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她说哪里不一样,她也说不出来,但张知鱼知道,这就是古代社会根深蒂固的阶级观。即使是现代,这样的事儿还少吗?但唯一不同的是,现代人自己心里明白,而李氏只是懵懵懂懂什么都还不知道,就打心眼儿里认为自己不行了。
古代百姓的苦真是说也说不尽,即便现在张家人已经过得还算不错,若真有机会,她还是会马不停蹄地回到现代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只要她先让张家过上好日子。
一家人聊着天,说些白日里的趣事很快一顿饭就吃完了。
张知鱼跟在阿公身后往小药房走,隐隐约约地从前院的门缝中看到一双黑亮的眼睛,吓得浑身都抖了起来,才吃了饭又吹了冷风,这一惊就不停地打嗝儿。
阿公已经不是从前的阿公,若是往常,他一定会轻轻拍鱼姐儿的背顺气。但教了她这些日子,阿公俨然已经将大孙女当成了自个儿的半个同行一个准后辈,在这样的事上就严厉了很多。
他弯腰眯着眼看着张知鱼笑得像只老狐狸:来,告诉阿公,怎么样才能治呃逆?
这样熟悉的话,张知鱼在念书时有个三灾两病都会被医生这么逮着问,有时候还会三师会诊呐,于是瞬间就紧张起来,嗝也不打了,极顺畅地看着阿公笑:我知道,吓吓孩子就行喽~
胡说,小孩儿哪能吓。惊死的每天都得多少人?张阿公瞪她,心里很不满意。
张知鱼就想起来,这会儿的小孩是多么矜贵,就连打个喷嚏都能唬得全家团团转儿,想了想就道,我吹了冷风,这是寒了胃,老胡大夫说要用丁香散。小孩儿可以靠推拿,平时也不能让他们吃太饱。
夏姐儿悄咪咪跟在后头,一听这话儿就头皮发麻,慌忙踮着脚回去找月姐儿耍了。她大姐现在可坏,好人不跟坏人玩儿。
那头桂花在门口听得清楚,她只当鱼姐儿能跟在老张大夫身边不被赶走就算是学了,却不知是这样手把手地教导,便出声喊道:鱼姐儿,是我,桂花。我来找你看病。
张知鱼眼睛一亮,几步跑过去打开大门,待看清了眼前的人,就惊讶道:你真是桂花?
桂花已经完全变了样儿,她从前人生得白还带着婴儿肥,后来变得又黑又瘦,但冬日衣服臃肿实在看不出来什么。现好生梳洗了一通,人又白了不少,杂乱的头发也被好好地用绳子梳了上去,张知鱼才发觉,一整年的磋磨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明明已经是十岁的孩子,看着反不如八岁的人,脸色蜡黄又瘦又小。
张阿公已从夏姐儿那个大喇叭嘴里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会儿见到人这般模样,就笑着招手:好孩子,快进来。
屋子里燃了碳,桂花青白的脸被暖暖的气一熏就红润起来。
张阿公让她把手伸出来。
桂花支支吾吾低头道:我让鱼姐儿看行不行?
张知鱼道:桂花,我现在医术还没我阿公好呢。
桂花红了脸只说:刚刚在门外我都听见了,我知道你会看病,给你看也是一样的。
张知鱼就看阿公。
张阿公已是成了精的老大夫,成日家跟穷苦人打交道,怎不知桂花的言外之意,不外乎怕没钱给,想着鱼姐儿年纪小能少收些。
这样的事太多了,张阿公见怪不怪,便对孙女道:你且看看。
其实张知鱼下午已经看过,此时再摸不过是防止意外而已,她让桂花张开嘴看了看舌头,又摸了摸脉道:下午我就说过了,你脉相弱,身子虚,这些都要好好养,起码得想法子日日吃饱。我听说有的孩子小时候饿狠了就会长不高。
桂花看着自己已经十岁了只跟鱼姐儿差不多高,这一年她就没长过,只觉得晴天霹雳,一个小矮子能嫁得好人家吗?不被纯氏卖给娶不了媳妇儿的丑汉就谢天谢地了,便抓着鱼姐儿的手道:我还能治好吗?
张知鱼认真道:当然能,你还这么小,以后必须要想办法吃饱,也不能干那么多活儿,养得一二年就好了。
张阿公听了也点头,他不用摸就有数儿,实在这样的病人就没有可看的,因为病因太简单了,就是养得不好饿得狠了也累得狠了,只要吃好睡好就能养回来。但这样简单的事,不仅万家提供不了,这附近的人家就没有一家能提供的,张知鱼自己在家还时常干活儿呢。
这话瞒得了别人却瞒不了当家人,李氏听了就道:万家老老小小那么些,怎么就偏饿着桂花一个?还不是愿意饿着她?就算是乡下的孩子也少有这样枯瘦的,往年桂花娘在时一家人也没多几个钱,桂花怎么就好好的?
隔壁新来的邻居叮叮咚咚地折腾了好些天,竹枝巷子的人都没见过里边的人出来,周围的门户再没有这家这样严实的。
孙婆子去探了好几回门才知了底细。
原隔壁住的是个带了孩子的寡妇,先头男人姓顾,在苏州府做教谕,今年一病死了,夫家看上了孤儿寡母的钱财便合了伙儿想强要了来。
顾教谕早就知道族里是个什么德行。早早就写了休书给妻子,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将家里田地铺子具折了现银给妻小,等一发丧就让她们回娘家。
但阮氏娘家哪里靠得住,几个妯娌都虎视眈眈,就连亲娘也时常从她身上刮去一层皮,从前她还肯给点儿,免得别人说她是没娘家的人,如今丈夫去了就剩一个孩子。阮氏心志却坚起来,守着丈夫哭了一二场,一等人落地,提了包袱便连夜带着孩子一起跑出来藏着,只等着孩子往后有了造化再风风光光地回去给丈夫上香。
阮氏原想着在东城买个好点的宅子,她家孩子听了却不肯,挑来挑去才择了竹枝巷子。只为着隔壁住的是张巡捕,孤儿寡母的倒还安全些。
李氏听孙婆子说得有模有样。心里信了一大半儿,她只怕来的不是正经人,原人家门户严是为了守孝,想起桂花就叹:都是爹娘,这却是个立得住的。
顾家露了口风儿也便是个信号,孙婆子掐头去尾一说,没得几日竹枝巷的人家都知道了新来的顾家是个肥寡妇。巷子里就热闹起来,成日都有许多婆子打水时一块嘀咕,真说得里边跟相门侯府也差不离,日日等着里边往外送礼,开开富贵眼。
大周朝风俗如此,搬家不给周围的邻居送礼,那就是明摆着要跟街坊断交。人在外头,除了宗族就是邻居,阮氏一个寡妇已经没了娘家和夫家,街坊便决不能得罪。
但左等右等顾家还是没个动静,又年关将近,家中要做的事儿实在太多,大家便逐渐忘了这事。
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水县家家户户都开始谢灶。张家所有人都忙了起来,李氏也不去河上了,买了食材就在家专心准备过年。张大郎也日夜都在外边,县城人流越来越多,时常有吵架拌嘴打起来的,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鱼姐儿也因保和堂放了假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张阿公能学医。族里也是出了力的,所以他每年回乡拜年祭祖时,都会给族里的病人看看,这次他准备带着鱼姐儿一起。
实际上按正经学徒进程。这会儿张知鱼还该在背经脉穴位和药材药性。但张阿公就没教过人,只把着自己有的想到哪儿将到哪儿。以至于鱼姐儿刚学了一个月,都已经自己摸脉了。
若叫赵掌柜知了,回家赵聪就得挨一顿毒打。
这样密集地学习,课业就繁重了起来,张知鱼学得也有些吃力。
但还好有一道光会永远照在她身上,鱼姐儿看着娘亲如是说。
第26章 、天生该做街坊
李氏端着磨好的糯米和红豆往厨房走,对鱼姐儿投来的目光视若无睹。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对老百姓来说是顶重要的一件事,苏州周围的人家在这一天都要做了团子给灶王爷上供,希望他来年依然能保佑家中事事顺利,五谷丰登。
祭拜完灶神的团子末了还得如腊八粥一般分给周围亲厚的邻居,这样要做的事就太多了,李氏哪有心情理孩子。
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张知鱼见娘不理自个儿,放了笔就喊:娘,我要吃咸团子!
那头沾了满脸墨跟个花猫似的夏姐儿虎了脸叫:娘,我和爹都吃甜的,不做咸的,咸的狗都不吃!
李氏只假装没听到,提了篮子就钻进厨房。
梅姐儿和孙婆子早把灶上打点好了,只等着李氏一来就开火。
南水县习惯做粉团,团子越大寓意就越好。
李氏每年都要做两个拳头那么大的粉团自家吃。分给街坊的便是小小的一串跟汤圆一样,但谁家也不会挑剔,住在这条巷子的人大多都没地,米面样样都得从外买了来,谁家舍得做那么些团子?只要能互相尝个滋味就是很好的兆头了。
李氏虽然不想废那么多心神,但家里人多口味儿也怪。月姐儿和水姐儿年年都为着甜咸口拌嘴。没得法子,李氏为了不至于让这个家因个团子散了伙儿,只好每年都做两种。
她取了糯米粉调好面就往里塞早早调好的猪肉馅儿和鱼肉馅儿捏好上了蒸笼,再将两碗泡好的红豆煮熟后压成泥,取了糖和猪油拌匀。
若是寻常主妇,甜团做到这样的程度只等着晾冷了捏成团便算是做好了,李氏却别有巧思,喜欢把流油的咸蛋黄用豆沙裹得紧了才算完,这样的团子做出来又甜咸适中,又软又滑,谁也挑不出错儿来。
李氏手艺好,年年街坊从不落下张家人,就为这能得张家还回去的小丸子。
这天还不到中午,整个南水县都是灶火蒸出的暖暖甜香,街上提着大包小包灶团的人络绎不绝,且这会儿已经不设宵禁,直到元宵节过后才会恢复常态,所以到处都闹哄哄的。
在这样快活的氛围里,竹枝巷子的主妇却犯了难,黎氏带着自家做的虾藕团坐在李氏房里道:咱们可要给顾家送礼?
虽是询问的口气,但李氏哪里看不出大伙儿的不情愿。普通百姓人生三大乐不外乎吃大户、发横财、看乐子,吃大户且在发横财前边儿,可见大伙儿对这事儿多期待了。
久不见大户动弹,小民坐不住了,咂着嘴感叹阮氏真乃绝顶主妇也,地皮子且还没踩热就想倒赚一笔团子吃,难怪往竹枝巷子来,这不是合该大伙儿一块儿做邻居么?
看着黎氏眼里的赞叹和不满,李氏心里好笑:她们孤儿寡母的,想省点儿也很正常,谁家没了男人不想方设法赚点嚼用。但这团子不值几个钱,你我贸然上门就怕别人以为咱们巴结,不如等她家送了来再回礼,不曾送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黎氏也觉得这个主意好,拿了小丸子就回家往外一说,果然巷子里便纷纷平静下来,静等阮氏出招,好些婆子媳妇儿连饭都不曾吃得多少,心心念念地预备着如何与顾家打得有来有回。
正在家里画花画鸟的阮氏听了小丫头禄儿的话心里直想跪在衙门跟前儿喊声青天大老爷,民妇实在是冤枉呐。
在古代,女人嫁人便是二投胎,阮氏头胎不行,二胎却投对了路子。顾教谕对她那是好得没话儿说,两人成婚十来年,一个下地做饭样样能干的村姑早已改头换面。现在别说人情往来,就连切个菜她都能把手砍了。
顾教谕一去,阮氏本想着自个儿支楞起来,不成想做了两顿饭,家里碗筷都换了一轮,疼得婆子都喊天,再不要她动一根手指。
日子一长阮氏也想开了,估摸着一家子靠着顾教谕遗产也能滋滋润润活得一世,便放宽了心该吃吃该喝喝。除了想起丈夫时还流泪儿。这些日子竟活生生胖了一小圈。
念起顾教谕,阮氏泪珠子又淌了一脸,连声吩咐道:咱们家还有些好食材,我吃不得荤,慈姑却不能不吃,你用鸡汤吊了味儿哄慈姑是素的吃了,顾郎见了也不忍心他这样守着。
丫鬟婆子都是顾教谕从前精挑细选的忠仆,让她们抹了脖子替主子去死也不是不可能,只看她们能跟着妇孺连夜溜走就知必不会反驳阮氏了。
几个人提了一大桶糯米几只鸡就摸到厨房偷摸煮起来,怕味儿散出去还在慈姑房里放了好些熏叶祛味儿。
顾慈看着一家老小掩耳盗铃的样子,废了好大的力气才装成一点不知。爹娘感情有多好他不是不知道,娘这样做不过全是为了自己而已,爹不在了,那么照顾家中的担子就该由他担起来。
若阮氏花光了钱财,这只能说明是自己做儿子的无用而已。
想到这他便夹起一个团子细细吃了。阮氏见了果然高兴,也陪着吃了不少。
那头婆子丫鬟紧赶慢赶,忙得大汗淋漓才在晚膳前做好了灶团给各家分去。
鱼姐儿正在前院跟着阿公练字,开门就见门口站了个穿绿色比甲的小丫头提着木盒子结结巴巴道:阮娘子让我来给你家送团子。
李氏接过盒子开了一看,里边竟放了两个比粽子还大些的灶团,默不作声地换了珍珠小团,把自家正准备吃的粉团放了进去。
回头切开一看,里边尽是香菇青菜,再困难的人家这会儿也没有用这个抵事的。
月姐儿气得都抖了:嫂子,我找他们去!咱们家可是猪肉豆沙做的灶团可贵呢,怎么能换这么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张知鱼却闻着中间有点点淡雅的肉香,想起传说中各家大户用八只鸡吊青菜的典故来,提了筷子就往嘴里送了一块嚼了。
心里都很有意见的张家人默默地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小馋鬼。
张知鱼咽了就道:鸡肉味的呢,很好吃。
夏姐儿看着那香菇青菜笑得险从桌子上跌下去,捂住肚子就叫:大姐又作怪,她又逗人!
李氏鼻子多尖?听了这话却没笑,也伸手夹了一块吃了,然后在张家人的注目中缓缓感叹道:真是鸡肉味的,我还当鸡汤吊白菜是胡诌,原人家竟真这么吃。
李氏的舌头,还用得着怀疑?
张阿公背着手就从墙角翻出一坛子酒来配它,鸡多贵啊,张家人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呐。
从这天起,在张家人心里,那顾家简直就是个名副其实的金窝窝啦。
但怀着跟月姐儿一样念头的可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几乎囊括了整个巷子。
苦惯了的人家都爱浓油赤酱,撇去油腥的鸡肉味,那得多淡?
大家哪尝得出来?有当家的主妇吃了几口把筷子一撂就感叹:这个寡妇是有真本事的,一堆素菜就换走了半个巷子的肉团!渐渐的心里也将她当个对手了。
作者有话说:
周四入v啦,真的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如果可以我再厚颜请大家看看另一本种田预收《大宋包租婆》。入v以后发文的时间会改到晚上零点。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文里出现的苏州习俗来源于《清嘉录》,如果大家对江南风俗感兴趣这本书就是宝藏哦。鸭蛋黄的做法也不是李氏独创,只是我开了一滴金手指。
感谢在20220314 07:04:19~20220315 05:45: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极星、永远的宝蓝色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章 、一年攒三文的硬汉
张家人对街坊间的暗流涌动一点不知,家里老老少少吃了饭就坐在院子里点着烛一块儿做数口粥。
张家的孩子除了拿钱和吃饭的时候会由衷欣喜外,其他时候都恨不得没过年这回事。就是因为南水县要遵守的风俗实在太多了,光干活就能从年末干到年头,还件件不重样。
像腊月二十六本来家家户户都要用杂米红豆熬粥,听说在这天喝了粥就不会生病。只这样日日耗费糖油的日子除了大户人家实际上也少有人按着黄历过的。
恋耽美
古代百姓的苦真是说也说不尽,即便现在张家人已经过得还算不错,若真有机会,她还是会马不停蹄地回到现代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只要她先让张家过上好日子。
一家人聊着天,说些白日里的趣事很快一顿饭就吃完了。
张知鱼跟在阿公身后往小药房走,隐隐约约地从前院的门缝中看到一双黑亮的眼睛,吓得浑身都抖了起来,才吃了饭又吹了冷风,这一惊就不停地打嗝儿。
阿公已经不是从前的阿公,若是往常,他一定会轻轻拍鱼姐儿的背顺气。但教了她这些日子,阿公俨然已经将大孙女当成了自个儿的半个同行一个准后辈,在这样的事上就严厉了很多。
他弯腰眯着眼看着张知鱼笑得像只老狐狸:来,告诉阿公,怎么样才能治呃逆?
这样熟悉的话,张知鱼在念书时有个三灾两病都会被医生这么逮着问,有时候还会三师会诊呐,于是瞬间就紧张起来,嗝也不打了,极顺畅地看着阿公笑:我知道,吓吓孩子就行喽~
胡说,小孩儿哪能吓。惊死的每天都得多少人?张阿公瞪她,心里很不满意。
张知鱼就想起来,这会儿的小孩是多么矜贵,就连打个喷嚏都能唬得全家团团转儿,想了想就道,我吹了冷风,这是寒了胃,老胡大夫说要用丁香散。小孩儿可以靠推拿,平时也不能让他们吃太饱。
夏姐儿悄咪咪跟在后头,一听这话儿就头皮发麻,慌忙踮着脚回去找月姐儿耍了。她大姐现在可坏,好人不跟坏人玩儿。
那头桂花在门口听得清楚,她只当鱼姐儿能跟在老张大夫身边不被赶走就算是学了,却不知是这样手把手地教导,便出声喊道:鱼姐儿,是我,桂花。我来找你看病。
张知鱼眼睛一亮,几步跑过去打开大门,待看清了眼前的人,就惊讶道:你真是桂花?
桂花已经完全变了样儿,她从前人生得白还带着婴儿肥,后来变得又黑又瘦,但冬日衣服臃肿实在看不出来什么。现好生梳洗了一通,人又白了不少,杂乱的头发也被好好地用绳子梳了上去,张知鱼才发觉,一整年的磋磨对孩子来说是多大的伤害。
明明已经是十岁的孩子,看着反不如八岁的人,脸色蜡黄又瘦又小。
张阿公已从夏姐儿那个大喇叭嘴里知道了来龙去脉,这会儿见到人这般模样,就笑着招手:好孩子,快进来。
屋子里燃了碳,桂花青白的脸被暖暖的气一熏就红润起来。
张阿公让她把手伸出来。
桂花支支吾吾低头道:我让鱼姐儿看行不行?
张知鱼道:桂花,我现在医术还没我阿公好呢。
桂花红了脸只说:刚刚在门外我都听见了,我知道你会看病,给你看也是一样的。
张知鱼就看阿公。
张阿公已是成了精的老大夫,成日家跟穷苦人打交道,怎不知桂花的言外之意,不外乎怕没钱给,想着鱼姐儿年纪小能少收些。
这样的事太多了,张阿公见怪不怪,便对孙女道:你且看看。
其实张知鱼下午已经看过,此时再摸不过是防止意外而已,她让桂花张开嘴看了看舌头,又摸了摸脉道:下午我就说过了,你脉相弱,身子虚,这些都要好好养,起码得想法子日日吃饱。我听说有的孩子小时候饿狠了就会长不高。
桂花看着自己已经十岁了只跟鱼姐儿差不多高,这一年她就没长过,只觉得晴天霹雳,一个小矮子能嫁得好人家吗?不被纯氏卖给娶不了媳妇儿的丑汉就谢天谢地了,便抓着鱼姐儿的手道:我还能治好吗?
张知鱼认真道:当然能,你还这么小,以后必须要想办法吃饱,也不能干那么多活儿,养得一二年就好了。
张阿公听了也点头,他不用摸就有数儿,实在这样的病人就没有可看的,因为病因太简单了,就是养得不好饿得狠了也累得狠了,只要吃好睡好就能养回来。但这样简单的事,不仅万家提供不了,这附近的人家就没有一家能提供的,张知鱼自己在家还时常干活儿呢。
这话瞒得了别人却瞒不了当家人,李氏听了就道:万家老老小小那么些,怎么就偏饿着桂花一个?还不是愿意饿着她?就算是乡下的孩子也少有这样枯瘦的,往年桂花娘在时一家人也没多几个钱,桂花怎么就好好的?
隔壁新来的邻居叮叮咚咚地折腾了好些天,竹枝巷子的人都没见过里边的人出来,周围的门户再没有这家这样严实的。
孙婆子去探了好几回门才知了底细。
原隔壁住的是个带了孩子的寡妇,先头男人姓顾,在苏州府做教谕,今年一病死了,夫家看上了孤儿寡母的钱财便合了伙儿想强要了来。
顾教谕早就知道族里是个什么德行。早早就写了休书给妻子,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将家里田地铺子具折了现银给妻小,等一发丧就让她们回娘家。
但阮氏娘家哪里靠得住,几个妯娌都虎视眈眈,就连亲娘也时常从她身上刮去一层皮,从前她还肯给点儿,免得别人说她是没娘家的人,如今丈夫去了就剩一个孩子。阮氏心志却坚起来,守着丈夫哭了一二场,一等人落地,提了包袱便连夜带着孩子一起跑出来藏着,只等着孩子往后有了造化再风风光光地回去给丈夫上香。
阮氏原想着在东城买个好点的宅子,她家孩子听了却不肯,挑来挑去才择了竹枝巷子。只为着隔壁住的是张巡捕,孤儿寡母的倒还安全些。
李氏听孙婆子说得有模有样。心里信了一大半儿,她只怕来的不是正经人,原人家门户严是为了守孝,想起桂花就叹:都是爹娘,这却是个立得住的。
顾家露了口风儿也便是个信号,孙婆子掐头去尾一说,没得几日竹枝巷的人家都知道了新来的顾家是个肥寡妇。巷子里就热闹起来,成日都有许多婆子打水时一块嘀咕,真说得里边跟相门侯府也差不离,日日等着里边往外送礼,开开富贵眼。
大周朝风俗如此,搬家不给周围的邻居送礼,那就是明摆着要跟街坊断交。人在外头,除了宗族就是邻居,阮氏一个寡妇已经没了娘家和夫家,街坊便决不能得罪。
但左等右等顾家还是没个动静,又年关将近,家中要做的事儿实在太多,大家便逐渐忘了这事。
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水县家家户户都开始谢灶。张家所有人都忙了起来,李氏也不去河上了,买了食材就在家专心准备过年。张大郎也日夜都在外边,县城人流越来越多,时常有吵架拌嘴打起来的,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鱼姐儿也因保和堂放了假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张阿公能学医。族里也是出了力的,所以他每年回乡拜年祭祖时,都会给族里的病人看看,这次他准备带着鱼姐儿一起。
实际上按正经学徒进程。这会儿张知鱼还该在背经脉穴位和药材药性。但张阿公就没教过人,只把着自己有的想到哪儿将到哪儿。以至于鱼姐儿刚学了一个月,都已经自己摸脉了。
若叫赵掌柜知了,回家赵聪就得挨一顿毒打。
这样密集地学习,课业就繁重了起来,张知鱼学得也有些吃力。
但还好有一道光会永远照在她身上,鱼姐儿看着娘亲如是说。
第26章 、天生该做街坊
李氏端着磨好的糯米和红豆往厨房走,对鱼姐儿投来的目光视若无睹。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对老百姓来说是顶重要的一件事,苏州周围的人家在这一天都要做了团子给灶王爷上供,希望他来年依然能保佑家中事事顺利,五谷丰登。
祭拜完灶神的团子末了还得如腊八粥一般分给周围亲厚的邻居,这样要做的事就太多了,李氏哪有心情理孩子。
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张知鱼见娘不理自个儿,放了笔就喊:娘,我要吃咸团子!
那头沾了满脸墨跟个花猫似的夏姐儿虎了脸叫:娘,我和爹都吃甜的,不做咸的,咸的狗都不吃!
李氏只假装没听到,提了篮子就钻进厨房。
梅姐儿和孙婆子早把灶上打点好了,只等着李氏一来就开火。
南水县习惯做粉团,团子越大寓意就越好。
李氏每年都要做两个拳头那么大的粉团自家吃。分给街坊的便是小小的一串跟汤圆一样,但谁家也不会挑剔,住在这条巷子的人大多都没地,米面样样都得从外买了来,谁家舍得做那么些团子?只要能互相尝个滋味就是很好的兆头了。
李氏虽然不想废那么多心神,但家里人多口味儿也怪。月姐儿和水姐儿年年都为着甜咸口拌嘴。没得法子,李氏为了不至于让这个家因个团子散了伙儿,只好每年都做两种。
她取了糯米粉调好面就往里塞早早调好的猪肉馅儿和鱼肉馅儿捏好上了蒸笼,再将两碗泡好的红豆煮熟后压成泥,取了糖和猪油拌匀。
若是寻常主妇,甜团做到这样的程度只等着晾冷了捏成团便算是做好了,李氏却别有巧思,喜欢把流油的咸蛋黄用豆沙裹得紧了才算完,这样的团子做出来又甜咸适中,又软又滑,谁也挑不出错儿来。
李氏手艺好,年年街坊从不落下张家人,就为这能得张家还回去的小丸子。
这天还不到中午,整个南水县都是灶火蒸出的暖暖甜香,街上提着大包小包灶团的人络绎不绝,且这会儿已经不设宵禁,直到元宵节过后才会恢复常态,所以到处都闹哄哄的。
在这样快活的氛围里,竹枝巷子的主妇却犯了难,黎氏带着自家做的虾藕团坐在李氏房里道:咱们可要给顾家送礼?
虽是询问的口气,但李氏哪里看不出大伙儿的不情愿。普通百姓人生三大乐不外乎吃大户、发横财、看乐子,吃大户且在发横财前边儿,可见大伙儿对这事儿多期待了。
久不见大户动弹,小民坐不住了,咂着嘴感叹阮氏真乃绝顶主妇也,地皮子且还没踩热就想倒赚一笔团子吃,难怪往竹枝巷子来,这不是合该大伙儿一块儿做邻居么?
看着黎氏眼里的赞叹和不满,李氏心里好笑:她们孤儿寡母的,想省点儿也很正常,谁家没了男人不想方设法赚点嚼用。但这团子不值几个钱,你我贸然上门就怕别人以为咱们巴结,不如等她家送了来再回礼,不曾送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黎氏也觉得这个主意好,拿了小丸子就回家往外一说,果然巷子里便纷纷平静下来,静等阮氏出招,好些婆子媳妇儿连饭都不曾吃得多少,心心念念地预备着如何与顾家打得有来有回。
正在家里画花画鸟的阮氏听了小丫头禄儿的话心里直想跪在衙门跟前儿喊声青天大老爷,民妇实在是冤枉呐。
在古代,女人嫁人便是二投胎,阮氏头胎不行,二胎却投对了路子。顾教谕对她那是好得没话儿说,两人成婚十来年,一个下地做饭样样能干的村姑早已改头换面。现在别说人情往来,就连切个菜她都能把手砍了。
顾教谕一去,阮氏本想着自个儿支楞起来,不成想做了两顿饭,家里碗筷都换了一轮,疼得婆子都喊天,再不要她动一根手指。
日子一长阮氏也想开了,估摸着一家子靠着顾教谕遗产也能滋滋润润活得一世,便放宽了心该吃吃该喝喝。除了想起丈夫时还流泪儿。这些日子竟活生生胖了一小圈。
念起顾教谕,阮氏泪珠子又淌了一脸,连声吩咐道:咱们家还有些好食材,我吃不得荤,慈姑却不能不吃,你用鸡汤吊了味儿哄慈姑是素的吃了,顾郎见了也不忍心他这样守着。
丫鬟婆子都是顾教谕从前精挑细选的忠仆,让她们抹了脖子替主子去死也不是不可能,只看她们能跟着妇孺连夜溜走就知必不会反驳阮氏了。
几个人提了一大桶糯米几只鸡就摸到厨房偷摸煮起来,怕味儿散出去还在慈姑房里放了好些熏叶祛味儿。
顾慈看着一家老小掩耳盗铃的样子,废了好大的力气才装成一点不知。爹娘感情有多好他不是不知道,娘这样做不过全是为了自己而已,爹不在了,那么照顾家中的担子就该由他担起来。
若阮氏花光了钱财,这只能说明是自己做儿子的无用而已。
想到这他便夹起一个团子细细吃了。阮氏见了果然高兴,也陪着吃了不少。
那头婆子丫鬟紧赶慢赶,忙得大汗淋漓才在晚膳前做好了灶团给各家分去。
鱼姐儿正在前院跟着阿公练字,开门就见门口站了个穿绿色比甲的小丫头提着木盒子结结巴巴道:阮娘子让我来给你家送团子。
李氏接过盒子开了一看,里边竟放了两个比粽子还大些的灶团,默不作声地换了珍珠小团,把自家正准备吃的粉团放了进去。
回头切开一看,里边尽是香菇青菜,再困难的人家这会儿也没有用这个抵事的。
月姐儿气得都抖了:嫂子,我找他们去!咱们家可是猪肉豆沙做的灶团可贵呢,怎么能换这么个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张知鱼却闻着中间有点点淡雅的肉香,想起传说中各家大户用八只鸡吊青菜的典故来,提了筷子就往嘴里送了一块嚼了。
心里都很有意见的张家人默默地看着这个不争气的小馋鬼。
张知鱼咽了就道:鸡肉味的呢,很好吃。
夏姐儿看着那香菇青菜笑得险从桌子上跌下去,捂住肚子就叫:大姐又作怪,她又逗人!
李氏鼻子多尖?听了这话却没笑,也伸手夹了一块吃了,然后在张家人的注目中缓缓感叹道:真是鸡肉味的,我还当鸡汤吊白菜是胡诌,原人家竟真这么吃。
李氏的舌头,还用得着怀疑?
张阿公背着手就从墙角翻出一坛子酒来配它,鸡多贵啊,张家人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呐。
从这天起,在张家人心里,那顾家简直就是个名副其实的金窝窝啦。
但怀着跟月姐儿一样念头的可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几乎囊括了整个巷子。
苦惯了的人家都爱浓油赤酱,撇去油腥的鸡肉味,那得多淡?
大家哪尝得出来?有当家的主妇吃了几口把筷子一撂就感叹:这个寡妇是有真本事的,一堆素菜就换走了半个巷子的肉团!渐渐的心里也将她当个对手了。
作者有话说:
周四入v啦,真的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如果可以我再厚颜请大家看看另一本种田预收《大宋包租婆》。入v以后发文的时间会改到晚上零点。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文里出现的苏州习俗来源于《清嘉录》,如果大家对江南风俗感兴趣这本书就是宝藏哦。鸭蛋黄的做法也不是李氏独创,只是我开了一滴金手指。
感谢在20220314 07:04:19~20220315 05:45: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北极星、永远的宝蓝色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27章 、一年攒三文的硬汉
张家人对街坊间的暗流涌动一点不知,家里老老少少吃了饭就坐在院子里点着烛一块儿做数口粥。
张家的孩子除了拿钱和吃饭的时候会由衷欣喜外,其他时候都恨不得没过年这回事。就是因为南水县要遵守的风俗实在太多了,光干活就能从年末干到年头,还件件不重样。
像腊月二十六本来家家户户都要用杂米红豆熬粥,听说在这天喝了粥就不会生病。只这样日日耗费糖油的日子除了大户人家实际上也少有人按着黄历过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