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妖精-格格党(59)
他是日夜操劳鞠躬尽瘁啊。
吃住都在厂里。
现在人员备齐了,相信厂子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他也能甩开手大干了。
他们厂子最近卖的新品辣椒酱可是风靡松山县呢。
宋家兄妹还把它推去了省会,雄心勃勃想要在全省推开,要不是因为产量限制,他也不会拦着了。
张文康立时找柳暄红,说厂子要扩建。
老柳,厂子有大潜力,一直在小宋村是不行的,而且咱们辣椒酱的生意好,如果在全省铺开,到时候最好能有咱们自己的种植基地。
不过按照现在的土地政策,有些扯远了。
张文康找柳暄红是想要她提前做好搬厂看地的打算。
听说南边开始允许私人开发用地了,相信要不了几年,他们这边也会开放,到时候柳暄红就得做足准备了。
柳暄红对这个倒不担心,只要她的食品厂开的好,能提供岗位和税收,政府那边的人肯定积极上心。
柳暄红是听到他说买地,想起临走前贾根民说的贾家饭店的事儿了。
她这一去快小半月,也不知道贾家饭店是不是真的要转让了。
贾家饭店位置这么好,贾根民指定不是只对她一人透露消息,万一耽误了她一定会后悔。
柳暄红在小宋村歇了两天,看着她带回来的新人和老人配合上来了,匆匆赶回县里。
这时候,宋渊早就去医院上班了,几个孩子也因为落了课程,被老师抓去补课。
她先去了和贾家饭店一条街的柳记饭馆。
饭馆依旧是人生鼎沸,拥拥挤挤的火爆样子,老食客们许久没见柳暄红,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柳暄红也顺势打听贾家饭店。
老板,你的机会来了,听说贾家饭店现在正在招标,谁价钱高谁就转让。老食客们都是知道柳暄红以前曾经和贾家饭店的纠葛,当初说好的一个店面卖卤水,一个店面开饭店,没想到原国营饭店被贾家抢了去,饭馆和卤水合并了。
他们的卤水现在只有一块巴掌大的小窗口,卖也卖不了多少,每天还要早早排队抢着买,真是心酸呐。
柳暄红听过后就放心了。
她去了两个门面转悠了一遍,发现没什么问题,就找了个时间去工商所。
她和工商所的裴同志一干干部认识,大家都是她的食客,此时看她一去,小裴就知晓了她的心思,他们也很高兴,希望她能得偿所愿,要知道,贾家饭店离县政府最近呢。
以后柳暄红接手了,可有他们的口福咯。
再也不用多花点时间去柳记饭馆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柳暄红对贾家饭店的规划,口福是有的,不过钱包就不一定能供得起日日挥霍了。
柳暄红想了想,她也不能事事盯着,正好厂子里人员齐备,宋万水和宋暖英也能抽出空来了,她打算把宋暖英提上来跟进这事儿。
不过宋暖英到底不经事儿,她又在松山县招了个助理,帮她处理厂子和门面之类的工作。
其实她早该有助理,毕竟一个人管理三个地方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一直找不到好的。
这回也许是在省城真的有点运气,顺利招到了一个姑娘,姑娘是在国企干文秘工作,处理这方面得心应手。
宋暖英答应了。
她倒不是觉得在县里工作比在乡下跑要更体面些,而是她看出柳暄红没放弃她,并且要准备启用她,她握紧拳头,发誓这次绝对不会辜负她的期待。
把贾家饭店的事儿交给助理和宋暖英,柳暄红松了口气,看向宋万水。
我喊暖英,怎么你也来了,大嫂有什么事儿吗?她笑问。
娘,万水哥送了奇怪的野菜来。小月儿脆生生道。
哦?柳暄红要出去看看,宋万水挠挠头: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是几枚榆钱。
柳暄红顿时想起她之前吃的香椿,是啊,三月到了,春天的季节里,万物复苏,不止有香椿吃,还能吃榆钱菜。
她登时来了兴趣,谢了宋万水,让他捎些水果回去,晚上她要做榆钱吃。
不过,你肯定不是特意送野菜来吧。柳暄红挑眉。
要只是送野菜,直接让宋暖英捎就得了,不用宋万水特意跑这一趟。
宋万水嘴唇嗫喏,眼神挣扎,嘴巴张了又张却说不出一个字。
最后,他看着柳暄红温和的脸,默默念了声对不起,狠狠心道:婶婶,抱歉,我想要退出现在的工作。
柳暄红大吃一惊。
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
她立刻想到她带回去的那些人,他们是小团队,有销售有研发有主任,比宋万水和宋暖英宋莞平三人有经验,又是一块从省城下来,身份高人一等,的确很容易把宋万水这个青手欺负。
莞平和暖英没事吧?
宋万水急忙否认:婶子,不是,和那些大哥无关,莞平姐和暖英也很好,是我的问题。
不过,他深吸了口气,也是他们的到来,让我下定了决心。
我想去考大学。
柳暄红微愣后笑了:你要吓死我,你考大学就去,我支持你。
估计是宋万水去了省城一趟受了刺激,渴望知识,想要更好的奋斗,要去考大学。
柳暄红:我给你办个在职培训,厂里出钱请你去进修,这样你也不用压力。
宋万水一听她这么说,眼眶瞬间红了。
他婶娘真是好人啊,他知道厂子现在虽然有人了,但是还是缺的,却并不强留他,还要为他出学费,让他安心去学习,这是多好的待遇啊。
可惜,他没有这个福气享受。
宋万水抹了把脸,冷静道:婶,你不用费心了,我以后大概也不会回厂子上班,我要考农业大学,做回农民。
柳暄红:有被惊到!
但是她联想到宋万水的出身,又觉得理解了。
宋万水在跟她工作之前,一直是农民。
他是生产队的小队长,他毕业后就扎根农村,努力为农业基建搞奋斗。
他随她出来,一开始也是因为宋暖英。
他浑浑噩噩了几年,突然被妹妹被逼嫁人时清醒了。
农民的孩子不再只能是农民。
改革开放了,他们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
宋万水的确走出了小宋村。
然而当他走出去后,见识得越多,认知越来越广,他心里牵挂的,沉甸甸的,却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他一面看到了城市的繁华,一面看到了农村的贫困。
无论是以前给柳记供应食材,还是下乡推销产品,他一直和农村关系密切。
他看着城里人一顿饭能吃几块钱不眨眼,一件衣服能花一月工资。
他也看到了乡下的村人们,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红薯饭是年夜饭,一年到头几乎闻不到肉味,而那些更偏远的封闭小山村,更贫困,人们麻木,没有希翼。
他痛苦地挣扎着,他想问问苍天,这个种了几千年地的国家,一直靠农民支撑的国家,他去当农民,真的是没有希望吗?
然后他很幸运,他和婶婶去了省城,他们在各个学校到处跑,他也知道了,原来大学不光是学怎么挣钱,怎么搞技术,还学怎么当好农民。
他第一次看到农学子的时候,他看着那些风华正茂的男女,和他差不多的年纪,顶着熟悉的红通黝黑的脸,在宝贵地护着那些苗苗,他们说,农业是基础,宋万水听不懂这些,但是他知道,这些人在为大家能吃饱饭工作。
他们说等大家能吃饱饭,还要继续研究,因为吃饱是不能满足的,大家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
宋万水深深地感动了。
也深深地震撼了。
他看着自己一贯的忙碌,下乡,推销,回首自己在县里忙活的日子,摸着自己积攒下的一大笔钱,他好像满足了,又好像没满足。
他对宋暖英说:我走出去了,可是我还想走回来,你说,我能不能回头?
宋暖英依旧是那个答案:去找婶婶,她会告诉你。
宋万水来了,他直直地盯着他,灼热的视线好像要把柳暄红烫伤。
她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他在向他求助,也在向她祈求勇气。
她想,为什么不能呢。
人向来是自由的,我们有说不干的自由,也有打破誓言的自由。
如果谁和你说不准,那就无视他。
因为人生是你的,而不是他的。
自己也不应该为自己架上枷锁。
关于宋万水要回去考大学,考农学专业,柳暄红依旧是支持的态度。
她平淡地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她的帮助,资金方面有困难吗?
宋万水摇头。
也许他一直都不甘心,所以这两年,即使工作好了,他也没结婚,没乱花钱,他挣得钱足够他考大学,甚至支持他念大学。
他在金钱与物质方面没有什么稀缺的,他唯一少的,是他人的肯定。
而有了柳暄红的一句话,他好像是大冬天喝了一碗姜汤,热乎乎,暖烘烘,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他甚至连柳暄红提出要不要她回乡一趟,为他和大嫂和宋家其他人说说话都不肯。
毕竟他已经高中毕业工作好几年了,大房跟我柳暄红,前途大好,现在说要考农业大学,在宋家人眼里他就是失了心疯,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回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宋万水觉得,柳暄红帮他够多了。
而有些事儿,他应该自己抗争。
在抗争中成长,在抗争中坚定信念,在抗争中为自己负责。
柳暄红望着宋万水离开的背影,他的背影是那么熟悉,也是那么陌生,然而无论如何变,依然是那么朝气蓬勃。
他本就是年青人,就应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他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柳暄红打心底为他高兴。
这让她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初提拔他们兄妹的初心。
当时她想什么来着?
她只是在早年受过帮助,现在又想把这份好心延续下去。
没想到宋万水给了她一个惊喜。
这不禁又让她想起了那个和兄长前后脚离开的姑娘。
暖英也是个勇敢的姑娘,是她第一个反抗陈旧的农村生活。
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盲目结婚,她曾经和柳暄红说过,如果她要结婚,肯定是她迫不及待地想和另一个人生活,想和另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扯上联系,密不可分,她们的感情也一定是像书中写的热烈纯粹,而不是像她娘那般,只是年纪到了,不能让别人说笑,匆匆相个人就结婚了。
暖英受不了过那样的生活。
柳暄红也很看好暖英,她想明白了自己的感情上的事儿,就一心一意提升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是个努力生活的人,而生活也不会辜负她。
也许她不会做出很大的成就,也没有勇气重头再来,但是她那股坚持不懈的奋斗劲儿,会让她过得很好,翻天覆地地好。
毕竟,世上有许多人其实是有机会改变的,区别的是能不能坚持下去。
许多人走在半道上就泄气躺平了。
而宋暖英不会。
她是那种即使发现自己走错了路,也能兴致勃勃开辟新道路的人。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隔壁筒子楼不知谁拧开了了收音机,干净又明亮的女声唱着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就着缓缓悠扬的歌声,巷子里的小孩也跟着唱了起来,稚嫩清脆的嗓音或许含糊不清,但是绝对清澈纯净。
柳暄红去院子压了一盆水,转身进厨房把那筐子榆钱倒进清澈见底的水里。
簌簌簌掉落的一串串榆钱泛起了晶莹水花,沾上了水珠,愈发嫩绿青葱。
榆钱是榆树的果实,可以生食。
柳暄红干净白皙的手轻轻拨开清洗,随意捏了一串放进嘴里,轻轻嚼着,脆津津,生甜甜,她眉眼弯弯,兴致愈发高昂了。
小月儿乖巧地趴在廊下写作业,眼巴巴地看着柳暄红,她莞尔一笑,揉了把榆钱也塞进她的嘴里,小孩顿时脸颊肉鼓鼓,一动一动地咀嚼着,圆乎乎的大眼睛笑成可爱的小月牙,寻了个空忙说:好吃。
柳暄红:乖,继续写作业,咱们晚上吃榆钱饭。
小月儿小鸡啄米般点头。
柳暄红就不管她了,随着隔壁飘扬的歌声哼着熟悉又陌生的曲儿,她继续清洗榆钱,换了五盆水,洗得干干净净,水亮鲜嫩。
她又去喝水的水缸舀了一勺水,烧开焯一下榆钱,烫去那抹春天特有的青涩味儿,抖上玉米面,加入温水搅拌捏成一个个圆乎乎的小团子,放蒸屉蒸熟。
榆钱饭是以前饥荒和吃大锅饭时人们的救命粮,常捏成窝窝头吃,榆钱不要钱,也不费玉米面,蒸出来的榆钱饭饱满青嫩,黄绿色,吃起来软糯甘甜,在那个吃糠噎菜刮嗓子的年代,榆钱饭是难得的美味。
宋万水带来的榆钱很多,柳暄红不止做了榆钱饭,还煮了榆钱粥,熬的米油泛光的清粥撒上几串榆钱,伴着煮一会儿,盛上后再添上鲜绿葱花,软滑可口。
高婶子闻着味儿就进来了,笑着端了一碗粥回去,也取走了一些榆钱,柳暄红就把剩下的全部倒锅里和肉沫翻炒,加了调味料,做榆钱菜,伴着榆钱粥喝,清香扑鼻的味道,充盈口腔,吃饱喝足了,小月儿就捧着几个榆钱饭出去玩耍,给小伙伴们尝尝这春日的味道。
在柳暄红吃着喷香的榆钱饭时,小宋村的老宋家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争吵。
这是宋万水前所未闻的,争辩的两方除了他自己和几个懵懂无知的小弟妹,宋家全家大人都加入了讨伐他的队伍中。
宋大嫂和宋老太太根本不接受他说的什么考大学的说法,和柳暄红想的一样,俱觉得他是疯了。
宋大嫂尖叫着,隔了一个池塘的大军家都能听见她高昂的嗓音:我不许!我不许你回家!考什么大学,你又不是刚毕业的孩子,三房也没嫌弃你,你挣了大钱,眼看着就能相亲娶媳妇了,我不许你回家!
老太太也是和宋大嫂一个理由。
她想不明白,自己孙子年纪一大把了,村里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他不急着结婚就算了,居然还想着回学念书?
他和那些孩子差了那么多年岁,要重回学校,岂不是上赶着惹人笑话。
老太太一想到宋万水会被那些不懂事的兔崽子嘲笑,村里其他人也会笑话她,白白要丢了三房的提携,她感觉自己要喘不过气来,老太太喘着粗气,一顿一顿地骂着他不识好歹,脑子瘸了,骂完了宋万水,见他还不醒,倔着脸,神态更坚定了,又哭天抢地,骂宋大嫂不对儿子尽心。
要是宋万水早早娶了媳妇生了娃,拴着他哪还能去念什么书呢!
宋大嫂得了这个提醒,也不忙着骂儿子了,嚷嚷着出门要给儿子张罗媳妇。
老宋家是一团混乱,二房和四房都不明白,宋万水这是折腾个什么劲儿,不过转头劝过宋万水后,回到房里,王绣花琢磨开了。
当家的,万水不懂事儿不干了也好,正好轮到你上去,前些天听说厂子还要扩建招人,妞妞也长大了,我放娘家和老太太这边轮流带,我也进隔壁厂子打工,咱们夫妻双职工,挣了钱,明年就把妞妞送幼儿园去,听说现在城里孩子上学前不上学前班,去的幼儿园,教唱歌跳舞,帮学字,这叫什么,赢在起跑线上,咱们妞妞也不能输。
宋老二抽着他爹传下来的水烟,烟筒在桌面嗒一声,白气争先恐后地从他的鼻孔嘴缝冒出,他舒服得舒着气道:你想的挺美,可是咱们两口子都进厂子了,家里田地怎么办?
老宋家分了那么多地方,三房又不种,二房再撂挑子,不得累死他爹和他哥。
他宋老二什么本事儿都没有,但是这点小良心还是有的。
恋耽美
吃住都在厂里。
现在人员备齐了,相信厂子很快就能走上正轨,他也能甩开手大干了。
他们厂子最近卖的新品辣椒酱可是风靡松山县呢。
宋家兄妹还把它推去了省会,雄心勃勃想要在全省推开,要不是因为产量限制,他也不会拦着了。
张文康立时找柳暄红,说厂子要扩建。
老柳,厂子有大潜力,一直在小宋村是不行的,而且咱们辣椒酱的生意好,如果在全省铺开,到时候最好能有咱们自己的种植基地。
不过按照现在的土地政策,有些扯远了。
张文康找柳暄红是想要她提前做好搬厂看地的打算。
听说南边开始允许私人开发用地了,相信要不了几年,他们这边也会开放,到时候柳暄红就得做足准备了。
柳暄红对这个倒不担心,只要她的食品厂开的好,能提供岗位和税收,政府那边的人肯定积极上心。
柳暄红是听到他说买地,想起临走前贾根民说的贾家饭店的事儿了。
她这一去快小半月,也不知道贾家饭店是不是真的要转让了。
贾家饭店位置这么好,贾根民指定不是只对她一人透露消息,万一耽误了她一定会后悔。
柳暄红在小宋村歇了两天,看着她带回来的新人和老人配合上来了,匆匆赶回县里。
这时候,宋渊早就去医院上班了,几个孩子也因为落了课程,被老师抓去补课。
她先去了和贾家饭店一条街的柳记饭馆。
饭馆依旧是人生鼎沸,拥拥挤挤的火爆样子,老食客们许久没见柳暄红,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柳暄红也顺势打听贾家饭店。
老板,你的机会来了,听说贾家饭店现在正在招标,谁价钱高谁就转让。老食客们都是知道柳暄红以前曾经和贾家饭店的纠葛,当初说好的一个店面卖卤水,一个店面开饭店,没想到原国营饭店被贾家抢了去,饭馆和卤水合并了。
他们的卤水现在只有一块巴掌大的小窗口,卖也卖不了多少,每天还要早早排队抢着买,真是心酸呐。
柳暄红听过后就放心了。
她去了两个门面转悠了一遍,发现没什么问题,就找了个时间去工商所。
她和工商所的裴同志一干干部认识,大家都是她的食客,此时看她一去,小裴就知晓了她的心思,他们也很高兴,希望她能得偿所愿,要知道,贾家饭店离县政府最近呢。
以后柳暄红接手了,可有他们的口福咯。
再也不用多花点时间去柳记饭馆了。
不过他们不知道柳暄红对贾家饭店的规划,口福是有的,不过钱包就不一定能供得起日日挥霍了。
柳暄红想了想,她也不能事事盯着,正好厂子里人员齐备,宋万水和宋暖英也能抽出空来了,她打算把宋暖英提上来跟进这事儿。
不过宋暖英到底不经事儿,她又在松山县招了个助理,帮她处理厂子和门面之类的工作。
其实她早该有助理,毕竟一个人管理三个地方有些力不从心,但是一直找不到好的。
这回也许是在省城真的有点运气,顺利招到了一个姑娘,姑娘是在国企干文秘工作,处理这方面得心应手。
宋暖英答应了。
她倒不是觉得在县里工作比在乡下跑要更体面些,而是她看出柳暄红没放弃她,并且要准备启用她,她握紧拳头,发誓这次绝对不会辜负她的期待。
把贾家饭店的事儿交给助理和宋暖英,柳暄红松了口气,看向宋万水。
我喊暖英,怎么你也来了,大嫂有什么事儿吗?她笑问。
娘,万水哥送了奇怪的野菜来。小月儿脆生生道。
哦?柳暄红要出去看看,宋万水挠挠头: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是几枚榆钱。
柳暄红顿时想起她之前吃的香椿,是啊,三月到了,春天的季节里,万物复苏,不止有香椿吃,还能吃榆钱菜。
她登时来了兴趣,谢了宋万水,让他捎些水果回去,晚上她要做榆钱吃。
不过,你肯定不是特意送野菜来吧。柳暄红挑眉。
要只是送野菜,直接让宋暖英捎就得了,不用宋万水特意跑这一趟。
宋万水嘴唇嗫喏,眼神挣扎,嘴巴张了又张却说不出一个字。
最后,他看着柳暄红温和的脸,默默念了声对不起,狠狠心道:婶婶,抱歉,我想要退出现在的工作。
柳暄红大吃一惊。
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
她立刻想到她带回去的那些人,他们是小团队,有销售有研发有主任,比宋万水和宋暖英宋莞平三人有经验,又是一块从省城下来,身份高人一等,的确很容易把宋万水这个青手欺负。
莞平和暖英没事吧?
宋万水急忙否认:婶子,不是,和那些大哥无关,莞平姐和暖英也很好,是我的问题。
不过,他深吸了口气,也是他们的到来,让我下定了决心。
我想去考大学。
柳暄红微愣后笑了:你要吓死我,你考大学就去,我支持你。
估计是宋万水去了省城一趟受了刺激,渴望知识,想要更好的奋斗,要去考大学。
柳暄红:我给你办个在职培训,厂里出钱请你去进修,这样你也不用压力。
宋万水一听她这么说,眼眶瞬间红了。
他婶娘真是好人啊,他知道厂子现在虽然有人了,但是还是缺的,却并不强留他,还要为他出学费,让他安心去学习,这是多好的待遇啊。
可惜,他没有这个福气享受。
宋万水抹了把脸,冷静道:婶,你不用费心了,我以后大概也不会回厂子上班,我要考农业大学,做回农民。
柳暄红:有被惊到!
但是她联想到宋万水的出身,又觉得理解了。
宋万水在跟她工作之前,一直是农民。
他是生产队的小队长,他毕业后就扎根农村,努力为农业基建搞奋斗。
他随她出来,一开始也是因为宋暖英。
他浑浑噩噩了几年,突然被妹妹被逼嫁人时清醒了。
农民的孩子不再只能是农民。
改革开放了,他们可以有更广阔的天地!
宋万水的确走出了小宋村。
然而当他走出去后,见识得越多,认知越来越广,他心里牵挂的,沉甸甸的,却是生他养他的土地。
他一面看到了城市的繁华,一面看到了农村的贫困。
无论是以前给柳记供应食材,还是下乡推销产品,他一直和农村关系密切。
他看着城里人一顿饭能吃几块钱不眨眼,一件衣服能花一月工资。
他也看到了乡下的村人们,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红薯饭是年夜饭,一年到头几乎闻不到肉味,而那些更偏远的封闭小山村,更贫困,人们麻木,没有希翼。
他痛苦地挣扎着,他想问问苍天,这个种了几千年地的国家,一直靠农民支撑的国家,他去当农民,真的是没有希望吗?
然后他很幸运,他和婶婶去了省城,他们在各个学校到处跑,他也知道了,原来大学不光是学怎么挣钱,怎么搞技术,还学怎么当好农民。
他第一次看到农学子的时候,他看着那些风华正茂的男女,和他差不多的年纪,顶着熟悉的红通黝黑的脸,在宝贵地护着那些苗苗,他们说,农业是基础,宋万水听不懂这些,但是他知道,这些人在为大家能吃饱饭工作。
他们说等大家能吃饱饭,还要继续研究,因为吃饱是不能满足的,大家不光要吃饱,还要吃好。
宋万水深深地感动了。
也深深地震撼了。
他看着自己一贯的忙碌,下乡,推销,回首自己在县里忙活的日子,摸着自己积攒下的一大笔钱,他好像满足了,又好像没满足。
他对宋暖英说:我走出去了,可是我还想走回来,你说,我能不能回头?
宋暖英依旧是那个答案:去找婶婶,她会告诉你。
宋万水来了,他直直地盯着他,灼热的视线好像要把柳暄红烫伤。
她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他在向他求助,也在向她祈求勇气。
她想,为什么不能呢。
人向来是自由的,我们有说不干的自由,也有打破誓言的自由。
如果谁和你说不准,那就无视他。
因为人生是你的,而不是他的。
自己也不应该为自己架上枷锁。
关于宋万水要回去考大学,考农学专业,柳暄红依旧是支持的态度。
她平淡地问他有没有什么需要她的帮助,资金方面有困难吗?
宋万水摇头。
也许他一直都不甘心,所以这两年,即使工作好了,他也没结婚,没乱花钱,他挣得钱足够他考大学,甚至支持他念大学。
他在金钱与物质方面没有什么稀缺的,他唯一少的,是他人的肯定。
而有了柳暄红的一句话,他好像是大冬天喝了一碗姜汤,热乎乎,暖烘烘,充满了希望和勇气。
他甚至连柳暄红提出要不要她回乡一趟,为他和大嫂和宋家其他人说说话都不肯。
毕竟他已经高中毕业工作好几年了,大房跟我柳暄红,前途大好,现在说要考农业大学,在宋家人眼里他就是失了心疯,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回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了。
宋万水觉得,柳暄红帮他够多了。
而有些事儿,他应该自己抗争。
在抗争中成长,在抗争中坚定信念,在抗争中为自己负责。
柳暄红望着宋万水离开的背影,他的背影是那么熟悉,也是那么陌生,然而无论如何变,依然是那么朝气蓬勃。
他本就是年青人,就应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
他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柳暄红打心底为他高兴。
这让她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初提拔他们兄妹的初心。
当时她想什么来着?
她只是在早年受过帮助,现在又想把这份好心延续下去。
没想到宋万水给了她一个惊喜。
这不禁又让她想起了那个和兄长前后脚离开的姑娘。
暖英也是个勇敢的姑娘,是她第一个反抗陈旧的农村生活。
她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盲目结婚,她曾经和柳暄红说过,如果她要结婚,肯定是她迫不及待地想和另一个人生活,想和另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扯上联系,密不可分,她们的感情也一定是像书中写的热烈纯粹,而不是像她娘那般,只是年纪到了,不能让别人说笑,匆匆相个人就结婚了。
暖英受不了过那样的生活。
柳暄红也很看好暖英,她想明白了自己的感情上的事儿,就一心一意提升自己,热爱自己的工作,她是个努力生活的人,而生活也不会辜负她。
也许她不会做出很大的成就,也没有勇气重头再来,但是她那股坚持不懈的奋斗劲儿,会让她过得很好,翻天覆地地好。
毕竟,世上有许多人其实是有机会改变的,区别的是能不能坚持下去。
许多人走在半道上就泄气躺平了。
而宋暖英不会。
她是那种即使发现自己走错了路,也能兴致勃勃开辟新道路的人。
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隔壁筒子楼不知谁拧开了了收音机,干净又明亮的女声唱着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
就着缓缓悠扬的歌声,巷子里的小孩也跟着唱了起来,稚嫩清脆的嗓音或许含糊不清,但是绝对清澈纯净。
柳暄红去院子压了一盆水,转身进厨房把那筐子榆钱倒进清澈见底的水里。
簌簌簌掉落的一串串榆钱泛起了晶莹水花,沾上了水珠,愈发嫩绿青葱。
榆钱是榆树的果实,可以生食。
柳暄红干净白皙的手轻轻拨开清洗,随意捏了一串放进嘴里,轻轻嚼着,脆津津,生甜甜,她眉眼弯弯,兴致愈发高昂了。
小月儿乖巧地趴在廊下写作业,眼巴巴地看着柳暄红,她莞尔一笑,揉了把榆钱也塞进她的嘴里,小孩顿时脸颊肉鼓鼓,一动一动地咀嚼着,圆乎乎的大眼睛笑成可爱的小月牙,寻了个空忙说:好吃。
柳暄红:乖,继续写作业,咱们晚上吃榆钱饭。
小月儿小鸡啄米般点头。
柳暄红就不管她了,随着隔壁飘扬的歌声哼着熟悉又陌生的曲儿,她继续清洗榆钱,换了五盆水,洗得干干净净,水亮鲜嫩。
她又去喝水的水缸舀了一勺水,烧开焯一下榆钱,烫去那抹春天特有的青涩味儿,抖上玉米面,加入温水搅拌捏成一个个圆乎乎的小团子,放蒸屉蒸熟。
榆钱饭是以前饥荒和吃大锅饭时人们的救命粮,常捏成窝窝头吃,榆钱不要钱,也不费玉米面,蒸出来的榆钱饭饱满青嫩,黄绿色,吃起来软糯甘甜,在那个吃糠噎菜刮嗓子的年代,榆钱饭是难得的美味。
宋万水带来的榆钱很多,柳暄红不止做了榆钱饭,还煮了榆钱粥,熬的米油泛光的清粥撒上几串榆钱,伴着煮一会儿,盛上后再添上鲜绿葱花,软滑可口。
高婶子闻着味儿就进来了,笑着端了一碗粥回去,也取走了一些榆钱,柳暄红就把剩下的全部倒锅里和肉沫翻炒,加了调味料,做榆钱菜,伴着榆钱粥喝,清香扑鼻的味道,充盈口腔,吃饱喝足了,小月儿就捧着几个榆钱饭出去玩耍,给小伙伴们尝尝这春日的味道。
在柳暄红吃着喷香的榆钱饭时,小宋村的老宋家爆发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大争吵。
这是宋万水前所未闻的,争辩的两方除了他自己和几个懵懂无知的小弟妹,宋家全家大人都加入了讨伐他的队伍中。
宋大嫂和宋老太太根本不接受他说的什么考大学的说法,和柳暄红想的一样,俱觉得他是疯了。
宋大嫂尖叫着,隔了一个池塘的大军家都能听见她高昂的嗓音:我不许!我不许你回家!考什么大学,你又不是刚毕业的孩子,三房也没嫌弃你,你挣了大钱,眼看着就能相亲娶媳妇了,我不许你回家!
老太太也是和宋大嫂一个理由。
她想不明白,自己孙子年纪一大把了,村里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他不急着结婚就算了,居然还想着回学念书?
他和那些孩子差了那么多年岁,要重回学校,岂不是上赶着惹人笑话。
老太太一想到宋万水会被那些不懂事的兔崽子嘲笑,村里其他人也会笑话她,白白要丢了三房的提携,她感觉自己要喘不过气来,老太太喘着粗气,一顿一顿地骂着他不识好歹,脑子瘸了,骂完了宋万水,见他还不醒,倔着脸,神态更坚定了,又哭天抢地,骂宋大嫂不对儿子尽心。
要是宋万水早早娶了媳妇生了娃,拴着他哪还能去念什么书呢!
宋大嫂得了这个提醒,也不忙着骂儿子了,嚷嚷着出门要给儿子张罗媳妇。
老宋家是一团混乱,二房和四房都不明白,宋万水这是折腾个什么劲儿,不过转头劝过宋万水后,回到房里,王绣花琢磨开了。
当家的,万水不懂事儿不干了也好,正好轮到你上去,前些天听说厂子还要扩建招人,妞妞也长大了,我放娘家和老太太这边轮流带,我也进隔壁厂子打工,咱们夫妻双职工,挣了钱,明年就把妞妞送幼儿园去,听说现在城里孩子上学前不上学前班,去的幼儿园,教唱歌跳舞,帮学字,这叫什么,赢在起跑线上,咱们妞妞也不能输。
宋老二抽着他爹传下来的水烟,烟筒在桌面嗒一声,白气争先恐后地从他的鼻孔嘴缝冒出,他舒服得舒着气道:你想的挺美,可是咱们两口子都进厂子了,家里田地怎么办?
老宋家分了那么多地方,三房又不种,二房再撂挑子,不得累死他爹和他哥。
他宋老二什么本事儿都没有,但是这点小良心还是有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