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老头依旧没睁眼,却开了腔含含糊糊道:快拿来给我尝尝,吃完这一口我就要回金陵了。
柳儿红着眼打开纸包,母油船鸭的浓香顿时撒得满屋子都是,柳儿没有见过李氏的船鸭,但她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船鸭了。
但那鸭子递到崔老头嘴边儿,崔老头还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肉香四溢的当口,张知鱼摸了摸崔老头的手,有些不忍地拉住柳儿道:崔爷爷走了。
回到家鱼姐儿好半天都没说话,这会儿她才猛然发现,疾病在这个时代有多可怕,那些鲜活的人,只是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会烟消云散,再也不见了。
普通人就是这样人如草芥,这样的病在富贵人家根本不算什么,但因为缺医少药普通人遇上个简单的病症也会被拖死。张家也有病人,王阿婆就是,说不得在上头的大夫眼里这也算不得什么病,只要挥挥手就能治好了,但阶级却永远限制了他们求医的机会。现代人有许多跨越阶级的机会,在大周朝,那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些人本来可以不死却死了,张家也是别人眼里蝼蚁般的百姓,或许有一天这样的厄运就会来到张家,又或许厄运早就来了,至少张知鱼和张阿公现在都还治不了王阿婆。
张知鱼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学医,而不是去绣花做饭,这些事情产生的价值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她想往后永远为崔老头们、为桂花们看病。
从前在医学院随口发出的誓言第一次回响在张知鱼耳边。在现代时她学医是只是因为爸妈喜欢,后来跟着阿公学医,她只是想学一门手艺不要让自己饿死。
但此刻张知鱼闭上眼对自己道: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她不愿意做什么政客,她也没有能力去做,只愿今生能与家人常在,亲朋好友长命百岁。
*失钱财从头再来
且说回鱼姐儿拜别了柳儿定好相会的日子,便一路一声不吱地闷头赶路。李三郎见了这事儿也有些被震住了,但他好歹也多吃十来年饭,还稳得住心神,只想着家去后得改改懒病多学几样本事。起码除了种地还得有门营生才能旱涝保收,不至于在济善堂穷得治不起病死了,这多造孽。
舅甥二人各有各的心思,直将张大郎殷切的眼神儿忘到九霄云外。只夏姐儿还不知生死,当崔老头是睡着了,心里还惦记着她爹的三十文钱。
遗憾地跟大姐道:买它十个炮一齐放到天上去,还不得把花妞牛哥儿羡慕死了。
这话李三郎听了都惊心:你爹存了整十年,就这三十个钱,你还要一齐放到天上去给他看。你就这么忍心?
夏姐儿听小舅这么一说也心痛起爹来,遂走过面具摊跟前就拉住大姐不肯走了,指着嫦娥面具要买给爹戴。
这就是司马昭之心了,张知鱼想着以后要用到的东西便决心做个铁公鸡,哪肯多掏一文钱,就道:你自己不是该有十八文?
夏姐儿捂住腰包摇头:我舍不得花我的,但我舍得花别人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姐?
还能因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你抠喽。张知鱼摸着夏姐儿的肥荷包道。
李三郎身上除了姐夫交过来的三十文便一分也无,但他也觉得在路边摊背着姐姐买劳什子武林秘籍,还不如夏姐儿两个花了,姐夫怎一把年纪了还发些毛头小子的梦儿?
怪道说外甥像舅,见李三郎眼也不眨地花了十五文钱买了三个面具,还不落自个儿的,鱼姐儿又心疼了,把剩下的钱抢过来道:剩下的得给我爹买书呢不许花了。
几人左逛右逛都没见着卖书的地摊,这也就是方巡检给张大郎灌的迷魂汤,书本还能有放地上卖的,士大夫的唾沫还不得把人喷死了。
且他爹又不是天选之子。这般想着,鱼姐儿身子一转却见着虹桥边一个卖羊肉汤的小摊贩桌子底下垫了个东西,隐约还能看到上面写了一个刀字。
张知鱼心里犯嘀咕,莫不是张大郎真是有着运道?
李三郎不识字但书还是认得出来的,也拍拍屁股笑了几声:你爹这是找着了。
那摊贩也是在路边乞丐窝翻出来的书,原本这附近有个老乞丐在这要了好些年饭,这个月却忽然不见踪影,听说是跌河里淹死了,今早衙门来人查乞丐窝,甩出来一本书,他就捡了起来,还当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打开一看都画的小人儿,丑就不说了还是穿衣服的。当下就垫了桌角,这会儿一听张知鱼要,就疑心是什么宝贝,嘴皮子一碰就要一两银子。
李三郎冷笑几声,转身就走。
小贩见着他们真走了又连忙喊住人道:那你们想给多少钱?这可是我们家祖传的。
李三郎在家里看店,还价的那都是附近几个乡的婆子,这些年下来早就深谙此道,一个磕巴都没打便斩钉截铁道:只给两文。
小贩真个惊了不轻,舀汤的勺子差点儿没捏稳,不乐意道:小伙子净说些笑话儿。我这桌子且还要它垫脚。你抽了书今早我不得收摊儿?为你两文钱倒还赔去一锅汤。
羊肉贵得没谱,小贩的羊汤也只是用羊大骨炖出来的。因手艺好闻起来格外香浓,但吃在嘴里实际上就没那么多滋味儿了。
张知鱼见夏姐儿眼睛都冒绿光了,转了转眼珠道:那我们买你一碗羊汤,你把这个送我们,桌角我让小舅给你找东西垫。
一碗羊汤十五文呢。赚头大多了,小贩心里盘算了几下就同意道:那可得让他快些儿回来。
李三郎从包袱里把张大郎最后十五文钱儿摸出来递给小贩。
张知鱼见了都有些不忍落,夏姐儿看着有汤吃只高兴得都跳了起来。
小贩接手摸了好几遍,拣出三枚私铸钱道:这个铜低,我不收,要不然只算一个钱儿。
在货郎摊子上私铸钱还能算半文,比这划算多了,张知鱼不肯,就从荷包里摸了三个出来把张大郎的又装回去。
先前崔老头剩下的油纸包,鸭头被柳儿装到崔老头身上了,估摸着得陪着下土,剩下的油纸包还没来得及丢,李三郎
听他这样说便翻出来装了捧土,包得严严实实给他垫桌子上。
小贩摇了两下,见果然不坏便接过李三郎递来的数口粥坛子往里装了一碗。这一碗不算多,但也够张家人人喝上两口了,所以舅甥三个都打算带了回去一起吃。
那头张大郎午间本是不回家在衙门吃公家饭的,这会儿却提了刀一个人在桌上坐着。午时还有些时候,堂屋还没人。
张知鱼一进门就看见她爹盯着门望眼欲穿,便跑过去递给她爹一本黑乎乎的刀书。张大郎翻开一看果然高兴,他也不识多少字,这样画出来的正适合他。
只张大郎还有件心心念念的事儿他的血汗钱,见三个人都不开口,就提起了心问:剩下的钱呢?
张知鱼还没说话,夏姐儿已经跑去厨房取了碗,让爹往里倒羊汤,张大郎还以为是小舅子买的,接手就欣赏地拍了两下李三郎肩膀。
夏姐儿却想着这个是爹买的,先舀了一勺给张大郎喂过去:娘疼我和大姐不疼爹,我对爹好。
张大郎喝了汤仿佛吃了蜜。
但钱就是夏姐儿第一个带头花的呐,张知鱼看张大郎都乐上天了,便叹了口气摇摇头道:爹,先前儿我说错了,你那堆钱里还有私铸的,算起来竟然只有二十七文半。
张大郎不认,坚持是三十文,并让她赶紧把剩下的交出来:等会你娘过来就来不及了。
李三郎吹了下还烫口的羊汤嘿嘿笑:姐夫,哪还有剩,你这不是正喝着呢吗?
如此,张大郎为了个地摊文学,又得从头再来,只这回很有些不同,他女儿还是心疼他的。张大郎摸着袖子里缝起来的三文钱想。
家里也不止多了张大郎一个伤心人,李三郎歇得一二日要走了,两个外甥女都舍不得这个带着她们又吃又喝还到处疯玩的小舅。夏姐儿趴在地下抱住李三郎大腿嚎啕大哭,便没丝毫形象可言,真是见者伤心闻着落泪。
李三郎素来自诩铁石心肠的男儿眼眶一红也抱着两个外甥女抽噎道:等入夏了舅舅接你们家去玩,咱家有辆小船呢,到时接了你们挖藕去。
张家自然没有不应的,谁还能拦着孩子去外婆家玩儿?只李家往前从没这样说过,李三郎这是提醒他们没照顾好孩子呐。张有金的事儿过去了这许久,当时消息瞒得也不算严密,保不齐三两黄汤下肚他会说出些什么来,李家真要打听也不是打听不到。
张大郎明白小舅子的言外之意。亲送了他出去道:你且放心,那贼子我必不会放过。之前是一直没得着空会乡,节后正好趁着给张老大拜年把个杂碎收拾了,就张有金那怂货,保准他不敢离了南水县,还在家窝着吃他老娘。
如此李三郎便快活地拿着姐姐送的一背篼年货租车回家去也,里边还有李氏误会后补给他的十五文羊肉汤钱呐。
*上元佳节初相会
张知鱼自出了一趟门回来,学习越发努力起来,往日还见她惯常跟这夏姐儿几个白日四处溜达,现在年都过了还不见她停歇,日日泡在小药房对着那丑巴巴的木人研究。
即便出门也是去找桂花。
桂花如今在家胆子大了许多,再不似从前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几个嫂子要指派她,让她端碗她就能失手跌个粉碎,让她洗衣她就能搓烂衣裳,几回下来嫂子们都心疼物件儿,再不让她上灶下水地替自己做活儿。
果然万老头日日只顾着吃喝玩乐,没得他苦的地方同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从前他不会说儿子儿媳们,这会儿也就不会说桂花。
只家里条件确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桂花吃了张阿公开的药,养了个年还不见长肉,心里更怕起来。
张知鱼抽了空就问她:我用针给你调理,你愿意吗?
桂花明白张知鱼还没正经治过人,但她身体已经这样,扎针总不会扎死人吧?便点头应下来。
这套固本培元针也是张知鱼从前学的,她记得的针法一共只有两套,另一套就是麻醉针灸术了。
张知鱼再也不想看着原本有机会健康活着的人在她面前渐渐衰弱了,便约了日子常让她来家里扎。
尚还未到应约之时,李氏就开始心疼死鱼姐儿这般年岁就起早贪黑地学习起来,便盘算着趁元宵节好好带着她跟家里人出门耍耍。
一过了年日子就越过越快,转眼便是元宵佳节。
这在大周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不待入夜巷子里便没了人影,家家门口挂了灯笼便约着相熟的亲朋好友,一同出门看花灯。
李氏这一天也不干活做饭,一家子一齐走到春河边买了碗乳糖圆子做晚食。
圆子小小的一只却口味繁多,张知鱼要了一碗玫瑰卤的,一入口就能尝出来这就是元宵,还带着点点咸味儿,虽味道远比不上她娘做的,但不那么美味的外食也是一番别有滋味的享受。
这会儿这样精致的小吃还不曾风靡大周朝整个疆域,也只有在江南地界儿上才能在正月十五吃到一口。
张家人忙碌了一整年,这个时候连张大郎都放了假,一家人才真正的有了一天全家都能聚在一起的空闲。
李氏拿了家里最好的衣服给几个女孩子穿上,当然说是最好,也就是没有补丁的棉衣而已,又用红珠串了几朵花给她们插在头上,水姐儿买的彩线花样子最后还是落在梅姐儿手里,废了好些功夫亲做了几把迎春花团扇给底下几个小的拿着,一人再提了盏荷花灯,这样看着就很精神漂亮了,且小孩子有一股别样的生气,张家人本来就生得好,故此一路上都有熟人给鱼姐儿几个打招呼。
拿着各式小吃,张家人沿着被火印得通红的河一路往灯市走。
再贫困的人家在这时也会站在桥边上听戏班子唱戏听曲儿,往日本就拥挤的河面更是水泄不通,大船上彩台高筑的名妓也拿了胡琴琵琶吹拉弹唱起来。这些许多都是大户人家和官府请来的人,老百姓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能享受一番江南的富有。
正是灯火阑珊,意尽而归时,喧闹的人潮逐渐散开,鱼姐儿随着爹娘站在傩戏摊跟前儿听戏,台上人带了各色彩色面具,穿着鬼神相关的衣服为来年消灾驱邪。
正演到的黄父鬼被八仙一剑杀死时,隔着张横眉怒目的钟馗面具,张知鱼隐约见着旁边河岸上有一个体态风流的柔弱女孩子一个人站在灯前儿。
隔着重重人影花火,她越看这个背影越觉得熟悉,忽然想起那天顾家院子里的邻居来,便挤过人群直走到她跟前儿道:你是顾家的小孩吗?怎么一个人在这,你家里人呢?
顾慈正站在河边看人放河灯,转过身来就对上一张圆圆的笑脸,一下也把鱼姐儿认了出来:就是你那天趴在我家墙头的?
张知鱼点点头,丝毫不觉得羞耻,她们竹枝巷子的小孩心里就没得害羞这两个字。只见这女孩子真如松山冷月般清丽,心里就高兴起来,看她虽比自己还高些,却念在自己心理年龄更大,开口便充了大道:顾妹妹,我是不是以前见过你?
顾慈欲言又止,想到阮氏终是没吱声,只见她比自己还小半个头,就纠正道:我过了年就七岁了,你有六岁吗?
当然了,我六月份就七岁了,而且是周岁。
顾慈却不想当弟弟妹妹,只告诉她: 我三月份就七周岁了。
好吧。张知鱼见自己没理就开始转移话题:人家都说过年要放花,我这还有个冲天炮你放不放?
顾慈其实没放过,但输人不输阵,就点点头认真道:没问题,我在家玩得可多了。
张知鱼也没玩过这最新的冲天炮,还是夏姐儿买给她的。
顾慈接过来研究了半天才找到引线,用火折子点了放在地上。
张知鱼看着圆圆的炮忽然心跳有些快道:你知道它往哪边冲吗?
它还要冲?它要冲到哪里去?顾慈也懵了。
张知鱼手有点哆嗦了,这会儿人少但还有好些大老爷坐在河边喝夜茶呐。
顾慈眼疾手快地将炮丢到河里,不成想这冲天炮还真有些威力,挨到河沿又蹿了上来直奔茶摊,轰一声把个茶客惊得四处逃窜。
夏姐儿正在吃糕,抬头看到大姐放了她买的冲天炮,眼睛里满是赞叹:这就是冲天炮,它真的能开好大的花啊。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两家长辈。阮氏走过来见儿子炸了人家茶摊,忙派人去看有没有人受伤,又取了一两银子嘱咐丫鬟:看看砸坏了什么没有,把人家坏了的东西都赔了,若没有便请茶客再吃一道压惊茶。
好在这样的玩意儿也就是个花样子,中看不中用。真有点儿用的哪能流到百姓手里?茶客急奔了一阵儿还以为雷打下来了,歇住脚儿站在远处不住地往里瞧,见是个炮仗就骂骂咧咧地又走回来要自个儿没喝完的那盏茶。
摊主却将碎末叶换成了野趣的正经茶,苏州本来茶园也多,百姓喝不成那上好的碧螺春,家家也能存点儿沫子尝味儿。茶摊上最好的也就是五文一杯的乡下收上来的散茶,离着好喝且差一大截,但比起碎沫子强多了。
回头的茶客得这一盏滋味儿,没得多会儿又快活起来。
顾家搬家那天张知鱼是见过顾家人的,虽然当时阮氏不曾露脸儿,但她还是一下认出来这是隔壁的娘子。
张知鱼见顾慈要走,就拉住他道:你来了这么久怎么不出来跟我们一起玩。一个人在家多无聊啊,往后我们一块儿玩好不好?
顾慈眼睛亮亮地盯着她,虽没说一个字,谁还看不出他的意思?这是盼着一起出门呐。
恋耽美
柳儿红着眼打开纸包,母油船鸭的浓香顿时撒得满屋子都是,柳儿没有见过李氏的船鸭,但她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船鸭了。
但那鸭子递到崔老头嘴边儿,崔老头还躺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肉香四溢的当口,张知鱼摸了摸崔老头的手,有些不忍地拉住柳儿道:崔爷爷走了。
回到家鱼姐儿好半天都没说话,这会儿她才猛然发现,疾病在这个时代有多可怕,那些鲜活的人,只是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就会烟消云散,再也不见了。
普通人就是这样人如草芥,这样的病在富贵人家根本不算什么,但因为缺医少药普通人遇上个简单的病症也会被拖死。张家也有病人,王阿婆就是,说不得在上头的大夫眼里这也算不得什么病,只要挥挥手就能治好了,但阶级却永远限制了他们求医的机会。现代人有许多跨越阶级的机会,在大周朝,那可能性微乎其微。
这些人本来可以不死却死了,张家也是别人眼里蝼蚁般的百姓,或许有一天这样的厄运就会来到张家,又或许厄运早就来了,至少张知鱼和张阿公现在都还治不了王阿婆。
张知鱼忽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学医,而不是去绣花做饭,这些事情产生的价值对她来说都没有什么不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她想往后永远为崔老头们、为桂花们看病。
从前在医学院随口发出的誓言第一次回响在张知鱼耳边。在现代时她学医是只是因为爸妈喜欢,后来跟着阿公学医,她只是想学一门手艺不要让自己饿死。
但此刻张知鱼闭上眼对自己道:不为良医便为良相。她不愿意做什么政客,她也没有能力去做,只愿今生能与家人常在,亲朋好友长命百岁。
*失钱财从头再来
且说回鱼姐儿拜别了柳儿定好相会的日子,便一路一声不吱地闷头赶路。李三郎见了这事儿也有些被震住了,但他好歹也多吃十来年饭,还稳得住心神,只想着家去后得改改懒病多学几样本事。起码除了种地还得有门营生才能旱涝保收,不至于在济善堂穷得治不起病死了,这多造孽。
舅甥二人各有各的心思,直将张大郎殷切的眼神儿忘到九霄云外。只夏姐儿还不知生死,当崔老头是睡着了,心里还惦记着她爹的三十文钱。
遗憾地跟大姐道:买它十个炮一齐放到天上去,还不得把花妞牛哥儿羡慕死了。
这话李三郎听了都惊心:你爹存了整十年,就这三十个钱,你还要一齐放到天上去给他看。你就这么忍心?
夏姐儿听小舅这么一说也心痛起爹来,遂走过面具摊跟前就拉住大姐不肯走了,指着嫦娥面具要买给爹戴。
这就是司马昭之心了,张知鱼想着以后要用到的东西便决心做个铁公鸡,哪肯多掏一文钱,就道:你自己不是该有十八文?
夏姐儿捂住腰包摇头:我舍不得花我的,但我舍得花别人的,这是为什么呢大姐?
还能因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你抠喽。张知鱼摸着夏姐儿的肥荷包道。
李三郎身上除了姐夫交过来的三十文便一分也无,但他也觉得在路边摊背着姐姐买劳什子武林秘籍,还不如夏姐儿两个花了,姐夫怎一把年纪了还发些毛头小子的梦儿?
怪道说外甥像舅,见李三郎眼也不眨地花了十五文钱买了三个面具,还不落自个儿的,鱼姐儿又心疼了,把剩下的钱抢过来道:剩下的得给我爹买书呢不许花了。
几人左逛右逛都没见着卖书的地摊,这也就是方巡检给张大郎灌的迷魂汤,书本还能有放地上卖的,士大夫的唾沫还不得把人喷死了。
且他爹又不是天选之子。这般想着,鱼姐儿身子一转却见着虹桥边一个卖羊肉汤的小摊贩桌子底下垫了个东西,隐约还能看到上面写了一个刀字。
张知鱼心里犯嘀咕,莫不是张大郎真是有着运道?
李三郎不识字但书还是认得出来的,也拍拍屁股笑了几声:你爹这是找着了。
那摊贩也是在路边乞丐窝翻出来的书,原本这附近有个老乞丐在这要了好些年饭,这个月却忽然不见踪影,听说是跌河里淹死了,今早衙门来人查乞丐窝,甩出来一本书,他就捡了起来,还当是什么值钱的玩意儿,打开一看都画的小人儿,丑就不说了还是穿衣服的。当下就垫了桌角,这会儿一听张知鱼要,就疑心是什么宝贝,嘴皮子一碰就要一两银子。
李三郎冷笑几声,转身就走。
小贩见着他们真走了又连忙喊住人道:那你们想给多少钱?这可是我们家祖传的。
李三郎在家里看店,还价的那都是附近几个乡的婆子,这些年下来早就深谙此道,一个磕巴都没打便斩钉截铁道:只给两文。
小贩真个惊了不轻,舀汤的勺子差点儿没捏稳,不乐意道:小伙子净说些笑话儿。我这桌子且还要它垫脚。你抽了书今早我不得收摊儿?为你两文钱倒还赔去一锅汤。
羊肉贵得没谱,小贩的羊汤也只是用羊大骨炖出来的。因手艺好闻起来格外香浓,但吃在嘴里实际上就没那么多滋味儿了。
张知鱼见夏姐儿眼睛都冒绿光了,转了转眼珠道:那我们买你一碗羊汤,你把这个送我们,桌角我让小舅给你找东西垫。
一碗羊汤十五文呢。赚头大多了,小贩心里盘算了几下就同意道:那可得让他快些儿回来。
李三郎从包袱里把张大郎最后十五文钱儿摸出来递给小贩。
张知鱼见了都有些不忍落,夏姐儿看着有汤吃只高兴得都跳了起来。
小贩接手摸了好几遍,拣出三枚私铸钱道:这个铜低,我不收,要不然只算一个钱儿。
在货郎摊子上私铸钱还能算半文,比这划算多了,张知鱼不肯,就从荷包里摸了三个出来把张大郎的又装回去。
先前崔老头剩下的油纸包,鸭头被柳儿装到崔老头身上了,估摸着得陪着下土,剩下的油纸包还没来得及丢,李三郎
听他这样说便翻出来装了捧土,包得严严实实给他垫桌子上。
小贩摇了两下,见果然不坏便接过李三郎递来的数口粥坛子往里装了一碗。这一碗不算多,但也够张家人人喝上两口了,所以舅甥三个都打算带了回去一起吃。
那头张大郎午间本是不回家在衙门吃公家饭的,这会儿却提了刀一个人在桌上坐着。午时还有些时候,堂屋还没人。
张知鱼一进门就看见她爹盯着门望眼欲穿,便跑过去递给她爹一本黑乎乎的刀书。张大郎翻开一看果然高兴,他也不识多少字,这样画出来的正适合他。
只张大郎还有件心心念念的事儿他的血汗钱,见三个人都不开口,就提起了心问:剩下的钱呢?
张知鱼还没说话,夏姐儿已经跑去厨房取了碗,让爹往里倒羊汤,张大郎还以为是小舅子买的,接手就欣赏地拍了两下李三郎肩膀。
夏姐儿却想着这个是爹买的,先舀了一勺给张大郎喂过去:娘疼我和大姐不疼爹,我对爹好。
张大郎喝了汤仿佛吃了蜜。
但钱就是夏姐儿第一个带头花的呐,张知鱼看张大郎都乐上天了,便叹了口气摇摇头道:爹,先前儿我说错了,你那堆钱里还有私铸的,算起来竟然只有二十七文半。
张大郎不认,坚持是三十文,并让她赶紧把剩下的交出来:等会你娘过来就来不及了。
李三郎吹了下还烫口的羊汤嘿嘿笑:姐夫,哪还有剩,你这不是正喝着呢吗?
如此,张大郎为了个地摊文学,又得从头再来,只这回很有些不同,他女儿还是心疼他的。张大郎摸着袖子里缝起来的三文钱想。
家里也不止多了张大郎一个伤心人,李三郎歇得一二日要走了,两个外甥女都舍不得这个带着她们又吃又喝还到处疯玩的小舅。夏姐儿趴在地下抱住李三郎大腿嚎啕大哭,便没丝毫形象可言,真是见者伤心闻着落泪。
李三郎素来自诩铁石心肠的男儿眼眶一红也抱着两个外甥女抽噎道:等入夏了舅舅接你们家去玩,咱家有辆小船呢,到时接了你们挖藕去。
张家自然没有不应的,谁还能拦着孩子去外婆家玩儿?只李家往前从没这样说过,李三郎这是提醒他们没照顾好孩子呐。张有金的事儿过去了这许久,当时消息瞒得也不算严密,保不齐三两黄汤下肚他会说出些什么来,李家真要打听也不是打听不到。
张大郎明白小舅子的言外之意。亲送了他出去道:你且放心,那贼子我必不会放过。之前是一直没得着空会乡,节后正好趁着给张老大拜年把个杂碎收拾了,就张有金那怂货,保准他不敢离了南水县,还在家窝着吃他老娘。
如此李三郎便快活地拿着姐姐送的一背篼年货租车回家去也,里边还有李氏误会后补给他的十五文羊肉汤钱呐。
*上元佳节初相会
张知鱼自出了一趟门回来,学习越发努力起来,往日还见她惯常跟这夏姐儿几个白日四处溜达,现在年都过了还不见她停歇,日日泡在小药房对着那丑巴巴的木人研究。
即便出门也是去找桂花。
桂花如今在家胆子大了许多,再不似从前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几个嫂子要指派她,让她端碗她就能失手跌个粉碎,让她洗衣她就能搓烂衣裳,几回下来嫂子们都心疼物件儿,再不让她上灶下水地替自己做活儿。
果然万老头日日只顾着吃喝玩乐,没得他苦的地方同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从前他不会说儿子儿媳们,这会儿也就不会说桂花。
只家里条件确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桂花吃了张阿公开的药,养了个年还不见长肉,心里更怕起来。
张知鱼抽了空就问她:我用针给你调理,你愿意吗?
桂花明白张知鱼还没正经治过人,但她身体已经这样,扎针总不会扎死人吧?便点头应下来。
这套固本培元针也是张知鱼从前学的,她记得的针法一共只有两套,另一套就是麻醉针灸术了。
张知鱼再也不想看着原本有机会健康活着的人在她面前渐渐衰弱了,便约了日子常让她来家里扎。
尚还未到应约之时,李氏就开始心疼死鱼姐儿这般年岁就起早贪黑地学习起来,便盘算着趁元宵节好好带着她跟家里人出门耍耍。
一过了年日子就越过越快,转眼便是元宵佳节。
这在大周朝是比春节还要隆重的节日,不待入夜巷子里便没了人影,家家门口挂了灯笼便约着相熟的亲朋好友,一同出门看花灯。
李氏这一天也不干活做饭,一家子一齐走到春河边买了碗乳糖圆子做晚食。
圆子小小的一只却口味繁多,张知鱼要了一碗玫瑰卤的,一入口就能尝出来这就是元宵,还带着点点咸味儿,虽味道远比不上她娘做的,但不那么美味的外食也是一番别有滋味的享受。
这会儿这样精致的小吃还不曾风靡大周朝整个疆域,也只有在江南地界儿上才能在正月十五吃到一口。
张家人忙碌了一整年,这个时候连张大郎都放了假,一家人才真正的有了一天全家都能聚在一起的空闲。
李氏拿了家里最好的衣服给几个女孩子穿上,当然说是最好,也就是没有补丁的棉衣而已,又用红珠串了几朵花给她们插在头上,水姐儿买的彩线花样子最后还是落在梅姐儿手里,废了好些功夫亲做了几把迎春花团扇给底下几个小的拿着,一人再提了盏荷花灯,这样看着就很精神漂亮了,且小孩子有一股别样的生气,张家人本来就生得好,故此一路上都有熟人给鱼姐儿几个打招呼。
拿着各式小吃,张家人沿着被火印得通红的河一路往灯市走。
再贫困的人家在这时也会站在桥边上听戏班子唱戏听曲儿,往日本就拥挤的河面更是水泄不通,大船上彩台高筑的名妓也拿了胡琴琵琶吹拉弹唱起来。这些许多都是大户人家和官府请来的人,老百姓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才能享受一番江南的富有。
正是灯火阑珊,意尽而归时,喧闹的人潮逐渐散开,鱼姐儿随着爹娘站在傩戏摊跟前儿听戏,台上人带了各色彩色面具,穿着鬼神相关的衣服为来年消灾驱邪。
正演到的黄父鬼被八仙一剑杀死时,隔着张横眉怒目的钟馗面具,张知鱼隐约见着旁边河岸上有一个体态风流的柔弱女孩子一个人站在灯前儿。
隔着重重人影花火,她越看这个背影越觉得熟悉,忽然想起那天顾家院子里的邻居来,便挤过人群直走到她跟前儿道:你是顾家的小孩吗?怎么一个人在这,你家里人呢?
顾慈正站在河边看人放河灯,转过身来就对上一张圆圆的笑脸,一下也把鱼姐儿认了出来:就是你那天趴在我家墙头的?
张知鱼点点头,丝毫不觉得羞耻,她们竹枝巷子的小孩心里就没得害羞这两个字。只见这女孩子真如松山冷月般清丽,心里就高兴起来,看她虽比自己还高些,却念在自己心理年龄更大,开口便充了大道:顾妹妹,我是不是以前见过你?
顾慈欲言又止,想到阮氏终是没吱声,只见她比自己还小半个头,就纠正道:我过了年就七岁了,你有六岁吗?
当然了,我六月份就七岁了,而且是周岁。
顾慈却不想当弟弟妹妹,只告诉她: 我三月份就七周岁了。
好吧。张知鱼见自己没理就开始转移话题:人家都说过年要放花,我这还有个冲天炮你放不放?
顾慈其实没放过,但输人不输阵,就点点头认真道:没问题,我在家玩得可多了。
张知鱼也没玩过这最新的冲天炮,还是夏姐儿买给她的。
顾慈接过来研究了半天才找到引线,用火折子点了放在地上。
张知鱼看着圆圆的炮忽然心跳有些快道:你知道它往哪边冲吗?
它还要冲?它要冲到哪里去?顾慈也懵了。
张知鱼手有点哆嗦了,这会儿人少但还有好些大老爷坐在河边喝夜茶呐。
顾慈眼疾手快地将炮丢到河里,不成想这冲天炮还真有些威力,挨到河沿又蹿了上来直奔茶摊,轰一声把个茶客惊得四处逃窜。
夏姐儿正在吃糕,抬头看到大姐放了她买的冲天炮,眼睛里满是赞叹:这就是冲天炮,它真的能开好大的花啊。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惊动了两家长辈。阮氏走过来见儿子炸了人家茶摊,忙派人去看有没有人受伤,又取了一两银子嘱咐丫鬟:看看砸坏了什么没有,把人家坏了的东西都赔了,若没有便请茶客再吃一道压惊茶。
好在这样的玩意儿也就是个花样子,中看不中用。真有点儿用的哪能流到百姓手里?茶客急奔了一阵儿还以为雷打下来了,歇住脚儿站在远处不住地往里瞧,见是个炮仗就骂骂咧咧地又走回来要自个儿没喝完的那盏茶。
摊主却将碎末叶换成了野趣的正经茶,苏州本来茶园也多,百姓喝不成那上好的碧螺春,家家也能存点儿沫子尝味儿。茶摊上最好的也就是五文一杯的乡下收上来的散茶,离着好喝且差一大截,但比起碎沫子强多了。
回头的茶客得这一盏滋味儿,没得多会儿又快活起来。
顾家搬家那天张知鱼是见过顾家人的,虽然当时阮氏不曾露脸儿,但她还是一下认出来这是隔壁的娘子。
张知鱼见顾慈要走,就拉住他道:你来了这么久怎么不出来跟我们一起玩。一个人在家多无聊啊,往后我们一块儿玩好不好?
顾慈眼睛亮亮地盯着她,虽没说一个字,谁还看不出他的意思?这是盼着一起出门呐。
恋耽美