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开始还有些垂头丧气,听到买书买资料的时候,他们才猛然回过神来。
是的,最初大家为什么会来知青点?不就是为了迎接高考吗?现在,他们怎么能把重头戏给忘了呢?
田蓝笑道:我们和食品厂还有酒厂说好了,货就供到腊月二十八。然后正月十五重新上工。希望在休息的日子里,大家也不要放松,好好复习,争取起码过了预考。
她对这个时代的高考也毫无经验可言,自然无法组织大家应考。能不能考上,还得看他们自己的。
知青们收了神,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150块钱听上去不多。可他们才过来干了多久的活呀?每天又不用去挖水渠又不用做大坝,能到手这么多钱,还有30来斤猪肉分,够叫人眼红的了。
年纪大些的知青在心中也有了思量。说不定兰花花他们之所以如此分配,就是为了防止其他社员有意见。
大家都是赵家沟的人,凭什么就他们钱拿的特别多?
老话说的没错,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他们拿到手的钱跟其他社员差不多,才不至于被人惦记。
胡长荣代表大家发话:行,分了大家也就踏实了。什么时候杀猪?我跟我老丈人说一声。
杀猪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他老丈人就是队里的屠户。
田蓝算了算,拿定了主意:腊月二十八,最后一天杀年猪吧。刚好拿回去做年夜饭。
她怕猪一杀掉肉一分,大家也没心思干活了。
酿酒熬糖的活不能歇,必须得坚持到最后一步。除此之外,还有霉豆渣要做呢,这也得大家动起手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底下也没多少清闲又挣钱的好事。既然想过肥年,那么年前的日子只能忙得飞起。
等到腊月二十八,食品厂和酒厂的人拖走最后一批糖,知青点就正式进入过年阶段。
胡长荣的老丈人一早就推了别家的差事,磨光了杀猪刀,太阳刚上山,便过来杀猪。
说来也有意思,别看田蓝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日本鬼子、土匪还有反动派的血,十足的女杀神;其实她怂的很,她根本不敢看杀猪。
一堆大姑娘小伙子满脸兴奋地观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现场,她就缩在屋里不停的烧水,到时候好烫猪。
长平和二柱端着猪杂进来时,她还要为浓郁的血腥味晕一晕:出去出去,去外面收拾干净了再拿过来,不然没办法做杀猪菜。
两个男孩都笑嘻嘻的:花花姐,只要你不怕我们洗的不干净,我们就去洗。
田蓝才不上当呢,直接冷笑:反正你们也吃,只要你们自己能吃得下去,我又有什么关系?
好歹你们也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能跟姐比吗?姐经历过的苦日子,绝对能够闪瞎你们的眼睛。
陈立恒拿了干辣椒和青蒜过来,准备帮忙做杀猪菜。
田蓝颇为惊讶:青蒜都长这么高了。
陈立恒笑着将篮子递给她看:不止呢,小青菜都可以吃了。
这个得趁早吃,不然待到开过春就要起苔了。当然,青菜苔也挺好吃的。
田蓝点头,当场做决定:那我烧个杀猪菜,再做个酸菜白肉,然后烫点青菜。
陈立恒心疼的不行:算了,让他们吃肉吧。这会儿的青菜比肉还贵。
田蓝咯咯直笑:呀,你啥时候变得这么小气了?你不是最大公无私的吗?
陈立恒叫他挤兑的无语,只能狠狠地剜她一眼:没良心的东西,我不是怕你吃不上青菜吗?
没新鲜蔬菜吃,比没肉吃还难受。
田蓝笑容满面:可我相信你呀,你肯定能够让我顿顿都吃上菜。
10亩地的大棚呢,蔬菜这玩意儿一旦进入盛发期,那简直来不及吃。
年猪杀好了,肉也分完了。大家伙儿围在一处吃杀猪菜。
三头大肥猪的猪杂当然不可能都炖了。只挑出一部分,够大家吃一顿就行。
杀猪菜是胡长荣的老婆和丈母娘过来做的。
跟东北杀猪菜的做法不同,他们先将泡开的芥菜干放进蒸高粱米剩下的米汤煮开,然后将猪脖子肉切成厚厚的肉片洗干净,再加入盐巴、高粱壳子酒、山芋粉掺和,下锅和芥菜干一道继续煮20来分钟,杀猪菜就能上桌了。
田蓝本来还有些怀疑这菜的味道,自己吃了一筷子,她就知道啥是原汁原味的美味了。这杀猪菜相当好吃。
她也露了一手,做了自己在东北学的血肠,然后烧了酸菜白肉炖粉条,招呼大家一道热热闹闹的吃。
屋里热气蒸腾,饭菜的香气萦绕在每一个角落。
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赞叹这个季节居然还能吃到小青菜。
直到此时此刻,田蓝才真切地感受到:过年了。
1979年终于走向了尾声,他们进入了真正的80年代。
吃过杀猪饭,知青们帮忙将知青点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才告辞离开。
田蓝下意识地掏衣兜,没摸到红包,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不是小老太太,没必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她清清嗓子,又叮嘱了几句大家不要放松学习,这才送人出门。
陈立恒看她怅然若失的模样,十分吃醋:看来你还是喜欢跟大小伙子待在一起,瞧瞧,眼睛珠子都黏在人家身上了。
田蓝白了他一眼:就你废话多,赶紧把猪肺清理干净,给你炖猪肺汤。
说来这人还真不是享福的命。猪身上这么多部位,陈立恒偏偏喜欢再便宜不过的猪肺。就是困难年代,人家挑选猪杂都爱要补血的猪肝和油水多的猪大肠,再不济也要腰子,以形补形。他就好个猪肺,一点油水都没有,收拾起来也麻烦。
陈立恒心满意足了,立刻拎着猪肺出去收拾。
他推开门时,瞧见赵来娣缩着脑袋站在门口,不由得一愣:你有事吗?怎么还不回家?
来娣抿住嘴唇,一声不吭。
田蓝丝毫没有放对方进屋的意思,相当冷酷:我说的你记住了没有?50块钱,如果过完年,你的50块钱没了,那你以后也不用再回来了。
来娣跟中学生一样,因为来的迟,也不是全职工,都不能享受分肉的待遇。
不过因为她情况特殊,知青点的同志们举手表决,最终给她分了一串猪大肠,好让她拎回家过年。
看样子,来娣是觉得不够。一串猪大肠,不足以给她足够的勇气踏进家门。
可惜田蓝冷酷无情。对,她这边是剩了不少猪杂,还有猪头呢,她准备今天做猪头膏。
但这些和赵来娣有什么关系?总不能对方做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她就要圣母心泛滥,啥都给对方吧。
自己的东西自己守不住,就不要指望其他人打抱不平。
但看在赵来娣这些天干活还算勤勉,也知道自己看小学课本的份上,田蓝还是十分善良地为对方指点迷津:你怕什么?怕你爹妈打你还是骂你?他们要是骂你,你就放声大哭。大过年的,谁都不想晦气。他们要是打你,你就往大队书记家跑。父母靠不住,当然得依靠组织。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打回头,我肯定表示支持。
赵来娣惶恐地抬了下头,又垂下了脑袋。
可惜田蓝的善心只有这点,她直接推人出门:快回去,不要耽误我们准备过年。
1980年的春节可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也就是明天便是除夕了。
这些天,她和陈立恒忙忙碌碌的,根本没来得及准备年货。最起码的,他们得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吧。
两人无视赵来娣,又是炸鱼块,又是蒸粉蒸肉,忙得不亦乐乎,晚上一人一碗猪肺汤,喝的浑身暖融融。
等到出门倒洗碗水时,田蓝才发现屋外没人了。不知道这姑娘什么时候拎着猪大肠走了。
田蓝感觉自己是个坏人,十分期待赵来娣回家的遭遇。每个人都得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啊。不仅仅赵来娣,大队书记也是,基层领导干部代表的就是组织,怎么能在妇女儿童权益受损害的时候还缩着头。
吃饱了肚子,她和陈立恒早早上床睡觉。
大约是因为睡得早睡得沉,反正这一夜,他俩谁都没听到哭喊声。
除夕一大清早,田蓝和陈立恒就赶紧起床忙碌。
前些年不允许祭祀,这些年放松了,大家关起门来烧个纸钱也没人管了。
陈立恒买了些草纸,放在火盆里烧。他和田蓝在这个世界都没亲人,却彼此都挂念着血亲。更多的事情他们没办法做,只能如此烧几张草纸聊表心意。
烧完纸之后,就是忙年夜饭。什么蒸的煮的煎的炸的红烧的清炖的,但凡有的,他们都弄上桌。
这可是他们在这个世界过的第一个新年。
待到太阳往西边跑时,年夜饭终于做好了。油豆腐烧肉、南瓜粉蒸肉、红烧鱼、肉沫蒸鸡蛋、糖醋排骨、蚂蚁上树、酸菜粉条、麻婆豆腐,还有一个萝卜大骨头汤,都端上了桌。
两人坐下来准备吃饭时,屋门被敲响了。
秀秀端了一大碗红烧鸡过来,往桌上一放,只有一句话:我妈让我端的。
田蓝赶紧回礼,切了一块猪头糕给她:拿着,我做了不少呢。
没等两人尝尝红烧鸡的味道,外面又响起了敲门声。
这回来的是小云,手上同样端着碗:给你们,我妈做的香肠,说让你们都尝尝。
这回不用田蓝说,陈立恒立刻去切了猪头糕还回去:你们都尝尝,这个蘸了辣椒和醋更好吃。
接下来这顿年夜饭,田蓝和陈立恒就处于不断开门接菜,然后给人回礼的循环中。
端上桌的有扣肉,有虎皮鸡蛋,有黄豆炖猪蹄,还有蛋饺和炸肉丸等等等等。
后来桌子都摆不下,只能放在灶台上。
最尴尬的事,猪头糕都不够回礼了,田蓝只好给人塞霉豆渣,好歹也是意思呀。
两人坐在餐桌前,看着这一大桌吃的,先是面面相觑,旋即都笑出了声。
笑声越来越大,无比的畅快。
因为他们知道过年时给人端菜并不是规矩。起码在原主的记忆里,去年除夕夜,他们可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今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啊。社员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并从中获益了,所以才会投桃报李。
田蓝拿起筷子,招呼陈立恒赶紧吃:吃完了,咱们还有得忙呢。
陈立恒看着这么多菜,忍不住感慨:这咱们得吃到啥时候?我看包了饺子都来不及吃了。
田蓝挑眉毛:那就慢慢吃,反正天冷,也不怕坏。
吃过饭,他们不用急着包饺子,先做玉米花生糖才是真的。
本来两人都想偷懒,觉得过年时有花生有糖块吃,就已经很好了。
但看今天的架势,明天肯定好多人过来拜年。难不成他们还指望糖块黏豆包打天下?那不行,太简慢了,完全拿不出手。
必须得有硬货用来打天下。
玉米粒用老式爆米花机爆开,然后和炒熟的花生仁混合在一起,加入糖稀,等到硬化之后,再切成一块块的玉米花糖。
陈立恒尝了一块,满意地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田蓝也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差不多,赶紧再接再厉。明天还不知道来多少人呢,招待客人的小茶点可不能少。
陈立恒看她热火朝天的模样,忍俊不禁:怎么,你还以为是全大院的小孩都过来给你拜年啊。
以前他们两人没孩子,却特别讨小孩的喜欢。逢年过节时,总有好多小孩跑到他们家里玩。尤其过年的时候,家里真是热闹啊,小孩子就没断过。他们攒了一年的糖票,基本都是这些时候用光的。
后来国家条件好了,不再用那些票。糖果点心更是一箱箱的往家里搬。
想起来都觉得稀奇,就他俩这样过日子,最后居然还留下了上万块党费,当真不容易。
两人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说笑。
陈立恒笑田蓝:你这是什么心态?当奶奶吗?
田蓝白了他一眼,傲娇地挺高胸膛:我就是德高望重的田奶奶。
陈立恒笑着摸口袋,塞了个红包给她。
田蓝奇怪:干啥?
给红包的人笑盈盈:没啥,你在我眼里永远是小姑娘,所以必须得给你压岁钱,省得你压不住,以后不长个子了。
田蓝啐了一口,伸手推他:滚滚滚,就你废话多,还不赶紧去切糖块。完了咱们一块儿放爆竹。
干嘛不放啊?爆竹声里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了除夕,就是春节,春天要来了,美好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新年。
第119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大过年的, 田蓝和陈立恒也没能真正喘口气。
倒不是他们觉得应该好好临时抱佛脚,狠狠冲刺一把高考,所以得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优秀的光芒普照大地,想深藏功与名,现实也不允许呀。
知青点今年种了不少花生,大家回城时也没顾上带, 都留给田蓝和陈立恒了。
田蓝的为了招待登门拜年的客人, 做了好多玉米花花生糖。结果糖的甜和花生的香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爆玉米花的松脆,瞬间就征服了大家的味蕾。
1980年的社员多朴实呀,即便是过年阶段, 吃人家招待的点心也是数着数的,不好意思拿太多。
可这玉米花生糖又的确好吃,吃了一块还想来第二块,又香又甜。
秀秀她娘吃过之后, 就让女儿过来问,这个花生糖要怎么卖?她大姐家要嫁女儿了, 正要准备糖果呢。拿这个出去, 起码能镇厂子,叫她侄女的婆家都高看一眼。能买到好东西不仅证明有钱还代表有能耐。
田蓝原本想多送她家一点,糖坊和酒坊能开起来, 大队会计没少出力。
可一听说是办喜事, 田蓝就不能开这个口了,人家要的量大呀, 她哪里送得起。不过卖什么价格, 她还真不知道。
最后还是陈立恒按照县城供销社卖的什锦糖1块2一斤的价格为标准, 将他们的爆玉米花花生糖也定价1块2。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他们不要票啊。只要你掏钱,你全部包圆都没问题。
秀秀娘当场拍板,直接称走了10斤玉米花生糖。
不过就是12块钱嘛,今年冬天她家没少挣钱,掏得起。
她一打头阵,其他人家跟着动手。
说起来,今年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不赖哩。最不成样子的人家,腊月里也有好几十块钱的紧张。现在,10斤糖太夸张,称个斤把二斤糖,让孩子们过过瘾,那还是可以的。
如果仅仅是整个赵家沟大队的人心动,那田蓝和陈立恒还能勉强供应大家的需求。
可过年是走亲访友的好时节呀,原本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信息流通极为艰难的社员们一拜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他们赵家沟大队的知青点不仅卖酒卖糖稀,还卖香喷喷的花生糖呢。
大过年的,孩子们手上多多少少有些压岁钱。他们是第二波主动找上门的客人。
这时代人普遍经济条件不好,小孩能拿到的压岁钱也有限。他们当然不会一斤斤的称糖,而是要一块块的买糖。
田蓝当然知道把单价定高点,利润更大,小孩对一块糖的重量不敏感。只不过田蓝不好意思,她历经三世,看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孙辈一样,要不是白给不起,她连钱都不想收呢。
所以最终,她将一块米糖的单价定为了5分钱。
社员们都说她仁义。供销社的水果糖,就这么大的一点,已经一分钱一颗了,哪里有爆玉米花糖实在。尝尝这花生,多香啊。
从小孩子们跑过来买糖开始,田蓝和陈立恒就吃不消了,需求量太大,光靠他俩实在扛不住。
恋耽美
是的,最初大家为什么会来知青点?不就是为了迎接高考吗?现在,他们怎么能把重头戏给忘了呢?
田蓝笑道:我们和食品厂还有酒厂说好了,货就供到腊月二十八。然后正月十五重新上工。希望在休息的日子里,大家也不要放松,好好复习,争取起码过了预考。
她对这个时代的高考也毫无经验可言,自然无法组织大家应考。能不能考上,还得看他们自己的。
知青们收了神,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150块钱听上去不多。可他们才过来干了多久的活呀?每天又不用去挖水渠又不用做大坝,能到手这么多钱,还有30来斤猪肉分,够叫人眼红的了。
年纪大些的知青在心中也有了思量。说不定兰花花他们之所以如此分配,就是为了防止其他社员有意见。
大家都是赵家沟的人,凭什么就他们钱拿的特别多?
老话说的没错,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他们拿到手的钱跟其他社员差不多,才不至于被人惦记。
胡长荣代表大家发话:行,分了大家也就踏实了。什么时候杀猪?我跟我老丈人说一声。
杀猪可是技术活,不是谁都能干的。他老丈人就是队里的屠户。
田蓝算了算,拿定了主意:腊月二十八,最后一天杀年猪吧。刚好拿回去做年夜饭。
她怕猪一杀掉肉一分,大家也没心思干活了。
酿酒熬糖的活不能歇,必须得坚持到最后一步。除此之外,还有霉豆渣要做呢,这也得大家动起手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底下也没多少清闲又挣钱的好事。既然想过肥年,那么年前的日子只能忙得飞起。
等到腊月二十八,食品厂和酒厂的人拖走最后一批糖,知青点就正式进入过年阶段。
胡长荣的老丈人一早就推了别家的差事,磨光了杀猪刀,太阳刚上山,便过来杀猪。
说来也有意思,别看田蓝手上不知道沾了多少日本鬼子、土匪还有反动派的血,十足的女杀神;其实她怂的很,她根本不敢看杀猪。
一堆大姑娘小伙子满脸兴奋地观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现场,她就缩在屋里不停的烧水,到时候好烫猪。
长平和二柱端着猪杂进来时,她还要为浓郁的血腥味晕一晕:出去出去,去外面收拾干净了再拿过来,不然没办法做杀猪菜。
两个男孩都笑嘻嘻的:花花姐,只要你不怕我们洗的不干净,我们就去洗。
田蓝才不上当呢,直接冷笑:反正你们也吃,只要你们自己能吃得下去,我又有什么关系?
好歹你们也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能跟姐比吗?姐经历过的苦日子,绝对能够闪瞎你们的眼睛。
陈立恒拿了干辣椒和青蒜过来,准备帮忙做杀猪菜。
田蓝颇为惊讶:青蒜都长这么高了。
陈立恒笑着将篮子递给她看:不止呢,小青菜都可以吃了。
这个得趁早吃,不然待到开过春就要起苔了。当然,青菜苔也挺好吃的。
田蓝点头,当场做决定:那我烧个杀猪菜,再做个酸菜白肉,然后烫点青菜。
陈立恒心疼的不行:算了,让他们吃肉吧。这会儿的青菜比肉还贵。
田蓝咯咯直笑:呀,你啥时候变得这么小气了?你不是最大公无私的吗?
陈立恒叫他挤兑的无语,只能狠狠地剜她一眼:没良心的东西,我不是怕你吃不上青菜吗?
没新鲜蔬菜吃,比没肉吃还难受。
田蓝笑容满面:可我相信你呀,你肯定能够让我顿顿都吃上菜。
10亩地的大棚呢,蔬菜这玩意儿一旦进入盛发期,那简直来不及吃。
年猪杀好了,肉也分完了。大家伙儿围在一处吃杀猪菜。
三头大肥猪的猪杂当然不可能都炖了。只挑出一部分,够大家吃一顿就行。
杀猪菜是胡长荣的老婆和丈母娘过来做的。
跟东北杀猪菜的做法不同,他们先将泡开的芥菜干放进蒸高粱米剩下的米汤煮开,然后将猪脖子肉切成厚厚的肉片洗干净,再加入盐巴、高粱壳子酒、山芋粉掺和,下锅和芥菜干一道继续煮20来分钟,杀猪菜就能上桌了。
田蓝本来还有些怀疑这菜的味道,自己吃了一筷子,她就知道啥是原汁原味的美味了。这杀猪菜相当好吃。
她也露了一手,做了自己在东北学的血肠,然后烧了酸菜白肉炖粉条,招呼大家一道热热闹闹的吃。
屋里热气蒸腾,饭菜的香气萦绕在每一个角落。
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赞叹这个季节居然还能吃到小青菜。
直到此时此刻,田蓝才真切地感受到:过年了。
1979年终于走向了尾声,他们进入了真正的80年代。
吃过杀猪饭,知青们帮忙将知青点收拾的干干净净,这才告辞离开。
田蓝下意识地掏衣兜,没摸到红包,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不是小老太太,没必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她清清嗓子,又叮嘱了几句大家不要放松学习,这才送人出门。
陈立恒看她怅然若失的模样,十分吃醋:看来你还是喜欢跟大小伙子待在一起,瞧瞧,眼睛珠子都黏在人家身上了。
田蓝白了他一眼:就你废话多,赶紧把猪肺清理干净,给你炖猪肺汤。
说来这人还真不是享福的命。猪身上这么多部位,陈立恒偏偏喜欢再便宜不过的猪肺。就是困难年代,人家挑选猪杂都爱要补血的猪肝和油水多的猪大肠,再不济也要腰子,以形补形。他就好个猪肺,一点油水都没有,收拾起来也麻烦。
陈立恒心满意足了,立刻拎着猪肺出去收拾。
他推开门时,瞧见赵来娣缩着脑袋站在门口,不由得一愣:你有事吗?怎么还不回家?
来娣抿住嘴唇,一声不吭。
田蓝丝毫没有放对方进屋的意思,相当冷酷:我说的你记住了没有?50块钱,如果过完年,你的50块钱没了,那你以后也不用再回来了。
来娣跟中学生一样,因为来的迟,也不是全职工,都不能享受分肉的待遇。
不过因为她情况特殊,知青点的同志们举手表决,最终给她分了一串猪大肠,好让她拎回家过年。
看样子,来娣是觉得不够。一串猪大肠,不足以给她足够的勇气踏进家门。
可惜田蓝冷酷无情。对,她这边是剩了不少猪杂,还有猪头呢,她准备今天做猪头膏。
但这些和赵来娣有什么关系?总不能对方做出可怜巴巴的样子,她就要圣母心泛滥,啥都给对方吧。
自己的东西自己守不住,就不要指望其他人打抱不平。
但看在赵来娣这些天干活还算勤勉,也知道自己看小学课本的份上,田蓝还是十分善良地为对方指点迷津:你怕什么?怕你爹妈打你还是骂你?他们要是骂你,你就放声大哭。大过年的,谁都不想晦气。他们要是打你,你就往大队书记家跑。父母靠不住,当然得依靠组织。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打回头,我肯定表示支持。
赵来娣惶恐地抬了下头,又垂下了脑袋。
可惜田蓝的善心只有这点,她直接推人出门:快回去,不要耽误我们准备过年。
1980年的春节可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也就是明天便是除夕了。
这些天,她和陈立恒忙忙碌碌的,根本没来得及准备年货。最起码的,他们得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吧。
两人无视赵来娣,又是炸鱼块,又是蒸粉蒸肉,忙得不亦乐乎,晚上一人一碗猪肺汤,喝的浑身暖融融。
等到出门倒洗碗水时,田蓝才发现屋外没人了。不知道这姑娘什么时候拎着猪大肠走了。
田蓝感觉自己是个坏人,十分期待赵来娣回家的遭遇。每个人都得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啊。不仅仅赵来娣,大队书记也是,基层领导干部代表的就是组织,怎么能在妇女儿童权益受损害的时候还缩着头。
吃饱了肚子,她和陈立恒早早上床睡觉。
大约是因为睡得早睡得沉,反正这一夜,他俩谁都没听到哭喊声。
除夕一大清早,田蓝和陈立恒就赶紧起床忙碌。
前些年不允许祭祀,这些年放松了,大家关起门来烧个纸钱也没人管了。
陈立恒买了些草纸,放在火盆里烧。他和田蓝在这个世界都没亲人,却彼此都挂念着血亲。更多的事情他们没办法做,只能如此烧几张草纸聊表心意。
烧完纸之后,就是忙年夜饭。什么蒸的煮的煎的炸的红烧的清炖的,但凡有的,他们都弄上桌。
这可是他们在这个世界过的第一个新年。
待到太阳往西边跑时,年夜饭终于做好了。油豆腐烧肉、南瓜粉蒸肉、红烧鱼、肉沫蒸鸡蛋、糖醋排骨、蚂蚁上树、酸菜粉条、麻婆豆腐,还有一个萝卜大骨头汤,都端上了桌。
两人坐下来准备吃饭时,屋门被敲响了。
秀秀端了一大碗红烧鸡过来,往桌上一放,只有一句话:我妈让我端的。
田蓝赶紧回礼,切了一块猪头糕给她:拿着,我做了不少呢。
没等两人尝尝红烧鸡的味道,外面又响起了敲门声。
这回来的是小云,手上同样端着碗:给你们,我妈做的香肠,说让你们都尝尝。
这回不用田蓝说,陈立恒立刻去切了猪头糕还回去:你们都尝尝,这个蘸了辣椒和醋更好吃。
接下来这顿年夜饭,田蓝和陈立恒就处于不断开门接菜,然后给人回礼的循环中。
端上桌的有扣肉,有虎皮鸡蛋,有黄豆炖猪蹄,还有蛋饺和炸肉丸等等等等。
后来桌子都摆不下,只能放在灶台上。
最尴尬的事,猪头糕都不够回礼了,田蓝只好给人塞霉豆渣,好歹也是意思呀。
两人坐在餐桌前,看着这一大桌吃的,先是面面相觑,旋即都笑出了声。
笑声越来越大,无比的畅快。
因为他们知道过年时给人端菜并不是规矩。起码在原主的记忆里,去年除夕夜,他们可没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今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的努力有了回报啊。社员感受到了他们的努力,并从中获益了,所以才会投桃报李。
田蓝拿起筷子,招呼陈立恒赶紧吃:吃完了,咱们还有得忙呢。
陈立恒看着这么多菜,忍不住感慨:这咱们得吃到啥时候?我看包了饺子都来不及吃了。
田蓝挑眉毛:那就慢慢吃,反正天冷,也不怕坏。
吃过饭,他们不用急着包饺子,先做玉米花生糖才是真的。
本来两人都想偷懒,觉得过年时有花生有糖块吃,就已经很好了。
但看今天的架势,明天肯定好多人过来拜年。难不成他们还指望糖块黏豆包打天下?那不行,太简慢了,完全拿不出手。
必须得有硬货用来打天下。
玉米粒用老式爆米花机爆开,然后和炒熟的花生仁混合在一起,加入糖稀,等到硬化之后,再切成一块块的玉米花糖。
陈立恒尝了一块,满意地点头:就是这个味儿。
田蓝也吃了一口,感觉味道差不多,赶紧再接再厉。明天还不知道来多少人呢,招待客人的小茶点可不能少。
陈立恒看她热火朝天的模样,忍俊不禁:怎么,你还以为是全大院的小孩都过来给你拜年啊。
以前他们两人没孩子,却特别讨小孩的喜欢。逢年过节时,总有好多小孩跑到他们家里玩。尤其过年的时候,家里真是热闹啊,小孩子就没断过。他们攒了一年的糖票,基本都是这些时候用光的。
后来国家条件好了,不再用那些票。糖果点心更是一箱箱的往家里搬。
想起来都觉得稀奇,就他俩这样过日子,最后居然还留下了上万块党费,当真不容易。
两人一边回忆往事,一边说笑。
陈立恒笑田蓝:你这是什么心态?当奶奶吗?
田蓝白了他一眼,傲娇地挺高胸膛:我就是德高望重的田奶奶。
陈立恒笑着摸口袋,塞了个红包给她。
田蓝奇怪:干啥?
给红包的人笑盈盈:没啥,你在我眼里永远是小姑娘,所以必须得给你压岁钱,省得你压不住,以后不长个子了。
田蓝啐了一口,伸手推他:滚滚滚,就你废话多,还不赶紧去切糖块。完了咱们一块儿放爆竹。
干嘛不放啊?爆竹声里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了除夕,就是春节,春天要来了,美好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新年。
第119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大过年的, 田蓝和陈立恒也没能真正喘口气。
倒不是他们觉得应该好好临时抱佛脚,狠狠冲刺一把高考,所以得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而是优秀的光芒普照大地,想深藏功与名,现实也不允许呀。
知青点今年种了不少花生,大家回城时也没顾上带, 都留给田蓝和陈立恒了。
田蓝的为了招待登门拜年的客人, 做了好多玉米花花生糖。结果糖的甜和花生的香融合在一起, 再加上爆玉米花的松脆,瞬间就征服了大家的味蕾。
1980年的社员多朴实呀,即便是过年阶段, 吃人家招待的点心也是数着数的,不好意思拿太多。
可这玉米花生糖又的确好吃,吃了一块还想来第二块,又香又甜。
秀秀她娘吃过之后, 就让女儿过来问,这个花生糖要怎么卖?她大姐家要嫁女儿了, 正要准备糖果呢。拿这个出去, 起码能镇厂子,叫她侄女的婆家都高看一眼。能买到好东西不仅证明有钱还代表有能耐。
田蓝原本想多送她家一点,糖坊和酒坊能开起来, 大队会计没少出力。
可一听说是办喜事, 田蓝就不能开这个口了,人家要的量大呀, 她哪里送得起。不过卖什么价格, 她还真不知道。
最后还是陈立恒按照县城供销社卖的什锦糖1块2一斤的价格为标准, 将他们的爆玉米花花生糖也定价1块2。
虽然价格不便宜,但他们不要票啊。只要你掏钱,你全部包圆都没问题。
秀秀娘当场拍板,直接称走了10斤玉米花生糖。
不过就是12块钱嘛,今年冬天她家没少挣钱,掏得起。
她一打头阵,其他人家跟着动手。
说起来,今年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不赖哩。最不成样子的人家,腊月里也有好几十块钱的紧张。现在,10斤糖太夸张,称个斤把二斤糖,让孩子们过过瘾,那还是可以的。
如果仅仅是整个赵家沟大队的人心动,那田蓝和陈立恒还能勉强供应大家的需求。
可过年是走亲访友的好时节呀,原本因为交通不方便所以信息流通极为艰难的社员们一拜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他们赵家沟大队的知青点不仅卖酒卖糖稀,还卖香喷喷的花生糖呢。
大过年的,孩子们手上多多少少有些压岁钱。他们是第二波主动找上门的客人。
这时代人普遍经济条件不好,小孩能拿到的压岁钱也有限。他们当然不会一斤斤的称糖,而是要一块块的买糖。
田蓝当然知道把单价定高点,利润更大,小孩对一块糖的重量不敏感。只不过田蓝不好意思,她历经三世,看孩子就像看自己的孙辈一样,要不是白给不起,她连钱都不想收呢。
所以最终,她将一块米糖的单价定为了5分钱。
社员们都说她仁义。供销社的水果糖,就这么大的一点,已经一分钱一颗了,哪里有爆玉米花糖实在。尝尝这花生,多香啊。
从小孩子们跑过来买糖开始,田蓝和陈立恒就吃不消了,需求量太大,光靠他俩实在扛不住。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