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样做的就是关东煮了,想起女儿说的冷吃法子,李氏便先将串放在汤水里煮熟,又起了一小锅水放了自家酿的米酒和糖水和了酱料熬煮,直将汁熬得浓浓的一罐,才用小木刷给鱼丸刷上。
见鱼姐儿两个站在脚底下一直看,笑着取了两颗下来:要吃丸子吗?这是娘新做的。
张知鱼看着手上红亮晶莹的酱汁,一吃味道直接呆住了,这味道她太熟悉了,这可不是跟照烧酱差不多吗?要不是她可以百分百确定她娘天生土著,她都想天王盖地虎认亲了。
李氏看着女儿满面通红,舔了口丸子就激动得满地乱转,一时也想起前两日鱼姐儿那回来的猪糖人,她看一眼都觉得伤眼睛,鱼姐儿和夏姐儿两个却宝贝得不行。
张知鱼日日捧着猪哥,还小心地用糯米纸裹起来插在窗沿上,不让它在屋里暖化了,上个茅房还得让妹妹拿着。
谁曾想夏姐儿竟然监守自盗,等大姐等得一二分钟,只觉得猪哥浑身都散发甜香,她一个小小的饿肚子小孩哪守得住心神,见鱼姐儿久不回来便卡擦卡擦吃了。
吃了她又怕起来,撅着屁股趴在门上哭得撕心裂肺,把李氏吓得菜刀差点挨到手上。
李氏问她怎么了,夏姐儿抱着娘语无伦次地大喊:我吃了大姐的猪,我馋坏了,我把大姐的猪吃了,我真的馋坏了,姐姐不要我了!我不敢找大姐了!
李氏简直心里愁得没话可说,最后只得亲手捏了两个一样儿的泥猪才把夏姐儿哄回房去。
张知鱼见她苦着脸只当李氏还在愁卖,便拍着胸脯保证:娘你放心,咱们家就要发啦~
夏姐儿啃得一嘴的蜜汁也点头:发发发。
晚上李氏又跟丈夫道:你觉不觉得你两个女儿有时候真的有点不对劲?
张大郎神色一敛,沉重点头:打小就这样出众。大了可便宜谁家去。
李氏:
自张知鱼买了笔墨回来,张阿公便每日回来都会抽半个时辰教她识字,等她把自己的名字记熟,就开始教她认药材。
大夫虽在民间颇有地位,但在士大夫眼力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贱职业。一个好皇帝可能会肆意杀掉御医,却不会肆意杀掉臣子。所以大多大夫若不是世家出身很少有财力获得与士大夫相同栽培。民间的大夫就更不可能了,他们识字都是从认药材开始,只要记熟了常见药材,学得一二本医书,大体上就能把字认个七七八八了。
张阿公唯一的书就是老胡大夫传下的那本和他自己留下的、隐去病人名字的脉案。这里边充斥着许多经验之谈,甚至有的药方很可能只是凑巧遇上病人自愈而已。
但对没有民间没有家族支撑的大夫来说,这些即使错误的经验也堪称宝贵。所有的疑问,老胡大夫都在后边做了标记,告诉后人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一试。
张知鱼看着鬼画符一样的字,提笔模仿了一个大黄的黄字。
张阿公见了就嘿嘿一笑,重新给她写了个端端正正的黄。
张知鱼默默地看了会儿字又看阿公感叹道:老胡大夫的字怎么这样?
阿公摸摸胡子得意道: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偷师,都是师传徒的加密宝字,你可得好好学,以后被人偷了脉案也不怕。
张知鱼又看了眼那个黄字,让阿公又写了一串字,这才知道大周朝的官文跟楷书又一点相似,只是繁体增加了难度,但端端正正的字只要仔细辨认,她还是能猜出大概是什么字。
明白这件事以后,张知鱼就放心了许多,这样她就能学得更快,只需要注意大周朝文字时不要把简体的习惯带进去,添笔漏笔,假如遇上个喜欢搞文狱的皇帝那真可真是倒了大霉。
张知鱼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一个人如果只认识字也不过是高等文盲而已,她自己已经念过二十多年的书,知道念书的好处,就不愿意夏姐儿几个只会认几个人。无论在哪个朝代,懂得多的永远比懂得少的人过得好。
在她看来,如今的张家人就如同一块蒙灰之玉,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凭着本能和经验在生活而已,如果这个家还想要过得更好一点,这样肯定不行,只见着家里的情况刚好了一点儿,张知鱼打算这事等过了年再想法子。
这一走神,字就写得不成样子,她人小手软,那鸡毛笔用碳水蘸着一点下去就晕,把张阿公从保和堂捡回来的废纸一下就染黑了半边,还是歪歪扭扭的,就张知鱼自己看着都很有些老胡大夫的风范。
张阿公看得眼睛都直了:阿公可没叫你打头儿就写加密宝字呐,咱们得先学解密。
张知鱼被阿公手把手地教着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神童的名声,没啦。
李氏见了心里也犯嘀咕,她不是没见过字,街上到处都有写了字的招牌,虽然大多数也龙飞凤舞的,但比着鱼姐儿的她还是觉得自己女儿写得太丑!
如今那关东煮和蜜汁串在春河上卖得红火,不过三五日就赚了一笔。生意一好日日都要用船,王大郎隔得一二日便要去贩菜,黎氏哪肯银子这样白溜走,就是李氏也觉得可惜。
是以如今家里的事她已经放了一半给梅姐儿管,预备着翻了年和黎氏一起租一艘大点儿的船用,免得王大郎进菜不方便不说,但凡做多点儿船上简直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手上捏着钱,胆子也大了起来,李氏往日再不敢走近书铺,她们这样的人天生见了读书人就自觉底了一头,如今鱼姐儿开始学字,李氏也生了些勇气面对这些人,你家有念书的,我家也有不是?于是难得竟站在门口问了一回字帖,知道便宜的二十几文就能买到就动了心。
张知鱼是不是天生的聪明她不能确认,但念了书的人一定会聪明这个李氏还是知道的,以往是不能,被女儿说得多了,她也觉得似乎不是不能,如今鱼姐儿学了,往后夏姐儿自然也可以。
一本字帖全家女孩儿都能用,这样算下来便不算贵了。
作者有话说:
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定的九点回头一看总是没发出来,这几天都没蹭上玄学。另外虽然没人催过,但这几章男主就要出来啦~
第20章 、主妇的智慧
书铺的伙计见李氏抓着字帖的价格问个不停,身上穿的不过是洗得发白的细棉布,戴的也只是一只银簪,转身就去了内室抱出一摞东西来,对着李氏努努嘴:喏,这些都是二十五文一本的,店里最便宜的都在这儿了。
李氏做久了买卖,见过不少看人下菜碟儿的恶客,对这点子看不起还不当回事,只俯身挑拣起来。
这堆字帖明显比别的更破旧,李氏不过翻了两本手上就积了一层薄灰。但也只是有些旧而已,还不到不能用的地步,如此就没撂开手,反认真起来。
李氏素来是个精细人,即使是一文钱的豆腐也要挑最饱满新鲜的一方,她不会看这些字帖哪个更好,但却自有一套方法。
快速翻过一遍后,她先将看起来保存得有八成新的挑出,再从这一堆里删去字迹明显与别人不同的,最后剩下来的不过也就五六本。这几本既没有涂抹的痕迹,纸张也不会太脆,随意一本都可拿回家了。
得了新字帖,几个小孩都很高兴,捧着看个不停。张阿公得闲教了张知鱼,日间她就教几个姊妹,夏姐儿只当跟描花样子似的好玩儿,还掏出她娘给的三个钱让张大郎买了鸡毛笔回来。
即使这样张知鱼真正的手下也不过是她妹妹和水姐儿而已。月姐儿和梅姐儿每日得学着上灶缝补,在这上边花的功夫便不怎么多,只不过偶尔来看看她们在干嘛罢了。
张知鱼仗着自己有基础学得很快,起初她还怕张阿公发现异样,装了几回蠢小孩。几次下来就发现无论自个儿聪明或者愚笨,自家阿公那脸色都不带变一下的,对比鱼姐儿只能打心眼里感叹张氏阿公真乃张家最大的老姜也。
做先生的这样波澜不惊,如此张知鱼就放心地如同一块海绵精般敞开了吸收关于这个时代的一切。
不过三五天,小小的一本字帖,她就已经认得一半了,虽然字丑了点儿,但张阿公还是很高兴,觉得鱼姐儿起码不是个笨学生,早把先前那点遗憾忘了个一干二净,一个劲儿地给张知鱼进行填鸭教育。
张阿公这辈子自己就当过一回学生,还被老胡大夫说以后恐怕要去杀猪,这也是是他生平第一次当先生,所以看着鱼姐儿几乎可称过目不忘的本事,心里还觉得难怪师父老说自己蠢笨,原来正常孩子是这样的。
想起自己以前背药材不背个三年哪记得住,更别提写下来,晚间睡觉老胡大夫的话就跟煮开的粥似的在他心里咕嘟咕嘟冒泡。张阿公觉着这般下去不行呐,再过几年岂不是都要被孙女比下去了?自己一把老骨头了总不能真沦落到给畜生动刀子,于是忍不住也挑灯夜读起来。
不成想只熬了一宿,第二天就差点没起得来床,强挂着两个黑眼圈去了保和堂,搞得赵掌柜自我反省了许久,开始回忆起最近是否给张阿公安排了太多活儿。
张阿公拿着病例,闻言一摆手对着老伙伴吐了真言:不成不成,你不知如今我大孙女开始启蒙,药材都识得不少了,如今她就学得这样快,以后把我问住,这张脸往哪里放?
张阿公可四十多了,这个时候人活得五六十就算高寿了,这样人还念着要钻研医术,把个赵掌柜说得满面通红,回头就捧起老祖宗留下的医书看起来,还时不时与各位大夫一块儿讨论。
张知鱼一点儿没想到自己这鸡娃已经无形中开始鸡了自家阿公一把,还带得保和堂都卷了起来,个个勤奋如牛,不出三月纷纷觉得自己医术小有精进。
张阿公为了保住这张老脸不得不偷摸晚上点灯看书,没得几日就瘦了些,本就不壮实的身子骨看着那叫一个风雨飘摇,王阿婆见了就骂,扬言他再废油就把那些废纸烧个干净。悍妻如此,张阿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俏立枝头的白玉兰,只得悲伤地放下了书本,安心教导自个儿孙女。
面对张阿公越来越觉得火热的眼神,张知鱼表示,阿公我这还是怕吓着你抻着呐~
*
竹枝巷子才是多大点的地方,巷子头打孩子,巷子尾都能听见哭,还有夏姐儿这个大喇叭在,张家女儿要识字的消息早在巷子流传开了。
往日夏姐儿在外说张阿公要把手艺传给鱼姐儿,大家都还当说笑,那不是活活便宜了岳家么?等到有人见着李氏真买了东西回来,连日日在巷子里晃荡的夏姐儿都出来得少了,所有人这才震惊地发现,张家好似真的要供女儿识字。
三姑六婆吃了饭没事干惯爱凑在一处说话儿,就有人提起李氏和黎氏最近日日在春河卖那个劳什子胡串,生意红火得都得排队买了。如此一说大家心里都觉得恐怕张家发了一笔,只是家家的收入都是隐秘事,谁也不会没眼色地在外乱打听,即使真凑在一起聊天也会避开张王两家人。
但不长眼的人哪里都不缺,桂花大嫂纯氏就是一个。自桂花娘死了后,万老爹就不曾再找第二个婆娘,他也不是不想,只不过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又没钱,哪去讨得来?是以万家如今便由纯氏当了家。
桂花娘在世时对家中银钱握得紧,纯氏炒菜多放了一口油下去都能被她看出来,顶上这么个婆婆,纯氏心里早积了不知多少气。好容易挨到老婆子跌了一跤,人还没断气她就张罗着要开了钱柜买白布发丧。
等婆婆真死了个干净,纯氏就对着跟婆婆有几分相似的小姑子越发看不顺眼,家里做个肉菜两只筷子一翻就把肉拣去自家儿子碗里。桂花一伸筷子,她就夹萝卜把桂花碗堆得冒尖儿。
桂花也十岁了,姑娘家脸皮薄,既碗里有了哪肯站起来夹对面的肉菜?只得忍着肚子挨饿,另两个嫂嫂也是万事不管的主儿,只要没饿死在她们眼里都算不上事。
后宅的手段,万大郎几个男人哪看得出来,还当桂花是想娘想瘦了。
桂花往日常跟着夏姐儿一齐耍,纯氏是知道的,如今想到张家不知道赚了多少银子去,心里就如油滚了般焦灼,嘴皮子一翻就打起主意来,招手换来正洗衣服的桂花,挤出个笑脸儿:你小孩子家家的,大冬日怎么好用冷水浆衣裳,不知道的到似我亏待了你。
桂花已经怕了这个嫂子,听她这样说,身上都抖了起来,一点声不敢吱。
纯氏见她这个忍气吞声的怂包样,邪火直往上蹿,嘴角一挂,斜眼觑着她,趁着你哥在,你也出去跟夏姐儿几个耍耍,省得让外人都以为我这做嫂子的多不像。
倒在床上吃花生米的万大郎看妹子这畏畏缩缩的样儿也恼了,挥手就让她出去,天天吊着个脸子给谁看,你嫂子这样待你还不知足,让你去你就去,莫叫外头人说我万大郎的闲。
桂花早对几个哥哥冷了心,这会儿听他一说眼泪还是忍不住涌上来,却不敢在家里哭了现眼,只声如蚊蝇道:我知道了,哥哥。
纯氏见她听话,脸上绽开个笑,也不管正是午时,家家户户都关了门吃饭,抬脚就将桂花一路送到门口,压了声,你去跟张家姐儿好好聊聊天,问问她家生意赚得多少,都能供人读书了。
桂花不想干这样的事,但她哪敢不答应,闷声点了头,磨蹭着一个人往巷子里慢慢走。她已经许久没有出过家门了,想起张家姐儿,桂花就想起娘给自己做的香囊,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腰间原本放着香囊的位置,如今不仅一点儿香味没有,甚至还沾了一层灶土,黑得她自己都脸上发烧。
作者有话说:
今天还有一章定了早上九点发。
感谢在20220308 20:51:10~20220310 01:42: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是小可爱啊~、桂青崖 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跳跳糖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1章 、船鸭和冬枣
正是吃饭的时候,张家的饭菜香已经飘得整个宅子都是。
张知鱼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得不忍住,眼馋地盯着灶上浓香四溢的陶罐,里边一只鸭子已经煨得酥而不烂。
李氏的手艺在春河上已经小有名气,偶尔也会有熟客请她做了自己想吃的送去,这罐子里做的就是客人指定的苏式名菜母油船鸭。
南水县的船一条挨着一条,日日都有许多人在船上开火烧灶,这菜不知是哪位船家琢磨了出来,把鸭子取了骨头,用糯米和着各类干果加了香菇笋子做的丁一齐塞到鸭肚皮里煮熟,再取了带皮的猪肥膘、猪骨头放在旁边,最后倒入绍兴酒、白糖和三伏天做的母油蒸整整一个半时辰方能做好。
这样精细的吃食,不仅南水县有钱的人家爱吃,正月里谁家不想方设法用平价食材做一道?连带着附近的鸭子都吃贵了。
孙婆子刚从院子里洗了衣服回来,一看就诧异道:怎今儿做了船鸭,家里何时买的鸭子?
李氏看着鸭皮已经泛起油润的黄光,取了筷子轻轻按下鸭身,见着一戳就一个小小的凹陷,就道:早间黎嫂子杀了提过来的,说是有客人指明了要,做好了就给送过去。
这一早上光顾着做这道菜,反把下午的生意都耽误了,幸好这一道菜的利润就够李氏休息一整日。
李氏之所以接这道菜却不是因为钱,而是为着多出来的食材。富人家送来的东西只有怕不够的,整个做了坛子也塞不下,多出来的就默认送给店家了。
张大郎和鱼姐儿两个好不容易身子大好,李氏就有心给他们父女俩补补,船鸭味道好,又滋阴补虚,再适合他们吃不过。若自家做她也勉强做得,但像板栗、绍兴酒她就拿不出,做出来的效果自然也不如。
恋耽美
见鱼姐儿两个站在脚底下一直看,笑着取了两颗下来:要吃丸子吗?这是娘新做的。
张知鱼看着手上红亮晶莹的酱汁,一吃味道直接呆住了,这味道她太熟悉了,这可不是跟照烧酱差不多吗?要不是她可以百分百确定她娘天生土著,她都想天王盖地虎认亲了。
李氏看着女儿满面通红,舔了口丸子就激动得满地乱转,一时也想起前两日鱼姐儿那回来的猪糖人,她看一眼都觉得伤眼睛,鱼姐儿和夏姐儿两个却宝贝得不行。
张知鱼日日捧着猪哥,还小心地用糯米纸裹起来插在窗沿上,不让它在屋里暖化了,上个茅房还得让妹妹拿着。
谁曾想夏姐儿竟然监守自盗,等大姐等得一二分钟,只觉得猪哥浑身都散发甜香,她一个小小的饿肚子小孩哪守得住心神,见鱼姐儿久不回来便卡擦卡擦吃了。
吃了她又怕起来,撅着屁股趴在门上哭得撕心裂肺,把李氏吓得菜刀差点挨到手上。
李氏问她怎么了,夏姐儿抱着娘语无伦次地大喊:我吃了大姐的猪,我馋坏了,我把大姐的猪吃了,我真的馋坏了,姐姐不要我了!我不敢找大姐了!
李氏简直心里愁得没话可说,最后只得亲手捏了两个一样儿的泥猪才把夏姐儿哄回房去。
张知鱼见她苦着脸只当李氏还在愁卖,便拍着胸脯保证:娘你放心,咱们家就要发啦~
夏姐儿啃得一嘴的蜜汁也点头:发发发。
晚上李氏又跟丈夫道:你觉不觉得你两个女儿有时候真的有点不对劲?
张大郎神色一敛,沉重点头:打小就这样出众。大了可便宜谁家去。
李氏:
自张知鱼买了笔墨回来,张阿公便每日回来都会抽半个时辰教她识字,等她把自己的名字记熟,就开始教她认药材。
大夫虽在民间颇有地位,但在士大夫眼力却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低贱职业。一个好皇帝可能会肆意杀掉御医,却不会肆意杀掉臣子。所以大多大夫若不是世家出身很少有财力获得与士大夫相同栽培。民间的大夫就更不可能了,他们识字都是从认药材开始,只要记熟了常见药材,学得一二本医书,大体上就能把字认个七七八八了。
张阿公唯一的书就是老胡大夫传下的那本和他自己留下的、隐去病人名字的脉案。这里边充斥着许多经验之谈,甚至有的药方很可能只是凑巧遇上病人自愈而已。
但对没有民间没有家族支撑的大夫来说,这些即使错误的经验也堪称宝贵。所有的疑问,老胡大夫都在后边做了标记,告诉后人如果没有其他办法,可以一试。
张知鱼看着鬼画符一样的字,提笔模仿了一个大黄的黄字。
张阿公见了就嘿嘿一笑,重新给她写了个端端正正的黄。
张知鱼默默地看了会儿字又看阿公感叹道:老胡大夫的字怎么这样?
阿公摸摸胡子得意道:这是为了防止别人偷师,都是师传徒的加密宝字,你可得好好学,以后被人偷了脉案也不怕。
张知鱼又看了眼那个黄字,让阿公又写了一串字,这才知道大周朝的官文跟楷书又一点相似,只是繁体增加了难度,但端端正正的字只要仔细辨认,她还是能猜出大概是什么字。
明白这件事以后,张知鱼就放心了许多,这样她就能学得更快,只需要注意大周朝文字时不要把简体的习惯带进去,添笔漏笔,假如遇上个喜欢搞文狱的皇帝那真可真是倒了大霉。
张知鱼是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一个人如果只认识字也不过是高等文盲而已,她自己已经念过二十多年的书,知道念书的好处,就不愿意夏姐儿几个只会认几个人。无论在哪个朝代,懂得多的永远比懂得少的人过得好。
在她看来,如今的张家人就如同一块蒙灰之玉,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凭着本能和经验在生活而已,如果这个家还想要过得更好一点,这样肯定不行,只见着家里的情况刚好了一点儿,张知鱼打算这事等过了年再想法子。
这一走神,字就写得不成样子,她人小手软,那鸡毛笔用碳水蘸着一点下去就晕,把张阿公从保和堂捡回来的废纸一下就染黑了半边,还是歪歪扭扭的,就张知鱼自己看着都很有些老胡大夫的风范。
张阿公看得眼睛都直了:阿公可没叫你打头儿就写加密宝字呐,咱们得先学解密。
张知鱼被阿公手把手地教着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神童的名声,没啦。
李氏见了心里也犯嘀咕,她不是没见过字,街上到处都有写了字的招牌,虽然大多数也龙飞凤舞的,但比着鱼姐儿的她还是觉得自己女儿写得太丑!
如今那关东煮和蜜汁串在春河上卖得红火,不过三五日就赚了一笔。生意一好日日都要用船,王大郎隔得一二日便要去贩菜,黎氏哪肯银子这样白溜走,就是李氏也觉得可惜。
是以如今家里的事她已经放了一半给梅姐儿管,预备着翻了年和黎氏一起租一艘大点儿的船用,免得王大郎进菜不方便不说,但凡做多点儿船上简直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
手上捏着钱,胆子也大了起来,李氏往日再不敢走近书铺,她们这样的人天生见了读书人就自觉底了一头,如今鱼姐儿开始学字,李氏也生了些勇气面对这些人,你家有念书的,我家也有不是?于是难得竟站在门口问了一回字帖,知道便宜的二十几文就能买到就动了心。
张知鱼是不是天生的聪明她不能确认,但念了书的人一定会聪明这个李氏还是知道的,以往是不能,被女儿说得多了,她也觉得似乎不是不能,如今鱼姐儿学了,往后夏姐儿自然也可以。
一本字帖全家女孩儿都能用,这样算下来便不算贵了。
作者有话说:
这两天不知道为什么定的九点回头一看总是没发出来,这几天都没蹭上玄学。另外虽然没人催过,但这几章男主就要出来啦~
第20章 、主妇的智慧
书铺的伙计见李氏抓着字帖的价格问个不停,身上穿的不过是洗得发白的细棉布,戴的也只是一只银簪,转身就去了内室抱出一摞东西来,对着李氏努努嘴:喏,这些都是二十五文一本的,店里最便宜的都在这儿了。
李氏做久了买卖,见过不少看人下菜碟儿的恶客,对这点子看不起还不当回事,只俯身挑拣起来。
这堆字帖明显比别的更破旧,李氏不过翻了两本手上就积了一层薄灰。但也只是有些旧而已,还不到不能用的地步,如此就没撂开手,反认真起来。
李氏素来是个精细人,即使是一文钱的豆腐也要挑最饱满新鲜的一方,她不会看这些字帖哪个更好,但却自有一套方法。
快速翻过一遍后,她先将看起来保存得有八成新的挑出,再从这一堆里删去字迹明显与别人不同的,最后剩下来的不过也就五六本。这几本既没有涂抹的痕迹,纸张也不会太脆,随意一本都可拿回家了。
得了新字帖,几个小孩都很高兴,捧着看个不停。张阿公得闲教了张知鱼,日间她就教几个姊妹,夏姐儿只当跟描花样子似的好玩儿,还掏出她娘给的三个钱让张大郎买了鸡毛笔回来。
即使这样张知鱼真正的手下也不过是她妹妹和水姐儿而已。月姐儿和梅姐儿每日得学着上灶缝补,在这上边花的功夫便不怎么多,只不过偶尔来看看她们在干嘛罢了。
张知鱼仗着自己有基础学得很快,起初她还怕张阿公发现异样,装了几回蠢小孩。几次下来就发现无论自个儿聪明或者愚笨,自家阿公那脸色都不带变一下的,对比鱼姐儿只能打心眼里感叹张氏阿公真乃张家最大的老姜也。
做先生的这样波澜不惊,如此张知鱼就放心地如同一块海绵精般敞开了吸收关于这个时代的一切。
不过三五天,小小的一本字帖,她就已经认得一半了,虽然字丑了点儿,但张阿公还是很高兴,觉得鱼姐儿起码不是个笨学生,早把先前那点遗憾忘了个一干二净,一个劲儿地给张知鱼进行填鸭教育。
张阿公这辈子自己就当过一回学生,还被老胡大夫说以后恐怕要去杀猪,这也是是他生平第一次当先生,所以看着鱼姐儿几乎可称过目不忘的本事,心里还觉得难怪师父老说自己蠢笨,原来正常孩子是这样的。
想起自己以前背药材不背个三年哪记得住,更别提写下来,晚间睡觉老胡大夫的话就跟煮开的粥似的在他心里咕嘟咕嘟冒泡。张阿公觉着这般下去不行呐,再过几年岂不是都要被孙女比下去了?自己一把老骨头了总不能真沦落到给畜生动刀子,于是忍不住也挑灯夜读起来。
不成想只熬了一宿,第二天就差点没起得来床,强挂着两个黑眼圈去了保和堂,搞得赵掌柜自我反省了许久,开始回忆起最近是否给张阿公安排了太多活儿。
张阿公拿着病例,闻言一摆手对着老伙伴吐了真言:不成不成,你不知如今我大孙女开始启蒙,药材都识得不少了,如今她就学得这样快,以后把我问住,这张脸往哪里放?
张阿公可四十多了,这个时候人活得五六十就算高寿了,这样人还念着要钻研医术,把个赵掌柜说得满面通红,回头就捧起老祖宗留下的医书看起来,还时不时与各位大夫一块儿讨论。
张知鱼一点儿没想到自己这鸡娃已经无形中开始鸡了自家阿公一把,还带得保和堂都卷了起来,个个勤奋如牛,不出三月纷纷觉得自己医术小有精进。
张阿公为了保住这张老脸不得不偷摸晚上点灯看书,没得几日就瘦了些,本就不壮实的身子骨看着那叫一个风雨飘摇,王阿婆见了就骂,扬言他再废油就把那些废纸烧个干净。悍妻如此,张阿公不得不遗憾地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俏立枝头的白玉兰,只得悲伤地放下了书本,安心教导自个儿孙女。
面对张阿公越来越觉得火热的眼神,张知鱼表示,阿公我这还是怕吓着你抻着呐~
*
竹枝巷子才是多大点的地方,巷子头打孩子,巷子尾都能听见哭,还有夏姐儿这个大喇叭在,张家女儿要识字的消息早在巷子流传开了。
往日夏姐儿在外说张阿公要把手艺传给鱼姐儿,大家都还当说笑,那不是活活便宜了岳家么?等到有人见着李氏真买了东西回来,连日日在巷子里晃荡的夏姐儿都出来得少了,所有人这才震惊地发现,张家好似真的要供女儿识字。
三姑六婆吃了饭没事干惯爱凑在一处说话儿,就有人提起李氏和黎氏最近日日在春河卖那个劳什子胡串,生意红火得都得排队买了。如此一说大家心里都觉得恐怕张家发了一笔,只是家家的收入都是隐秘事,谁也不会没眼色地在外乱打听,即使真凑在一起聊天也会避开张王两家人。
但不长眼的人哪里都不缺,桂花大嫂纯氏就是一个。自桂花娘死了后,万老爹就不曾再找第二个婆娘,他也不是不想,只不过也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家里又没钱,哪去讨得来?是以万家如今便由纯氏当了家。
桂花娘在世时对家中银钱握得紧,纯氏炒菜多放了一口油下去都能被她看出来,顶上这么个婆婆,纯氏心里早积了不知多少气。好容易挨到老婆子跌了一跤,人还没断气她就张罗着要开了钱柜买白布发丧。
等婆婆真死了个干净,纯氏就对着跟婆婆有几分相似的小姑子越发看不顺眼,家里做个肉菜两只筷子一翻就把肉拣去自家儿子碗里。桂花一伸筷子,她就夹萝卜把桂花碗堆得冒尖儿。
桂花也十岁了,姑娘家脸皮薄,既碗里有了哪肯站起来夹对面的肉菜?只得忍着肚子挨饿,另两个嫂嫂也是万事不管的主儿,只要没饿死在她们眼里都算不上事。
后宅的手段,万大郎几个男人哪看得出来,还当桂花是想娘想瘦了。
桂花往日常跟着夏姐儿一齐耍,纯氏是知道的,如今想到张家不知道赚了多少银子去,心里就如油滚了般焦灼,嘴皮子一翻就打起主意来,招手换来正洗衣服的桂花,挤出个笑脸儿:你小孩子家家的,大冬日怎么好用冷水浆衣裳,不知道的到似我亏待了你。
桂花已经怕了这个嫂子,听她这样说,身上都抖了起来,一点声不敢吱。
纯氏见她这个忍气吞声的怂包样,邪火直往上蹿,嘴角一挂,斜眼觑着她,趁着你哥在,你也出去跟夏姐儿几个耍耍,省得让外人都以为我这做嫂子的多不像。
倒在床上吃花生米的万大郎看妹子这畏畏缩缩的样儿也恼了,挥手就让她出去,天天吊着个脸子给谁看,你嫂子这样待你还不知足,让你去你就去,莫叫外头人说我万大郎的闲。
桂花早对几个哥哥冷了心,这会儿听他一说眼泪还是忍不住涌上来,却不敢在家里哭了现眼,只声如蚊蝇道:我知道了,哥哥。
纯氏见她听话,脸上绽开个笑,也不管正是午时,家家户户都关了门吃饭,抬脚就将桂花一路送到门口,压了声,你去跟张家姐儿好好聊聊天,问问她家生意赚得多少,都能供人读书了。
桂花不想干这样的事,但她哪敢不答应,闷声点了头,磨蹭着一个人往巷子里慢慢走。她已经许久没有出过家门了,想起张家姐儿,桂花就想起娘给自己做的香囊,她低头看了看自己腰间原本放着香囊的位置,如今不仅一点儿香味没有,甚至还沾了一层灶土,黑得她自己都脸上发烧。
作者有话说:
今天还有一章定了早上九点发。
感谢在20220308 20:51:10~20220310 01:42:5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是小可爱啊~、桂青崖 2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跳跳糖 5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1章 、船鸭和冬枣
正是吃饭的时候,张家的饭菜香已经飘得整个宅子都是。
张知鱼肚子饿得咕咕叫却不得不忍住,眼馋地盯着灶上浓香四溢的陶罐,里边一只鸭子已经煨得酥而不烂。
李氏的手艺在春河上已经小有名气,偶尔也会有熟客请她做了自己想吃的送去,这罐子里做的就是客人指定的苏式名菜母油船鸭。
南水县的船一条挨着一条,日日都有许多人在船上开火烧灶,这菜不知是哪位船家琢磨了出来,把鸭子取了骨头,用糯米和着各类干果加了香菇笋子做的丁一齐塞到鸭肚皮里煮熟,再取了带皮的猪肥膘、猪骨头放在旁边,最后倒入绍兴酒、白糖和三伏天做的母油蒸整整一个半时辰方能做好。
这样精细的吃食,不仅南水县有钱的人家爱吃,正月里谁家不想方设法用平价食材做一道?连带着附近的鸭子都吃贵了。
孙婆子刚从院子里洗了衣服回来,一看就诧异道:怎今儿做了船鸭,家里何时买的鸭子?
李氏看着鸭皮已经泛起油润的黄光,取了筷子轻轻按下鸭身,见着一戳就一个小小的凹陷,就道:早间黎嫂子杀了提过来的,说是有客人指明了要,做好了就给送过去。
这一早上光顾着做这道菜,反把下午的生意都耽误了,幸好这一道菜的利润就够李氏休息一整日。
李氏之所以接这道菜却不是因为钱,而是为着多出来的食材。富人家送来的东西只有怕不够的,整个做了坛子也塞不下,多出来的就默认送给店家了。
张大郎和鱼姐儿两个好不容易身子大好,李氏就有心给他们父女俩补补,船鸭味道好,又滋阴补虚,再适合他们吃不过。若自家做她也勉强做得,但像板栗、绍兴酒她就拿不出,做出来的效果自然也不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