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悦行抱紧了他的腰,听到他微微侧头说道:我不放心把你留在原地,也舍不得把你托付给任何人,所以,从今以后,我在哪,你就得在哪。
高悦行说:好,以后,你在哪,我在哪,死生不离。
骏马负着两个人,一路往行宫的方向去。
李弗襄手中的神舞不知何时脱了鞘。
离了银杏林,走到了稍微敞阔一点的地方,高悦行缩在他的肩膀后避风,很安心,月色寂静的洒下来,她一转脸,便瞧见了那如秋水长虹般凛冽澄澈的刀锋。
李弗襄在京里骑自己的小红马,估计是怕累着,从来不舍得跑快,如今换了别人的马,一点不心疼,双腿夹紧了马腹,速度已经可堪与风比劲。
高悦行的心跳紧随着马蹄的节奏,早已乱了。
厮杀声顺着风传来。
上一刻,似乎还远在山路十里之外。
下一刻,已经响彻在了耳畔。
李弗襄挥刀便见飞溅的鲜血。
他没有任何停顿的,从高处的山坡上,如离弦的剑一般俯冲了下来。
高悦行不知行宫现在的战势如何,她以为李弗襄要入宫勤王,却没想到,李弗襄只是冲过了重重杀阵,奔向了萧山脚下,而把行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高悦行疑惑地回望了一眼。
李弗襄解释道:我的骁骑营侯在二十里外。
高悦行:你们早就算好了这场变故?
李弗襄:算是吧。
高悦行不明白这个算是是什么意思。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难道还半是不是的?
高悦行问:那我们来得及吗?萧山行宫还能撑得住吗?
李弗襄道:定能撑住,戏才唱了一半呢。
高悦行什么也听不明白,脑子里一团浆糊,只能闭嘴,将全副身心的信任都交给他。
李弗襄走出萧山行宫二十里,果然会见了自己的骁骑营。
从西境带回来的三千骑,在京城经过整顿后,已经扩成了一万骑。
现下,他所有的兵都在这了,严阵以待。
李弗襄一抬手。
夜幕下,他的骁骑营策马紧紧地跟了上来。蓟维和詹吉头戴着战盔,望着最前方李弗襄的身影,相视一笑。
蓟维道:咱们殿下这身先士卒的习惯很好。
詹吉道:但是喜欢带着女人上战场的习惯有点问题,最好是改改。
蓟维:你管真宽。
詹吉:我可不敢管,只是随口一个小建议。
高悦行耳朵里什么也听不见。
约莫走了很远很久,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他们赶往的方向并不是距离萧山行宫最近的那条路。
李弗襄向北绕了远路。
绕道了萧山行宫的背后。
他们停下的时候,正当天迹上的第一抹朝阳从层次分明的云层后探头,渐渐地,像水墨一样,晕染了半边天空。
白日里,高悦行的视线比夜里清楚了许多。
她望着前方那座小山峰仔细端详了很久,才去求证李弗襄,道:那座山,是不是你的那座小温泉。
李弗襄不再卖关子,道:是。他用神舞指着那座山往北的方向,说:如果有人从北边想进到萧山,那就是唯一的路,不急,我们再等等。
与此同时,萧山行宫。
昨夜里变动刚起,许修德便将皇帝的旨意传遍了整个萧山行宫。
皇帝让大家不要慌,也不要在这种关头到处乱跑,呆在自己的屋子里不要动,静等叛贼退兵即可。
皇帝的冷静是最好的定心丸。
一整夜过去了。
攻击萧山行宫的判贼们虽然尚未退兵,但也没有任何要攻进宫的迹象。
不少人都放下了心。
行宫里,悄悄起了一个传言,说是,昨天夜里,已经见到襄王殿下冲出重围,回京调兵了,一来一回,最多一天的时间,当下的困局便可解开。
贤妃心思忧虑,自己一口饭也吃不下去,却还挂心着丈夫和女儿。
晨起,劝着李兰瑶多用了几口饭,有吩咐魏姑姑快准备些清火的百合粥,待会亲自给皇帝送去。
皇帝书房里的灯亮了一夜,几位武将进进出出,想必没能好好休息。
贤妃也没了心思打扮,稍微妆饰了一下,便亲自提着魏姑姑准备的食盒,往皇帝的书房里去。
李兰瑶吃好了饭,一推碗筷,自觉陪着母妃一起。
贤妃劝她在屋里休息。
李兰瑶不肯听。
贤妃只好随了她。
母女两一起到了皇上的书房,正好见郑千业从里面出来。
萧山行宫能守到现在依然能固若金汤,多是郑千业的功劳。
郑千业行礼,贤妃急忙拦住了,道一句:郑帅辛苦。
又问:陛下的精神可好?
郑千业目光往书房里面望去,说:皇上熬了一宿,现下似乎是有些困了,已经遣走了下人,打算小憩片刻,贤娘娘来的正好,皇上刚还提到,腹中空空,更觉得焦躁呢。
贤妃瞬间觉得自己来的无比合适,提着食盒便迫不及待地赶过去了。
皇帝的书房临时改成了战时指挥中帐,涉及到军事机密,房门一直紧闭,许修德出来见是贤妃和公主,开门放他们进去,随即又牢牢地关上了门。
今日,皇帝的书房格外阴沉,窗上架起了黑色的纱,光透不进来,暖意更是无从谈起。
李兰瑶觉得有些不对,警惕了起来,扯了扯母妃的袖子。
可贤妃一心只想将百合粥呈给皇上,博皇帝一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女儿的暗示。
桌案前,没见到皇帝的身影,倒是一侧,摆放了一张画屏,屏后临时置了一张小榻,以便于皇帝休息。
许修德在屏风外躬身道:皇上,贤妃娘娘给您送吃的了。
屏后有了动静,转出来一个人。
却不是皇上。
而是穿着一身令人闻风丧胆的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使,奚衡。
贤妃仍未有所反应,怔怔问:奚大人安,皇上呢?
奚衡不回答她。
锦衣卫除了皇上,谁也不放在眼里。
他一张脸不苟言笑,踱步到了贤妃的跟前,问:奉给皇上的。
贤妃道:是。
奚衡:非常之时,请娘娘体谅,我得先过目。
贤妃皱眉:奚大人什么意思,难不成本宫还会害皇上?
话虽抱怨,但贤妃还是配合地打开了食盒。
一碗晶莹澄澈的百合粥静静的躺在食盒中央,极勾人食欲。
奚衡从自己的领口处,抽出了一根细若琴弦的银针。
银针浸在了粥里,无任何发黑的迹象。
贤妃:可以了吧。
奚衡不做声,而是伸出手指,沾了一点粥,沿着碗沿内外划过了一周。
贤妃心里不悦极了:奚大人,您如此皇上还怎么下得了口啊!
奚衡将擦过杯沿的手指擎在眼前,再次将银针放上去,并且捏着针,从针身缓缓地抹到针尖处。
随着他的动作,粥刚沾上便被抹了个干净。
但是有些东西是抹不掉的。
只见银针试过的地方,逐渐透出青黛的色泽。
银针发黑了。
咣当
贤妃手里的食盒掉在了地上,盛在里面的瓷碗骨碌碌滚了出来。
奚衡伸出手,几乎要将银针贴到贤妃的眼睛上,道:贤妃娘娘,解释一下?
作者有话说:
今天会更很多很多暂不知道更多少更到更不动了为止
第97章
贤妃根本无从解释。
当铁证如山摆在面前的时候, 任何辩驳都是苍白无力的。
粥里有毒,粥碗是贤妃娘娘亲手端过来的。
贤妃脑子里一片空白,张了张嘴, 却只能发出两个字:冤枉
冤枉二字又不花钱,谁都会说。
公主李兰瑶横眉立目:放肆,我父皇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哪个胆大包天的逆贼敢害他!
奚衡可不吃这一套, 冷笑一声, 道:公主殿下在这里耍威风可没用, 锦衣卫办案不讲情理只看结果, 您若是真想为贤妃洗清嫌疑,不如仔细回想, 一碗百合粥, 到底经了几人的手, 谁才是最有歹心的那个。
贤妃早就委顿在地, 她抬手拉住公主的衣袖,颤抖着说:魏魏姑姑。
但凡要呈到皇帝面前的东西,贤妃向来亲力亲为,只有魏姑姑是她最信任的人,贤妃记得自己在熬百合粥的时候,所有下人都遣散了, 一直是魏姑姑在帮忙打下手。
公主道:我回去擒她来。
贤妃正准备站起身。
奚衡一句话:贤妃得留下。
公主当然不能允:案子还没定呢。
奚衡:但是嫌疑是定下了。
李兰瑶盯着他看了一会儿, 说:我要见父皇。
奚衡不说话。
李兰瑶心里发现了异常, 问:我父皇呢?
她眼睛望向屏风后面, 试探着喊了一声:父皇?
皇帝并没有回应。
李兰瑶拨开奚衡就要往里闯。
奚衡却没有拦她。
李兰瑶三步作两步冲了进去, 果然, 屏风后根本没有皇帝的身影。
甚至整个书房里, 都不见其真正的主人。
李兰瑶顿时要疯:我父皇呢?奚衡!你是锦衣卫啊!
奚衡回头望着她:公主请冷静,锦衣卫从来只听从皇上的调遣,臣今日所作、所为、所言,皆问心无愧。
奚衡说的不无道理,他们大旭王朝,如果连锦衣卫都背叛了皇帝,那么距离灭国也就一步之遥了,今日萧山行宫,谁也别想活着走出去。
李兰瑶失魂落魄的退了几步。
奚衡垂下眼,忽然从怀中摸出了一个羊脂玉兔儿,递到了公主的眼前。
李兰瑶望着那不到巴掌大的玉摆件,愣了一瞬,脸色渐渐转晴:前两日,父皇才对我说,刚得了一块上好羊脂玉,因为属兔,要送个兔儿给我当做礼物!
奚衡:陛下一直将公主放在心上。
李兰瑶:可是父皇他现在
奚衡道:陛下命臣向公主转达一句话。
李兰瑶:快说。
奚衡:秋猎原定于重阳节后,还有几天的时间,一群乌合之众不堪大用,倘若能早早收拾了,今年秋猎依然是好光景。
李兰瑶站在原地,细细思索着这句话。
奚衡又道:公主,陛下后宫乱想由来已久,是一直后位空悬的缘故,也是皇上过于纵容造成的乱子,后宫毕竟是女人的底盘,皇上从前没有可用之人,如今您也大了,身为大公主,皇上希望您能替他分忧。
李兰瑶点头,道:我明白,我一定会查清此事,给父皇一个交代,不辜负他的期望。
萧山行宫脚下。
李弗襄登上半山腰利于荫蔽的地方,停下修整,却并不搭营。
高悦行料想是动手就在一时半刻。
从晨光熹微,到日当正午。
渐渐的,日头西斜了。
终于在天黑之前,高悦行远远的望见了远处官道上的尘土飞扬。
那是成千上万匹马奔驰时扬起的沙尘。
等到他们靠的近些了,隐约能感觉到脚下的微微震感。
李弗襄说:等收拾了那帮乌合之众,我们去猎场上放风筝。
与皇上交代给公主的话如出一辙。
父子两人都没把这次宫变当成一回事。
高悦行悄悄地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李弗襄说:再等等,放他们过去。
他们也是足够谨慎,在更远的适合隐蔽的地方停下修整。
李弗襄不急。
到嘴的肉不怕飞,要耐住性子,等他们上钩。
李弗襄瞧了一眼天色,估摸着不到入夜,他们不会有所行动。
高悦行倒是等得有些不耐了,找了机会对李弗襄说:他们都在忙,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
李弗襄一直将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一步也不曾离开过,他说:你看热闹就好。
在这种事情上,高悦行还真找不到任何事情可以做。
军里也没有任何人受伤。
对于经过西境战场淬炼的骁骑营来说,收拾这样一帮散兵游勇,简直就是下酒菜一般简单。
高悦行人闲得住,但是脑子闲不住。
她又问:你怎么就能断定会有叛军的援兵赶来支援。
李弗襄道:因为这是惠太妃最后的孤注一掷了,萧山行宫久攻不下,她必然会着急,底牌就会一张一张的亮出来,直到最后一无所有。
高悦行略一思索,恍然大悟:所以说,萧山行宫的战场,是你们故意拖着不肯结束的对不对,目的就是为了钓上她更多的筹码。
李弗襄看着她,笑了笑,说:对,一个人若是想要造反,先决条件就是手里有兵。若是没有兵,什么也不是。
高悦行见他笑,自己也想笑。
可是笑着笑着,她便想到了更复杂的事情。
是啊,自古以来,兵权都是帝王家的忌讳。
襄王李弗襄是武将。
信王李弗迁是文臣。
李弗襄或许能容得下李弗迁。
但若是将来李弗迁登基,必然不可能放过手握军权的李弗襄。
李弗襄从当年站上战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此路无可回头。
日头斜斜的挂在山上。
很快便被山体挡住了。
高悦行再次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震,这一次,是非常真切的,令人感到轰隆作响。
骁骑营谨遵襄王的命令,不出任何动静,将他们所有的兵马都放进了山。
耳后,静等了约一个时辰。
他们非常默契地从怀中摸出一块棉布帕子,浸湿了水,捂在口鼻上。
高悦行不解。
李弗襄说不用她操心就是不用她操心,早已经替她准备好了。
棉布帕子折成了三角的形状,系在头上,密密实实的捂住了口鼻。
李弗襄说:这座小峰上,但是温泉就有数以十计,我离京前,特意向药奴讨了些药,算准时间,用泉水的温度激发药性,其实不用我们动手,他们进山就倒。
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这是李弗襄身为一军将领的最高觉悟。
骁骑营的兵个个都成了蒙面侠,在李弗襄的带领下,冲上了山,先头进山的那群兵们正好中招,赶上了药性最烈的时候,一个个晕头转向,昏昏欲睡,再叫李弗襄的兵气势汹汹的一冲,瞬间散了。
骁骑营没用多少力气,就收拾了这帮东西。
带着俘虏赶路太浪费时间,于是这些人反抗者基地诛杀,投降的则一人一棵树,倒吊在了树上。
骁骑营在山上便放出了烟花信号。
萧山行宫,丁文甫见到了早已约定好的传讯信号,命所有禁军尽数出动,不再佯败。
禁军,锦衣卫,骁骑营,有这三方兵马护卫着萧山行宫,若是还能出什么闪失,他们便可以集体洗洗抹脖子自尽了。
尤其是在早有准备的情况下。
对于他们来说,权当是拉着自己的兵出来活动身手了。
萧山行宫的战局,在接受到信号之后,一反常态,禁卫军和锦衣卫双侧包抄,权力奋战的情况下,竟然在半个时辰之内,让对方显了颓态。
恋耽美
高悦行说:好,以后,你在哪,我在哪,死生不离。
骏马负着两个人,一路往行宫的方向去。
李弗襄手中的神舞不知何时脱了鞘。
离了银杏林,走到了稍微敞阔一点的地方,高悦行缩在他的肩膀后避风,很安心,月色寂静的洒下来,她一转脸,便瞧见了那如秋水长虹般凛冽澄澈的刀锋。
李弗襄在京里骑自己的小红马,估计是怕累着,从来不舍得跑快,如今换了别人的马,一点不心疼,双腿夹紧了马腹,速度已经可堪与风比劲。
高悦行的心跳紧随着马蹄的节奏,早已乱了。
厮杀声顺着风传来。
上一刻,似乎还远在山路十里之外。
下一刻,已经响彻在了耳畔。
李弗襄挥刀便见飞溅的鲜血。
他没有任何停顿的,从高处的山坡上,如离弦的剑一般俯冲了下来。
高悦行不知行宫现在的战势如何,她以为李弗襄要入宫勤王,却没想到,李弗襄只是冲过了重重杀阵,奔向了萧山脚下,而把行宫远远的甩在了身后。
高悦行疑惑地回望了一眼。
李弗襄解释道:我的骁骑营侯在二十里外。
高悦行:你们早就算好了这场变故?
李弗襄:算是吧。
高悦行不明白这个算是是什么意思。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难道还半是不是的?
高悦行问:那我们来得及吗?萧山行宫还能撑得住吗?
李弗襄道:定能撑住,戏才唱了一半呢。
高悦行什么也听不明白,脑子里一团浆糊,只能闭嘴,将全副身心的信任都交给他。
李弗襄走出萧山行宫二十里,果然会见了自己的骁骑营。
从西境带回来的三千骑,在京城经过整顿后,已经扩成了一万骑。
现下,他所有的兵都在这了,严阵以待。
李弗襄一抬手。
夜幕下,他的骁骑营策马紧紧地跟了上来。蓟维和詹吉头戴着战盔,望着最前方李弗襄的身影,相视一笑。
蓟维道:咱们殿下这身先士卒的习惯很好。
詹吉道:但是喜欢带着女人上战场的习惯有点问题,最好是改改。
蓟维:你管真宽。
詹吉:我可不敢管,只是随口一个小建议。
高悦行耳朵里什么也听不见。
约莫走了很远很久,她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他们赶往的方向并不是距离萧山行宫最近的那条路。
李弗襄向北绕了远路。
绕道了萧山行宫的背后。
他们停下的时候,正当天迹上的第一抹朝阳从层次分明的云层后探头,渐渐地,像水墨一样,晕染了半边天空。
白日里,高悦行的视线比夜里清楚了许多。
她望着前方那座小山峰仔细端详了很久,才去求证李弗襄,道:那座山,是不是你的那座小温泉。
李弗襄不再卖关子,道:是。他用神舞指着那座山往北的方向,说:如果有人从北边想进到萧山,那就是唯一的路,不急,我们再等等。
与此同时,萧山行宫。
昨夜里变动刚起,许修德便将皇帝的旨意传遍了整个萧山行宫。
皇帝让大家不要慌,也不要在这种关头到处乱跑,呆在自己的屋子里不要动,静等叛贼退兵即可。
皇帝的冷静是最好的定心丸。
一整夜过去了。
攻击萧山行宫的判贼们虽然尚未退兵,但也没有任何要攻进宫的迹象。
不少人都放下了心。
行宫里,悄悄起了一个传言,说是,昨天夜里,已经见到襄王殿下冲出重围,回京调兵了,一来一回,最多一天的时间,当下的困局便可解开。
贤妃心思忧虑,自己一口饭也吃不下去,却还挂心着丈夫和女儿。
晨起,劝着李兰瑶多用了几口饭,有吩咐魏姑姑快准备些清火的百合粥,待会亲自给皇帝送去。
皇帝书房里的灯亮了一夜,几位武将进进出出,想必没能好好休息。
贤妃也没了心思打扮,稍微妆饰了一下,便亲自提着魏姑姑准备的食盒,往皇帝的书房里去。
李兰瑶吃好了饭,一推碗筷,自觉陪着母妃一起。
贤妃劝她在屋里休息。
李兰瑶不肯听。
贤妃只好随了她。
母女两一起到了皇上的书房,正好见郑千业从里面出来。
萧山行宫能守到现在依然能固若金汤,多是郑千业的功劳。
郑千业行礼,贤妃急忙拦住了,道一句:郑帅辛苦。
又问:陛下的精神可好?
郑千业目光往书房里面望去,说:皇上熬了一宿,现下似乎是有些困了,已经遣走了下人,打算小憩片刻,贤娘娘来的正好,皇上刚还提到,腹中空空,更觉得焦躁呢。
贤妃瞬间觉得自己来的无比合适,提着食盒便迫不及待地赶过去了。
皇帝的书房临时改成了战时指挥中帐,涉及到军事机密,房门一直紧闭,许修德出来见是贤妃和公主,开门放他们进去,随即又牢牢地关上了门。
今日,皇帝的书房格外阴沉,窗上架起了黑色的纱,光透不进来,暖意更是无从谈起。
李兰瑶觉得有些不对,警惕了起来,扯了扯母妃的袖子。
可贤妃一心只想将百合粥呈给皇上,博皇帝一笑,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女儿的暗示。
桌案前,没见到皇帝的身影,倒是一侧,摆放了一张画屏,屏后临时置了一张小榻,以便于皇帝休息。
许修德在屏风外躬身道:皇上,贤妃娘娘给您送吃的了。
屏后有了动静,转出来一个人。
却不是皇上。
而是穿着一身令人闻风丧胆的飞鱼服的锦衣卫指挥使,奚衡。
贤妃仍未有所反应,怔怔问:奚大人安,皇上呢?
奚衡不回答她。
锦衣卫除了皇上,谁也不放在眼里。
他一张脸不苟言笑,踱步到了贤妃的跟前,问:奉给皇上的。
贤妃道:是。
奚衡:非常之时,请娘娘体谅,我得先过目。
贤妃皱眉:奚大人什么意思,难不成本宫还会害皇上?
话虽抱怨,但贤妃还是配合地打开了食盒。
一碗晶莹澄澈的百合粥静静的躺在食盒中央,极勾人食欲。
奚衡从自己的领口处,抽出了一根细若琴弦的银针。
银针浸在了粥里,无任何发黑的迹象。
贤妃:可以了吧。
奚衡不做声,而是伸出手指,沾了一点粥,沿着碗沿内外划过了一周。
贤妃心里不悦极了:奚大人,您如此皇上还怎么下得了口啊!
奚衡将擦过杯沿的手指擎在眼前,再次将银针放上去,并且捏着针,从针身缓缓地抹到针尖处。
随着他的动作,粥刚沾上便被抹了个干净。
但是有些东西是抹不掉的。
只见银针试过的地方,逐渐透出青黛的色泽。
银针发黑了。
咣当
贤妃手里的食盒掉在了地上,盛在里面的瓷碗骨碌碌滚了出来。
奚衡伸出手,几乎要将银针贴到贤妃的眼睛上,道:贤妃娘娘,解释一下?
作者有话说:
今天会更很多很多暂不知道更多少更到更不动了为止
第97章
贤妃根本无从解释。
当铁证如山摆在面前的时候, 任何辩驳都是苍白无力的。
粥里有毒,粥碗是贤妃娘娘亲手端过来的。
贤妃脑子里一片空白,张了张嘴, 却只能发出两个字:冤枉
冤枉二字又不花钱,谁都会说。
公主李兰瑶横眉立目:放肆,我父皇是九五之尊、真龙天子,哪个胆大包天的逆贼敢害他!
奚衡可不吃这一套, 冷笑一声, 道:公主殿下在这里耍威风可没用, 锦衣卫办案不讲情理只看结果, 您若是真想为贤妃洗清嫌疑,不如仔细回想, 一碗百合粥, 到底经了几人的手, 谁才是最有歹心的那个。
贤妃早就委顿在地, 她抬手拉住公主的衣袖,颤抖着说:魏魏姑姑。
但凡要呈到皇帝面前的东西,贤妃向来亲力亲为,只有魏姑姑是她最信任的人,贤妃记得自己在熬百合粥的时候,所有下人都遣散了, 一直是魏姑姑在帮忙打下手。
公主道:我回去擒她来。
贤妃正准备站起身。
奚衡一句话:贤妃得留下。
公主当然不能允:案子还没定呢。
奚衡:但是嫌疑是定下了。
李兰瑶盯着他看了一会儿, 说:我要见父皇。
奚衡不说话。
李兰瑶心里发现了异常, 问:我父皇呢?
她眼睛望向屏风后面, 试探着喊了一声:父皇?
皇帝并没有回应。
李兰瑶拨开奚衡就要往里闯。
奚衡却没有拦她。
李兰瑶三步作两步冲了进去, 果然, 屏风后根本没有皇帝的身影。
甚至整个书房里, 都不见其真正的主人。
李兰瑶顿时要疯:我父皇呢?奚衡!你是锦衣卫啊!
奚衡回头望着她:公主请冷静,锦衣卫从来只听从皇上的调遣,臣今日所作、所为、所言,皆问心无愧。
奚衡说的不无道理,他们大旭王朝,如果连锦衣卫都背叛了皇帝,那么距离灭国也就一步之遥了,今日萧山行宫,谁也别想活着走出去。
李兰瑶失魂落魄的退了几步。
奚衡垂下眼,忽然从怀中摸出了一个羊脂玉兔儿,递到了公主的眼前。
李兰瑶望着那不到巴掌大的玉摆件,愣了一瞬,脸色渐渐转晴:前两日,父皇才对我说,刚得了一块上好羊脂玉,因为属兔,要送个兔儿给我当做礼物!
奚衡:陛下一直将公主放在心上。
李兰瑶:可是父皇他现在
奚衡道:陛下命臣向公主转达一句话。
李兰瑶:快说。
奚衡:秋猎原定于重阳节后,还有几天的时间,一群乌合之众不堪大用,倘若能早早收拾了,今年秋猎依然是好光景。
李兰瑶站在原地,细细思索着这句话。
奚衡又道:公主,陛下后宫乱想由来已久,是一直后位空悬的缘故,也是皇上过于纵容造成的乱子,后宫毕竟是女人的底盘,皇上从前没有可用之人,如今您也大了,身为大公主,皇上希望您能替他分忧。
李兰瑶点头,道:我明白,我一定会查清此事,给父皇一个交代,不辜负他的期望。
萧山行宫脚下。
李弗襄登上半山腰利于荫蔽的地方,停下修整,却并不搭营。
高悦行料想是动手就在一时半刻。
从晨光熹微,到日当正午。
渐渐的,日头西斜了。
终于在天黑之前,高悦行远远的望见了远处官道上的尘土飞扬。
那是成千上万匹马奔驰时扬起的沙尘。
等到他们靠的近些了,隐约能感觉到脚下的微微震感。
李弗襄说:等收拾了那帮乌合之众,我们去猎场上放风筝。
与皇上交代给公主的话如出一辙。
父子两人都没把这次宫变当成一回事。
高悦行悄悄地问: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李弗襄说:再等等,放他们过去。
他们也是足够谨慎,在更远的适合隐蔽的地方停下修整。
李弗襄不急。
到嘴的肉不怕飞,要耐住性子,等他们上钩。
李弗襄瞧了一眼天色,估摸着不到入夜,他们不会有所行动。
高悦行倒是等得有些不耐了,找了机会对李弗襄说:他们都在忙,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
李弗襄一直将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一步也不曾离开过,他说:你看热闹就好。
在这种事情上,高悦行还真找不到任何事情可以做。
军里也没有任何人受伤。
对于经过西境战场淬炼的骁骑营来说,收拾这样一帮散兵游勇,简直就是下酒菜一般简单。
高悦行人闲得住,但是脑子闲不住。
她又问:你怎么就能断定会有叛军的援兵赶来支援。
李弗襄道:因为这是惠太妃最后的孤注一掷了,萧山行宫久攻不下,她必然会着急,底牌就会一张一张的亮出来,直到最后一无所有。
高悦行略一思索,恍然大悟:所以说,萧山行宫的战场,是你们故意拖着不肯结束的对不对,目的就是为了钓上她更多的筹码。
李弗襄看着她,笑了笑,说:对,一个人若是想要造反,先决条件就是手里有兵。若是没有兵,什么也不是。
高悦行见他笑,自己也想笑。
可是笑着笑着,她便想到了更复杂的事情。
是啊,自古以来,兵权都是帝王家的忌讳。
襄王李弗襄是武将。
信王李弗迁是文臣。
李弗襄或许能容得下李弗迁。
但若是将来李弗迁登基,必然不可能放过手握军权的李弗襄。
李弗襄从当年站上战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此路无可回头。
日头斜斜的挂在山上。
很快便被山体挡住了。
高悦行再次感觉到脚下的土地在震,这一次,是非常真切的,令人感到轰隆作响。
骁骑营谨遵襄王的命令,不出任何动静,将他们所有的兵马都放进了山。
耳后,静等了约一个时辰。
他们非常默契地从怀中摸出一块棉布帕子,浸湿了水,捂在口鼻上。
高悦行不解。
李弗襄说不用她操心就是不用她操心,早已经替她准备好了。
棉布帕子折成了三角的形状,系在头上,密密实实的捂住了口鼻。
李弗襄说:这座小峰上,但是温泉就有数以十计,我离京前,特意向药奴讨了些药,算准时间,用泉水的温度激发药性,其实不用我们动手,他们进山就倒。
能不动手就不动手,这是李弗襄身为一军将领的最高觉悟。
骁骑营的兵个个都成了蒙面侠,在李弗襄的带领下,冲上了山,先头进山的那群兵们正好中招,赶上了药性最烈的时候,一个个晕头转向,昏昏欲睡,再叫李弗襄的兵气势汹汹的一冲,瞬间散了。
骁骑营没用多少力气,就收拾了这帮东西。
带着俘虏赶路太浪费时间,于是这些人反抗者基地诛杀,投降的则一人一棵树,倒吊在了树上。
骁骑营在山上便放出了烟花信号。
萧山行宫,丁文甫见到了早已约定好的传讯信号,命所有禁军尽数出动,不再佯败。
禁军,锦衣卫,骁骑营,有这三方兵马护卫着萧山行宫,若是还能出什么闪失,他们便可以集体洗洗抹脖子自尽了。
尤其是在早有准备的情况下。
对于他们来说,权当是拉着自己的兵出来活动身手了。
萧山行宫的战局,在接受到信号之后,一反常态,禁卫军和锦衣卫双侧包抄,权力奋战的情况下,竟然在半个时辰之内,让对方显了颓态。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