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妖精-格格党(22)
原是宋致远辅导他,后来宋秋生怕发生流血事件,主动请缨替代,现在他只想给自己甩一巴掌。
让你多事!让你好心!
宋小果欠揍就该大哥收拾!
哥哥,你去帮娘做饭吧,我来教小果哥哥。
没错,在宋秋辅导的这段时间,连小月儿都会了,而宋小果还是不成。
这也是俩兄弟生气烦闷的原因。
其实宋小果只是个普通孩子的数学水平,他没开窍,不会转弯,学过就忘,不辅导作业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家宅不宁。
若是平常人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耐不住旁搁一个小月儿对比着。
小月儿是个经历比旁的小朋友要丰富的小女孩,过往的经历让她早早开窍,她懂事,聪明,记忆力强,这让她在学习的时候无往不利,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小哥哥就是记不住,学不会。
不过她还是很有耐心的,不会轻易放弃小伙伴。
宋秋摸摸妹妹的双丫髻,走进大门。
院子里,宋大军已经把鸭子抓回来了,绑在枣树下,大房的小宝和二房的妞妞拿着根小棍子和小叶子咯咯笑着逗弄,小鸭子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丧失求生欲了。
柳暄红在厨舍烧热水,热水好了后便宰鸭子,流鸭血,烫水拔毛,等长毛拔完了,宋小果大喊:娘。
村里专门收畜生毛发的人家来了,一只鸭毛两毛钱,她也不要,让小果和小月儿分了。
小孩分了钱便不能不干活,鸭子上难缠的细绒便留着俩孩子仔细扒。
柳暄红吓唬他们:鸭子扒不干净,到时候吃一嘴毛还会肚子疼。
俩小家伙点头如捣蒜,雄心壮志地挥舞着爪子保证完成任务。
柳暄红则到邻居家走走,要来一把咸香笋干。
笋子是春天时节的春笋,当时挖了吃不完,就用盐水腌了晒干,用来熬汤,味道是极为鲜美的。
等她泡好笋干,几个孩子已经齐心协力把鸭子剥好了,宋秋还体贴地剁成块状盛盘子里。
柳暄红烧水煮鸭。
这鸭汤也不是一直搁锅里煮,还得捞出来放炒锅里煸炒一会儿,再混着笋干姜片细细地熬,炖上一个时辰,便差不多了。
虽是夏日,喝汤略有些闷热,但这老鸭炖的酥烂,肉嚼起来也不费劲,筷子一拨,在澄黄鲜亮的汤里软软化开了,就是牙没长齐的小月儿也喝得心满意足。
而笋干咸香韧脆,吃了还想吃。
巴嘎一声脆响,宋小果左手捂着嘴巴右手摸出一颗白嫩小牙,圆溜溜的大眼睛呆了呆,哇地大声哭嚎了。
呜呜呜!我的牙!
全家人哄堂大笑。
小家伙哭得一嗝一嗝,小胸脯剧烈起伏,却没人哄他。
一家人围着他的小胖手用稀奇的目光扒拉着这颗小齿,宋致远强硬地抬起小家伙的嘴巴,看了一圈道:是上牙,丢房顶。
哥,应该丢床底儿,丢房顶上牙倒着长,哥哥就成小猪啦。小月儿脑子里闪过野猪挂着凶狠獠牙的画面,慌地抱住小果。
小家伙手一抖,牙儿滚到地上,顺着地面滑进了床底,得了,也不用争是上房顶还是弄床底了。
柳暄红指挥大家站起来,拎起有些懵的小家伙,让他冲着床底祈祷。
祖宗保佑咱们小果长一副白白好看的小牙呀。
小家伙鞠了个躬,一家人又坐回桌子上,继续喝老鸭汤,吃晚饭。
宋小果故意夹一根笋干,用另一边的小虎牙咬牙切齿地啃着,小肥脸一鼓一鼓的,有趣得紧,逗得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小果呀,不要气,换牙就证明你是个大孩子了,要给妹妹做个好榜样。
柳暄红摸摸他的小脑袋,小家伙看了眼扑闪着好奇大眼睛的妹妹,胸口的郁闷登时消散,昂头挺胸活像只小斗鹅了。
一溪之隔的下溪村柳家,周老太太使唤大闺女煮饭,唠唠叨叨:你看你弟弟,一到晚上就不知去哪儿耍了,老爹老娘在家里饿着肚子也不回来做饭,这不是亲生的,就不心疼。
柳大姐就嫁在本家村,老娘一喊她就赶回娘家了。
她沉默着,不慌不忙地准备饭食,做好后,小心翼翼地问:娘,我归家去了,小花她爹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回去时我顺便喊一下山哥儿。
你喊他回来干嘛!让他死在外边!老太太眉眼耷拉,嘴角沉沉,也不留闺女用饭,直接把人撵回家。
柳老头点着锅烟扛着锄头踏进家门,瞅见院子的小桌摆上饭食了,联想到方遇见的大闺女,他随口问:山哥儿还没回来?
人家哪儿瞧得上咱们这穷地方,回自个儿家吃香的喝辣的去了。老太太蹙眉冷嗤。
柳老头置若罔闻,坐上小板凳,锅烟敲了敲木桌板,瞥了眼自家老太太:行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山哥儿是什么人。
柳家养了四个丫头,一个小子,无一例外,这些孩子都有种性格缺陷,统一特征为不敢反抗老太太,乖巧温顺。
然而这次,也不知怎地了,山哥儿竟然敢不听话了。
当然,柳山的反抗也没什么激烈的地方,他怕老太太生气,惹不起,干脆躲了起来,让最近心情转晴的老太太又气得上火嘴角燎泡。
老太太被丈夫说了,一口气堵在嗓子眼儿,柳老头是个不管事儿的,他每日除了干活就是吃喝,对孩子也陌生,孩子不听话他没什么反应,横竖不关他的事儿。
可老太太不一样,她日日与孩子们待着,含辛茹苦地养大他们,在他们身上树立着自己的权威,向来说一不二,享受着这种权威带来的快感,几个女儿被养得服服帖帖,她怎么能容忍一个换养的儿子和女儿合在一块反抗她。
老太太气极,她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
他躲就躲,跑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
想到前几天在下溪村看到的幺妹背影,老太太重新乐呵起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柳家那一家子瞒的再紧又怎样,还不是被她逮住了尾巴,等女儿们都回家,她要打上那家人门前,把幺妹抢回来成亲,到时候山哥儿回不回来也无所谓,大不了她用公鸡拜堂,等事儿定了,山哥儿回来,她就把俩人绑在床上给她生孙子。
不生出儿子一个都甭想出门!
黄昏后的灿烂霞光泄在老太太的脸上,映出几分狰狞。
下溪村的柳家,幺妹完全不知她已经暴露了,她苍白着脸,沉默得坐在柳家大哥的身旁,注视着床沿的那双一动不动的腿,包裹着白纱布,眸光泛着泪花。
柳满田心疼地望着妹妹脸上的泪珠,伸手想揩掉,又忽然想起她是大姑娘了,抓起一条毛巾给她,故作轻松道:哭什么,你哥我没瘸,就是要躺上几天,幺妹乖,听话,回学校去,过阵子哥和爹娘再去找你。
幺妹依旧哭着,眼圈发红,她爹娘和嫂嫂进屋叹了口气,又扬起笑脸,让她去洗漱。
幺妹一得知消息不打招呼就跑回了家,柳家人也吓了一跳。
柳满田前几天在田埂上被村里的拖拉机钩着了腿,见了血,一家人登时感到天塌了,忙活着送他看病吃药,老柳家忙翻天,也没人敢送信给幺妹,就是怕她受不住要回来,谁知道她不知从哪儿得了消息,竟然偷摸赶回,柳父和柳母既欣慰又害怕,慌忙让她进屋躲着,吃喝都用盆送进来,也不出去,就是怕让亲娘见着了,前功尽弃。
哥,我没事,我是爹娘养得,她周翠芬管不到我头上。在外上了一年学,幺妹柳春芽识得不少知识,认得许多在下溪村这种地方不懂的道理和法律,心里莫名有了许多底气。
她连周老太太也不肯叫,直唤她的亲名,可见柳春芽多厌恶她。
周老太太固然是她的生母,然而没给她喂一滴奶,没给她换一次尿布,也没彻夜守过她睡觉,没在她生病的时候出现,这样的人,骤然在她长大成人后让她当小媳妇生孩子,她怎么能唤她一声娘呢!
而因着她,连累她的大哥,在受伤后竟然不敢传信给她,这让幺妹如何不恨!
要知道,小时候,爹娘忙着地里的庄稼,她是在哥哥们的背上长大的,喂她吃饭,哄她睡觉,陪她玩乐,她如何不心疼自家人。
唉,到底是你亲娘,不好对不起她,当初没想有个见证,换了就换了,如今却让她在外边胡说八道。柳母流满悔恨的泪水,因着女儿的事儿,他们一家人担心受怕许久,如今快撑不住了。
周老太太说的倒好听,肥水不流外人田,横竖是当她亲儿子的媳妇,不吃亏还赚了,可亲人是那般算计的吗!
她周翠芬不拿她儿子当亲儿,她胡淑霞拿她女儿当亲闺女!
俩个孩子被这般作践,她心疼啊!
若是当初咬牙不换亲,只收养便好了。
可是世上没有如果。
幺妹苦笑。
娘,您别担心了,她敢来,我就敢告公社,告大队,告警局,咱不怕她!灼灼烛火照耀出女孩脸庞上的坚定神色,柳家人不禁看痴了。
第29章 凉拌秋葵
夏日天气多变, 昨日还是艳阳高照,早上起来, 柳暄红搬开木门板, 抬眼瞧见灰蒙蒙的天空,阴惨惨的,令人提不起劲儿来。
柳暄红回屋提了两个桶去村里的水井处打水。
去年没分家, 三房和老宋家共用一个院子和水井儿。分家后,老宋家埋怨她狠心,恼怒之下在柳暄红领着孩子们在县里住的时候,砌了一道泥巴墙隔着,水井也一并分到了老宋家。
三房的院子光秃秃,除了柳暄红之前弄得小厨房, 一点东西也没有,喝口水都不方便。
好在村里的井离家不远儿, 就是需要一担担挑着麻烦。
等她挑着两桶水进院子, 两个大孩子已经醒了。
宋秋忙替她卸下担子, 埋怨道:娘, 您想要用水, 喊我一声便是了,何必把自己累着。
挑水担柴这样的活计, 乡下里小孩都做得的, 柳暄红揉揉肩膀,浑不在意道:不过是挑个水, 有什么称得上累不累的, 你们不要老想着早起干活, 小孩子就要多睡觉, 不然小心长不高。
宋秋无奈地叹了口气。
宋致远:我晌午去供销社看看有没有大缸, 买口回来,晚上咱们把水挑好就是了。
若是能打口井就好了。
打井费时麻烦,而且现快要收稻子,没人有闲工夫接活儿。柳暄红犹记小时候,她家打过一口井,花了大半月时间,院子弄得泥泞不堪,井砌好了,打上来的井水却是黄的,得过滤喝,没多久村里通了自来水,那口井就废了。
她想她们也不常回来住,等过个几年村里通自来水就更不愁没水喝了。
不过这些话,没必要和俩孩子提。
她勾起一个篮子,扔给宋秋:去园子摘些秋葵和豆角,咱们早上吃凉拌秋葵,你们晌午吃豆角焖面,老二,你会做吧?
宋秋点头,他在柳暄红手底下打杂学艺大半年,已经会做简单的家常菜了。
不过他有些困惑:娘,咱们今儿不是要去姥姥家么?
虽然老太太不留饭,但是他们一般会在大姨家吃点再回来,一路上也不会饿得慌。
上回因为柳暄红初来乍到记忆不全,他们直接回家了。
柳暄红:你们这次不用去,呆在家就好。
她娘喊她回去也不知道要干啥,但柳暄红想着,总没好事儿。柳家人的三观早就崩坏了,老太太在生儿子的偏执劲头爬不起来,她懒得让几个孩子去污眼。
没得学坏了。
宋秋乖乖颔首,提着篮子出去摘菜,柳暄红回屋端盆出来洗漱。
厨房内,宋致远在烧火。
等柳暄红洗漱完,喊俩个小家伙起床,热水已经烧好了,不过大夏天的,谁也没去倒热水洗脸,宋小果和小月儿蹲在凉爽的水桶边儿甩着小手嬉笑打闹,宋致远瞧了,将锅里的热水分两半,一半灌进保温瓶,一半倒入茶壶,当白开水喝。
宋致远你出去看着他们俩,弄湿了衣裳让他们自个儿洗。柳暄红赶老大出厨房,涮锅淘米,就着土灶残留的火炭添了把柴,熬粥。
厨房是当初匆忙建的,狭窄昏暗,冬日寒冷,夏天一烧上灶就热得慌,宋秋回来后,柳暄红也不让他进厨房了,催促他洗漱,自己一个人把秋葵泡水盆里洗了,调汁弄了个凉拌秋葵。
早上只有一个菜也不够吃,她又切了点腌菜,翻出从县里带回来的两条咸鱼,切成细长小块,撒上姜末,倒油去腥,也不放其他调料,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放粥面上蒸。
咸鱼本就是咸的,再放盐就更齁了,配上温热清淡的大米粥吃最合适。
喝上一口热粥,咬着咸鱼,感受着口腔的咸香滋味,呼出一口热气,便感觉浑身舒畅,早起的懒困消失的一干二净。
吃过早饭,宋致远去公社买水缸,柳暄红盘算着带回娘家的俗礼,大军家的二小子上门来,兴奋地邀请宋秋去大队捉鱼。
小宋村除了大军家包养的那口小池塘,还有一方大池塘,像个小湖泊般大,中间被填上高高垄土,隔成两口塘,里面是各养了鱼虾,这两口池塘归大队部所有,是小宋村的公共财产,每年农忙前和年底,村里便组织村人捞鱼捉鱼,按劳动分,谁家出力多便分得多。
宋秋听了,回屋穿了高过膝盖的水田鞋,抓上工具和柳暄红说一声,就出去了,宋小果也兴奋激动地跟着。
屋子一下子冷清下来,小月儿乖巧地坐在饭桌前看书,她对捉鱼这种热闹事儿不敢兴趣,摇头没去。
柳暄红想了想,宋致远去公社要挺远的,也不知啥时候能回来,老二去捉鱼更不用说,至少得闹到下午,她揉了揉小姑娘的小脑袋,笑道:月儿是去和隔壁妞妞玩,还是跟娘去姥姥家?
小月儿毫不犹豫道:我跟着娘。
俩人换了衣裳,柳暄红去村口割了块肉,拎了篮子鸡蛋和一些酱菜,小月儿抱着只小鸡崽,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往下溪村的方向去了。
上回到了下溪村不久,她们一家恰巧碰上了三姐柳眉,这回倒是不碰上,娘俩进村路上得了个清净。
路过柳家村自制的小村牌,没多久,她们到了柳家,此时,柳家围着大人腰间高的栅栏院子里人声鼎沸,柳暄红大姐二姐三姐皆携带着丈夫孩子回家,一对夫妻生好几个小孩,济济一堂,院子都几乎站不住。
老太太瞅见她和上回差不多不咸不淡的礼物,狠狠剐了她一眼:回来就带这么点东西?你不是在县里发财了吗?
柳暄红开始瞎编:娘,县里喝水吃饭住房都要钱,我虽然开了店,但也是小买卖,就给房东打工。
老太太不懂她说的房东是什么,但她本能觉得,县里不是什么好发财的地儿,否则她们村里能干的人多了,也没见他们去县里找财路,何况就算有啥机会,也轮不到她这个自小懦弱没本事儿的女儿。
她皱了皱眉,将篮子随便甩给一个女儿,挑剔地看了眼柳暄红身后的小月儿,眼里闪过一丝厌恶:你这回怎么不带我外孙回来?带个丫头片子回家做什么,有什么用?
重重哼了声,老太太迎来最后一个女儿,总算回屋了。
柳暄红感到奇怪。
老太太不待见她,上回也不见她关注老大他们几个兄弟,或者说,对几个孩子,连眼神都没给过一个。
这话问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太太多关心外孙呢。
很快,柳暄红的迷惑就得到了解答。
三姐柳眉扭头道:娘瞧见幺妹了,让咱们带上男人儿子到柳家抢人去,你咋没带我外甥过来,他们长得高,看着也不比汉子差。
恋耽美
让你多事!让你好心!
宋小果欠揍就该大哥收拾!
哥哥,你去帮娘做饭吧,我来教小果哥哥。
没错,在宋秋辅导的这段时间,连小月儿都会了,而宋小果还是不成。
这也是俩兄弟生气烦闷的原因。
其实宋小果只是个普通孩子的数学水平,他没开窍,不会转弯,学过就忘,不辅导作业时母慈子孝兄友弟恭,一做作业就鸡飞狗跳,家宅不宁。
若是平常人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耐不住旁搁一个小月儿对比着。
小月儿是个经历比旁的小朋友要丰富的小女孩,过往的经历让她早早开窍,她懂事,聪明,记忆力强,这让她在学习的时候无往不利,不明白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小哥哥就是记不住,学不会。
不过她还是很有耐心的,不会轻易放弃小伙伴。
宋秋摸摸妹妹的双丫髻,走进大门。
院子里,宋大军已经把鸭子抓回来了,绑在枣树下,大房的小宝和二房的妞妞拿着根小棍子和小叶子咯咯笑着逗弄,小鸭子安安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丧失求生欲了。
柳暄红在厨舍烧热水,热水好了后便宰鸭子,流鸭血,烫水拔毛,等长毛拔完了,宋小果大喊:娘。
村里专门收畜生毛发的人家来了,一只鸭毛两毛钱,她也不要,让小果和小月儿分了。
小孩分了钱便不能不干活,鸭子上难缠的细绒便留着俩孩子仔细扒。
柳暄红吓唬他们:鸭子扒不干净,到时候吃一嘴毛还会肚子疼。
俩小家伙点头如捣蒜,雄心壮志地挥舞着爪子保证完成任务。
柳暄红则到邻居家走走,要来一把咸香笋干。
笋子是春天时节的春笋,当时挖了吃不完,就用盐水腌了晒干,用来熬汤,味道是极为鲜美的。
等她泡好笋干,几个孩子已经齐心协力把鸭子剥好了,宋秋还体贴地剁成块状盛盘子里。
柳暄红烧水煮鸭。
这鸭汤也不是一直搁锅里煮,还得捞出来放炒锅里煸炒一会儿,再混着笋干姜片细细地熬,炖上一个时辰,便差不多了。
虽是夏日,喝汤略有些闷热,但这老鸭炖的酥烂,肉嚼起来也不费劲,筷子一拨,在澄黄鲜亮的汤里软软化开了,就是牙没长齐的小月儿也喝得心满意足。
而笋干咸香韧脆,吃了还想吃。
巴嘎一声脆响,宋小果左手捂着嘴巴右手摸出一颗白嫩小牙,圆溜溜的大眼睛呆了呆,哇地大声哭嚎了。
呜呜呜!我的牙!
全家人哄堂大笑。
小家伙哭得一嗝一嗝,小胸脯剧烈起伏,却没人哄他。
一家人围着他的小胖手用稀奇的目光扒拉着这颗小齿,宋致远强硬地抬起小家伙的嘴巴,看了一圈道:是上牙,丢房顶。
哥,应该丢床底儿,丢房顶上牙倒着长,哥哥就成小猪啦。小月儿脑子里闪过野猪挂着凶狠獠牙的画面,慌地抱住小果。
小家伙手一抖,牙儿滚到地上,顺着地面滑进了床底,得了,也不用争是上房顶还是弄床底了。
柳暄红指挥大家站起来,拎起有些懵的小家伙,让他冲着床底祈祷。
祖宗保佑咱们小果长一副白白好看的小牙呀。
小家伙鞠了个躬,一家人又坐回桌子上,继续喝老鸭汤,吃晚饭。
宋小果故意夹一根笋干,用另一边的小虎牙咬牙切齿地啃着,小肥脸一鼓一鼓的,有趣得紧,逗得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
小果呀,不要气,换牙就证明你是个大孩子了,要给妹妹做个好榜样。
柳暄红摸摸他的小脑袋,小家伙看了眼扑闪着好奇大眼睛的妹妹,胸口的郁闷登时消散,昂头挺胸活像只小斗鹅了。
一溪之隔的下溪村柳家,周老太太使唤大闺女煮饭,唠唠叨叨:你看你弟弟,一到晚上就不知去哪儿耍了,老爹老娘在家里饿着肚子也不回来做饭,这不是亲生的,就不心疼。
柳大姐就嫁在本家村,老娘一喊她就赶回娘家了。
她沉默着,不慌不忙地准备饭食,做好后,小心翼翼地问:娘,我归家去了,小花她爹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回去时我顺便喊一下山哥儿。
你喊他回来干嘛!让他死在外边!老太太眉眼耷拉,嘴角沉沉,也不留闺女用饭,直接把人撵回家。
柳老头点着锅烟扛着锄头踏进家门,瞅见院子的小桌摆上饭食了,联想到方遇见的大闺女,他随口问:山哥儿还没回来?
人家哪儿瞧得上咱们这穷地方,回自个儿家吃香的喝辣的去了。老太太蹙眉冷嗤。
柳老头置若罔闻,坐上小板凳,锅烟敲了敲木桌板,瞥了眼自家老太太:行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山哥儿是什么人。
柳家养了四个丫头,一个小子,无一例外,这些孩子都有种性格缺陷,统一特征为不敢反抗老太太,乖巧温顺。
然而这次,也不知怎地了,山哥儿竟然敢不听话了。
当然,柳山的反抗也没什么激烈的地方,他怕老太太生气,惹不起,干脆躲了起来,让最近心情转晴的老太太又气得上火嘴角燎泡。
老太太被丈夫说了,一口气堵在嗓子眼儿,柳老头是个不管事儿的,他每日除了干活就是吃喝,对孩子也陌生,孩子不听话他没什么反应,横竖不关他的事儿。
可老太太不一样,她日日与孩子们待着,含辛茹苦地养大他们,在他们身上树立着自己的权威,向来说一不二,享受着这种权威带来的快感,几个女儿被养得服服帖帖,她怎么能容忍一个换养的儿子和女儿合在一块反抗她。
老太太气极,她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发生!
他躲就躲,跑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
想到前几天在下溪村看到的幺妹背影,老太太重新乐呵起来。
皇天不负有心人,柳家那一家子瞒的再紧又怎样,还不是被她逮住了尾巴,等女儿们都回家,她要打上那家人门前,把幺妹抢回来成亲,到时候山哥儿回不回来也无所谓,大不了她用公鸡拜堂,等事儿定了,山哥儿回来,她就把俩人绑在床上给她生孙子。
不生出儿子一个都甭想出门!
黄昏后的灿烂霞光泄在老太太的脸上,映出几分狰狞。
下溪村的柳家,幺妹完全不知她已经暴露了,她苍白着脸,沉默得坐在柳家大哥的身旁,注视着床沿的那双一动不动的腿,包裹着白纱布,眸光泛着泪花。
柳满田心疼地望着妹妹脸上的泪珠,伸手想揩掉,又忽然想起她是大姑娘了,抓起一条毛巾给她,故作轻松道:哭什么,你哥我没瘸,就是要躺上几天,幺妹乖,听话,回学校去,过阵子哥和爹娘再去找你。
幺妹依旧哭着,眼圈发红,她爹娘和嫂嫂进屋叹了口气,又扬起笑脸,让她去洗漱。
幺妹一得知消息不打招呼就跑回了家,柳家人也吓了一跳。
柳满田前几天在田埂上被村里的拖拉机钩着了腿,见了血,一家人登时感到天塌了,忙活着送他看病吃药,老柳家忙翻天,也没人敢送信给幺妹,就是怕她受不住要回来,谁知道她不知从哪儿得了消息,竟然偷摸赶回,柳父和柳母既欣慰又害怕,慌忙让她进屋躲着,吃喝都用盆送进来,也不出去,就是怕让亲娘见着了,前功尽弃。
哥,我没事,我是爹娘养得,她周翠芬管不到我头上。在外上了一年学,幺妹柳春芽识得不少知识,认得许多在下溪村这种地方不懂的道理和法律,心里莫名有了许多底气。
她连周老太太也不肯叫,直唤她的亲名,可见柳春芽多厌恶她。
周老太太固然是她的生母,然而没给她喂一滴奶,没给她换一次尿布,也没彻夜守过她睡觉,没在她生病的时候出现,这样的人,骤然在她长大成人后让她当小媳妇生孩子,她怎么能唤她一声娘呢!
而因着她,连累她的大哥,在受伤后竟然不敢传信给她,这让幺妹如何不恨!
要知道,小时候,爹娘忙着地里的庄稼,她是在哥哥们的背上长大的,喂她吃饭,哄她睡觉,陪她玩乐,她如何不心疼自家人。
唉,到底是你亲娘,不好对不起她,当初没想有个见证,换了就换了,如今却让她在外边胡说八道。柳母流满悔恨的泪水,因着女儿的事儿,他们一家人担心受怕许久,如今快撑不住了。
周老太太说的倒好听,肥水不流外人田,横竖是当她亲儿子的媳妇,不吃亏还赚了,可亲人是那般算计的吗!
她周翠芬不拿她儿子当亲儿,她胡淑霞拿她女儿当亲闺女!
俩个孩子被这般作践,她心疼啊!
若是当初咬牙不换亲,只收养便好了。
可是世上没有如果。
幺妹苦笑。
娘,您别担心了,她敢来,我就敢告公社,告大队,告警局,咱不怕她!灼灼烛火照耀出女孩脸庞上的坚定神色,柳家人不禁看痴了。
第29章 凉拌秋葵
夏日天气多变, 昨日还是艳阳高照,早上起来, 柳暄红搬开木门板, 抬眼瞧见灰蒙蒙的天空,阴惨惨的,令人提不起劲儿来。
柳暄红回屋提了两个桶去村里的水井处打水。
去年没分家, 三房和老宋家共用一个院子和水井儿。分家后,老宋家埋怨她狠心,恼怒之下在柳暄红领着孩子们在县里住的时候,砌了一道泥巴墙隔着,水井也一并分到了老宋家。
三房的院子光秃秃,除了柳暄红之前弄得小厨房, 一点东西也没有,喝口水都不方便。
好在村里的井离家不远儿, 就是需要一担担挑着麻烦。
等她挑着两桶水进院子, 两个大孩子已经醒了。
宋秋忙替她卸下担子, 埋怨道:娘, 您想要用水, 喊我一声便是了,何必把自己累着。
挑水担柴这样的活计, 乡下里小孩都做得的, 柳暄红揉揉肩膀,浑不在意道:不过是挑个水, 有什么称得上累不累的, 你们不要老想着早起干活, 小孩子就要多睡觉, 不然小心长不高。
宋秋无奈地叹了口气。
宋致远:我晌午去供销社看看有没有大缸, 买口回来,晚上咱们把水挑好就是了。
若是能打口井就好了。
打井费时麻烦,而且现快要收稻子,没人有闲工夫接活儿。柳暄红犹记小时候,她家打过一口井,花了大半月时间,院子弄得泥泞不堪,井砌好了,打上来的井水却是黄的,得过滤喝,没多久村里通了自来水,那口井就废了。
她想她们也不常回来住,等过个几年村里通自来水就更不愁没水喝了。
不过这些话,没必要和俩孩子提。
她勾起一个篮子,扔给宋秋:去园子摘些秋葵和豆角,咱们早上吃凉拌秋葵,你们晌午吃豆角焖面,老二,你会做吧?
宋秋点头,他在柳暄红手底下打杂学艺大半年,已经会做简单的家常菜了。
不过他有些困惑:娘,咱们今儿不是要去姥姥家么?
虽然老太太不留饭,但是他们一般会在大姨家吃点再回来,一路上也不会饿得慌。
上回因为柳暄红初来乍到记忆不全,他们直接回家了。
柳暄红:你们这次不用去,呆在家就好。
她娘喊她回去也不知道要干啥,但柳暄红想着,总没好事儿。柳家人的三观早就崩坏了,老太太在生儿子的偏执劲头爬不起来,她懒得让几个孩子去污眼。
没得学坏了。
宋秋乖乖颔首,提着篮子出去摘菜,柳暄红回屋端盆出来洗漱。
厨房内,宋致远在烧火。
等柳暄红洗漱完,喊俩个小家伙起床,热水已经烧好了,不过大夏天的,谁也没去倒热水洗脸,宋小果和小月儿蹲在凉爽的水桶边儿甩着小手嬉笑打闹,宋致远瞧了,将锅里的热水分两半,一半灌进保温瓶,一半倒入茶壶,当白开水喝。
宋致远你出去看着他们俩,弄湿了衣裳让他们自个儿洗。柳暄红赶老大出厨房,涮锅淘米,就着土灶残留的火炭添了把柴,熬粥。
厨房是当初匆忙建的,狭窄昏暗,冬日寒冷,夏天一烧上灶就热得慌,宋秋回来后,柳暄红也不让他进厨房了,催促他洗漱,自己一个人把秋葵泡水盆里洗了,调汁弄了个凉拌秋葵。
早上只有一个菜也不够吃,她又切了点腌菜,翻出从县里带回来的两条咸鱼,切成细长小块,撒上姜末,倒油去腥,也不放其他调料,就这么简简单单地放粥面上蒸。
咸鱼本就是咸的,再放盐就更齁了,配上温热清淡的大米粥吃最合适。
喝上一口热粥,咬着咸鱼,感受着口腔的咸香滋味,呼出一口热气,便感觉浑身舒畅,早起的懒困消失的一干二净。
吃过早饭,宋致远去公社买水缸,柳暄红盘算着带回娘家的俗礼,大军家的二小子上门来,兴奋地邀请宋秋去大队捉鱼。
小宋村除了大军家包养的那口小池塘,还有一方大池塘,像个小湖泊般大,中间被填上高高垄土,隔成两口塘,里面是各养了鱼虾,这两口池塘归大队部所有,是小宋村的公共财产,每年农忙前和年底,村里便组织村人捞鱼捉鱼,按劳动分,谁家出力多便分得多。
宋秋听了,回屋穿了高过膝盖的水田鞋,抓上工具和柳暄红说一声,就出去了,宋小果也兴奋激动地跟着。
屋子一下子冷清下来,小月儿乖巧地坐在饭桌前看书,她对捉鱼这种热闹事儿不敢兴趣,摇头没去。
柳暄红想了想,宋致远去公社要挺远的,也不知啥时候能回来,老二去捉鱼更不用说,至少得闹到下午,她揉了揉小姑娘的小脑袋,笑道:月儿是去和隔壁妞妞玩,还是跟娘去姥姥家?
小月儿毫不犹豫道:我跟着娘。
俩人换了衣裳,柳暄红去村口割了块肉,拎了篮子鸡蛋和一些酱菜,小月儿抱着只小鸡崽,一大一小一前一后往下溪村的方向去了。
上回到了下溪村不久,她们一家恰巧碰上了三姐柳眉,这回倒是不碰上,娘俩进村路上得了个清净。
路过柳家村自制的小村牌,没多久,她们到了柳家,此时,柳家围着大人腰间高的栅栏院子里人声鼎沸,柳暄红大姐二姐三姐皆携带着丈夫孩子回家,一对夫妻生好几个小孩,济济一堂,院子都几乎站不住。
老太太瞅见她和上回差不多不咸不淡的礼物,狠狠剐了她一眼:回来就带这么点东西?你不是在县里发财了吗?
柳暄红开始瞎编:娘,县里喝水吃饭住房都要钱,我虽然开了店,但也是小买卖,就给房东打工。
老太太不懂她说的房东是什么,但她本能觉得,县里不是什么好发财的地儿,否则她们村里能干的人多了,也没见他们去县里找财路,何况就算有啥机会,也轮不到她这个自小懦弱没本事儿的女儿。
她皱了皱眉,将篮子随便甩给一个女儿,挑剔地看了眼柳暄红身后的小月儿,眼里闪过一丝厌恶:你这回怎么不带我外孙回来?带个丫头片子回家做什么,有什么用?
重重哼了声,老太太迎来最后一个女儿,总算回屋了。
柳暄红感到奇怪。
老太太不待见她,上回也不见她关注老大他们几个兄弟,或者说,对几个孩子,连眼神都没给过一个。
这话问的,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太太多关心外孙呢。
很快,柳暄红的迷惑就得到了解答。
三姐柳眉扭头道:娘瞧见幺妹了,让咱们带上男人儿子到柳家抢人去,你咋没带我外甥过来,他们长得高,看着也不比汉子差。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