就在三日后。高悦行带着新蒸的螃蟹回到乾清宫,李弗襄刚睡眼惺忪地爬起来。
他这半日在乾清宫竟是一点正事未谈,先睡了一觉。
高悦行坐下窗下矮榻上,屋里点上了灯,乌木小几上摆着三层蒸笼,鲜香的味道安静的发散着。
李弗襄身上月白的寝衣松松垮垮地挂着,他挪到矮榻上,又作势要躺,并且毫不见外地把头枕在了高悦行的膝上。
高悦行垂眼望着他,眸子里的情绪淡淡的,辨不出悲喜。
李弗襄和她对视了片刻,忽然叫她的这种眼神看得慌,又自己支起身体,略小心地唤了一声:阿行?
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患得患失才最让高悦行感到揪心。
高悦行一手捧住他的脸,无比深刻的说道:我不会再离开你了。
灯下看人,月下看花,总要多填几分暧昧和动人。
李弗襄:谁和你说什么了?怎忽然说起这一茬?
高悦行轻轻摇了摇头,就像小时候那样,将自己的面颊贴了上去,无比亲昵地蹭着。
脚步声传来,也没能影响他们。
是哑姑进来了。
哑姑一件此等情景,于是站得远了些,等到高悦行朝她望过来,才笑着示意自己手里的铜盆。
皇帝等着见他们呢,该伺候李弗襄洗漱了。
李弗襄早前沐浴过,只是小睡了片刻,形容并不失礼,只草草地一擦脸,便带着高悦行往前边去。
鲜香四溢的螃蟹也一并带走。
皇帝面前正放着李弗襄从清凉寺带回来的佛珠。
李弗襄一到,命人将蒸笼往皇帝的案上一搁,竟生生把佛珠挤到了边缘处。
皇帝失笑,连声道:好好好,先吃,先吃。
第67章
即将入秋应季的螃蟹, 李弗襄贪食,但皇帝不许多给他。
于是贤妃娘娘隔三差五经常少送一些,这样, 既能哄得李弗襄开心,皇帝那里也不难交代。这宫里,论周全,还是得贤妃娘娘。
皇帝的案上收拾干净, 那串佛珠重新摆回面前, 皇上对李弗襄道:这是你拿回来的东西, 你可知其中关窍?
佛珠用材是最朴素的木料, 已经很旧了,有些珠子表面已隐隐裂开了纹路。
李弗襄只伸出一根手指, 在其中一颗佛珠上, 用力一按, 佛珠当即四碎裂开, 里面空心出藏着一只纸团。
原来如此。
李弗襄用眼神向皇帝示意。
皇帝将那纸团挑出来,很是仔细的展平,在灯下细瞧,上面记着一个名字。
李弗襄将一百零八颗佛珠一一碾碎,并不是没颗珠子里都藏了名字,他们一共筛选出了十二张纸条, 拼凑起来, 正好严丝缝合的一封信。
十二位官员。
李弗襄的目光一一滑过他们的名字, 有些名震朝堂, 有些是无名之辈。
高悦行叼着一条蟹腿, 心想:我在这到底是干嘛的?
名单上的那些朝臣, 连李弗襄都未必能认全, 更何况她。
听人论政,如同听天书。
李弗襄问:都是温亲王的同党?
皇帝一笑:他倒也没那么大的能耐,同党或许有几个,但这里头,估计多半是曾经暗地里给他行过方便的。
然而这已经犯了皇帝的忌讳了。
朕的同胞兄弟一共五个。皇帝怅然提及往事,说:朕,其实并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那个,论治世之才,不及大哥,论律己之德,不及三弟,论杀伐决断,不及四弟四弟,也就是已经被朕处决的温亲王。但是父皇去的实在太突然了,突然到我们兄弟几个还是一团和气,皇权倾轧下的温情还未来得及完全粉碎,朕就匆忙登基了。
皇上其余的几个兄弟,不是不想争,而是措手不及根本毫无准备。
李弗襄听的出神。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