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妖精-格格党(39)
现在照顾弟弟妹妹,可是初中毕业后呢?
未来,在现代的时候离初中生是很遥远的,然而在这个时代,尤其是穷苦人家,未来是触手可及的。
一年前,宋致远和宋秋就曾因为老太太不舍得花钱送去读书,被迫小学毕业后就要在家务农。
幸运的是,柳暄红穿过来阻止了他们,两个少年得以继续进学。
然而今年,他们上初二了。
毕业季就在明年。
玻璃模糊透着斑点的教室里,宋秋端正地坐在木板课桌上,忽而听到老师语激励地演讲,批判同学们不要再懒散度日,鼓励学习,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
这时候,像宋秋这般的乡下子弟,能看到的最好出路是念书考上高中,念大学光耀乡里。
但是,考大学对于这些家境贫寒眼界有限的乡下学生们负担太重了,因此,读完后能包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要更受同学们的青睐。
其中最有名的是县里的中师,毕业后直接能分配到各大中小学当教师,工作体面,宋秋的班主任曾夸赞过他的耐心和亲和力,明年志愿填中师不错。
宋秋有些迷茫。
他现在还在跟柳暄红学厨艺,然而他并没有想继承家里的饭馆的意思,饭馆有陆师傅,他也不是亲子,也不够格,但是他心里隐约清楚,他娘以后会开越来越多的店,宋秋无意中曾瞟过他娘的计划书,上面提过火锅店,奶茶炸鸡烧烤店什么的,宋秋想帮她的忙。
这么看,也许他该应该毕业后回饭馆专心跟他娘学厨艺。
可是不知为何,宋秋不敢和柳暄红提。
别看柳暄红平时不怎么管他们,但是宋秋晓得,在她心中,读书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当初老太太不让他们念书,她可是不肯的。
宋秋叹了口气。
未来的选择,真是两难啊。
和他相比,大哥就要轻松些了。
他大哥喜欢做买卖,一直朝做买卖的方向走。
想到这,宋秋浅黑的眼珠子滚动,往宋致远的座位移去。
宋致远不好学习,个子又高,他的座位理所当然地被老师安排在后排,此刻座位上空空如也。
宋秋皱眉,下节课就是老班的课,他哥一向给班主任面子,他去哪了?
莫不是还怕班里的同学嬉笑?
中秋晚会他哥的样子可是让全校师生对他哥这个不好惹的校霸大跌眼镜。
以前同学们认为,宋致远高高壮壮眉眼桀骜一看就不能惹,后又经常看他和一群小少爷混,当老大,真是让人路上碰见了都得掉头走,可经过晚会那么一出,宋校霸的高冷形象仿佛稀碎了。
同学们觉得他能听老师的话说相声,某些方面和他们一样,也是个乖学生,而且大家也没听过他欺负同学的传闻,宋致远的形象一下子和蔼可亲了,上学路上遇见同学会和他打招呼,宋秋甚至看到有羞答答的女生给他哥写信!
别问,问就是关爱同学友好相处。
宋秋:
后桌的女生告诉他,班主任因为中秋晚会的缘故,依稀好像也看透了他哥的本质,特意找班长交代任务,要把这位走歪路的同学拽到学习的正道上来。
宋秋眸光瞬间怜悯了。
他们班长可是个执拗的,并且为人最热情,老师交待的任务,绝对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
于是,不光是宋秋老是看不到他大哥,等不到他一块回家,柳暄红也很快发现,自家老大近日略狼狈。
晚上也等不及和大家吃饭,天黑了才回来,匆匆吃饭又跑了。
宋秋:我哥躲班长呢。
说着,把班上大哥的趣事说了,柳暄红乐了,嘿,这换在现代,可是一对一学霸帮扶,别人羡慕都要不来呢,她家老大还不知好。
柳暄红做零食的时候,就特意给宋秋和俩小家伙凑了三个小包裹,让他们分给同学吃。
她拍了拍宋秋的肩:让你们班长多吃点,天天追着你哥也挺累的。
娘?这是你的感谢吗?
宋秋一脸无奈。
柳暄红神色讪讪,咳咳,你心底知道就好。
害,谁让她平时不咋管老大学习呢,有人替她操了这分心,她总要表示感谢的。
不过,她眉毛一拧。
她作为父母是不是有些失职了?
父母好像多多少少会抓孩子学习的。
想着她连孩子班级都认不齐,柳暄红猛然惊醒,她要投些注意力给家庭了。
于是,晚上就召开了家庭会议,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柳暄红:咱们老柳家没有学习差的。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娘,您四个姨姨
柳暄红利眼扫过去:幺妹儿可是大学生!
当然,原话里的柳家说的是她上辈子的家,别的不说,她爷是大专文凭,她爸也是大学生,要不怎么走出去看了花花世界就不乐意回去了呢。
柳暄红自己当初是宁愿饿肚子也考上大学的。
虽说在这年代,文凭并没有那么重要,后世许多人嘴巴上讲的读书无用论就是源由这个年代,改革开放的商机让有胆子肯干的人发了,即使不识字,也能聘大学生当大老板,所以后世的人老是说,你读书再多还不是给老板打工。
然而,知识的力量能带来的可不止财富。
远的不说,她晓得宋致远喜欢琢磨干买卖,老是想下海做生意,可是要想做好做大,财政,人事,规章制度,还有文件处理,哪个不需要点文化呢。
当然,不识字的人也有自己的笨办法,可是几个孩子不是还小,正是学习的年纪嘛。
学生就该好好学习。
而且他们一个个聪明得紧,也不是笨的,就该以考高中为目标。
宋致远:
娘,您别凑热闹了。
关爱孩子怎么能去凑热闹呢!养崽向来不只是提供吃食和住处钱财等条件,还得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
柳暄红双手叉腰:我可不想你爸回来了,我交给他一群小文盲!
这话一出,四个孩子精神振奋了,当天打了鸡血般学习,生怕丢了娘的脸。
第48章 蟹酿橙
早上, 柳暄红踩着晨光出门,到农贸市场买新鲜的食材准备一天的美味。
现在饭馆生意蒸蒸日上, 孩子们努力学习, 勤快干活,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
柳暄红也有劲儿在吃食上废功夫。
想着他们学习费脑,柳暄红琢磨着早上煮鱼片粥喝。
老话不是说吃鱼聪明, 补脑子嘛。
湿淋淋的鱼贩摊子上,银白的,淡黄的,黑皮鱼儿在水里活蹦乱跳,柳暄红挑了条新鲜肥美的鲫鱼。
摊主已经认出她是上报纸的柳记老板,殷切地就要帮她杀鱼, 刀柄重重一拍,活泼的鱼儿安静了, 又麻利刮鳞, 切腹, 掏内脏清洗得干干净净。
柳暄红到嘴的推拒默默咽了下去, 摊主咧出大白牙笑道:您别担心, 我们卖了这么多的鱼儿,技术杠杠的, 保准给你收拾的干干净净, 瞧,这鱼不就好了, 柳老板, 我家的鱼精神吧, 以后可要多多关照呀!
柳暄红竖起了大拇指。
卖海鲜这块地方水淋淋的, 海味的腥气和地上的滩水让人下意识就皱眉, 她就是瞅见了摊主这小摊板子盆桶都拾掇地干净利落,鱼新鲜肥嫩才过来的。
摊主的笑容大大扩大,柳暄红可是柳记的老板,现在就是个活招牌,夸了自家的鱼儿,摊主觉得下午无聊时和隔壁吹嘘都理直气壮了,于是,聊的更热情,还顺便把自己今儿收的一桶大螃蟹拿出来炫耀。
柳暄红眼睛一亮,秋日吃蟹可是人间一大美味,这时候的蟹最肥美,黄多膏多。
因还是十月,摊主拿出的是母蟹,各个张牙舞爪圆滚滚,肚子饱满。
一看就蟹黄多多。
柳暄红当即就要了,摊主还有点不舍。
正是因为这时节吃蟹好,他才偷偷帮着预计留家吃,可是遇上柳暄红,没忍住炫耀啊。
摊主转了转眼珠子:柳老板,要是我再收了蟹,能送你家饭馆不?
柳暄红挑眉,笑容绽放:非常欢迎,你去了找宋万水。
秋日正是吃蟹的好时节,摊主这时候送货上门,也许能给他们柳记添一道招牌呢。
摊主笑眯了眼,虽然心疼那肥蟹,但是能用几只蟹搭上柳记,值了!
结账时,他特意只收了鱼的钱,不过被柳暄红硬塞回去了。
这说不上什么贿赂老板,不过是这年头大家常用的小手段,然而柳暄红一向公私分明,她也不差这点钱。
摊主的蟹能不能进柳记,还得看质量。
意外得了几个大螃蟹,柳暄红也不急着回去了,买了菜,又去门市店,买了几个橙子,都是当季的鲜橙,然后绕去了饭馆,和陆师傅说了摊主的事儿,陆师傅保证会把话传给宋万水。
毕竟现在饭馆采买的负责人是宋万水。
饭馆能上大闸蟹,陆师傅也挺兴奋,想着晚上得回去翻翻菜谱蟹的做法,听自家小子说老板手艺比他也不差?
陆师傅没亲眼见过心底是不服的,但是又信自家小子不敢说谎,暗暗瞥了一眼老板,发誓这次要用蟹菜,让老板刮目相看。
柳暄红不知道自家大厨的雄心壮志,回了家,先把蟹倒水盆里养着,罩上罩子省得跑了。
她回来的有些晚了,几个孩子都起床了,宋秋已经开始熬粥。
虽然现在大家开始流行烧煤,但是柳家不用,依旧是传统的灶头,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响,偶尔蹿出几点火星子。
这柴是特意花了钱买的,是本地山上的松木,熏着木头特有的清香,用这种木头熬的米粥更甜更软糯。
宋秋瞧见她回来,就自觉地退出厨房,到院子里为弟弟妹妹们压水,盯着俩小刷牙洗脸。
柳暄红打开窗户,看院子里小孩们都乖巧地洗漱,唇角微弯,开始忙活。
鲫鱼片成一块块鱼片,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先放姜葱淀粉等调料腌制,搁置一旁,再涮锅烧油,刺啦一声,鱼头和鱼骨贴在锅面滋滋作响。
柳暄红哼着小曲儿,煎好鱼头后丢进咕噜咕噜的粥里,并剁了蘑菇条儿送进去,深褐色的伞盖,侧切出白白嫩嫩的菇柄儿。
慢火细细地熬着。
也不干等,喝鱼片粥有些单调,她又炒了炒高婶子家的酱菜。
米粥的清香逐渐散开,弥漫整个屋子,粥快好了,柳暄红把浸润得莹莹发亮的鱼片滚进锅里,鱼肉翻滚,和清粥缠绵着的丝丝缕缕的鱼香别有魅力。
一大海碗鱼片粥,一碟酱菜,足够一家五口美美地吃一顿。
宋小果一下子就迷上了这软糯鲜嫩的鱼片粥,眨巴着大眼睛祈求晚上还要再吃一顿。
柳暄红侧看了下院子,晚上也有好吃的,咱们吃蟹酿橙。
宋小果不嚷嚷了。
吃过早饭,一家五口分散开来,各做各的。
宋秋和宋致远去洗碗,小月儿和宋小果扒拉着家里的零食水果,背上小包袱,和柳暄红打招呼要去少年宫。
自县里的文化馆改成少年宫后,那儿就成了孩子们最乐意去玩耍的地方,柳暄红还没去参观过,不过听说里面有人教写书法,跳舞,吹笛子,她就想到了上辈子的兴趣班,等着俩小孩儿找她拿钱报班学习。
柳暄红也要出门,她早上去饭馆溜达一圈时,杜婶子和她说小言爹病了,晌午要请假,柳暄红挺喜欢小言的。这个皮肤略黑的乡村小姑娘,一直是店里活干的最勤快的,露出大白牙的笑容,让人瞧了就温暖阳光。
柳暄红是把饭馆里的小姑娘杜婶子他们当亲人看待的,去了店里,小姑娘虽然眉眼焦急,但仍尽忠职守地站岗,温和爽朗地接待食客,柳暄红朝她招招手,因为不晓得病情如何,她只塞了二十块给她。
嘱咐她若是病的严重,需要大钱,定要来找她。
小言眼眶瞬间红了。
她还没遇上这么好的主家哩。
她去县里找活前,家人还偷偷叮嘱她,定要乖巧勤快讨人喜欢,不过也毋需太勤,累坏了身子,可没有主家肯治病,说不定要赶她出门。
殷切嘱咐她的是家里的老祖祖,老祖祖是旧时代的人,曾在地主家当过丫鬟,感受过主家的压榨。
虽然年代远了点,但已是她家唯一一个有经验的老人了,她的其他家人,爹娘兄弟姐妹,俱没出去干活过,祖祖辈辈是在地里流汗的贫农哩。
她们虽然赞同她出去,但是也各个忐忑不安,因为谁也没出去过,外面是啥样儿?会不会被坑了?
黑天半夜的,从早到晚,亲人们的眼圈都黑乎乎,像抹了锅灰,都是胡思乱想被吓得。
人对未知事物总是会有恐惧的。
想起家里关爱的亲人,她急的嘴角燎泡,黑红的血痂窝在唇角□□里,一扯就疼,嘴巴几乎张不开。
小言忍着痛磕磕绊绊地说了感激的话,柳暄红体会到她的急切,让她赶紧回去了。
不成不成,我要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
柳暄红暗笑,也不知她是从哪儿学到的这些话,又不是什么大事儿,还不到什么最后一刻。
听姐的,先回去,这一个小时我替你顶着,行吧。
小言听了要她顶,更摇头了,自己方收了老板的钱,哪还能再麻烦暄红姐呢。
杜婶子看不过眼,把小姑娘拉过去说了一通,可算把人劝回去了。
一个小时的班,柳暄红干着也不累,食客们瞧见她出现,一个个更热情,七嘴八舌地和她招呼,谈论些美食,和店里有哪些不妥当的。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有第一回 来的人问:那就是柳记的老板?看着挺年轻的。
那你猜猜老板多少岁?
估摸着就二十上下? 女人皮肤水嫩白皙,高马尾乌黑亮丽,穿着白衬衫黑色的微喇裤,时髦又青春。
其实他想说二十的,但看柳暄红的气质,又不确定了。
食客哈哈哈大笑:那你可猜错了,小柳家大孩子都上初二了。
他微微皱眉。
食客们却没关注他,和其他人讨论起柳老板了。
这是柳记,柳暄红又是老板,又是上过报纸电视的,讨论度是杠杠的,食客们是乐此不疲地宣扬着柳暄红的话题。
比如说她当初卖串串香,这是从纺织厂空地小摊追过来的食客,他们怀念柳暄红在的串串香味道。
也有震惊卤味店火爆的。
作为第一个敢下海开店的人,从乡下到县城,她在这些人眼里,本身就是个传奇人物了。
对于食客们的讨论,柳暄红的态度是由着他们去。
饭馆生意愈发红火,她就越有名气。
而且她的过往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相反,这些人称赞她,讨论她,多是佩服她的勇气。
不是谁也有本事,从乡下怯懦小媳妇到县城老板的。
因为柳暄红的事迹,许多女人对自己麻木的媳妇生涯也有了动摇。
毕竟人总是很容易这么想,别人都能成,自己为啥不能?
随着作坊和小厂子兴起,越来越多的乡下媳妇也敢于去做女工挣钱了。
所以中秋前小宋村的招工才这么顺利。
柳暄红对此还是挺乐见其成的。
晌午,顶替小言的临时工来了,柳暄红在店里看了一阵,没什么不妥的,就回家,洗洗刷刷大螃蟹,准备做蟹酿橙。
浑圆金黄的橙子,是秋日的治愈色调,
蟹酿橙,自古有之,山家清供里记载了它的做法,柳暄红也打算用古法酿制。
橙子截顶备置,挖出橙肉留些许汁水,造一个橙盅,塞进蟹黄和蟹肉,然后盖上原先的果皮顶,把橙盅放入锅里用酒,醋,水一起蒸约三十分钟就熟了。
蟹黄和蟹肉染上橙汁,蒸好后夹出,泛着酸甜的橙香,淡化了蟹的腥气,沾上醋和盐吃,满齿留香。
恋耽美
未来,在现代的时候离初中生是很遥远的,然而在这个时代,尤其是穷苦人家,未来是触手可及的。
一年前,宋致远和宋秋就曾因为老太太不舍得花钱送去读书,被迫小学毕业后就要在家务农。
幸运的是,柳暄红穿过来阻止了他们,两个少年得以继续进学。
然而今年,他们上初二了。
毕业季就在明年。
玻璃模糊透着斑点的教室里,宋秋端正地坐在木板课桌上,忽而听到老师语激励地演讲,批判同学们不要再懒散度日,鼓励学习,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
这时候,像宋秋这般的乡下子弟,能看到的最好出路是念书考上高中,念大学光耀乡里。
但是,考大学对于这些家境贫寒眼界有限的乡下学生们负担太重了,因此,读完后能包分配工作的中专学校要更受同学们的青睐。
其中最有名的是县里的中师,毕业后直接能分配到各大中小学当教师,工作体面,宋秋的班主任曾夸赞过他的耐心和亲和力,明年志愿填中师不错。
宋秋有些迷茫。
他现在还在跟柳暄红学厨艺,然而他并没有想继承家里的饭馆的意思,饭馆有陆师傅,他也不是亲子,也不够格,但是他心里隐约清楚,他娘以后会开越来越多的店,宋秋无意中曾瞟过他娘的计划书,上面提过火锅店,奶茶炸鸡烧烤店什么的,宋秋想帮她的忙。
这么看,也许他该应该毕业后回饭馆专心跟他娘学厨艺。
可是不知为何,宋秋不敢和柳暄红提。
别看柳暄红平时不怎么管他们,但是宋秋晓得,在她心中,读书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儿,当初老太太不让他们念书,她可是不肯的。
宋秋叹了口气。
未来的选择,真是两难啊。
和他相比,大哥就要轻松些了。
他大哥喜欢做买卖,一直朝做买卖的方向走。
想到这,宋秋浅黑的眼珠子滚动,往宋致远的座位移去。
宋致远不好学习,个子又高,他的座位理所当然地被老师安排在后排,此刻座位上空空如也。
宋秋皱眉,下节课就是老班的课,他哥一向给班主任面子,他去哪了?
莫不是还怕班里的同学嬉笑?
中秋晚会他哥的样子可是让全校师生对他哥这个不好惹的校霸大跌眼镜。
以前同学们认为,宋致远高高壮壮眉眼桀骜一看就不能惹,后又经常看他和一群小少爷混,当老大,真是让人路上碰见了都得掉头走,可经过晚会那么一出,宋校霸的高冷形象仿佛稀碎了。
同学们觉得他能听老师的话说相声,某些方面和他们一样,也是个乖学生,而且大家也没听过他欺负同学的传闻,宋致远的形象一下子和蔼可亲了,上学路上遇见同学会和他打招呼,宋秋甚至看到有羞答答的女生给他哥写信!
别问,问就是关爱同学友好相处。
宋秋:
后桌的女生告诉他,班主任因为中秋晚会的缘故,依稀好像也看透了他哥的本质,特意找班长交代任务,要把这位走歪路的同学拽到学习的正道上来。
宋秋眸光瞬间怜悯了。
他们班长可是个执拗的,并且为人最热情,老师交待的任务,绝对会想尽一切办法完成。
于是,不光是宋秋老是看不到他大哥,等不到他一块回家,柳暄红也很快发现,自家老大近日略狼狈。
晚上也等不及和大家吃饭,天黑了才回来,匆匆吃饭又跑了。
宋秋:我哥躲班长呢。
说着,把班上大哥的趣事说了,柳暄红乐了,嘿,这换在现代,可是一对一学霸帮扶,别人羡慕都要不来呢,她家老大还不知好。
柳暄红做零食的时候,就特意给宋秋和俩小家伙凑了三个小包裹,让他们分给同学吃。
她拍了拍宋秋的肩:让你们班长多吃点,天天追着你哥也挺累的。
娘?这是你的感谢吗?
宋秋一脸无奈。
柳暄红神色讪讪,咳咳,你心底知道就好。
害,谁让她平时不咋管老大学习呢,有人替她操了这分心,她总要表示感谢的。
不过,她眉毛一拧。
她作为父母是不是有些失职了?
父母好像多多少少会抓孩子学习的。
想着她连孩子班级都认不齐,柳暄红猛然惊醒,她要投些注意力给家庭了。
于是,晚上就召开了家庭会议,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柳暄红:咱们老柳家没有学习差的。
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娘,您四个姨姨
柳暄红利眼扫过去:幺妹儿可是大学生!
当然,原话里的柳家说的是她上辈子的家,别的不说,她爷是大专文凭,她爸也是大学生,要不怎么走出去看了花花世界就不乐意回去了呢。
柳暄红自己当初是宁愿饿肚子也考上大学的。
虽说在这年代,文凭并没有那么重要,后世许多人嘴巴上讲的读书无用论就是源由这个年代,改革开放的商机让有胆子肯干的人发了,即使不识字,也能聘大学生当大老板,所以后世的人老是说,你读书再多还不是给老板打工。
然而,知识的力量能带来的可不止财富。
远的不说,她晓得宋致远喜欢琢磨干买卖,老是想下海做生意,可是要想做好做大,财政,人事,规章制度,还有文件处理,哪个不需要点文化呢。
当然,不识字的人也有自己的笨办法,可是几个孩子不是还小,正是学习的年纪嘛。
学生就该好好学习。
而且他们一个个聪明得紧,也不是笨的,就该以考高中为目标。
宋致远:
娘,您别凑热闹了。
关爱孩子怎么能去凑热闹呢!养崽向来不只是提供吃食和住处钱财等条件,还得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人才!
柳暄红双手叉腰:我可不想你爸回来了,我交给他一群小文盲!
这话一出,四个孩子精神振奋了,当天打了鸡血般学习,生怕丢了娘的脸。
第48章 蟹酿橙
早上, 柳暄红踩着晨光出门,到农贸市场买新鲜的食材准备一天的美味。
现在饭馆生意蒸蒸日上, 孩子们努力学习, 勤快干活,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
柳暄红也有劲儿在吃食上废功夫。
想着他们学习费脑,柳暄红琢磨着早上煮鱼片粥喝。
老话不是说吃鱼聪明, 补脑子嘛。
湿淋淋的鱼贩摊子上,银白的,淡黄的,黑皮鱼儿在水里活蹦乱跳,柳暄红挑了条新鲜肥美的鲫鱼。
摊主已经认出她是上报纸的柳记老板,殷切地就要帮她杀鱼, 刀柄重重一拍,活泼的鱼儿安静了, 又麻利刮鳞, 切腹, 掏内脏清洗得干干净净。
柳暄红到嘴的推拒默默咽了下去, 摊主咧出大白牙笑道:您别担心, 我们卖了这么多的鱼儿,技术杠杠的, 保准给你收拾的干干净净, 瞧,这鱼不就好了, 柳老板, 我家的鱼精神吧, 以后可要多多关照呀!
柳暄红竖起了大拇指。
卖海鲜这块地方水淋淋的, 海味的腥气和地上的滩水让人下意识就皱眉, 她就是瞅见了摊主这小摊板子盆桶都拾掇地干净利落,鱼新鲜肥嫩才过来的。
摊主的笑容大大扩大,柳暄红可是柳记的老板,现在就是个活招牌,夸了自家的鱼儿,摊主觉得下午无聊时和隔壁吹嘘都理直气壮了,于是,聊的更热情,还顺便把自己今儿收的一桶大螃蟹拿出来炫耀。
柳暄红眼睛一亮,秋日吃蟹可是人间一大美味,这时候的蟹最肥美,黄多膏多。
因还是十月,摊主拿出的是母蟹,各个张牙舞爪圆滚滚,肚子饱满。
一看就蟹黄多多。
柳暄红当即就要了,摊主还有点不舍。
正是因为这时节吃蟹好,他才偷偷帮着预计留家吃,可是遇上柳暄红,没忍住炫耀啊。
摊主转了转眼珠子:柳老板,要是我再收了蟹,能送你家饭馆不?
柳暄红挑眉,笑容绽放:非常欢迎,你去了找宋万水。
秋日正是吃蟹的好时节,摊主这时候送货上门,也许能给他们柳记添一道招牌呢。
摊主笑眯了眼,虽然心疼那肥蟹,但是能用几只蟹搭上柳记,值了!
结账时,他特意只收了鱼的钱,不过被柳暄红硬塞回去了。
这说不上什么贿赂老板,不过是这年头大家常用的小手段,然而柳暄红一向公私分明,她也不差这点钱。
摊主的蟹能不能进柳记,还得看质量。
意外得了几个大螃蟹,柳暄红也不急着回去了,买了菜,又去门市店,买了几个橙子,都是当季的鲜橙,然后绕去了饭馆,和陆师傅说了摊主的事儿,陆师傅保证会把话传给宋万水。
毕竟现在饭馆采买的负责人是宋万水。
饭馆能上大闸蟹,陆师傅也挺兴奋,想着晚上得回去翻翻菜谱蟹的做法,听自家小子说老板手艺比他也不差?
陆师傅没亲眼见过心底是不服的,但是又信自家小子不敢说谎,暗暗瞥了一眼老板,发誓这次要用蟹菜,让老板刮目相看。
柳暄红不知道自家大厨的雄心壮志,回了家,先把蟹倒水盆里养着,罩上罩子省得跑了。
她回来的有些晚了,几个孩子都起床了,宋秋已经开始熬粥。
虽然现在大家开始流行烧煤,但是柳家不用,依旧是传统的灶头,柴火烧得噼里啪啦响,偶尔蹿出几点火星子。
这柴是特意花了钱买的,是本地山上的松木,熏着木头特有的清香,用这种木头熬的米粥更甜更软糯。
宋秋瞧见她回来,就自觉地退出厨房,到院子里为弟弟妹妹们压水,盯着俩小刷牙洗脸。
柳暄红打开窗户,看院子里小孩们都乖巧地洗漱,唇角微弯,开始忙活。
鲫鱼片成一块块鱼片,薄如蝉翼,晶莹剔透,先放姜葱淀粉等调料腌制,搁置一旁,再涮锅烧油,刺啦一声,鱼头和鱼骨贴在锅面滋滋作响。
柳暄红哼着小曲儿,煎好鱼头后丢进咕噜咕噜的粥里,并剁了蘑菇条儿送进去,深褐色的伞盖,侧切出白白嫩嫩的菇柄儿。
慢火细细地熬着。
也不干等,喝鱼片粥有些单调,她又炒了炒高婶子家的酱菜。
米粥的清香逐渐散开,弥漫整个屋子,粥快好了,柳暄红把浸润得莹莹发亮的鱼片滚进锅里,鱼肉翻滚,和清粥缠绵着的丝丝缕缕的鱼香别有魅力。
一大海碗鱼片粥,一碟酱菜,足够一家五口美美地吃一顿。
宋小果一下子就迷上了这软糯鲜嫩的鱼片粥,眨巴着大眼睛祈求晚上还要再吃一顿。
柳暄红侧看了下院子,晚上也有好吃的,咱们吃蟹酿橙。
宋小果不嚷嚷了。
吃过早饭,一家五口分散开来,各做各的。
宋秋和宋致远去洗碗,小月儿和宋小果扒拉着家里的零食水果,背上小包袱,和柳暄红打招呼要去少年宫。
自县里的文化馆改成少年宫后,那儿就成了孩子们最乐意去玩耍的地方,柳暄红还没去参观过,不过听说里面有人教写书法,跳舞,吹笛子,她就想到了上辈子的兴趣班,等着俩小孩儿找她拿钱报班学习。
柳暄红也要出门,她早上去饭馆溜达一圈时,杜婶子和她说小言爹病了,晌午要请假,柳暄红挺喜欢小言的。这个皮肤略黑的乡村小姑娘,一直是店里活干的最勤快的,露出大白牙的笑容,让人瞧了就温暖阳光。
柳暄红是把饭馆里的小姑娘杜婶子他们当亲人看待的,去了店里,小姑娘虽然眉眼焦急,但仍尽忠职守地站岗,温和爽朗地接待食客,柳暄红朝她招招手,因为不晓得病情如何,她只塞了二十块给她。
嘱咐她若是病的严重,需要大钱,定要来找她。
小言眼眶瞬间红了。
她还没遇上这么好的主家哩。
她去县里找活前,家人还偷偷叮嘱她,定要乖巧勤快讨人喜欢,不过也毋需太勤,累坏了身子,可没有主家肯治病,说不定要赶她出门。
殷切嘱咐她的是家里的老祖祖,老祖祖是旧时代的人,曾在地主家当过丫鬟,感受过主家的压榨。
虽然年代远了点,但已是她家唯一一个有经验的老人了,她的其他家人,爹娘兄弟姐妹,俱没出去干活过,祖祖辈辈是在地里流汗的贫农哩。
她们虽然赞同她出去,但是也各个忐忑不安,因为谁也没出去过,外面是啥样儿?会不会被坑了?
黑天半夜的,从早到晚,亲人们的眼圈都黑乎乎,像抹了锅灰,都是胡思乱想被吓得。
人对未知事物总是会有恐惧的。
想起家里关爱的亲人,她急的嘴角燎泡,黑红的血痂窝在唇角□□里,一扯就疼,嘴巴几乎张不开。
小言忍着痛磕磕绊绊地说了感激的话,柳暄红体会到她的急切,让她赶紧回去了。
不成不成,我要坚守岗位到最后一刻。
柳暄红暗笑,也不知她是从哪儿学到的这些话,又不是什么大事儿,还不到什么最后一刻。
听姐的,先回去,这一个小时我替你顶着,行吧。
小言听了要她顶,更摇头了,自己方收了老板的钱,哪还能再麻烦暄红姐呢。
杜婶子看不过眼,把小姑娘拉过去说了一通,可算把人劝回去了。
一个小时的班,柳暄红干着也不累,食客们瞧见她出现,一个个更热情,七嘴八舌地和她招呼,谈论些美食,和店里有哪些不妥当的。
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有第一回 来的人问:那就是柳记的老板?看着挺年轻的。
那你猜猜老板多少岁?
估摸着就二十上下? 女人皮肤水嫩白皙,高马尾乌黑亮丽,穿着白衬衫黑色的微喇裤,时髦又青春。
其实他想说二十的,但看柳暄红的气质,又不确定了。
食客哈哈哈大笑:那你可猜错了,小柳家大孩子都上初二了。
他微微皱眉。
食客们却没关注他,和其他人讨论起柳老板了。
这是柳记,柳暄红又是老板,又是上过报纸电视的,讨论度是杠杠的,食客们是乐此不疲地宣扬着柳暄红的话题。
比如说她当初卖串串香,这是从纺织厂空地小摊追过来的食客,他们怀念柳暄红在的串串香味道。
也有震惊卤味店火爆的。
作为第一个敢下海开店的人,从乡下到县城,她在这些人眼里,本身就是个传奇人物了。
对于食客们的讨论,柳暄红的态度是由着他们去。
饭馆生意愈发红火,她就越有名气。
而且她的过往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相反,这些人称赞她,讨论她,多是佩服她的勇气。
不是谁也有本事,从乡下怯懦小媳妇到县城老板的。
因为柳暄红的事迹,许多女人对自己麻木的媳妇生涯也有了动摇。
毕竟人总是很容易这么想,别人都能成,自己为啥不能?
随着作坊和小厂子兴起,越来越多的乡下媳妇也敢于去做女工挣钱了。
所以中秋前小宋村的招工才这么顺利。
柳暄红对此还是挺乐见其成的。
晌午,顶替小言的临时工来了,柳暄红在店里看了一阵,没什么不妥的,就回家,洗洗刷刷大螃蟹,准备做蟹酿橙。
浑圆金黄的橙子,是秋日的治愈色调,
蟹酿橙,自古有之,山家清供里记载了它的做法,柳暄红也打算用古法酿制。
橙子截顶备置,挖出橙肉留些许汁水,造一个橙盅,塞进蟹黄和蟹肉,然后盖上原先的果皮顶,把橙盅放入锅里用酒,醋,水一起蒸约三十分钟就熟了。
蟹黄和蟹肉染上橙汁,蒸好后夹出,泛着酸甜的橙香,淡化了蟹的腥气,沾上醋和盐吃,满齿留香。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