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带她表弟表妹过来买糖,瞧她俩忙忙碌的样子,赶紧伸手过来帮忙。
田蓝一抹额头的汗,半点不客气:快,帮我卖糖吧。
英子的小表弟立刻喊:姐,给我最大的。
嘿,这小家伙,当场表演走后门。
周围买糖的人都笑了。
田蓝索性招呼二柱:你去看看,谁有空的话就过来帮忙,我们给发工钱。
二柱瞬间眉飞色舞,直接举起手来:我有空,我来挣工钱。
不过年没感觉,一过年嫌钱少。什么5毛钱一串的爆竹,三分钱一包的盐金枣,还有5分钱的橄榄和桃板,更别说花生瓜子,反正只要你走出去,总归能见到想花钱的东西。
田蓝笑道:行啊,只要你预考能考过就行。
二柱立刻蔫巴了,突然间意识到还有高考这座大山压在头上,只能乖乖地去找中学生们。
有人去外婆家拜年了,住在亲戚家没回来。
有人过年只想玩,不乐意多挣这份工钱。
还有人过年家里事多,顾不上来挣外快。
最后来了8位中学生,可算是将玉米花生米糖事业给撑了起来。
原本也不用这么多人。但过年的时候,县城里的人也会回老家过年。他们大部分有固定工资,购买力要比乡下社员强多了。
看到自家亲戚吃玉米花生糖,就有客人找上门来也要买。
这一传十十传百的,等到了正月十五,田蓝他们都不得不赶紧停下加工糖块的事业。
为啥?因为糖稀虽然长做长有,可他们的玉米和花生已经大大告急了。本来玉米就是交公粮的主力军,剩下的没多少。这一天天做糖,哪里扛得住?花生更不用说,榨油主要靠它呢。
大队书记一听他们要停下,顿时急了。
生意正好呢,怎么可以歇火?
这几个月来,作为赵家沟的一把手,大队书记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
一开始他跟怀里揣着只大兔子似的,天天心惊肉跳,就怕上面突然派人下来砸了他们的糖坊和酒坊。
可架不住这是两只金母鸡,下的都是金蛋啊。这一天天的,钱哗哗的跟流水似的,直接往赵家沟涌。虽然没有走大队的账,但藏富于民,家家户户手上都宽绰了呀。
社员兜里有没有钱,走路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今年这个春节,他们赵家沟的男女老少,胸脯就挺得比其他大队的人都高。
大队书记尝到了挣钱的甜头,又怎么舍得再松手?钱这玩意呀,就是不能沾,沾了准上瘾。
田蓝满脸无辜:和我们知青点没玉米和花生的呀。
书记感觉这姑娘傻:咱们大队不是有吗?全大队这么多人呢,还愁凑不上玉米和花生?
田蓝仿佛吓了一跳,说话都哆嗦了:这哪行啊?玉米和花生可是正经的粮食和油,我们哪里敢买?这是要犯错误的。
大队书记被噎住了,瞧着田蓝正气凛然的脸,差点脱口而出,当初是谁想拿山芋酿酒制糖的?
他支支吾吾,试图等田蓝给他找出用玉米没问题的借口,自己好顺水推舟。
结果今天田蓝邪门了,尤为正道之光,坚决不踩红线。搞的大队书记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好在会计有急智,眼睛珠子一转,就明目张胆的指鹿为马:你这姑娘咋说话呢?谁买卖粮食了?明明是社员们的玉米没收藏好,都坏了,人不能吃,只能喂猪喂鸡。广播里不是说了吗?这饲料得糖化之后,畜生吃了才长肉。你好歹也是知青吧,有知识,有文化,晓得怎么糖化饲料,难道还想袖手旁观,不帮大家把这活给干了?说好了啊,糖化完的饲料得一点不留的还给社员,不许玩花样。
田蓝震惊了,不得不对会计竖起大拇指。同志,可真有你的。赵高在你面前都得落泪。
她打蛇随棍上,煞有介事地询问:那山芋干呢?我听说不少山芋干都发霉了,人吃了肯定出问题,要不干脆一并拿过来糖化过后做饲料吧。
大队书记吹胡子瞪眼睛:要坏了就赶紧送去粉坊做粉丝,等开了春再说。
开过春,天暖和了,粉坊也得停工了。在没有冷冻设备的情况下,做粉丝只能靠天时,一旦解冻,粉丝粉条就没办法再做下去,自然也没粉渣剩下来。那想做山芋酒和山芋糖,就只能靠坏掉了当饲料的山芋干了。
田蓝笑容满面,痛快地答应:可以,那就等天暖和了再说。
大队书记又不放心,白叮嘱了一句:还是要以玉米糖为主,争取变成咱们赵家沟的特产,到时候去县里报喜。
田蓝笑着点头,痛快地答应:当然,以粮为纲,充分向大地要粮食才是我们的目标。
中午大家一块吃饭时,田蓝向知青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大家先是一愣,没反应过来到底怎么回事,后来还是长平继承了他爹的脑袋瓜子,眼睛珠子一转,就消化了意思:没问题,饲料一点不少,100斤玉米来,咱们就给150斤饲料。
别的不说,知青点是绝对不缺糖渣和酒糟的。不仅他们赵家沟,附近几个大队的社员都到他们知青点购买饲料。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哦,好主意,玉米换饲料,他们肯定不会缺斤少两。
陈立恒意味深长道:我们得加油啊,大队这么支持我们知青点的工作。
胡长荣有些担忧:那咱们地方不够用的呀,小学马上就开学了。
陈立恒也有些懊恼:的确是个问题,后面得抓紧时间盖房子了。
过年阶段实在太忙了,一个人都恨不得劈成两半用,实在顾不上许多。
好在大西北冬天长,温度低,现在虽然过了正月十五,却还不到春耕的时候,倒是可以请其他生产队的社员一起盖房子。先把泥巴屋打出来,好歹能放糖化缸就行。
后面再想办法买砖头买水泥买沙子,盖正儿八经的厂房。
按照制糖过程,起码得有三个车间,制浆车间,制糖车间,以及糖精化车间。
从社员手里收上来的粉碎过的玉米芯子要在制浆车间蒸煮,而且车间还要制作麦芽乳,二者得送到制糖车间进行搅拌等待时间糖化,获得的糖水再经过熬制变成糖稀。有了这个,他们才好在车间里继续加工玉米花生糖。
大家越说越兴奋,光是想想那热火朝天的场景,就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田蓝趁机给大家鼓劲:加油啊,今年争取更上一层楼。
众人正热火朝天地展望未来,门口响起了自行车的车铃声。
大家有些奇怪,因为农村人写信少,所以公社邮局的邮递员也很少下乡送信,都是各个大队的人去公社办事时,顺便将信件拿回来。
而除了邮递员之外,还有谁能在村里骑自行车呢?农民没有工业券,有钱都买不到自行车。
大家伸头朝门口看,看到他们的居然是老熟人,食品厂的采购员孙兴邦。
田蓝和陈立恒都站了起来,笑着和对方打招呼:孙采购,过年好啊,你这是下乡指导工作还是拜年啊?
指导工作有点早,现在大家还没收心呢。
拜年又有点晚,过了正月十五,大家就默认年结束了。
孙兴邦抹了把脸,脸上挂着笑:可不敢说指导,我这不是来拿糖吗?
啊?众人都有些惊讶。
陈立恒直接问出声:怎么,榨糖厂不给你们供货了?
年前食品厂找上门是因为原料紧张,越到年尾,大家越是要争产量,处处都缺原料。而且腊月和正月是食品销售旺季,所以必须得备货。
但现在都过完年了,什么食品厂还缺糖啊?
孙兴邦也没瞒着人,直接说明情况:嗐,年前咱们厂的生产线全开,效益不错,生产的产品还打入了省城市场,反响蛮好。我们领导决定了,要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厂里的职工也支持,开了大会决定,今后还从你们这儿买糖稀。暂定每天500斤,后面要是产品反响好,还要再追加。
众人发出惊呼,他们本以为食品厂不会再拉糖,后面他们主要依靠散卖以及玉米花生糖来消耗糖稀呢,没想到还来了个意外惊喜。
孙兴邦骑车来赵家沟,就是为了提前给他们通气,好让糖坊的人做好准备。说玩正经事,他也不耽误大家干活,就准备趁着中午太阳好,骑车回去。省得太阳落山了,再骑车就太冷。
田蓝却喊住了他:正好,孙采购,你不来我们也要去找你呢。有好东西要请你看,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孙兴邦立刻表示有兴趣。
年前他跟工友们虽然忙得够呛,可是厂里效益好,大家伙儿都拿到了厚厚的年终奖,踏踏实实过了个肥年,心里痛快的很。
现在,他只欢迎好东西,绝对不怕麻烦。
田蓝朝陈立恒使了个眼色,陈立恒立刻会意。也好,等着他还跑去县城找销路。
两人带着孙兴邦去大棚看他们的蔬菜。
孙兴邦以前出差的时候见过塑料大棚,倒没觉得这玩意儿有什么好稀奇。等他进了暖呼呼的大棚,他又忍不住惊叹:你们这儿还真是搞出花来了。
瞧瞧这大盆里一畦畦绿油油的玩意儿,他认出来的就有小白菜、芹菜、茼蒿以及菠菜。别觉得绿色单调啊,你人在大西北,正月里看到绿色,只会觉得心神荡漾。
可以呀,都种出来了,这几样都能吃了吧?
田蓝笑着点头:小白菜、茼蒿和菠菜都是吃的时候,芹菜如果你想凉拌的话,现在也能吃。如果还想再长长,也没问题。
孙兴邦相当痛快:你们打算卖给我吗?没问题,每样各给我来两斤。不,5斤吧,我爸妈家,我老丈人家也要送点过去。
这一个冬天,大家基本依靠大白菜过日子,好久没吃过绿叶蔬菜了,他看着都想。
田蓝笑眯眯的:没问题,不过,你只要5斤吗?你们厂里的人不想吃新鲜菜呀?
孙兴邦愣了下,迅速反应过来:你们是想把这些菜都卖给我们厂里?
田蓝点头:对,如果你们不感兴趣的话,那我们再去找酒厂。他们厂的经济效益好,工人有钱,应该愿意吃新鲜货。
孙兴邦心中生出了微妙的集体荣誉感,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我们厂的效益也不差,县里的工厂,我们绝对能排前面几号。
陈立恒在旁边帮腔:是这样的,我去县城办事,人家说到食品厂,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也不一定是食品厂的效益最好,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食品厂的人不愁吃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单这一条,都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孙兴邦挺高了胸膛,故作谦虚:也就一般吧,其他厂的效益也不错。我估计大家都愿意吃新鲜菜。
他眼睛扫过菜地,估量着自己的带货能力,咬咬牙道:每样都给我来30斤吧,嫩芹菜我也要,这个拌香干滴点芝麻油,香的不得了。
田蓝立刻竖起大拇指夸他:果然是行家,小芹菜就是这么吃才最好吃。
刚长成的蔬菜连枯叶都没有,收拾起来特别快。
英子跑回家,喊她妈招呼左邻右舍的伯娘婶子过来摘菜,用了不到一个小时,120斤蔬菜就装在麻袋里,给他稳稳当当绑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孙兴邦出门只带了50块钱,剩下的50块,等他下回带着司机过来拖糖再补上。
田蓝和对方挥手道别,半开玩笑道:孙采购,你可得替我们多宣传。我们保证每天都有新鲜菜。10亩大棚呢,绝对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骑着车走的人嘴里答应着:一定一定。
田蓝叮嘱陈立恒:你啥时候去公社,记得给宋清远挂个电话。年前他没给我们卖出年货,年后好歹要帮我们卖菜。不然怎么能体现出他在县城工会的价值呢。
陈立恒笑着点头:好,我明天就去打电话。
其实不是宋清远不想组织卖年货,就年前的状况,根本没有多余的糖心给工会满足职工们的需要啊。
英子她妈看着田蓝手里抓着的大团结,惊讶得不行:这菜咋这么贵呢?都要赶上肉了。
往常地里的蔬菜是最不值钱的。比方说小白菜,一分钱就能抓一大把了。现在,涨了都有七八十倍。
她闺女在旁边强调:物以稀为贵。
英子的婶婶不以为然:这有啥好稀奇的?不还是地里长的菜吗?
那你得看时候呀。你现在去外面看看,除了我们大棚之外,哪里还有这么好的菜?东西稀奇,人家自然愿意掏钱买。
英子妈咂舌,感叹不已:也就是城里人舍得吃,换成我要,宁可买肉吃。
英子不乐意了:妈,你至于吗?现在光是从糖坊,你每天挣的钱也不至于买不起一斤菜吧。我不管,反正我买,我还想吃小芹菜拌香干呢。
英子妈都要心疼死了:你个丫头,嘴巴叼成这个样子,你就不能等到天暖和了以后再吃芹菜?咱家地里又不是不会种。
英子傲娇地抬起了下巴:我就想现在吃。
她婶娘一个劲儿地摇头:你这姑娘哦,真不会过日子。都像你这样,谁家还能过下去?
她妈在边上添油加醋:还没吃上国家粮呢,就先享受上了。
结果出乎她们的意料,当晚知青们回家说了大棚蔬菜长好了的事,第二天早上,就有社员到大棚买蔬菜了。
因为是本大队的人,所以田蓝给了优惠政策,5毛钱一斤。
饶是这样,大队书记还是觉得贵的离谱。啥时候青菜还能卖出鱼肉的价?
然而社员们不觉得呀。大家平常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是难得有机会尝鲜,他们又愿意长长见识。
今年大家过了个肥年,又是肉又是糖,顿顿都见荤腥,人人吃了一肚子油水,看到小青菜,正是眼馋的时候呢。
再多的他们买不起,5毛钱尝尝味道总不是问题吧。
整个赵家沟大队,足有370多号社员,你有毛钱我五毛钱,本大队一天就卖出了100多块钱,简直闪瞎了知青们的眼。
原来大家有钱的时候,都很愿意花钱啊。
不过这回其他大队的人倒没跟过来买菜,他们来买霉豆渣的时候,还说自己的亲友奢侈。哪有掏这么多钱买菜的道理,过日子不是这种过法。
赵家沟的社员就暗自翻白眼,在心里埋汰对方。穷就穷呗,掏不出钱来买,就别假装勤俭节约。
反正钱是他们自己挣的,花了再挣就是了。他们这家沟养了金母鸡呢,生的都是金鸡蛋。
知青点的人却不像社员笑得那么欢畅。现在他们愁死了,糖厂的采购员给他们拿来了大订单,也给他们送来了大难题。
产能不够。
学校已经开学了,糖化缸必须得搬走。而即便是盖泥巴房也需要时间。显然,工厂的订单没那么多时间留给他们。
大家伙都跟着长吁短叹,谁都不愿意放弃订单。即便没有任何人在他们旁边儿提面命,知青们也心里有数,他们的小做法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就看这回能不能漂亮地如期完成订单了。
田蓝招呼大家集思广益:都想想看,咱们村里哪里还有空屋子?条件差点没问题,只要地方够大。哪怕黑不隆冬的也不影响。
众人绞尽脑汁,想了半天都没招。村里家家户户住房都挺紧张的,唯一空出来的知青点也挖了一堆发酵池用来酿酒,哪里还有空屋子。
恋耽美
田蓝一抹额头的汗,半点不客气:快,帮我卖糖吧。
英子的小表弟立刻喊:姐,给我最大的。
嘿,这小家伙,当场表演走后门。
周围买糖的人都笑了。
田蓝索性招呼二柱:你去看看,谁有空的话就过来帮忙,我们给发工钱。
二柱瞬间眉飞色舞,直接举起手来:我有空,我来挣工钱。
不过年没感觉,一过年嫌钱少。什么5毛钱一串的爆竹,三分钱一包的盐金枣,还有5分钱的橄榄和桃板,更别说花生瓜子,反正只要你走出去,总归能见到想花钱的东西。
田蓝笑道:行啊,只要你预考能考过就行。
二柱立刻蔫巴了,突然间意识到还有高考这座大山压在头上,只能乖乖地去找中学生们。
有人去外婆家拜年了,住在亲戚家没回来。
有人过年只想玩,不乐意多挣这份工钱。
还有人过年家里事多,顾不上来挣外快。
最后来了8位中学生,可算是将玉米花生米糖事业给撑了起来。
原本也不用这么多人。但过年的时候,县城里的人也会回老家过年。他们大部分有固定工资,购买力要比乡下社员强多了。
看到自家亲戚吃玉米花生糖,就有客人找上门来也要买。
这一传十十传百的,等到了正月十五,田蓝他们都不得不赶紧停下加工糖块的事业。
为啥?因为糖稀虽然长做长有,可他们的玉米和花生已经大大告急了。本来玉米就是交公粮的主力军,剩下的没多少。这一天天做糖,哪里扛得住?花生更不用说,榨油主要靠它呢。
大队书记一听他们要停下,顿时急了。
生意正好呢,怎么可以歇火?
这几个月来,作为赵家沟的一把手,大队书记就跟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
一开始他跟怀里揣着只大兔子似的,天天心惊肉跳,就怕上面突然派人下来砸了他们的糖坊和酒坊。
可架不住这是两只金母鸡,下的都是金蛋啊。这一天天的,钱哗哗的跟流水似的,直接往赵家沟涌。虽然没有走大队的账,但藏富于民,家家户户手上都宽绰了呀。
社员兜里有没有钱,走路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今年这个春节,他们赵家沟的男女老少,胸脯就挺得比其他大队的人都高。
大队书记尝到了挣钱的甜头,又怎么舍得再松手?钱这玩意呀,就是不能沾,沾了准上瘾。
田蓝满脸无辜:和我们知青点没玉米和花生的呀。
书记感觉这姑娘傻:咱们大队不是有吗?全大队这么多人呢,还愁凑不上玉米和花生?
田蓝仿佛吓了一跳,说话都哆嗦了:这哪行啊?玉米和花生可是正经的粮食和油,我们哪里敢买?这是要犯错误的。
大队书记被噎住了,瞧着田蓝正气凛然的脸,差点脱口而出,当初是谁想拿山芋酿酒制糖的?
他支支吾吾,试图等田蓝给他找出用玉米没问题的借口,自己好顺水推舟。
结果今天田蓝邪门了,尤为正道之光,坚决不踩红线。搞的大队书记都不知道该怎么收场。
好在会计有急智,眼睛珠子一转,就明目张胆的指鹿为马:你这姑娘咋说话呢?谁买卖粮食了?明明是社员们的玉米没收藏好,都坏了,人不能吃,只能喂猪喂鸡。广播里不是说了吗?这饲料得糖化之后,畜生吃了才长肉。你好歹也是知青吧,有知识,有文化,晓得怎么糖化饲料,难道还想袖手旁观,不帮大家把这活给干了?说好了啊,糖化完的饲料得一点不留的还给社员,不许玩花样。
田蓝震惊了,不得不对会计竖起大拇指。同志,可真有你的。赵高在你面前都得落泪。
她打蛇随棍上,煞有介事地询问:那山芋干呢?我听说不少山芋干都发霉了,人吃了肯定出问题,要不干脆一并拿过来糖化过后做饲料吧。
大队书记吹胡子瞪眼睛:要坏了就赶紧送去粉坊做粉丝,等开了春再说。
开过春,天暖和了,粉坊也得停工了。在没有冷冻设备的情况下,做粉丝只能靠天时,一旦解冻,粉丝粉条就没办法再做下去,自然也没粉渣剩下来。那想做山芋酒和山芋糖,就只能靠坏掉了当饲料的山芋干了。
田蓝笑容满面,痛快地答应:可以,那就等天暖和了再说。
大队书记又不放心,白叮嘱了一句:还是要以玉米糖为主,争取变成咱们赵家沟的特产,到时候去县里报喜。
田蓝笑着点头,痛快地答应:当然,以粮为纲,充分向大地要粮食才是我们的目标。
中午大家一块吃饭时,田蓝向知青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大家先是一愣,没反应过来到底怎么回事,后来还是长平继承了他爹的脑袋瓜子,眼睛珠子一转,就消化了意思:没问题,饲料一点不少,100斤玉米来,咱们就给150斤饲料。
别的不说,知青点是绝对不缺糖渣和酒糟的。不仅他们赵家沟,附近几个大队的社员都到他们知青点购买饲料。
其他人也恍然大悟,哦,好主意,玉米换饲料,他们肯定不会缺斤少两。
陈立恒意味深长道:我们得加油啊,大队这么支持我们知青点的工作。
胡长荣有些担忧:那咱们地方不够用的呀,小学马上就开学了。
陈立恒也有些懊恼:的确是个问题,后面得抓紧时间盖房子了。
过年阶段实在太忙了,一个人都恨不得劈成两半用,实在顾不上许多。
好在大西北冬天长,温度低,现在虽然过了正月十五,却还不到春耕的时候,倒是可以请其他生产队的社员一起盖房子。先把泥巴屋打出来,好歹能放糖化缸就行。
后面再想办法买砖头买水泥买沙子,盖正儿八经的厂房。
按照制糖过程,起码得有三个车间,制浆车间,制糖车间,以及糖精化车间。
从社员手里收上来的粉碎过的玉米芯子要在制浆车间蒸煮,而且车间还要制作麦芽乳,二者得送到制糖车间进行搅拌等待时间糖化,获得的糖水再经过熬制变成糖稀。有了这个,他们才好在车间里继续加工玉米花生糖。
大家越说越兴奋,光是想想那热火朝天的场景,就觉得未来充满希望。
田蓝趁机给大家鼓劲:加油啊,今年争取更上一层楼。
众人正热火朝天地展望未来,门口响起了自行车的车铃声。
大家有些奇怪,因为农村人写信少,所以公社邮局的邮递员也很少下乡送信,都是各个大队的人去公社办事时,顺便将信件拿回来。
而除了邮递员之外,还有谁能在村里骑自行车呢?农民没有工业券,有钱都买不到自行车。
大家伸头朝门口看,看到他们的居然是老熟人,食品厂的采购员孙兴邦。
田蓝和陈立恒都站了起来,笑着和对方打招呼:孙采购,过年好啊,你这是下乡指导工作还是拜年啊?
指导工作有点早,现在大家还没收心呢。
拜年又有点晚,过了正月十五,大家就默认年结束了。
孙兴邦抹了把脸,脸上挂着笑:可不敢说指导,我这不是来拿糖吗?
啊?众人都有些惊讶。
陈立恒直接问出声:怎么,榨糖厂不给你们供货了?
年前食品厂找上门是因为原料紧张,越到年尾,大家越是要争产量,处处都缺原料。而且腊月和正月是食品销售旺季,所以必须得备货。
但现在都过完年了,什么食品厂还缺糖啊?
孙兴邦也没瞒着人,直接说明情况:嗐,年前咱们厂的生产线全开,效益不错,生产的产品还打入了省城市场,反响蛮好。我们领导决定了,要扩大生产规模,争取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厂里的职工也支持,开了大会决定,今后还从你们这儿买糖稀。暂定每天500斤,后面要是产品反响好,还要再追加。
众人发出惊呼,他们本以为食品厂不会再拉糖,后面他们主要依靠散卖以及玉米花生糖来消耗糖稀呢,没想到还来了个意外惊喜。
孙兴邦骑车来赵家沟,就是为了提前给他们通气,好让糖坊的人做好准备。说玩正经事,他也不耽误大家干活,就准备趁着中午太阳好,骑车回去。省得太阳落山了,再骑车就太冷。
田蓝却喊住了他:正好,孙采购,你不来我们也要去找你呢。有好东西要请你看,不知道你感不感兴趣。
孙兴邦立刻表示有兴趣。
年前他跟工友们虽然忙得够呛,可是厂里效益好,大家伙儿都拿到了厚厚的年终奖,踏踏实实过了个肥年,心里痛快的很。
现在,他只欢迎好东西,绝对不怕麻烦。
田蓝朝陈立恒使了个眼色,陈立恒立刻会意。也好,等着他还跑去县城找销路。
两人带着孙兴邦去大棚看他们的蔬菜。
孙兴邦以前出差的时候见过塑料大棚,倒没觉得这玩意儿有什么好稀奇。等他进了暖呼呼的大棚,他又忍不住惊叹:你们这儿还真是搞出花来了。
瞧瞧这大盆里一畦畦绿油油的玩意儿,他认出来的就有小白菜、芹菜、茼蒿以及菠菜。别觉得绿色单调啊,你人在大西北,正月里看到绿色,只会觉得心神荡漾。
可以呀,都种出来了,这几样都能吃了吧?
田蓝笑着点头:小白菜、茼蒿和菠菜都是吃的时候,芹菜如果你想凉拌的话,现在也能吃。如果还想再长长,也没问题。
孙兴邦相当痛快:你们打算卖给我吗?没问题,每样各给我来两斤。不,5斤吧,我爸妈家,我老丈人家也要送点过去。
这一个冬天,大家基本依靠大白菜过日子,好久没吃过绿叶蔬菜了,他看着都想。
田蓝笑眯眯的:没问题,不过,你只要5斤吗?你们厂里的人不想吃新鲜菜呀?
孙兴邦愣了下,迅速反应过来:你们是想把这些菜都卖给我们厂里?
田蓝点头:对,如果你们不感兴趣的话,那我们再去找酒厂。他们厂的经济效益好,工人有钱,应该愿意吃新鲜货。
孙兴邦心中生出了微妙的集体荣誉感,迫不及待地脱口而出:我们厂的效益也不差,县里的工厂,我们绝对能排前面几号。
陈立恒在旁边帮腔:是这样的,我去县城办事,人家说到食品厂,个个都羡慕的不得了。
也不一定是食品厂的效益最好,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食品厂的人不愁吃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单这一条,都让人羡慕的不得了。
孙兴邦挺高了胸膛,故作谦虚:也就一般吧,其他厂的效益也不错。我估计大家都愿意吃新鲜菜。
他眼睛扫过菜地,估量着自己的带货能力,咬咬牙道:每样都给我来30斤吧,嫩芹菜我也要,这个拌香干滴点芝麻油,香的不得了。
田蓝立刻竖起大拇指夸他:果然是行家,小芹菜就是这么吃才最好吃。
刚长成的蔬菜连枯叶都没有,收拾起来特别快。
英子跑回家,喊她妈招呼左邻右舍的伯娘婶子过来摘菜,用了不到一个小时,120斤蔬菜就装在麻袋里,给他稳稳当当绑在了自行车后座上。
孙兴邦出门只带了50块钱,剩下的50块,等他下回带着司机过来拖糖再补上。
田蓝和对方挥手道别,半开玩笑道:孙采购,你可得替我们多宣传。我们保证每天都有新鲜菜。10亩大棚呢,绝对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
骑着车走的人嘴里答应着:一定一定。
田蓝叮嘱陈立恒:你啥时候去公社,记得给宋清远挂个电话。年前他没给我们卖出年货,年后好歹要帮我们卖菜。不然怎么能体现出他在县城工会的价值呢。
陈立恒笑着点头:好,我明天就去打电话。
其实不是宋清远不想组织卖年货,就年前的状况,根本没有多余的糖心给工会满足职工们的需要啊。
英子她妈看着田蓝手里抓着的大团结,惊讶得不行:这菜咋这么贵呢?都要赶上肉了。
往常地里的蔬菜是最不值钱的。比方说小白菜,一分钱就能抓一大把了。现在,涨了都有七八十倍。
她闺女在旁边强调:物以稀为贵。
英子的婶婶不以为然:这有啥好稀奇的?不还是地里长的菜吗?
那你得看时候呀。你现在去外面看看,除了我们大棚之外,哪里还有这么好的菜?东西稀奇,人家自然愿意掏钱买。
英子妈咂舌,感叹不已:也就是城里人舍得吃,换成我要,宁可买肉吃。
英子不乐意了:妈,你至于吗?现在光是从糖坊,你每天挣的钱也不至于买不起一斤菜吧。我不管,反正我买,我还想吃小芹菜拌香干呢。
英子妈都要心疼死了:你个丫头,嘴巴叼成这个样子,你就不能等到天暖和了以后再吃芹菜?咱家地里又不是不会种。
英子傲娇地抬起了下巴:我就想现在吃。
她婶娘一个劲儿地摇头:你这姑娘哦,真不会过日子。都像你这样,谁家还能过下去?
她妈在边上添油加醋:还没吃上国家粮呢,就先享受上了。
结果出乎她们的意料,当晚知青们回家说了大棚蔬菜长好了的事,第二天早上,就有社员到大棚买蔬菜了。
因为是本大队的人,所以田蓝给了优惠政策,5毛钱一斤。
饶是这样,大队书记还是觉得贵的离谱。啥时候青菜还能卖出鱼肉的价?
然而社员们不觉得呀。大家平常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可是难得有机会尝鲜,他们又愿意长长见识。
今年大家过了个肥年,又是肉又是糖,顿顿都见荤腥,人人吃了一肚子油水,看到小青菜,正是眼馋的时候呢。
再多的他们买不起,5毛钱尝尝味道总不是问题吧。
整个赵家沟大队,足有370多号社员,你有毛钱我五毛钱,本大队一天就卖出了100多块钱,简直闪瞎了知青们的眼。
原来大家有钱的时候,都很愿意花钱啊。
不过这回其他大队的人倒没跟过来买菜,他们来买霉豆渣的时候,还说自己的亲友奢侈。哪有掏这么多钱买菜的道理,过日子不是这种过法。
赵家沟的社员就暗自翻白眼,在心里埋汰对方。穷就穷呗,掏不出钱来买,就别假装勤俭节约。
反正钱是他们自己挣的,花了再挣就是了。他们这家沟养了金母鸡呢,生的都是金鸡蛋。
知青点的人却不像社员笑得那么欢畅。现在他们愁死了,糖厂的采购员给他们拿来了大订单,也给他们送来了大难题。
产能不够。
学校已经开学了,糖化缸必须得搬走。而即便是盖泥巴房也需要时间。显然,工厂的订单没那么多时间留给他们。
大家伙都跟着长吁短叹,谁都不愿意放弃订单。即便没有任何人在他们旁边儿提面命,知青们也心里有数,他们的小做法能不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就看这回能不能漂亮地如期完成订单了。
田蓝招呼大家集思广益:都想想看,咱们村里哪里还有空屋子?条件差点没问题,只要地方够大。哪怕黑不隆冬的也不影响。
众人绞尽脑汁,想了半天都没招。村里家家户户住房都挺紧张的,唯一空出来的知青点也挖了一堆发酵池用来酿酒,哪里还有空屋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