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白月光套路之后(59)
陈子惠的府邸离铜驼街不算太远,但若是徒步,也需要一些时候的, 如今子时已过, 楚王和匈奴人极有可能在此时起事, 而他却把这边的事情撇下来, 独独带着她回去。
你不去处理街上的事情吗?不知道匈奴人和楚王的人什么时候闹起来。
无事, 那边的人已经安排好了,何况,若是起事,也该再晚些时候的。
子时四刻,是所谓的距离太阳最远的时间,鬼气最盛,也是这驱鬼除疫的祭祀活动热闹到极点的时候,何况,这个时辰对于楚王还有着重要的意义。
前朝的末代皇帝驾崩于子时四刻前后,当年,长公主又参与其中,袒护了与她血脉相连的末代皇帝,因而在皇帝的眼里,他们便是自己如噩梦一般的存在。
在洛阳城里最宽阔的街上举办如此盛事,必定是经了皇帝的授意。
陈子惠派人打听过,在子时四刻,压轴的时候,祭祀活动中要驱的鬼便暗戳戳地指向了长公主与前朝的末代皇帝,那个他永远掩饰的伤疤。
算了算时间,把韩昭昭送回去,再返回来,也来得及。
你是知道了匈奴人与楚王的安排?
人全都聚到了铜驼街上,出了大街,就见不到人了,饶是如此,韩昭昭仍然压低声音问他。
猜到一些。
楚王是一个极为执拗的人,有了很深的执念之后不会轻易放下。
那他们的人都布置在何处,你知道吗?
铜驼街上有,宫殿外头应该也埋伏着,不过具体在哪里,我不知道,匈奴人易容技艺高超。
陈子惠想她问这个问题,应当是怕回了府邸之后,又有匈奴人过去骚乱。
又接着说道:我府邸那边,匈奴人已经去过一次了,无功而返,一会儿不会再去了。
哪知韩昭昭关心的不仅仅是这个,被陈子惠的一句匈奴人易容技艺高超点醒,忽然想起了方才见过的那个穿着一身白的姑娘与她的哥哥。
江星阑说话带些京城的口音,也有些北境的感觉,而她那个哥哥说起话来,是完完全全的北境味儿。
她说她的父母原是洛阳人,后来才搬去了晋阳,连她说话都是带了些许中原的口音,而比她年纪大的哥哥却是满口的北境口音,是比晋阳更靠北的地方。
细思起来,不大正常。
韩昭昭又回忆了一遍江星阑的哥哥与她说话的音调,从中抽取了一句话问陈子惠,这句话用雁门郡的话该如何说。
陈子惠常行在边塞,与匈奴人交手,这些口音都是听到过的,甚至还能悉数模仿出来。
不是雁门郡的话,她又试了代郡的话,也不是那个味儿,把在并州境内晋阳以北的郡都试了一遍,越往北越符合那种感觉。
是比云中郡还靠北的地方。
原先云中郡曾属中原的地界,是并州的最北部,与匈奴交界,只可惜,后来被丢了,成了匈奴的领土。
比云中郡还北的地方,自古以来都归于匈奴,虽在匈奴境内,但他们那里的不少人因为杂居,也讲汉话,只不过带了浓重的地域色彩在里面。
你问我这个,是什么意思?
陈子惠也察觉到了韩昭昭的不寻常。
今天在街上遇到了一对兄妹,那个哥哥说话便是这样,我听着与中原的口音不大相同,便来问问你。
陈子惠再一次肯定了她的猜测:就是匈奴话,只有匈奴人说话才带这种腔调,那个妹妹说话也是这样子吗?
不,有北境的感觉,中间却又夹杂了洛阳的口音。
陈子惠警觉起来,接着韩昭昭便向他讲述了他离开后,自己遇到这个姑娘的种种。
虽然她素来将陈子惠当做敌人,但在中原与匈奴的矛盾这一块还是拎得清楚的,同为中原人,她偏向的还是陈子惠。
她的身形如何?
比我稍微矮一点儿,很瘦的样子,大氅披在她的身上很是宽大。
陈子惠的手下一紧,蓦地想起了一个人。
她怎么会认错了你?
她说我像她的姐姐,但我没有见到她的姐姐长得是什么模样。
因为戴着的面具像?
不是,只是说我的身形像,看了我的面容之后,说更像。
你见到她长得是什么模样了吗?
见了,是一个很美的姑娘,十五六岁的样子,那一双眼睛顾盼生辉,让我想起了文人口中的洛水之神。
洛阳城外是汤汤的洛水,如一条丝带绕城而过,于是,文人将诗情画意与温柔赋予了它。
陈子惠又是一惊。
他了解过匈奴那里的易容之术,是依托高超的技艺,将脸化成另一个人的模样,可是,脸可以改,眼睛与神态却是变不了的。
他清楚地记得,那夜在雁门关下,有一个人身着黑衣,蒙着面,只露出一双眼睛,浓重的血腥与杀戮之下,这双眼睛顾盼生辉。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与韩昭昭的想法一样,想到了文人墨客口中的洛水之神,还有另外一个已经故去十几年的人。
是她?
陈子惠低声道出口。
韩昭昭瞬间意识到了陈子惠口中的她是谁。
接着又听陈子惠问道:你方才说,她告诉了你她的名字?
是。
她说她叫什么?
虽知她的名字是到一个地方便换上一个,但是自己取的名字还是有意义的,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捡两个汉字就往上凑。
化过多次名的陈子惠深知这一点。
她说她姓江,名为星阑。
姓江?哪个江?
江南的江。
江南,这一个词在他的心中漾起了波澜。
抬头,见到韩昭昭头上仍然戴着玉簪,如冰雪般洁白圣洁,想起了上面写的诗句,是长公主的故乡江南水乡。
姓什么不好,偏要姓江。
感慨了一句,又问道:还记不记得她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一身白,还戴了一个白狐的面具。
一身白?
陈子惠又是一阵怀疑,腊月初八日驱鬼除疫,该是一个喜庆的活动,放眼望去,还能隐隐地见到不算太远的铜驼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穿的都是鲜亮的衣服,堪称五彩斑斓。
在卫国的传统里,白色的意义一为圣洁高贵不可侵犯,二是在祭拜亡灵时候穿的,所谓的一身缟素。
就是一身白。
她疯了?
陈子惠感到不可理喻,说出来这么一句话。
哪怕落了一地的雪,在一群穿着鲜衣的人里面寻一个一身白的也格外容易,何况,这么与众不同的打扮,也更易被街上的人记住,暴露自己的行踪。
更冒险的是,她居然亲自来到韩昭昭面前转了一圈,揭开了韩昭昭的面具,与韩昭昭说了几句话,然后才走的。
跟她交手过几次,觉得她也是极为谨慎吃步步为营的人,没想到今日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让陈子惠自己都不由地怀疑,她这是真的受到了什么刺激还是故意设了个陷阱把人往里头套。
他觉得离自己有如此失控的时候已经很远了,洛阳城内腊月初八的驱鬼除疫仪式看似热闹,背后的含义却如同利剑刺向他的心口,每一次都把他伤得血淋淋的。
可目睹着它年复一年地举办,伤口结了疤,也麻木了,只是今夜这一地的雪又让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情境。
心里不过是一阵酸涩,不敢表现出来,要等,要忍,因为有一把刀悬在头上。
叹了口气,他转向身后的下人,描述了一遍江星阑的打扮,让他们去寻她的下落,不要打草惊蛇。
韩昭昭听着,心有余悸。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方才的那个人是竟然是那个在雁门关外见到的蒙面女子,出手狠辣又极其克制,像是经历了多次烈火淬炼的宝剑,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冷静。
今日见她,只是当她当做一个寻不到家的小姑娘,彷徨在热闹的街道上,找不到归处。
摘下她的面具那一刻,摸到她脸上一片泪,盈盈的泪眼中倒影着街上的灯火,望着她的目光不是敌意,而是如见故人的欣喜,转瞬又消失殆尽。
两段记忆相逢,两个人影重叠在一起,韩昭昭有一瞬间的恍惚,她从未想过这竟然是同一个人。
第96章 回忆
◎新婚之夜,想为你梳妆◎
方才江星阑就在她眼皮子底下, 她倒是让人溜走了。
韩昭昭甚是懊悔,也更加知道这件事情不同寻常,江星阑胆子这么大, 必然是有所依侍的,就像刚才, 是赌她认不出来她来,才敢这般放肆。
江星阑的行踪有了线索, 她更不确定下一步陈子惠要如何做,便问道:一会儿你要去哪儿?是去那边吗?
她指了指灯火辉煌、人潮涌动之处。
陈子惠瞧了她一眼, 阴影浮在她的脸颊上, 一阵寒风吹过,身子瑟瑟发抖。
先带你回去。
是不容置疑的语气。
那这边怎么办?
人可能就在眼前,便这般丢下不要了?
有他们在,无事, 就算我在这里,我也不能亲自到大街小巷里去找她,何况,知道我们在暗中寻找她的时候,人极有可能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大街上不少人带着面具,穿着极厚的衣服, 根本辨不出身形来,压根判断不出来哪些是普通百姓,哪些是混杂在其中的匈奴人。
对于这样没把握的事情, 陈子惠也没有抱几分希望, 还不如护韩昭昭的周全, 哪怕他清楚这一次匈奴人针对并不是韩昭昭, 但还是要确保她这里万无一失。
低头又瞧了瞧韩昭昭, 抓住了她的手,感觉她的手在微微抖,又冰凉,如同刚从冰湖里捞出来的一般。
抓住她的手,包住,韩昭昭感觉到一股暖流从手心钻到她的心里。
莫怕,没事的,他们去过了我的府中,一会儿便不会再去了。
一边安慰她,一边行在暗夜的长路上。
两个人贴得近,手揽住她,她半靠在他的怀里。
不多时,便到了府邸中,穿过夹道,推开了屋门,摆设在屋里的东西还是整齐的,可见匈奴人只是简单地转了一圈,没破坏什么东西,便走了。
陈子惠把提着的纸灯笼放到门口的一张长凳上,又借着些微的光,为她点了一根蜡烛,放到桌子上,离桌子不远的地方就是一张床。
这屋子是完全按照她家原来的样子布置的,也当做了她婚后的新房,现在,就让她先住了进来。
若是困了,便睡吧,若是担心的话,叫晓玉进来,陪你说上几句话。
韩昭昭的眉目低垂,点了点头。
在黯淡的烛光下,陈子惠只消一眼,便注意到了她插在发髻间的玉簪。
那一刻,无数思绪涌上心头,连带着旧时数不尽的恩恩怨怨。
你还戴着它?
嗯,你给我的,我瞧着很是好看。
仅有这个?
凑到她跟前,低声问道,吹出的热气在她的唇边转悠。
韩昭昭低着头,没答话,见他到了自己的身前,伸出手来,碰到了簪子,缓缓地将它从她的发捡拆下来。
一头乌发散落,披散下来,盈满了眼帘,从侧边看,更勾勒出柔美的身形来。
你拿走做什么?
想瞧瞧。
他把玉簪放在手中端详了片刻,这么多年的恩怨都被他攥在了手中,但很快,又把簪子归还了韩昭昭。
成婚的那日,戴上它,好不好?
闭眼便想起来羊脂玉配上大红喜衣的情景,一红一白,一热烈一清冷高洁,不知这一刻在梦里幻想描绘了多少次。
韩昭昭点头,稍微一抬起头来,见到陈子惠灿烂明媚的笑容,仿佛很久没有见到过,又仿佛在不久之前的梦里触摸过。
盯着他的脸瞧了片刻,似在欣赏一幅画卷。
但很快,她就想起了成婚的日子,是明日,或许在过不多时,就变成了今日。
卫国的婚礼通常在黄昏举行,而去新娘家迎亲都是在正午的时候,现在这情景,怕是要省掉迎亲的环节,直接在陈子惠的府中举行了。
事态控制不住的话,时候压根确定不下来,可能婚后的第二日都回不来。
她听到更漏中的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滴答滴答,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她微微偏过头,透过黯淡的灯光看向更漏,大致估计着现在过了子时一刻,还不到子时二刻。
你什么时候过去?再晚一些怕是来不及了吧。
不急,再等片刻。
他的眼神往下滑,最终落在了韩昭昭的手上,昏暗的光洒在玉簪上,一片素色,烛光还给它添上了些许暖意。
我再给你梳上发,别上簪子,好不好?
成婚之日,新娘是要身着大红喜衣,头戴凤冠,饰以金钗、玉簪,再由新郎在府门口相迎。
这是大喜的日子,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要刻在回忆里,如书卷一般,来回翻阅的,回味一遍有一遍的滋味。
只是韩昭昭这个婚礼,太敷衍了些,草草地举办,还偏偏选在了这个让他如鲠在喉的日子。
为何?
韩昭昭抬眼问他,没太捉摸到他的意思,烛火的光落入了她眼中,一跳一跳的。
忽然,韩昭昭抓住了他的手,问道:是你不确定会在什么时候回来了吗?
是,不过再晚,明天晚上也会回来的,回不来的话,也会派人给你带消息的。
现在还未过子时四刻,明天晚上指的还是腊月初八日。
她的手抓住陈子惠的袖子又紧了些,这话她感觉莫名地熟悉。
忽然,一丝担忧的情绪涌上心头。
对于这场婚礼的意义,她再清楚不过,一场交易而已,不必投入太多的感情。
一时间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何心里会漫上这种情绪来,无数回忆涌上心头。
她想起了小时在大街上见到的别人的成婚时的情景,凤冠披霞,十里红妆,一路鼓吹,一场婚礼,一掷千金。
那是洛阳城的显贵人家娶妻,是最常见的,最喧嚣的。
至于再以前的回忆,还有,只不过是跳入她脑海中是荒芜的背景。
这情景自然而然地在她的脑海中幻化出来,她也不知道是在何时发生过的情景。
是一个冬天,天上一勾残月,地上一片寒霜,宽阔的背景下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女子穿着一身红衣,是婚礼时穿着大红的喜衣,花式并不算繁复,应当出身于普通人家,背景是一片荒凉,不剩下几栋房子了,是经历过战火摧残的模样。
大雾茫茫,女子为他披上大氅,声音里带了关切和悲戚:你这一去,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
等战事结束了,就回来,应当是春天。
温热的手捧上她露在外面,被寒风吹得冰凉的脸颊,宛如捧着一件珍宝。
唇轻轻地覆上了她的额头,顺着她的额头缓缓地滑下,最后落到了她的唇上,手扶住了她的月要肢。
片刻后,才松开。
手又抚上了她的乌发,这时,韩昭昭才注意到女子的头发是散乱的,发钗随意地簪在如云的乌发上。
洞房后第二日天亮的时候,是该穿戴得整齐,淡扫蛾眉,轻施粉黛,拜见长辈。
而他们却在夜间出来,妆容不整,可见战事发生之突然。
我再为你理梳一下发,戴上这支簪子。
恋耽美
你不去处理街上的事情吗?不知道匈奴人和楚王的人什么时候闹起来。
无事, 那边的人已经安排好了,何况,若是起事,也该再晚些时候的。
子时四刻,是所谓的距离太阳最远的时间,鬼气最盛,也是这驱鬼除疫的祭祀活动热闹到极点的时候,何况,这个时辰对于楚王还有着重要的意义。
前朝的末代皇帝驾崩于子时四刻前后,当年,长公主又参与其中,袒护了与她血脉相连的末代皇帝,因而在皇帝的眼里,他们便是自己如噩梦一般的存在。
在洛阳城里最宽阔的街上举办如此盛事,必定是经了皇帝的授意。
陈子惠派人打听过,在子时四刻,压轴的时候,祭祀活动中要驱的鬼便暗戳戳地指向了长公主与前朝的末代皇帝,那个他永远掩饰的伤疤。
算了算时间,把韩昭昭送回去,再返回来,也来得及。
你是知道了匈奴人与楚王的安排?
人全都聚到了铜驼街上,出了大街,就见不到人了,饶是如此,韩昭昭仍然压低声音问他。
猜到一些。
楚王是一个极为执拗的人,有了很深的执念之后不会轻易放下。
那他们的人都布置在何处,你知道吗?
铜驼街上有,宫殿外头应该也埋伏着,不过具体在哪里,我不知道,匈奴人易容技艺高超。
陈子惠想她问这个问题,应当是怕回了府邸之后,又有匈奴人过去骚乱。
又接着说道:我府邸那边,匈奴人已经去过一次了,无功而返,一会儿不会再去了。
哪知韩昭昭关心的不仅仅是这个,被陈子惠的一句匈奴人易容技艺高超点醒,忽然想起了方才见过的那个穿着一身白的姑娘与她的哥哥。
江星阑说话带些京城的口音,也有些北境的感觉,而她那个哥哥说起话来,是完完全全的北境味儿。
她说她的父母原是洛阳人,后来才搬去了晋阳,连她说话都是带了些许中原的口音,而比她年纪大的哥哥却是满口的北境口音,是比晋阳更靠北的地方。
细思起来,不大正常。
韩昭昭又回忆了一遍江星阑的哥哥与她说话的音调,从中抽取了一句话问陈子惠,这句话用雁门郡的话该如何说。
陈子惠常行在边塞,与匈奴人交手,这些口音都是听到过的,甚至还能悉数模仿出来。
不是雁门郡的话,她又试了代郡的话,也不是那个味儿,把在并州境内晋阳以北的郡都试了一遍,越往北越符合那种感觉。
是比云中郡还靠北的地方。
原先云中郡曾属中原的地界,是并州的最北部,与匈奴交界,只可惜,后来被丢了,成了匈奴的领土。
比云中郡还北的地方,自古以来都归于匈奴,虽在匈奴境内,但他们那里的不少人因为杂居,也讲汉话,只不过带了浓重的地域色彩在里面。
你问我这个,是什么意思?
陈子惠也察觉到了韩昭昭的不寻常。
今天在街上遇到了一对兄妹,那个哥哥说话便是这样,我听着与中原的口音不大相同,便来问问你。
陈子惠再一次肯定了她的猜测:就是匈奴话,只有匈奴人说话才带这种腔调,那个妹妹说话也是这样子吗?
不,有北境的感觉,中间却又夹杂了洛阳的口音。
陈子惠警觉起来,接着韩昭昭便向他讲述了他离开后,自己遇到这个姑娘的种种。
虽然她素来将陈子惠当做敌人,但在中原与匈奴的矛盾这一块还是拎得清楚的,同为中原人,她偏向的还是陈子惠。
她的身形如何?
比我稍微矮一点儿,很瘦的样子,大氅披在她的身上很是宽大。
陈子惠的手下一紧,蓦地想起了一个人。
她怎么会认错了你?
她说我像她的姐姐,但我没有见到她的姐姐长得是什么模样。
因为戴着的面具像?
不是,只是说我的身形像,看了我的面容之后,说更像。
你见到她长得是什么模样了吗?
见了,是一个很美的姑娘,十五六岁的样子,那一双眼睛顾盼生辉,让我想起了文人口中的洛水之神。
洛阳城外是汤汤的洛水,如一条丝带绕城而过,于是,文人将诗情画意与温柔赋予了它。
陈子惠又是一惊。
他了解过匈奴那里的易容之术,是依托高超的技艺,将脸化成另一个人的模样,可是,脸可以改,眼睛与神态却是变不了的。
他清楚地记得,那夜在雁门关下,有一个人身着黑衣,蒙着面,只露出一双眼睛,浓重的血腥与杀戮之下,这双眼睛顾盼生辉。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与韩昭昭的想法一样,想到了文人墨客口中的洛水之神,还有另外一个已经故去十几年的人。
是她?
陈子惠低声道出口。
韩昭昭瞬间意识到了陈子惠口中的她是谁。
接着又听陈子惠问道:你方才说,她告诉了你她的名字?
是。
她说她叫什么?
虽知她的名字是到一个地方便换上一个,但是自己取的名字还是有意义的,绝对不会随随便便捡两个汉字就往上凑。
化过多次名的陈子惠深知这一点。
她说她姓江,名为星阑。
姓江?哪个江?
江南的江。
江南,这一个词在他的心中漾起了波澜。
抬头,见到韩昭昭头上仍然戴着玉簪,如冰雪般洁白圣洁,想起了上面写的诗句,是长公主的故乡江南水乡。
姓什么不好,偏要姓江。
感慨了一句,又问道:还记不记得她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
一身白,还戴了一个白狐的面具。
一身白?
陈子惠又是一阵怀疑,腊月初八日驱鬼除疫,该是一个喜庆的活动,放眼望去,还能隐隐地见到不算太远的铜驼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穿的都是鲜亮的衣服,堪称五彩斑斓。
在卫国的传统里,白色的意义一为圣洁高贵不可侵犯,二是在祭拜亡灵时候穿的,所谓的一身缟素。
就是一身白。
她疯了?
陈子惠感到不可理喻,说出来这么一句话。
哪怕落了一地的雪,在一群穿着鲜衣的人里面寻一个一身白的也格外容易,何况,这么与众不同的打扮,也更易被街上的人记住,暴露自己的行踪。
更冒险的是,她居然亲自来到韩昭昭面前转了一圈,揭开了韩昭昭的面具,与韩昭昭说了几句话,然后才走的。
跟她交手过几次,觉得她也是极为谨慎吃步步为营的人,没想到今日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让陈子惠自己都不由地怀疑,她这是真的受到了什么刺激还是故意设了个陷阱把人往里头套。
他觉得离自己有如此失控的时候已经很远了,洛阳城内腊月初八的驱鬼除疫仪式看似热闹,背后的含义却如同利剑刺向他的心口,每一次都把他伤得血淋淋的。
可目睹着它年复一年地举办,伤口结了疤,也麻木了,只是今夜这一地的雪又让他想起了十五年前的情境。
心里不过是一阵酸涩,不敢表现出来,要等,要忍,因为有一把刀悬在头上。
叹了口气,他转向身后的下人,描述了一遍江星阑的打扮,让他们去寻她的下落,不要打草惊蛇。
韩昭昭听着,心有余悸。
她怎么也没有想到方才的那个人是竟然是那个在雁门关外见到的蒙面女子,出手狠辣又极其克制,像是经历了多次烈火淬炼的宝剑,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冷静。
今日见她,只是当她当做一个寻不到家的小姑娘,彷徨在热闹的街道上,找不到归处。
摘下她的面具那一刻,摸到她脸上一片泪,盈盈的泪眼中倒影着街上的灯火,望着她的目光不是敌意,而是如见故人的欣喜,转瞬又消失殆尽。
两段记忆相逢,两个人影重叠在一起,韩昭昭有一瞬间的恍惚,她从未想过这竟然是同一个人。
第96章 回忆
◎新婚之夜,想为你梳妆◎
方才江星阑就在她眼皮子底下, 她倒是让人溜走了。
韩昭昭甚是懊悔,也更加知道这件事情不同寻常,江星阑胆子这么大, 必然是有所依侍的,就像刚才, 是赌她认不出来她来,才敢这般放肆。
江星阑的行踪有了线索, 她更不确定下一步陈子惠要如何做,便问道:一会儿你要去哪儿?是去那边吗?
她指了指灯火辉煌、人潮涌动之处。
陈子惠瞧了她一眼, 阴影浮在她的脸颊上, 一阵寒风吹过,身子瑟瑟发抖。
先带你回去。
是不容置疑的语气。
那这边怎么办?
人可能就在眼前,便这般丢下不要了?
有他们在,无事, 就算我在这里,我也不能亲自到大街小巷里去找她,何况,知道我们在暗中寻找她的时候,人极有可能都不知道去了哪里。
大街上不少人带着面具,穿着极厚的衣服, 根本辨不出身形来,压根判断不出来哪些是普通百姓,哪些是混杂在其中的匈奴人。
对于这样没把握的事情, 陈子惠也没有抱几分希望, 还不如护韩昭昭的周全, 哪怕他清楚这一次匈奴人针对并不是韩昭昭, 但还是要确保她这里万无一失。
低头又瞧了瞧韩昭昭, 抓住了她的手,感觉她的手在微微抖,又冰凉,如同刚从冰湖里捞出来的一般。
抓住她的手,包住,韩昭昭感觉到一股暖流从手心钻到她的心里。
莫怕,没事的,他们去过了我的府中,一会儿便不会再去了。
一边安慰她,一边行在暗夜的长路上。
两个人贴得近,手揽住她,她半靠在他的怀里。
不多时,便到了府邸中,穿过夹道,推开了屋门,摆设在屋里的东西还是整齐的,可见匈奴人只是简单地转了一圈,没破坏什么东西,便走了。
陈子惠把提着的纸灯笼放到门口的一张长凳上,又借着些微的光,为她点了一根蜡烛,放到桌子上,离桌子不远的地方就是一张床。
这屋子是完全按照她家原来的样子布置的,也当做了她婚后的新房,现在,就让她先住了进来。
若是困了,便睡吧,若是担心的话,叫晓玉进来,陪你说上几句话。
韩昭昭的眉目低垂,点了点头。
在黯淡的烛光下,陈子惠只消一眼,便注意到了她插在发髻间的玉簪。
那一刻,无数思绪涌上心头,连带着旧时数不尽的恩恩怨怨。
你还戴着它?
嗯,你给我的,我瞧着很是好看。
仅有这个?
凑到她跟前,低声问道,吹出的热气在她的唇边转悠。
韩昭昭低着头,没答话,见他到了自己的身前,伸出手来,碰到了簪子,缓缓地将它从她的发捡拆下来。
一头乌发散落,披散下来,盈满了眼帘,从侧边看,更勾勒出柔美的身形来。
你拿走做什么?
想瞧瞧。
他把玉簪放在手中端详了片刻,这么多年的恩怨都被他攥在了手中,但很快,又把簪子归还了韩昭昭。
成婚的那日,戴上它,好不好?
闭眼便想起来羊脂玉配上大红喜衣的情景,一红一白,一热烈一清冷高洁,不知这一刻在梦里幻想描绘了多少次。
韩昭昭点头,稍微一抬起头来,见到陈子惠灿烂明媚的笑容,仿佛很久没有见到过,又仿佛在不久之前的梦里触摸过。
盯着他的脸瞧了片刻,似在欣赏一幅画卷。
但很快,她就想起了成婚的日子,是明日,或许在过不多时,就变成了今日。
卫国的婚礼通常在黄昏举行,而去新娘家迎亲都是在正午的时候,现在这情景,怕是要省掉迎亲的环节,直接在陈子惠的府中举行了。
事态控制不住的话,时候压根确定不下来,可能婚后的第二日都回不来。
她听到更漏中的水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滴答滴答,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她微微偏过头,透过黯淡的灯光看向更漏,大致估计着现在过了子时一刻,还不到子时二刻。
你什么时候过去?再晚一些怕是来不及了吧。
不急,再等片刻。
他的眼神往下滑,最终落在了韩昭昭的手上,昏暗的光洒在玉簪上,一片素色,烛光还给它添上了些许暖意。
我再给你梳上发,别上簪子,好不好?
成婚之日,新娘是要身着大红喜衣,头戴凤冠,饰以金钗、玉簪,再由新郎在府门口相迎。
这是大喜的日子,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是要刻在回忆里,如书卷一般,来回翻阅的,回味一遍有一遍的滋味。
只是韩昭昭这个婚礼,太敷衍了些,草草地举办,还偏偏选在了这个让他如鲠在喉的日子。
为何?
韩昭昭抬眼问他,没太捉摸到他的意思,烛火的光落入了她眼中,一跳一跳的。
忽然,韩昭昭抓住了他的手,问道:是你不确定会在什么时候回来了吗?
是,不过再晚,明天晚上也会回来的,回不来的话,也会派人给你带消息的。
现在还未过子时四刻,明天晚上指的还是腊月初八日。
她的手抓住陈子惠的袖子又紧了些,这话她感觉莫名地熟悉。
忽然,一丝担忧的情绪涌上心头。
对于这场婚礼的意义,她再清楚不过,一场交易而已,不必投入太多的感情。
一时间连她自己也说不清,为何心里会漫上这种情绪来,无数回忆涌上心头。
她想起了小时在大街上见到的别人的成婚时的情景,凤冠披霞,十里红妆,一路鼓吹,一场婚礼,一掷千金。
那是洛阳城的显贵人家娶妻,是最常见的,最喧嚣的。
至于再以前的回忆,还有,只不过是跳入她脑海中是荒芜的背景。
这情景自然而然地在她的脑海中幻化出来,她也不知道是在何时发生过的情景。
是一个冬天,天上一勾残月,地上一片寒霜,宽阔的背景下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女子穿着一身红衣,是婚礼时穿着大红的喜衣,花式并不算繁复,应当出身于普通人家,背景是一片荒凉,不剩下几栋房子了,是经历过战火摧残的模样。
大雾茫茫,女子为他披上大氅,声音里带了关切和悲戚:你这一去,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回来。
等战事结束了,就回来,应当是春天。
温热的手捧上她露在外面,被寒风吹得冰凉的脸颊,宛如捧着一件珍宝。
唇轻轻地覆上了她的额头,顺着她的额头缓缓地滑下,最后落到了她的唇上,手扶住了她的月要肢。
片刻后,才松开。
手又抚上了她的乌发,这时,韩昭昭才注意到女子的头发是散乱的,发钗随意地簪在如云的乌发上。
洞房后第二日天亮的时候,是该穿戴得整齐,淡扫蛾眉,轻施粉黛,拜见长辈。
而他们却在夜间出来,妆容不整,可见战事发生之突然。
我再为你理梳一下发,戴上这支簪子。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